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是在历经了十年课改,借鉴各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实践探索总结而成的纲领性教育教学指南。而教育部组织专家研究制订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则是以核心素养理念引导各地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蓝本。在这样的背景下,陕西省榆林高新第五小学(以下简称榆林高新五小)坚持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中心,探索构建原生态课程体系和课堂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一、基于学校实际构建校本核心素养框架
学校发展的目的是促进师生的发展,因此探索师生成长的路径是办好教育的关键。在办学之初,榆林高新五小就致力于师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探索实践,经过两年的努力,学校师生核心素养培养框架基本形成,即“尊重规则会选择—合作包容有爱心—实践创新善质疑—身心健康全人格—胸怀博大担责任”。
在教师核心素养培养方面,学校以“让每个教师找到自己专业成长的起点和上升空间”为教师发展理念,有针对性地培植教师的“知识树”“专业树”“人生树”,让其品德和能力同步发展、共同提高。多年来,学校一直致力于教师的品德素养和能力素养的提升,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所谓教师品德素养包括“热爱教育、廉洁自律和良好的职业修养”;教师能力素养包括“课程素养、教学素养、学科素养”。
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方面,学校以信息化手段为媒介,创新培养机制,开发了绘本阅读、主题阅读、思维导图阅读、手指阅读、快乐英语阅读等课程,为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素养开辟了便捷通道。同时,学校还以“技能 特长”为训练模式,以活动课程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品德素养、语言交际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和心理素养。
二、基于核心素养建设校本课程体系
学校基于“三棵树”学校文化品牌 ,构建了三级课程体系。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建设,是办好学校的关键。榆林高新五小力求“多元教育特色化,特色教育专业化”,创造性地构建三级校本课程体系。在陕西省小学语文李胜芳名师工作室的引领下,学校整合资源,优化组合,梳理课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高新五小课程图谱”,构建三级课程体系。第一级是“根课程”,夯实国家课程的根基,赋予它校本化、文化化的特征;第二级是“成长课程”,开发适合学生的校本课程,培养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第三级是“精品课程”,打造品牌项目课程,以创新促进发展,以特色深化内涵。目前,学校共开设了41门校本课程,其中“智慧树儿童剧”已打造成为学校的特色精品课程。
学校对儿童剧的课程价值进行了深度挖掘,给儿童剧教育进行了精确定位:离学生最近的艺术,是实施素养教育的载体,可全方位地培养学生;在创设情境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弥补课堂的不足,降低语言文字表达的难度和模糊性。可见,儿童剧表演是一门集语言、形体表演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课程。学生在戏剧活动扮演中,通过对不同角色的体验,改变了对社会生活的看法,达到了认识自己、认识社会的目的。可以说,每个学生都是表演的天才、创作的大师,而儿童剧又给了他们展现自我的舞台,助推他们全面发展、特色发展。所以,创造性地开发儿童剧课程的终极目标是人格教育,即全人教育。现在,学校已成功举办了两届戏剧节,儿童剧校本教材《小螺号》《浪花朵朵》已经出版并推广使用。
三、基于课程建设经营有效课堂
课程图谱使学校课堂的发展轨迹更加明朗化、规律化、科学化,为学科教学指明了方向。目前,学校制订了两个课堂教学改革版本。
1.课堂教学改革的初级版
1—2年级的语文注重故事化阅读教学特色,尝试整合,淡化分析,突出“趣味识字、强化书写”“复述、讲故事”两大板块。3—5年级的语文主题学习课型,将同一主题的几篇课文进行整合,分预习课、展示课和检测课三步实施,并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结构,以种子词语、三篇文章互为关联突破难点。
1—6年级的数学课,体现了“双案四线”基本结构,设计了闯关晋级、积分阶梯式、游戏化的检测体系。其他科目也均有自己的教学模式,如思品学科以“课后习题导读—自读教材寻找答案—讨论话题”为基本结构,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经过两年的实验研究,学校的课程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领悟一个理念——学生的发展就是学校的发展;二是打好一个基础——小组建设,小组合作,小组展示,综合评价;三是建立一个框架——以学生为主体,当堂训练检测为主,引导、点拨、精讲为辅;四是构建一个总模式——情境线、问题线、活动线、发展线,一“线”贯通,规范课堂;五是突出一个重点——从模式的某一点切入,以此为中心组织课堂,不贪大求全,不走形式;六是创建一个子模式——以总模式为纲,再构建一个课堂结构;七是突出几个亮点——种子词句、习题导学、思维导图、故事化阅读、引桥资料等都是学校常态课堂的闪光点;八是形成一个特色——字词教学趣味化、阅读教学故事化、数学课堂游戏化、思维训练可视化;九是总结一个规律——明确学科的学理,即“整体领先,细节落实;感知在先,理解在后;口语领先,读写跟上;思维发展,导图辅助;学生先行,教师后置”。
2.课堂教学改革的升级版
(1)由“模式课堂”升华为“主题课堂”
学校高年级语文组落实以学习为中心的“五学课堂”,即通过“独学—对学—群学—展学—导学”几个环节来开展。低年级语文组优化以故事为中心的“体验课堂”,即熟读课文,提炼复述提纲;复述课文,找准“补白”切入点;通过示范,创编故事,进行故事展演。
高年级数学组再造以问题为中心的“思维课堂”,即通过“出示问题情境—找出条件—提出问题—合作解决问题—展示学习成果—思维拓展—知识归纳”几个环节来展开教学。低年级数学组规范以游戏为中心的“闯关课堂”,即宣布游戏规则,明确学习任务关、基础知识关、基本能力关、思维拓展关和当堂检测关。
其他科目也对课堂模式进行了细化,突出了学科的专业特点。如音乐学科通过“律动训练—歌曲学唱—创编舞蹈或戏剧—乐器训练”几个环节加以细化;美术学科通过“自学教材—知识强化—实践操作或完成作业—作品评价—提倡现场批改”几个环节加以细化;科学学科以实验为主,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发现—总结原理”几个环节加以细化;思品学科通过“课后习题导读—自读教材寻找答案—讨论话题”几个环节,让学生达成共识,形成道德判断;体育学科按照“热身运动—教师示范—分组练习—按组展示—对抗比赛”五步落实。做到全科目、全教师、全规范,以规范促进高效,以课堂教学深化内涵发展。 (2)思维导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是改变学生无序的思维状态的有效工具。思维导图是英国著名教育家托尼·巴赞创立的,它是大脑思维的形象再现,借助颜色、线条、符号、词汇、图像,将大量枯燥的信息转换为容易记忆、高度清晰的画面。思维导图有图解式、表格式、提纲式、线索式四种基本类型,是一种立体式、可视化的思考方式,也是一种图式语言。运用思维导图的主要步骤包括:一是找关键词,二是按一定的逻辑顺序连接关键词,三是按图示表述或操作。学校把用思维导图学习的思想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让它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学习方式,并经过实践操作,总结出如下规律:串珠成链,变形散为神聚;纲举目张,化繁琐为简约;横连纵比,出新意于说理;文意兼得,见妙趣于笔墨。思维导图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效率。
(3)基于信息化打造特色课堂
教育信息化给课程改革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现在,上课的方式发生了改变,翻转课堂的出现和微课的介入,促进了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了教学模式的创新。远程录播设备的开通,助力教育公平;智能机器人开启了学生智慧的大门;人人通平台展示教师风采;网络架起沟通的桥梁;触控一体机成为教师的好帮手。信息化平台的利用,使课堂在“翻转”的基础上,又悄然出现了智慧课堂、无师课堂以及多师课堂。
教学时,教师将研究性学习任务提前推送,要求学生完成任务后迅速提交,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疑难问题拍摄微课,借助微课破解难题。教师利用平板电脑进行远程授课,可以不出现在课堂。一节课,可以将很多学科整合在一起,利用微课上同一主题的音乐、历史、语文、美术等课程;学生可以在单位时间内,共享多科目、多位教师的教学资源。而3D设计跟STEM教育的有效结合往往会产生良好的效果。例如,将数学课程和3D打印相结合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一是在教学中,学生可以从三维的角度去观察物体。这将使学生在概念的学习中有一个真实、立体的认识,体现了“数学来自于生活”的理念。
二是归纳总结规律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生将生活中的问题归纳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借助3D模型,学生可以重新探索数学问题产生的过程,让他们对数学知识有一个更接近真实的认知过程。
三是总结规律,尝试制作。在学生学会知识后,再利用所学知识,制作一个3D模型,通过打印检验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是否正确。
四是创新过程。学会了知识,就有了创新的条件。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让知识得到升华,并通过3D打印的方式进行检验。
当然,无师課堂和多师课堂目前还只是一种大胆的尝试,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完善。真正的教育改革不是另起炉灶,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回归人心、回归常识。自由开放的课堂来自于自由的氛围,个性化的课堂来自于个性化的教育。教育教学改革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永远在路上。
(责任编辑 张慧籽)
一、基于学校实际构建校本核心素养框架
学校发展的目的是促进师生的发展,因此探索师生成长的路径是办好教育的关键。在办学之初,榆林高新五小就致力于师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探索实践,经过两年的努力,学校师生核心素养培养框架基本形成,即“尊重规则会选择—合作包容有爱心—实践创新善质疑—身心健康全人格—胸怀博大担责任”。
在教师核心素养培养方面,学校以“让每个教师找到自己专业成长的起点和上升空间”为教师发展理念,有针对性地培植教师的“知识树”“专业树”“人生树”,让其品德和能力同步发展、共同提高。多年来,学校一直致力于教师的品德素养和能力素养的提升,着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所谓教师品德素养包括“热爱教育、廉洁自律和良好的职业修养”;教师能力素养包括“课程素养、教学素养、学科素养”。
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方面,学校以信息化手段为媒介,创新培养机制,开发了绘本阅读、主题阅读、思维导图阅读、手指阅读、快乐英语阅读等课程,为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素养开辟了便捷通道。同时,学校还以“技能 特长”为训练模式,以活动课程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全面提升學生的品德素养、语言交际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和心理素养。
二、基于核心素养建设校本课程体系
学校基于“三棵树”学校文化品牌 ,构建了三级课程体系。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建设,是办好学校的关键。榆林高新五小力求“多元教育特色化,特色教育专业化”,创造性地构建三级校本课程体系。在陕西省小学语文李胜芳名师工作室的引领下,学校整合资源,优化组合,梳理课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高新五小课程图谱”,构建三级课程体系。第一级是“根课程”,夯实国家课程的根基,赋予它校本化、文化化的特征;第二级是“成长课程”,开发适合学生的校本课程,培养一专多能,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第三级是“精品课程”,打造品牌项目课程,以创新促进发展,以特色深化内涵。目前,学校共开设了41门校本课程,其中“智慧树儿童剧”已打造成为学校的特色精品课程。
学校对儿童剧的课程价值进行了深度挖掘,给儿童剧教育进行了精确定位:离学生最近的艺术,是实施素养教育的载体,可全方位地培养学生;在创设情境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弥补课堂的不足,降低语言文字表达的难度和模糊性。可见,儿童剧表演是一门集语言、形体表演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课程。学生在戏剧活动扮演中,通过对不同角色的体验,改变了对社会生活的看法,达到了认识自己、认识社会的目的。可以说,每个学生都是表演的天才、创作的大师,而儿童剧又给了他们展现自我的舞台,助推他们全面发展、特色发展。所以,创造性地开发儿童剧课程的终极目标是人格教育,即全人教育。现在,学校已成功举办了两届戏剧节,儿童剧校本教材《小螺号》《浪花朵朵》已经出版并推广使用。
三、基于课程建设经营有效课堂
课程图谱使学校课堂的发展轨迹更加明朗化、规律化、科学化,为学科教学指明了方向。目前,学校制订了两个课堂教学改革版本。
1.课堂教学改革的初级版
1—2年级的语文注重故事化阅读教学特色,尝试整合,淡化分析,突出“趣味识字、强化书写”“复述、讲故事”两大板块。3—5年级的语文主题学习课型,将同一主题的几篇课文进行整合,分预习课、展示课和检测课三步实施,并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结构,以种子词语、三篇文章互为关联突破难点。
1—6年级的数学课,体现了“双案四线”基本结构,设计了闯关晋级、积分阶梯式、游戏化的检测体系。其他科目也均有自己的教学模式,如思品学科以“课后习题导读—自读教材寻找答案—讨论话题”为基本结构,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经过两年的实验研究,学校的课程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领悟一个理念——学生的发展就是学校的发展;二是打好一个基础——小组建设,小组合作,小组展示,综合评价;三是建立一个框架——以学生为主体,当堂训练检测为主,引导、点拨、精讲为辅;四是构建一个总模式——情境线、问题线、活动线、发展线,一“线”贯通,规范课堂;五是突出一个重点——从模式的某一点切入,以此为中心组织课堂,不贪大求全,不走形式;六是创建一个子模式——以总模式为纲,再构建一个课堂结构;七是突出几个亮点——种子词句、习题导学、思维导图、故事化阅读、引桥资料等都是学校常态课堂的闪光点;八是形成一个特色——字词教学趣味化、阅读教学故事化、数学课堂游戏化、思维训练可视化;九是总结一个规律——明确学科的学理,即“整体领先,细节落实;感知在先,理解在后;口语领先,读写跟上;思维发展,导图辅助;学生先行,教师后置”。
2.课堂教学改革的升级版
(1)由“模式课堂”升华为“主题课堂”
学校高年级语文组落实以学习为中心的“五学课堂”,即通过“独学—对学—群学—展学—导学”几个环节来开展。低年级语文组优化以故事为中心的“体验课堂”,即熟读课文,提炼复述提纲;复述课文,找准“补白”切入点;通过示范,创编故事,进行故事展演。
高年级数学组再造以问题为中心的“思维课堂”,即通过“出示问题情境—找出条件—提出问题—合作解决问题—展示学习成果—思维拓展—知识归纳”几个环节来展开教学。低年级数学组规范以游戏为中心的“闯关课堂”,即宣布游戏规则,明确学习任务关、基础知识关、基本能力关、思维拓展关和当堂检测关。
其他科目也对课堂模式进行了细化,突出了学科的专业特点。如音乐学科通过“律动训练—歌曲学唱—创编舞蹈或戏剧—乐器训练”几个环节加以细化;美术学科通过“自学教材—知识强化—实践操作或完成作业—作品评价—提倡现场批改”几个环节加以细化;科学学科以实验为主,通过“实验操作—观察发现—总结原理”几个环节加以细化;思品学科通过“课后习题导读—自读教材寻找答案—讨论话题”几个环节,让学生达成共识,形成道德判断;体育学科按照“热身运动—教师示范—分组练习—按组展示—对抗比赛”五步落实。做到全科目、全教师、全规范,以规范促进高效,以课堂教学深化内涵发展。 (2)思维导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是改变学生无序的思维状态的有效工具。思维导图是英国著名教育家托尼·巴赞创立的,它是大脑思维的形象再现,借助颜色、线条、符号、词汇、图像,将大量枯燥的信息转换为容易记忆、高度清晰的画面。思维导图有图解式、表格式、提纲式、线索式四种基本类型,是一种立体式、可视化的思考方式,也是一种图式语言。运用思维导图的主要步骤包括:一是找关键词,二是按一定的逻辑顺序连接关键词,三是按图示表述或操作。学校把用思维导图学习的思想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让它成为一种常态化的学习方式,并经过实践操作,总结出如下规律:串珠成链,变形散为神聚;纲举目张,化繁琐为简约;横连纵比,出新意于说理;文意兼得,见妙趣于笔墨。思维导图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效率。
(3)基于信息化打造特色课堂
教育信息化给课程改革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现在,上课的方式发生了改变,翻转课堂的出现和微课的介入,促进了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了教学模式的创新。远程录播设备的开通,助力教育公平;智能机器人开启了学生智慧的大门;人人通平台展示教师风采;网络架起沟通的桥梁;触控一体机成为教师的好帮手。信息化平台的利用,使课堂在“翻转”的基础上,又悄然出现了智慧课堂、无师课堂以及多师课堂。
教学时,教师将研究性学习任务提前推送,要求学生完成任务后迅速提交,然后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疑难问题拍摄微课,借助微课破解难题。教师利用平板电脑进行远程授课,可以不出现在课堂。一节课,可以将很多学科整合在一起,利用微课上同一主题的音乐、历史、语文、美术等课程;学生可以在单位时间内,共享多科目、多位教师的教学资源。而3D设计跟STEM教育的有效结合往往会产生良好的效果。例如,将数学课程和3D打印相结合主要通过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一是在教学中,学生可以从三维的角度去观察物体。这将使学生在概念的学习中有一个真实、立体的认识,体现了“数学来自于生活”的理念。
二是归纳总结规律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学生将生活中的问题归纳为数学问题的过程。借助3D模型,学生可以重新探索数学问题产生的过程,让他们对数学知识有一个更接近真实的认知过程。
三是总结规律,尝试制作。在学生学会知识后,再利用所学知识,制作一个3D模型,通过打印检验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是否正确。
四是创新过程。学会了知识,就有了创新的条件。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让知识得到升华,并通过3D打印的方式进行检验。
当然,无师課堂和多师课堂目前还只是一种大胆的尝试,需要在实践中逐步完善。真正的教育改革不是另起炉灶,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回归人心、回归常识。自由开放的课堂来自于自由的氛围,个性化的课堂来自于个性化的教育。教育教学改革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我们永远在路上。
(责任编辑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