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来兮,语文课堂的语文味儿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terk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曾经听过一节公开课《像山那样思考》,上课伊始先播放狼叫的录音,然后让学生回答从这叫声中你听到了什么,让学生上讲台模仿猎杀狼的场景,探讨狼消失了会发生什么情况,并且在这过程中通过幻灯片放映了大量的由于过度放牧而导致水土流失、草原沙漠化的图片,最后分成小组热热闹闹地讨论了“像山那样思考”要怎样思考,学生自然得出答案:我们要遵循自然规律,要有环境保护意识,不能过度猎杀,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等结论。整个课堂应该说气氛非常热烈,学生观看图片,或是参加表演,或是合作学习,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然而一节课下来就是没有读书,或者说课本只是一个参考、一个道具。一节语文课,变成了一节自然科学课。
  其实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尤其在现代化技术日益进步的今天,语文课堂可谓包罗万象,形式也是花样百出,热热闹闹的课堂上什么都有,但就是缺少了一点语文味儿。借用浙江教育学院教授汪潮的观点,“语文味儿”应该是“语文教学的本质所在,是语文意识的具体表征,是语文素养的客观要求,是语文教学特点的外化”。然而现实课堂中这种秉承着大语文观念的课堂实在是“什么课都像,就是不像语文课”, 把大量非语文的东西牵涉进了语文课堂,结果也就只能是“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家的田”。
  那么,语文味儿究竟是什么味儿?语文课堂教学的归宿在哪里?
  “语文味儿”这一理念最早由广东深圳的程少堂先生提出的,他认为“语文味儿”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他指出“‘语文味儿’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来,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美丽,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同时他还提出要达到“语文味儿”,需要净化课堂,要教出情感、美感、语感,让学生好之、乐之,从而读之、懂之。
  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高中语文课堂的“语文味儿”作了一些探究,权作对自己语文教学的思考。
  首先,保持语文味儿,绝不意味着不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即最基本的字词识记。当我们一遍遍地抱怨学生作业本中错别字层出不穷时,我们是否也在反思着我们的教学,对于基本的字词识记我们又做了多少工作?曾经有一次听徐师附中的一位老师上《项脊轩志》,课上得非常精彩,然而让我至今印象深刻的是老师在讲解到“迨诸父异爨”时,老师问学生“爨”字怎么写?学生看着课本上的印刷体,画了半天没画出来。老师就说了,同学们看,“爨”的意思是“做饭”,所以是一边一只手捧着一只大铜(“同”谐音)锅,放在灶台上,下面架起两根木头放大火,老师一边说一边在黑板上写,学生跟着写一遍,都记住了,而且觉得生动形象。同样,如果我们在学习“美轮美奂”这个成语的时候,一开始就告诉学生“轮”的意思是高大,用来形容新屋高大美观,那学生还会轻易把它写成“仑”或者“伦”吗?
  其次,保持语文味儿,就要让学生读进文本。语文课上绝不能缺少读书,故而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接触语言,通过生动、扎实的语言实践活动,把握文本语言的“精、气、神”,让语言与精神融合在一起。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亲密接触文本最简单的方法是读。语文课堂上,没有琅琅读书声,那是没有生机的。读得多,学生对美的感悟能力自然会不断上升。那么自然就能达到“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了。读的形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范读、学生个别读、小组读等。结合我的教学实际,我比较喜欢让全班学生开火车读课文,一生一句,也是一个让学生接触文本的好办法。这种读法,对那些“滥竽充数”读书的学生是个很好的促进。课堂上人人读,既是一种合作,又是一种竞争,同时还能读出语文的博大精深,读出语文的神采飞扬,学生进而与文本发生交流,交流得深刻、流畅、完整,语文与精神才能完美地契合起来。
  第三,保持保持语文味儿,要求师生情入文本。如果说学生的心灵是一池净水,那么教师的引导就如那投入池中的石子,在学生的心中激起层层波浪。因而语文课应该是情趣横生的课堂,用教师的洋溢热情、似火激情来点燃学生心中求知的火焰;语文课应该是能者为师的课堂,利用师生平等对话,激励学生思想碰撞,迸发火花。课堂上的温度高低,教师扮演的是一个烧开水的角色。给孩子一束阳光,就会灿烂一片天地;给孩子一泓清泉,就会汇成一条大河;给孩子一个微笑,就会暖出一个春天。教师只有情入文本,课堂上才会高潮迭起。在教师的情感引领下,师生共同感受老舍对北平无法言说的爱,聆听那声声冷雨中所蕴涵的余光中先生对大陆的眷恋,体味归有光在项脊轩中的理想……语文老师用或幽默风趣、或儒雅博学、或亲切感人、或激情洋溢的语言,来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从而产生自我探索的欲望。
  相信到那时我们便能做到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教是为了不教”,“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成文,不待老师改”。■
其他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讲过:“孩子的心不应是真理的冷库,我竭力要防止的最大恶习,就是冷漠,缺乏热情。”尤其是现在面临高考压力的语文教学,如果想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参与课堂,并提高学习效率,语文教师的课堂激情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语文教师要有职业素养  于漪老师曾说过:“激情是语文教师必备的素质。”富有激情的语文教师,必然充满了对职业、对学生真诚的爱。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走进教室,就应该全身心投入
摘 要:“任务型”教学已被英语教育界公认为一种最为行之有效的英语教学模式。但现阶段中学英语大班额教学中“任务型”教学的开展遇到了许多困难,笔者希望通过自己的实践,探索出一条能够把新课程理念与大班教学的实际结合起来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班额教学 “任务型”教学模式 教师转变    “任务型”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应用为动力,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要求为学生提供较大的实践空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营造一个生动有趣,令学生喜爱的课堂,对新课改的实施至关重要。初中历史与社会一直不能得到广大师生的足够重视,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教学也大都只是草草了事,这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背道而驰。本人结合自身教学经验,针对初中历史与社会,怎样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方面的方法和策略进行探讨。  一、运用精彩的课堂导入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