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学生减负的口号喊了多年,但并未真正减下负担,人人内心都想为学生真正减负,但是在当今教育生态所造成的巨大压力下,做不到真正为学生减负。个别成功“减负”的学校也是把“负”减到了校外,促进了各类教育培训机构的疯长。家长和学生主动“增负”的内驱力来自考个好分数、上所好学校。这种畸形的教育心态不扭转,教育评价选拔机制不改变,便会裹挟学校坚持不懈地追求升学率,教育界无论通过什么样的教育内涵发展解读和对教育使命的再赋予都无济于事,只会遵循“提升分数才是硬道理”的逻辑。
要想真正为学生减负,必须回归本真的教育生态。
降低欲望,回归本真
什么是教育本真生态?教育本真,就是让孩子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价值感,拥有归属感,获得生活和人生的自信;学校把教人求真、向善和审美作为最高教育目标,教育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获得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目标。
教育是传承文化、创造知识、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是人类生存发展、超越自我的重要途径。教育对人的终极作用,是使每一个个体成为最好的自己。教育本真生态,不应当是人人追求高分数、校校攀比升学率。这样的追求和攀比把教育逐步引向死胡同,使得每一个教育人都有一种被压得喘不过气来的窒息感。陶行知先生几十年前就呼吁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关注每个生命个体差异的真教育、最大限度地发展他们的智慧和潜能的真教育,始终没有回归。
为学生减负,对教师和学生而言,根本之道是建立起适宜于师生共同成长的教学生态。教师的育人理念和课堂教学心态、学生学习心态必须归零——没有任何世俗的功利欲。倘若非要阐释教育的培养功能的话,那就是为人格的伟大而读书、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所以,为学生减负,只有在国家主导教育体制深度变革之后、人的欲望真正平复下来之后方能见成效。否则,一纸命令管得住学校,管得住家长“先人一步”“高人一筹”的心态吗?
营建“教育新生态”
据报道,多年以前,北京就鲜明地提出“教育民生观”,把学生的成长放在教育改革的“正中央”,把教育变革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在这一价值理念的引领下,重新公平配置教育资源,正确发挥中考高考“指挥棒”导向,大力度推进开放办学,使得一种资源、环境共享的教育新生态逐渐形成。这种新教育生态使过去“见分不见人”的模式逐步转化为发掘、保护、发展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提供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的模式,让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正在成为各所学校的自觉。这种营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教育新生态之路,才是真正地为学生减负之道。
从北京教育新生态的形成,我们可以看到,要真正为学生减负,政府必须以“实现每一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真正做实事,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公平地提供给每一个公民;必须使学生和家长感受到他们处于一个相对公平的教育生态环境里,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同等的培育和成长;必须使学生家长们明白,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从而使诸多家长放下孩子“成龙成凤”的迫急欲望,助推教育绿色生态的生成。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绿色生态环境的形成需要全体国民文化意识的进步。应该说,只有在这样的大教育生态环境里,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减负,并且从另一种意义上使学生滋生出成为“优秀自己”的强烈学习动机,从而使得教育本真生态的实现成为可能。
北京市教育新生态的实践,让我们看到他们对教育生态环境的打造机制,公平的教育生态环境需要政府发力,而不是一所学校单打独斗。各地政府要借助社区和网络,使教育公共政策从效率导向转为均衡导向、生态导向,促使教育供给结构深刻变革,通过资源共享的区域基础教育共同体的打造,逐步发展到以课程为中心的区域生态教育共同体的打造,继而形成打通各学段学生的出口、改变区域教育结构的现代化区域教育共同体。这样的共同体可以打破学校和学段限制,形成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和前后衔接的教育体系,满足不同学段、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从“跑班”转为“跑校”,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人人共享,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真正地实现教育公平。这种“公平、优质、创新、开放”的北京基础教育改革理念值得各地借鉴。
除此之外,还应加大对高考、中考的评价选拔机制的改革力度,使考试分数不再是决定升学的主要因素。这样,学校的评价机制和成长标准才能真正发挥出促进“人”成长的功能,真正地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2017年推出的新高考方案开始注意这个问题,虽然没有从根本上改革评价机制,但毕竟迈出了一步。
最后才是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和老师应该承担的减负责任:改变课堂学习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力,提高课堂效率,落实课外周末零书面作业等,继而增加学生的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增加“深度学习”内容。“深度学习是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探究性学习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解释、举例、分析、总结、表达、解决不同情境中的问题等,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建构性活动,由此创造出对新知的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讲,今后的学校还可能为学生“增负”,学校不仅会依据学生的兴趣,自主引领其学科学习的融会贯通,还可能会“逼”着孩子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普场馆、博物馆、实验室等社会大课堂中去学习、去实践,提高其深度学习力和創新能力。这种“增负”是学生在没有任何考试和升学压力之下,凭着被老师开发唤醒的自觉意识、自主意识,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释放出的自我塑造、努力学习的热情,恰是学生在“减负”之后的一种辩证发展方向。
(作者单位:成都新津为明学校)
责任编辑:周彩丽
要想真正为学生减负,必须回归本真的教育生态。
降低欲望,回归本真
什么是教育本真生态?教育本真,就是让孩子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价值感,拥有归属感,获得生活和人生的自信;学校把教人求真、向善和审美作为最高教育目标,教育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获得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目标。
教育是传承文化、创造知识、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是人类生存发展、超越自我的重要途径。教育对人的终极作用,是使每一个个体成为最好的自己。教育本真生态,不应当是人人追求高分数、校校攀比升学率。这样的追求和攀比把教育逐步引向死胡同,使得每一个教育人都有一种被压得喘不过气来的窒息感。陶行知先生几十年前就呼吁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关注每个生命个体差异的真教育、最大限度地发展他们的智慧和潜能的真教育,始终没有回归。
为学生减负,对教师和学生而言,根本之道是建立起适宜于师生共同成长的教学生态。教师的育人理念和课堂教学心态、学生学习心态必须归零——没有任何世俗的功利欲。倘若非要阐释教育的培养功能的话,那就是为人格的伟大而读书、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所以,为学生减负,只有在国家主导教育体制深度变革之后、人的欲望真正平复下来之后方能见成效。否则,一纸命令管得住学校,管得住家长“先人一步”“高人一筹”的心态吗?
营建“教育新生态”
据报道,多年以前,北京就鲜明地提出“教育民生观”,把学生的成长放在教育改革的“正中央”,把教育变革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在这一价值理念的引领下,重新公平配置教育资源,正确发挥中考高考“指挥棒”导向,大力度推进开放办学,使得一种资源、环境共享的教育新生态逐渐形成。这种新教育生态使过去“见分不见人”的模式逐步转化为发掘、保护、发展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提供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的模式,让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正在成为各所学校的自觉。这种营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教育新生态之路,才是真正地为学生减负之道。
从北京教育新生态的形成,我们可以看到,要真正为学生减负,政府必须以“实现每一名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真正做实事,将优质的教育资源公平地提供给每一个公民;必须使学生和家长感受到他们处于一个相对公平的教育生态环境里,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同等的培育和成长;必须使学生家长们明白,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最好的,从而使诸多家长放下孩子“成龙成凤”的迫急欲望,助推教育绿色生态的生成。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绿色生态环境的形成需要全体国民文化意识的进步。应该说,只有在这样的大教育生态环境里,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减负,并且从另一种意义上使学生滋生出成为“优秀自己”的强烈学习动机,从而使得教育本真生态的实现成为可能。
北京市教育新生态的实践,让我们看到他们对教育生态环境的打造机制,公平的教育生态环境需要政府发力,而不是一所学校单打独斗。各地政府要借助社区和网络,使教育公共政策从效率导向转为均衡导向、生态导向,促使教育供给结构深刻变革,通过资源共享的区域基础教育共同体的打造,逐步发展到以课程为中心的区域生态教育共同体的打造,继而形成打通各学段学生的出口、改变区域教育结构的现代化区域教育共同体。这样的共同体可以打破学校和学段限制,形成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一体化和前后衔接的教育体系,满足不同学段、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从“跑班”转为“跑校”,实现优质教育资源人人共享,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求,真正地实现教育公平。这种“公平、优质、创新、开放”的北京基础教育改革理念值得各地借鉴。
除此之外,还应加大对高考、中考的评价选拔机制的改革力度,使考试分数不再是决定升学的主要因素。这样,学校的评价机制和成长标准才能真正发挥出促进“人”成长的功能,真正地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2017年推出的新高考方案开始注意这个问题,虽然没有从根本上改革评价机制,但毕竟迈出了一步。
最后才是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和老师应该承担的减负责任:改变课堂学习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力,提高课堂效率,落实课外周末零书面作业等,继而增加学生的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增加“深度学习”内容。“深度学习是以理解为基础的意义探究性学习活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解释、举例、分析、总结、表达、解决不同情境中的问题等,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建构性活动,由此创造出对新知的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讲,今后的学校还可能为学生“增负”,学校不仅会依据学生的兴趣,自主引领其学科学习的融会贯通,还可能会“逼”着孩子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普场馆、博物馆、实验室等社会大课堂中去学习、去实践,提高其深度学习力和創新能力。这种“增负”是学生在没有任何考试和升学压力之下,凭着被老师开发唤醒的自觉意识、自主意识,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释放出的自我塑造、努力学习的热情,恰是学生在“减负”之后的一种辩证发展方向。
(作者单位:成都新津为明学校)
责任编辑:周彩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