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刊可以说与都晓导演是老朋友了,这次采访已经是第三次,前两次跟他聊了他的功夫概念,他的营销观念,他的品牌规划,此次采访之前一直在想还能跟他聊什么?担心采访不出新东西。但当都导出现在摄影棚时,一句“好久不见”,让我的担心顿时消失了,还是那个笑起来像弥勒佛的可爱老人,不过这次多了几分“老顽童”的感觉。或许是因为刚执导完《聪明小空空》,他还没有从几个小和尚的世界走出来,言谈举止间无不透露着童心,不停地摆弄着老相机、放大镜等拍摄道具。不过当我们聊到他的事业版图与品牌标签时,他又恢复了指点江山的模样。他依然强调品牌与经营,不过这次更多了一些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从他对中国儿童电视剧缺失的痛心,到对中国影视产业链的研究与尝试,都让我们看到都晓更深层次的东西。
预约暑期档
《少林寺传奇》系列是CCTV-8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每到寒暑假他们都要拿出来播一轮,“上个月我们的版权已经到期了,台领导跟我说,再延半个月吧,让我们再播一轮。”都晓跟CCTV-8的革命情感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每年的暑期档都是各电视台使出浑身解数吸引学生族群的时候,这个档期往往能催生年度最高收视率。因为《少林寺传奇》的合作,都晓成为收视保证,于是CCTV-8早早地就跟他预约了今年的档期,向他下了“死命令”,今年暑假一定要拿出一部戏,《聪明小空空》就这样诞生了。网友戏称一看电视台在播出《西游记》、《新白娘子传奇》、《还珠格格》等戏,就知道暑假要来了。说是吸引孩子,但真为孩子拍摄的电视剧在暑期还真没有,都是表现情啊、爱啊,要不然就是天雷滚滚的脑残剧,都晓觉得这样的情况很悲哀,才想要创作《聪明小空空》这样一部戏。
电视指南:你的《少林寺传奇》收视很好,也树立了自己的品牌,为什么今年不延续这个系列了呢?
都晓:《少林寺传奇》是跟河南少林寺合作的,这个品牌不是我们独有的,需要他们授权给我,这个是有时间限制的,那经营起来肯定要有多方面的考虑,所以我们就考虑树立自己的品牌,当然“功夫”也不会丢。再有一点,我不想一直给老年人拍戏了,我也想吸引一些年轻观众,哈哈。
电视指南:为什么想要拍这一部这样以孩子为主角的戏?
都晓:我觉得中国目前缺少给孩子看的戏,你看国外的《哈利波特》多吸引人啊,可是目前我们孩子在看什么?以往很多所谓儿童片,都拍得很幼稚,不拿孩子当回事,故事简单、画面粗糙。其实我们不要低估小孩的智商,你不要向他们说教,非要教他们“1 1=2”什么的,那些戏孩子根本不愿意看。并且儿童戏也不是只拍给孩子看的,你像《哈利波特》吸引了多少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去看?一定要先吸引孩子家长,然后才有孩子跟着看。
电视指南:你的戏总有很多明星当绿叶,是怎么说服他们过来的啊?
都晓:这些人年纪大了嘛,总拍长时间的打戏他们也不乐意,哈哈。《聪明小空空》他们还没看剧本就很感兴趣,一听主角是几个小和尚,他们就觉得肯定特别好玩。这些人都是合作很多次的好朋友,一听说做一部给孩子看的电视剧,他们都愿意过来帮忙,这个题材很吸引他们。
电视指南:你是不是对自己童年看的戏一直念念不忘?也希望可以给孩子制造这样的记忆?
都晓:的确,我们那时候看的戏到现在还记忆深刻,上次我们《少林寺传奇》在日本富士台播出的时候,我去那边跟他们进行文化交流,我就跟他们开玩笑说:“能不能让我见见山口百惠?”你看我现在多大啦,还记着山口百惠,就是那时候的记忆太美好了,就像张艺谋一定要找高仓健来演一部电影一样,这都是我们年少时的记忆。这种儿时的记忆会影响很久,我觉得现在的孩子以后长大只记得喜羊羊什么的,甚至会没有童年记忆,这是很可怕的,我们作为文艺工作者,应该给他们制造一些美好的回忆。
抢占儿童市场
跟都晓聊天,除了谈创作,肯定少不了他的品牌概念,从之前的“真功夫”,到这次的“小空空”,虽然都脱不了导演的创作情结,但也少不了从市场出发。都晓说每次他参加一些导演座谈会时,总能听到一些抱怨声,“说现在导演地位都沦落到第四了,演员最大,然后制片人、编剧,导演越来越没有地位。其实导演的低位是观众给的,你总拍观众不喜欢看的戏,怎么能有好地位呢?在我的剧组,我的地位永远是第一位的。”都晓说起这个是底气十足,的确,在以收视率论英雄的年代,导演只谈艺术创作,拍一些沉闷乏味的作品,只会越来越脱离观众,自然也没有市场而言。在电视剧市场这一块,都晓一直都很有先见之明,他总会在众多题材中嗅出商机,除了作品,他还把眼光放得更长远,在打造电视剧衍生产品等产业链上,他走在了前列。
电视指南:都说女人与孩子的钱是最好赚的,你是不是也从商业角度出发,想要抢占这片儿童市场?
都晓:其实平时孩子上学,下学就要做作业,他们很少有时间看电视,所以他们并不是电视剧的主流市场,但你要想办法把他们做成主流。第一,要让家长觉得这部电视剧有可看度,不会阻拦孩子看,第二孩子看的时候要觉得这部戏比他课本里学到更多东西,第三讲的故事是他们喜欢看的,真的别把孩子当成傻子,去骗他们,这样你才能占领这片市场。
电视指南:你挺注重品牌打造的,听说《聪明小空空》还要出漫画等衍生产品,现在进行到什么情况?
都晓:我们做电视剧不能单纯地拍一部作品,应该有长远规划,作品不光有它的文化市场,也应该有它的商品市场,我一直在努力做一块。《聪明小空空》肯定也会做成一个系列剧,可能以后每年暑假都会推出一部,我会把“小空空”做成一个产品,就像日本的“一休”一样。现在第一部还没播出,但是已经有出版社跟我们合作,在戏播出的时候同时推出同名图书系列,目前漫画形象也在设计当中,我们已经申请了“小空空”的品牌专利,希望以后会有更多的衍生产品推出。
电视指南:其实目前国内影视剧的衍生产品并不多,产业链也不顺,你怎么看现在这种状况?
都晓:别说电视剧,电影的衍生产品都不多,大家只能通过作品版权来盈利,这是很有限的,我们要像好莱坞那样,形成音像版权、图书版权、形象版权等完整的产业链。目前国内影视作品缺少品牌产品,产业链不完整,也是因为我们作品不成功,没有像《哈利波特》、《聪明的一休》等那种生命力可以延续的作品。大家太浮躁了,都想赚快钱,没有踏下心来去创作,去经营。任何品牌都有个市场培育期,喜羊羊也是砸了5年钱才推出来,我当时做《少林寺传奇》第一部的时候,也推不出去,也没赚钱,播出效果很好,第二部大家都疯了似的往里投钱,不要谁的就要得罪谁,哈哈。《聪明小空空》我们也没打算第一部就赚钱,先慢慢树立品牌,然后长久经营。 电视指南:很多人都说中国是山寨大国,大家没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一个品牌形象火了,山寨品就出来了,赚钱的都是山寨货了,你们的“小空空”有没有什么措施防止山寨?
都晓:说实话,在中国要杜绝山寨很难,即使你注册了专利,依然会有人模仿你,不过换个角度想,山寨不算大问题,人家山寨你,说明你东西做得好。孩子生出来还可能遇到毒奶粉等问题呢,但你不能因为怕这些意外就不生孩子吧,我个人认为先不要管山寨不山寨,先把东西做好了,如果你品牌做好了,被拷贝就当它为你宣传好了。
创作与商业兼顾
自古文人总喜欢自命清高,看不起商人满身的铜臭味,却又不得不面对“一分钱难死英雄汉”的现实;而商人又往往看不惯文人咬文嚼字的一脸穷酸样,但又总喜欢附庸风雅,弄些诗书字画来装点门面。这种关系放到现代影视圈,那就是有些人以艺术为名,搞些说不清、看不明的作品沾沾自喜,心里却也羡慕那些能卖钱的作品,把钞票装在口袋的真实感。当然能赚钱的创作者也总喜欢说我们也是有艺术创作在里面的,就是不愿意承认我就是要拍赚钱的作品。其实商业与艺术本来就不对立,只是人们总喜欢把它们各自划分阵营,都晓一直都认为赚钱不是耻于开口的事,本来人要生存、作品要生存,就必须有资金来支持,但也不能纯粹为了赚钱拍戏,君子爱财取之以道,创作与商业一样可以兼顾。
电视指南:你现在是不是拍戏的时候都会先考虑它的市场接受度如何?它的品牌价值如何?这样会不会限制了您的创作思路?
都晓:其实我觉得这一点都不矛盾,创作除了有个人性,还有社会性,你如果只是想表达自己的情感,你可以在家一个人写东西。你既然想出一个作品给大家看,自然是想得到大家的共识,如果你的东西没人喜欢,那是你没找对共鸣点,然后你再翻过来说我是艺术家,我要表达的东西你们不懂,那你是说老百姓没水平?我觉得老百姓可能说不出来,但他们感受得到,不见得他的水平比你低。
电视指南:你现在更愿意把自己定位为导演创作人还是品牌策划人?
都晓:这矛盾吗?我觉得每个导演在创作的时候,都应该有品牌策划意识,导演本身就是一个品牌,这个名字值多少钱,他的艺术价值有多少,最后都是用钱来衡量的。不要刻意去区分这两个身份,还是综合去考虑这些东西。你看卡梅隆,他的片子那么卖钱,你能说他的作品没有艺术价值吗?他除了是导演,还是剪辑师,还是设计师、软件开发师,他什么都干。
电视指南:你觉得您的品牌标示是什么?功夫导演?
都晓:我觉得还是不要把我归到这一类,我觉得被人别称为什么导演都不重要,只要是我的名字能够得到投资商与观众的认可就好了,我的作品投资商愿意投钱,老百姓喜欢看,做到这一点我就满足了。
电视指南:那你的公司以后的作品还是走功夫路线吗?
都晓:目前筹备的大多是功夫、喜剧类作品,比较符合年轻人的感觉,《功夫少女》马上要开拍了,还有《青年霍元甲》、《青年版上海滩》等都在筹备,当然也会有像《大地雄心——客家人传奇》这样比较厚重的电视剧。
众明星评价都晓:
潘长江:我来出演《聪明小空空》是被导演忽悠来的,我们合作了很多次,每次我都跟他说我要演个好人,他每次都说下一次,这次我又要求演好人,他还是说等下次,不过我想我这模样,演好人别人也不信啊。
巩汉林:导演当时跟我说这部剧有个角色一定要我演,说跟我特别像,我一听就来了,结果发现演一个特别坏的人,我说我像坏人吗?现在我明白了,我们这部戏是给小朋友看的,我就是来给他们做反面教材的。
鲍国安:我这已经是第三次在都导的戏里演方丈,这辈子只有两个导演亲自给我打过电话,其中之一就是都晓导演。他第一次邀我演方丈的时候,我也觉得不可思议。演曹操那样一个奸诈的人,已经在观众心目中定性了,忽而转为大慈大悲的方丈,连我自己都没想过。可是都晓导演亲自打电话邀约,并且将我身上慈悲的性情发觉出来,我很感谢他。
预约暑期档
《少林寺传奇》系列是CCTV-8收视率最高的电视剧,每到寒暑假他们都要拿出来播一轮,“上个月我们的版权已经到期了,台领导跟我说,再延半个月吧,让我们再播一轮。”都晓跟CCTV-8的革命情感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每年的暑期档都是各电视台使出浑身解数吸引学生族群的时候,这个档期往往能催生年度最高收视率。因为《少林寺传奇》的合作,都晓成为收视保证,于是CCTV-8早早地就跟他预约了今年的档期,向他下了“死命令”,今年暑假一定要拿出一部戏,《聪明小空空》就这样诞生了。网友戏称一看电视台在播出《西游记》、《新白娘子传奇》、《还珠格格》等戏,就知道暑假要来了。说是吸引孩子,但真为孩子拍摄的电视剧在暑期还真没有,都是表现情啊、爱啊,要不然就是天雷滚滚的脑残剧,都晓觉得这样的情况很悲哀,才想要创作《聪明小空空》这样一部戏。
电视指南:你的《少林寺传奇》收视很好,也树立了自己的品牌,为什么今年不延续这个系列了呢?
都晓:《少林寺传奇》是跟河南少林寺合作的,这个品牌不是我们独有的,需要他们授权给我,这个是有时间限制的,那经营起来肯定要有多方面的考虑,所以我们就考虑树立自己的品牌,当然“功夫”也不会丢。再有一点,我不想一直给老年人拍戏了,我也想吸引一些年轻观众,哈哈。
电视指南:为什么想要拍这一部这样以孩子为主角的戏?
都晓:我觉得中国目前缺少给孩子看的戏,你看国外的《哈利波特》多吸引人啊,可是目前我们孩子在看什么?以往很多所谓儿童片,都拍得很幼稚,不拿孩子当回事,故事简单、画面粗糙。其实我们不要低估小孩的智商,你不要向他们说教,非要教他们“1 1=2”什么的,那些戏孩子根本不愿意看。并且儿童戏也不是只拍给孩子看的,你像《哈利波特》吸引了多少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去看?一定要先吸引孩子家长,然后才有孩子跟着看。
电视指南:你的戏总有很多明星当绿叶,是怎么说服他们过来的啊?
都晓:这些人年纪大了嘛,总拍长时间的打戏他们也不乐意,哈哈。《聪明小空空》他们还没看剧本就很感兴趣,一听主角是几个小和尚,他们就觉得肯定特别好玩。这些人都是合作很多次的好朋友,一听说做一部给孩子看的电视剧,他们都愿意过来帮忙,这个题材很吸引他们。
电视指南:你是不是对自己童年看的戏一直念念不忘?也希望可以给孩子制造这样的记忆?
都晓:的确,我们那时候看的戏到现在还记忆深刻,上次我们《少林寺传奇》在日本富士台播出的时候,我去那边跟他们进行文化交流,我就跟他们开玩笑说:“能不能让我见见山口百惠?”你看我现在多大啦,还记着山口百惠,就是那时候的记忆太美好了,就像张艺谋一定要找高仓健来演一部电影一样,这都是我们年少时的记忆。这种儿时的记忆会影响很久,我觉得现在的孩子以后长大只记得喜羊羊什么的,甚至会没有童年记忆,这是很可怕的,我们作为文艺工作者,应该给他们制造一些美好的回忆。
抢占儿童市场
跟都晓聊天,除了谈创作,肯定少不了他的品牌概念,从之前的“真功夫”,到这次的“小空空”,虽然都脱不了导演的创作情结,但也少不了从市场出发。都晓说每次他参加一些导演座谈会时,总能听到一些抱怨声,“说现在导演地位都沦落到第四了,演员最大,然后制片人、编剧,导演越来越没有地位。其实导演的低位是观众给的,你总拍观众不喜欢看的戏,怎么能有好地位呢?在我的剧组,我的地位永远是第一位的。”都晓说起这个是底气十足,的确,在以收视率论英雄的年代,导演只谈艺术创作,拍一些沉闷乏味的作品,只会越来越脱离观众,自然也没有市场而言。在电视剧市场这一块,都晓一直都很有先见之明,他总会在众多题材中嗅出商机,除了作品,他还把眼光放得更长远,在打造电视剧衍生产品等产业链上,他走在了前列。
电视指南:都说女人与孩子的钱是最好赚的,你是不是也从商业角度出发,想要抢占这片儿童市场?
都晓:其实平时孩子上学,下学就要做作业,他们很少有时间看电视,所以他们并不是电视剧的主流市场,但你要想办法把他们做成主流。第一,要让家长觉得这部电视剧有可看度,不会阻拦孩子看,第二孩子看的时候要觉得这部戏比他课本里学到更多东西,第三讲的故事是他们喜欢看的,真的别把孩子当成傻子,去骗他们,这样你才能占领这片市场。
电视指南:你挺注重品牌打造的,听说《聪明小空空》还要出漫画等衍生产品,现在进行到什么情况?
都晓:我们做电视剧不能单纯地拍一部作品,应该有长远规划,作品不光有它的文化市场,也应该有它的商品市场,我一直在努力做一块。《聪明小空空》肯定也会做成一个系列剧,可能以后每年暑假都会推出一部,我会把“小空空”做成一个产品,就像日本的“一休”一样。现在第一部还没播出,但是已经有出版社跟我们合作,在戏播出的时候同时推出同名图书系列,目前漫画形象也在设计当中,我们已经申请了“小空空”的品牌专利,希望以后会有更多的衍生产品推出。
电视指南:其实目前国内影视剧的衍生产品并不多,产业链也不顺,你怎么看现在这种状况?
都晓:别说电视剧,电影的衍生产品都不多,大家只能通过作品版权来盈利,这是很有限的,我们要像好莱坞那样,形成音像版权、图书版权、形象版权等完整的产业链。目前国内影视作品缺少品牌产品,产业链不完整,也是因为我们作品不成功,没有像《哈利波特》、《聪明的一休》等那种生命力可以延续的作品。大家太浮躁了,都想赚快钱,没有踏下心来去创作,去经营。任何品牌都有个市场培育期,喜羊羊也是砸了5年钱才推出来,我当时做《少林寺传奇》第一部的时候,也推不出去,也没赚钱,播出效果很好,第二部大家都疯了似的往里投钱,不要谁的就要得罪谁,哈哈。《聪明小空空》我们也没打算第一部就赚钱,先慢慢树立品牌,然后长久经营。 电视指南:很多人都说中国是山寨大国,大家没有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一个品牌形象火了,山寨品就出来了,赚钱的都是山寨货了,你们的“小空空”有没有什么措施防止山寨?
都晓:说实话,在中国要杜绝山寨很难,即使你注册了专利,依然会有人模仿你,不过换个角度想,山寨不算大问题,人家山寨你,说明你东西做得好。孩子生出来还可能遇到毒奶粉等问题呢,但你不能因为怕这些意外就不生孩子吧,我个人认为先不要管山寨不山寨,先把东西做好了,如果你品牌做好了,被拷贝就当它为你宣传好了。
创作与商业兼顾
自古文人总喜欢自命清高,看不起商人满身的铜臭味,却又不得不面对“一分钱难死英雄汉”的现实;而商人又往往看不惯文人咬文嚼字的一脸穷酸样,但又总喜欢附庸风雅,弄些诗书字画来装点门面。这种关系放到现代影视圈,那就是有些人以艺术为名,搞些说不清、看不明的作品沾沾自喜,心里却也羡慕那些能卖钱的作品,把钞票装在口袋的真实感。当然能赚钱的创作者也总喜欢说我们也是有艺术创作在里面的,就是不愿意承认我就是要拍赚钱的作品。其实商业与艺术本来就不对立,只是人们总喜欢把它们各自划分阵营,都晓一直都认为赚钱不是耻于开口的事,本来人要生存、作品要生存,就必须有资金来支持,但也不能纯粹为了赚钱拍戏,君子爱财取之以道,创作与商业一样可以兼顾。
电视指南:你现在是不是拍戏的时候都会先考虑它的市场接受度如何?它的品牌价值如何?这样会不会限制了您的创作思路?
都晓:其实我觉得这一点都不矛盾,创作除了有个人性,还有社会性,你如果只是想表达自己的情感,你可以在家一个人写东西。你既然想出一个作品给大家看,自然是想得到大家的共识,如果你的东西没人喜欢,那是你没找对共鸣点,然后你再翻过来说我是艺术家,我要表达的东西你们不懂,那你是说老百姓没水平?我觉得老百姓可能说不出来,但他们感受得到,不见得他的水平比你低。
电视指南:你现在更愿意把自己定位为导演创作人还是品牌策划人?
都晓:这矛盾吗?我觉得每个导演在创作的时候,都应该有品牌策划意识,导演本身就是一个品牌,这个名字值多少钱,他的艺术价值有多少,最后都是用钱来衡量的。不要刻意去区分这两个身份,还是综合去考虑这些东西。你看卡梅隆,他的片子那么卖钱,你能说他的作品没有艺术价值吗?他除了是导演,还是剪辑师,还是设计师、软件开发师,他什么都干。
电视指南:你觉得您的品牌标示是什么?功夫导演?
都晓:我觉得还是不要把我归到这一类,我觉得被人别称为什么导演都不重要,只要是我的名字能够得到投资商与观众的认可就好了,我的作品投资商愿意投钱,老百姓喜欢看,做到这一点我就满足了。
电视指南:那你的公司以后的作品还是走功夫路线吗?
都晓:目前筹备的大多是功夫、喜剧类作品,比较符合年轻人的感觉,《功夫少女》马上要开拍了,还有《青年霍元甲》、《青年版上海滩》等都在筹备,当然也会有像《大地雄心——客家人传奇》这样比较厚重的电视剧。
众明星评价都晓:
潘长江:我来出演《聪明小空空》是被导演忽悠来的,我们合作了很多次,每次我都跟他说我要演个好人,他每次都说下一次,这次我又要求演好人,他还是说等下次,不过我想我这模样,演好人别人也不信啊。
巩汉林:导演当时跟我说这部剧有个角色一定要我演,说跟我特别像,我一听就来了,结果发现演一个特别坏的人,我说我像坏人吗?现在我明白了,我们这部戏是给小朋友看的,我就是来给他们做反面教材的。
鲍国安:我这已经是第三次在都导的戏里演方丈,这辈子只有两个导演亲自给我打过电话,其中之一就是都晓导演。他第一次邀我演方丈的时候,我也觉得不可思议。演曹操那样一个奸诈的人,已经在观众心目中定性了,忽而转为大慈大悲的方丈,连我自己都没想过。可是都晓导演亲自打电话邀约,并且将我身上慈悲的性情发觉出来,我很感谢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