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3年前后,当“80后”这个词语被大多数人认可的时候,“80后”还是一个比较散乱的群体,虽然有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大批比较有实力和名气的作家在维护这个群体的存在,但是却没有一次真正的凝聚;
时隔4#-后,2007年,“90后”开始登上各大媒体,随后的几年里,“90后”这个词语跟“80后”一样火爆,但是比“80后”多了很多负面的内容。“90后”的作家从数量上来说,比“80后”更多,然而,他们却少了“80后”那样的代表人物和影响,
当韩采、郭敬明们老了的时候,“90后”作家在做什么,接下来又该怎样去做?
2010年7月,来自全国各地的主要“90后”作家齐聚北京,召开了中国首届“90后”作家联谊会。这是“90后”作家群体第一次自发组织进行自我审视的一次比较客观的会议。在这次会上,“90后”作家首次提出了“实现抱团发展”的口号。
一、“90后”也有很多“穷孩子”
大多数人都会认为,中国“90后”生活奢侈,城市化严重,物质生活比“80后”有着更大的优越性。大多数“90后”作家并不接受这样的说法,“90后”的生活阶层分布很不均衡,同样有很多“穷孩子”。
来自河南的“90后”诗人王彦庆认为,“90后”在生活方面并不是像外界想象的那么美好。他身在农村,很多时候都要帮家里忙农活,麦收的时候自己就在地里。环境优越的“90后”只是小部分,大多数的“90后”都在为自己的生活努力。
今年18岁的陈胜,出生在安徽的一个小县城,因为不满现行教育模式离开学校,而成为一名北漂,在北漂途中渐渐爱上了文学。陈胜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认为。“90后”的生存环境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个比较开放、比较自由的环境,外界的影响相对是不大的。他认为,“90后”现在的写作环境要比“80后”更好。
作为一个典型的“富二代”,在广东“90后”作家李泓业看来,稳定的物质生活对于“精神”追求是一种很大的支持,写作也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来维持。虽然身为“富二代”,李泓业很低调,一直埋头于自己的文字之中,一步一步地追随着自己的梦想,这是一个“90后”富二代中的好孩子!
二、“90后”的写作应该是什么样的
每个年代,都有自己的写作,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写作?或者说真正的写作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这对“90后”来说,似乎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
从英国赶回来参加会议的“90后”作家王立衡,做了一个国外“90后”和国内“90后”在写作上的对比,王立衡说:“我觉得英国‘90后’的状态跟我们不太一样,习惯不一样。我们有文化积累,有自己的追求,喜欢文学的比较多,正因为如此,不管是哪一代的作家,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英国的年轻人不写作,他们的爱好是很户外的,他们比较喜欢健身房、踢球等等。写作是我们的兴趣,我们从小就备受关注,喜欢模仿,也喜欢得到关注,这是我们很多人写东西的一个心态。国外的畅销书就那么几本,但是是全球发售,很多我们都知道,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他们的书很有价值、很精,对比起来,我们的作品能值得了多少钱?很多人写作是因为学习压力大,都在努力争一个东西,要弥补自己的一些不足。”
什么才是“90后”的写作,这个问题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展凌风、杨海山等“90后”偏向于鲁迅风格,认为鲁迅就是写作的标签,应该是“文字如枪”。同样还有一部分“90后”认为,鲁迅作品是属于20世纪的畅销书,“90后”的写作,更多地应向未来发展,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应与当下的主流话语融为一体。
一直坚持从事“纯文学”写作的李泓业说出了很多人的困惑:“青春文学,我一直到现在都不知道怎么定义它。实际上,写青春的作品,也设计了太多不只是青春的东西。我觉得我们现在写的东西还比较肤浅,因为我们的思考时间和阅历都不够,我们都要有独立思维,要把自己找到,要有内涵,把自己定位好,这只能靠自己。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责任,‘90后’应该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对自己的写作负责。”
达成共识的另外点,就是参加会议的“90后”作家都呼吁所有的写作者心态不要浮躁,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因为市场的诱惑而失去自我。这是文学圈,不是娱乐圈,我们不希望以后人们评价我们时,把我们称为“乌合之众”,我们要靠自己闯出一片天下。
三、“90后”文学的“纯洁回归”
“90后”的文学社团等组织比“80后”更多,除了目前“90后”比较集中的新概念、创新作文大赛、新创作等以外,很多“90后”也利用网络给自己搭建一个平台。
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泛滥的今天,为每个人的表达都提供了宽松自由的环境。这也让人们从一开始就对“90后”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然而,从“90后”正式登台亮相到今天,数年过去,他们的成绩和影响却依然在“80后”的身影之下,这也让许多人开始生出另一种疑问:“90后”的出现是否太早了,他们是在自己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就被人为地推到了前台!
特别前来参加会议的盛大文学副总编辑杨勇对此认为:“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原话是‘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这里面的‘名’,我想她指的不是虚名,它很纯粹,应该是一份成绩,是被肯定、被认可、被越来越多人听到自己的声音。但是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在有意无意地忽略那么多珍贵的作品和才华横溢的作者,让他们自生自灭、散漫成长,这是很可惜的事情。”
同样的问题还存于文学类型的发展上。安徽“90后”作家方慧认为,现在人们对“90后”的认识存在着很大的误区,“90后”文学的发展也不平衡,比如在诗歌这一块,相对于畅销书来说,诗歌很小众,喜欢诗歌的人越来越少,很大一批诗人都处于一个自娱自乐的状态,“90后”诗人更是如此,现在基本没有发表“90后”诗歌的杂志。
来自天津的“90后”儿童文学作家陈曦从自己的创作出发,讲到了“90后”儿文类作者的困境。中国儿童文学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的繁盛,到了现在却被很多读者甚至是作家误解,认为儿童文学只是给小孩子看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儿童文学只是借助少儿的眼界,用浅显的语言去描述大道理。
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先生就曾说《儿童文学》适宜9~99岁中国人阅读,陈曦认为,儿童文学的纯洁性可以让人从小就受到真善美的洗礼,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我认为,没有任何一种文学类型能比儿童文学更为纯洁!”陈曦坚信自己的创作一定可以生根发芽。
与“80后”的市场化写作不同,“90后”的很多写作者,选择诗歌、儿童文学这样类型的创作不在少数,在当下世俗而功利的大环境下,这显得尤为可贵,也许,他们的这种选择,在某种程度上,寓意着我们对一些失去的东西的回归希望。对于这种宝贵的“纯洁性”,应当怎样去呵护和引导,这已经不是一个“90后”可以回答的问题了。
四、畅销书和青春文学
“畅销书”永远是作家比较关心的,“90后”也不例 外,因为只有作品畅销才能被关注。
“90后”真正意义上的畅销书不多,甚至可以严格地说是没有。已经出版了多本作品并且卖得很不错的一唏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现在的所谓‘畅销书’其实没有一个真正的概念,有些时候一本书卖了两三万本,说不定还是自费出版的,也就算是畅销书了。我是写小说开始的,就自己的感受说,我们要写作,但是也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我们也要商业,这是一个双向的事情。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愿意静下心来去深思熟虑,比如读读诗歌,所以大家喜欢看小说。对‘畅销书’的概念,不要产生排斥的态度,因为这个概念从文字上解释,也就是大家都喜欢看的东西。要想自己的作品畅销,首先不能写得很枯燥,要展现大家都熟悉的,要确定你写出来的东西是给谁看的,得考虑到读者。”
一唏还介绍了自己的“畅销写作”经验:“为什么总是把我们叫做‘青春文学’呢?我们基本都是学生,在家的时间很少,学校和家庭生活几乎就是我们的全部,写些其他东西,我们不了解,所以我们的自我定位一定要回归到这上面,只有自己熟悉的东西才能写得流畅好看,才能写出感情。一本真正的好书肯定是情感饱满的,只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读者。”
盛大文学副总编杨勇对此也有自己的理解,他说,有人称“文学死了”,有人说“文学没落了”,在他看来,真正“该死”的,其实是目前占了主流地位的“文学标准”和对“文学”的定义。杨勇认为,文学不但没有死,反而更加有青春有活力,“文学”正兴高采烈地活着,通俗文学、校园文学和网络文学的繁荣就很有说服力,也最具代表性
对于“90后”的写作,杨勇认为最重要的,是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东西,既不模仿“80后”,同时也超越自身。
五、表达这一代人的生活和思想
“80后”不缺代表作,不缺描写他们那一代人的青春生活的代表作。认识自己,写出一部属于自己这一代人的代表作,这是“90后”的压力,也是“90后”当下最重要的任务。
福建的“90后”作家郑虹发表了自己的看法:“‘90后’已经是一个时尚新潮、叛逆无限的词汇,它充满挑衅和尖锐,也正是因为这点,让人们记住了我们。这是极为重要的,这代表我们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有自己的生活,我们属于自己,无论我们是在茫茫的田野丛生的绿树还是在遍地荆棘中生长出来,我们都应当是顽强的个体。作为新时代的某种概念的引领者,我们应当尖锐,要保持一个能够同自我进行对话的状态,以自己为解剖对象。‘90后’是一个由无数保持强烈自我意识的个体所形成的概念。我同意‘这是一个娱乐且被娱乐的时代’的说法,但我更赞赏那些身处娱乐时代却能不被娱乐的写作者,他们在现实里的姿态是既清高又谦卑,既柔软又坚硬。我们的代表作应该会由这样的‘90后’作家写出来。”
“90后”文学虽然发展迅速,但缺乏自己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相比于比较成熟的“80后”文学来说,“90后”作家的实力还不足,作品大多复制“80后”,缺乏自己独立的个性,需要继续努力,这是大家都认可的总结。而近年来,关于“90后”的负面新闻持续不断,使得人们对“90后”整个群体缺乏好感,客观上也对“90后”文学和作家的可信度打了折扣,我们有责任用自己的写作,去挽回“90后”的名声和赢得舆论的正面支持。
时隔4#-后,2007年,“90后”开始登上各大媒体,随后的几年里,“90后”这个词语跟“80后”一样火爆,但是比“80后”多了很多负面的内容。“90后”的作家从数量上来说,比“80后”更多,然而,他们却少了“80后”那样的代表人物和影响,
当韩采、郭敬明们老了的时候,“90后”作家在做什么,接下来又该怎样去做?
2010年7月,来自全国各地的主要“90后”作家齐聚北京,召开了中国首届“90后”作家联谊会。这是“90后”作家群体第一次自发组织进行自我审视的一次比较客观的会议。在这次会上,“90后”作家首次提出了“实现抱团发展”的口号。
一、“90后”也有很多“穷孩子”
大多数人都会认为,中国“90后”生活奢侈,城市化严重,物质生活比“80后”有着更大的优越性。大多数“90后”作家并不接受这样的说法,“90后”的生活阶层分布很不均衡,同样有很多“穷孩子”。
来自河南的“90后”诗人王彦庆认为,“90后”在生活方面并不是像外界想象的那么美好。他身在农村,很多时候都要帮家里忙农活,麦收的时候自己就在地里。环境优越的“90后”只是小部分,大多数的“90后”都在为自己的生活努力。
今年18岁的陈胜,出生在安徽的一个小县城,因为不满现行教育模式离开学校,而成为一名北漂,在北漂途中渐渐爱上了文学。陈胜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认为。“90后”的生存环境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个比较开放、比较自由的环境,外界的影响相对是不大的。他认为,“90后”现在的写作环境要比“80后”更好。
作为一个典型的“富二代”,在广东“90后”作家李泓业看来,稳定的物质生活对于“精神”追求是一种很大的支持,写作也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来维持。虽然身为“富二代”,李泓业很低调,一直埋头于自己的文字之中,一步一步地追随着自己的梦想,这是一个“90后”富二代中的好孩子!
二、“90后”的写作应该是什么样的
每个年代,都有自己的写作,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写作?或者说真正的写作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这对“90后”来说,似乎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
从英国赶回来参加会议的“90后”作家王立衡,做了一个国外“90后”和国内“90后”在写作上的对比,王立衡说:“我觉得英国‘90后’的状态跟我们不太一样,习惯不一样。我们有文化积累,有自己的追求,喜欢文学的比较多,正因为如此,不管是哪一代的作家,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英国的年轻人不写作,他们的爱好是很户外的,他们比较喜欢健身房、踢球等等。写作是我们的兴趣,我们从小就备受关注,喜欢模仿,也喜欢得到关注,这是我们很多人写东西的一个心态。国外的畅销书就那么几本,但是是全球发售,很多我们都知道,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他们的书很有价值、很精,对比起来,我们的作品能值得了多少钱?很多人写作是因为学习压力大,都在努力争一个东西,要弥补自己的一些不足。”
什么才是“90后”的写作,这个问题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展凌风、杨海山等“90后”偏向于鲁迅风格,认为鲁迅就是写作的标签,应该是“文字如枪”。同样还有一部分“90后”认为,鲁迅作品是属于20世纪的畅销书,“90后”的写作,更多地应向未来发展,真正意义上的写作,应与当下的主流话语融为一体。
一直坚持从事“纯文学”写作的李泓业说出了很多人的困惑:“青春文学,我一直到现在都不知道怎么定义它。实际上,写青春的作品,也设计了太多不只是青春的东西。我觉得我们现在写的东西还比较肤浅,因为我们的思考时间和阅历都不够,我们都要有独立思维,要把自己找到,要有内涵,把自己定位好,这只能靠自己。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责任,‘90后’应该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对自己的写作负责。”
达成共识的另外点,就是参加会议的“90后”作家都呼吁所有的写作者心态不要浮躁,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因为市场的诱惑而失去自我。这是文学圈,不是娱乐圈,我们不希望以后人们评价我们时,把我们称为“乌合之众”,我们要靠自己闯出一片天下。
三、“90后”文学的“纯洁回归”
“90后”的文学社团等组织比“80后”更多,除了目前“90后”比较集中的新概念、创新作文大赛、新创作等以外,很多“90后”也利用网络给自己搭建一个平台。
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泛滥的今天,为每个人的表达都提供了宽松自由的环境。这也让人们从一开始就对“90后”寄予了很高的期望,然而,从“90后”正式登台亮相到今天,数年过去,他们的成绩和影响却依然在“80后”的身影之下,这也让许多人开始生出另一种疑问:“90后”的出现是否太早了,他们是在自己还没有准备好的时候,就被人为地推到了前台!
特别前来参加会议的盛大文学副总编辑杨勇对此认为:“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原话是‘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这里面的‘名’,我想她指的不是虚名,它很纯粹,应该是一份成绩,是被肯定、被认可、被越来越多人听到自己的声音。但是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在有意无意地忽略那么多珍贵的作品和才华横溢的作者,让他们自生自灭、散漫成长,这是很可惜的事情。”
同样的问题还存于文学类型的发展上。安徽“90后”作家方慧认为,现在人们对“90后”的认识存在着很大的误区,“90后”文学的发展也不平衡,比如在诗歌这一块,相对于畅销书来说,诗歌很小众,喜欢诗歌的人越来越少,很大一批诗人都处于一个自娱自乐的状态,“90后”诗人更是如此,现在基本没有发表“90后”诗歌的杂志。
来自天津的“90后”儿童文学作家陈曦从自己的创作出发,讲到了“90后”儿文类作者的困境。中国儿童文学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的繁盛,到了现在却被很多读者甚至是作家误解,认为儿童文学只是给小孩子看的,但事实并非如此,儿童文学只是借助少儿的眼界,用浅显的语言去描述大道理。
中国作协副主席高洪波先生就曾说《儿童文学》适宜9~99岁中国人阅读,陈曦认为,儿童文学的纯洁性可以让人从小就受到真善美的洗礼,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我认为,没有任何一种文学类型能比儿童文学更为纯洁!”陈曦坚信自己的创作一定可以生根发芽。
与“80后”的市场化写作不同,“90后”的很多写作者,选择诗歌、儿童文学这样类型的创作不在少数,在当下世俗而功利的大环境下,这显得尤为可贵,也许,他们的这种选择,在某种程度上,寓意着我们对一些失去的东西的回归希望。对于这种宝贵的“纯洁性”,应当怎样去呵护和引导,这已经不是一个“90后”可以回答的问题了。
四、畅销书和青春文学
“畅销书”永远是作家比较关心的,“90后”也不例 外,因为只有作品畅销才能被关注。
“90后”真正意义上的畅销书不多,甚至可以严格地说是没有。已经出版了多本作品并且卖得很不错的一唏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现在的所谓‘畅销书’其实没有一个真正的概念,有些时候一本书卖了两三万本,说不定还是自费出版的,也就算是畅销书了。我是写小说开始的,就自己的感受说,我们要写作,但是也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我们也要商业,这是一个双向的事情。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愿意静下心来去深思熟虑,比如读读诗歌,所以大家喜欢看小说。对‘畅销书’的概念,不要产生排斥的态度,因为这个概念从文字上解释,也就是大家都喜欢看的东西。要想自己的作品畅销,首先不能写得很枯燥,要展现大家都熟悉的,要确定你写出来的东西是给谁看的,得考虑到读者。”
一唏还介绍了自己的“畅销写作”经验:“为什么总是把我们叫做‘青春文学’呢?我们基本都是学生,在家的时间很少,学校和家庭生活几乎就是我们的全部,写些其他东西,我们不了解,所以我们的自我定位一定要回归到这上面,只有自己熟悉的东西才能写得流畅好看,才能写出感情。一本真正的好书肯定是情感饱满的,只有感动自己才能感动读者。”
盛大文学副总编杨勇对此也有自己的理解,他说,有人称“文学死了”,有人说“文学没落了”,在他看来,真正“该死”的,其实是目前占了主流地位的“文学标准”和对“文学”的定义。杨勇认为,文学不但没有死,反而更加有青春有活力,“文学”正兴高采烈地活着,通俗文学、校园文学和网络文学的繁荣就很有说服力,也最具代表性
对于“90后”的写作,杨勇认为最重要的,是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东西,既不模仿“80后”,同时也超越自身。
五、表达这一代人的生活和思想
“80后”不缺代表作,不缺描写他们那一代人的青春生活的代表作。认识自己,写出一部属于自己这一代人的代表作,这是“90后”的压力,也是“90后”当下最重要的任务。
福建的“90后”作家郑虹发表了自己的看法:“‘90后’已经是一个时尚新潮、叛逆无限的词汇,它充满挑衅和尖锐,也正是因为这点,让人们记住了我们。这是极为重要的,这代表我们是独一无二的,我们有自己的生活,我们属于自己,无论我们是在茫茫的田野丛生的绿树还是在遍地荆棘中生长出来,我们都应当是顽强的个体。作为新时代的某种概念的引领者,我们应当尖锐,要保持一个能够同自我进行对话的状态,以自己为解剖对象。‘90后’是一个由无数保持强烈自我意识的个体所形成的概念。我同意‘这是一个娱乐且被娱乐的时代’的说法,但我更赞赏那些身处娱乐时代却能不被娱乐的写作者,他们在现实里的姿态是既清高又谦卑,既柔软又坚硬。我们的代表作应该会由这样的‘90后’作家写出来。”
“90后”文学虽然发展迅速,但缺乏自己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相比于比较成熟的“80后”文学来说,“90后”作家的实力还不足,作品大多复制“80后”,缺乏自己独立的个性,需要继续努力,这是大家都认可的总结。而近年来,关于“90后”的负面新闻持续不断,使得人们对“90后”整个群体缺乏好感,客观上也对“90后”文学和作家的可信度打了折扣,我们有责任用自己的写作,去挽回“90后”的名声和赢得舆论的正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