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写作”课程目标及实施建议中,在第二学段强调“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在第三学段提出“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在第四学段提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其意图是引导学生从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取题立意、引发真情实感。“作文是学生的精神家园,是自己人生的‘史记’。因此,在作文中说真话,抒真情,是学习做真人的一种历练。”(《语文课程标准解读》第68页,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这种观点揭示了作文与做人两者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在作文中抒发真情实感,是有助于培养其健康个性、塑造其健全人格的。所以,作文评价的核心标准就是“真情实感”。中考作文和高考作文始终坚持“真情实感”这一核心评价标准,对指导作文教学、培养青少年个性及人格而言,真可谓意义深远。
但是,在现实的写作和作文评价过程中,“真情实感”往往充满着风险。在作文评价的操作阶段,我们真的坚持“真情实感”这一核心标准了吗?是否能完全摒除作文价值取向对判断“真情实感”的影响?这是我们在作文评价中遇到的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一、真情实感与价值取向
参加中考作文阅卷的同事向笔者讲述了一篇极具争议性的作文。这个考生在命题作文《我们这帮人》中,将家庭成员都当成猪来写:爸爸是一头不务正业的公猪,经常和一些不三不四的女人来往。妈妈是一头好吃懒做、只知道想方设法取悦爸爸的肥母猪。弟弟是一头时时处处都跟自己对着干的讨厌的小公猪。60分的作文最后得分是36分,刚刚及格,属于四类作文。这还是作文阅卷组组长的最后裁决,要不是这篇作文在题材上颇具新意的优点,可能连裁决的待遇都没有,那就会低于36分。因为这篇作文最初是打不及格的,理由就是思想内容极不健康:哪有将自己的家人都当成猪来写的,那就不是“我们这帮人”,而是“我们这帮猪”了。哪有把自己家人侮辱成猪的?这个孩子的心灵肯定是扭曲的!这个孩子的心灵真的扭曲了?
如果我们换位思考,如果我们不以道德评判者自居,这位考生其实从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抒发了自己对家庭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向我们讲述了一个辛酸的故事:爸爸没有家庭责任感,经常在外面鬼混。爸爸对家庭的背叛和不负责任让妈妈非常伤心,于是想通过取悦丈夫的方式让他回归家庭。当这种努力失败后,妈妈对家庭的未来心灰意懒,自然就好吃懒做了。这个家庭有重男轻女的传统,自然让身为女生还不甚懂事的自己对调皮的弟弟很讨厌。很显然,这位考生是很恨爸爸的,对妈妈则充满了同情和厌恶的复杂情感,而对弟弟更多的是嫉妒。其实,这是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女孩子对家庭的情感态度,是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站在同龄人的角度,是很可以理解的。但是站在道德评判者的角度,我们成人就觉得很难接受,甚至会充满愤怒。36分,仅仅是因为考生抒发了与我们成人世界所认同的价值取向相背离的真情实感!但是,作为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孩子,我们能要求其价值取向与我们成年人相同吗?是不是只要与我们的价值取向不一致,就一律举起价值取向的大棒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据报载,去年某县初一作文统考,题目是“20年后的我”。近两千人中,除了少数学生选择当教师等职业外,绝大多数学生选择当县长、市长以及经理、老板,为的是“自己拥有高档小轿车、住高级别墅,把父母接到城里好好享受,把兄弟姐妹的工作安排好”。这个例子就是真情实感与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对这样的“心里话”,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专家的意见是,要正确引导,要密切关注学生作文的价值取向问题,对此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笔者是这样理解专家的意见的:当学生抒发的真情实感出现了价值取向的问题时,首先要肯定真情实感,要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其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他们在作文中创造并表述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引导他们在作文中不断审视自己,校正自己的精神航向,使自己的精神健康发展。在笔者看来,“真情实感”这一标准应该优先于“价值取向”这一隐性标准。原因有二:首先,学生在作文中抒发真情实感,是学习做一个真实的人的一种锻炼。其次,只有给学生提供真实表达、自由表达的空间,学生才能毫无束缚地、真诚地袒露自己的物质世界和心灵世界,这样,我们就可以走进学生的世界,和他们进行真诚的对话,进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如果我们将学生不正确的价值取向视为洪水猛兽而大加挞伐的话,那么,不仅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而且在无形中也封闭了学生自由和真实表达的这扇门。更严重的是,学生在挫败中会变得“乖巧”,在作文中隐去真实的自我以迎合成年人的价值取向,进而造成“作文是一套,内心是一套”的双重人格。
当真情实感与价值取向产生矛盾的时候,请我们的阅卷老师宽容一点,以宽容之心尊重和理解未成年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请我们阅卷老师谨慎一点,要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我手写我心”的自由和快乐。
二、真情实感与思想自由
笔者有一个朋友是小学语文教师,他曾经给我讲了自己批改六年级考试作文的经历。那道作文题是《不能说的秘密》,他对其中的一篇作文印象非常深刻:小作者首先说,既然是秘密,那肯定是不能说的。如果说出来,那就不是秘密了,所以这道作文题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小作者接着说,这是考试作文,不写就是零分,但是为了守住自己的秘密,还是不能说不能写,零分就零分吧!最后,小作者还建议出题老师以后要认真一些,不要出一些让自己很为难的作文题。这是所有作文当中最另类的一篇,因为小作者宁愿得零分也不愿意说出自己的秘密,而且将这个作文题目本身在逻辑上所存在的问题分析得入木三分,进而连作文题目都否定掉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他学生都乖乖地说出了自己的秘密,压根就没有保守自己秘密的意识,更不用说怀疑作文题目本身了。很遗憾,笔者无缘得见这篇另类的作文。小学生从来没有学过典范的议论文,也从未训练过议论文写作,但是这个小学生却能将自己的思想清晰地表达出来,基本符合议论文的写作规范。更难能可贵的是,小作者绝不会因为是关乎考试分数的考场作文而“乖乖就范”,体现出同龄人身上甚至中学生、大学生身上所缺乏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这篇如此另类的作文的命运如何呢?小作者已经做好了零分的准备,虽然他小小年纪,但是他知道在作文中抒发真情实感的风险。但是,幸运的是,他的作文得了满分30分,这是对他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的肯定,是对他质疑能力的肯定!
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这么幸运,还记得那篇高考零分作文《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吗?在这篇作文中,这位考生审视了自己身在首都北京所具有的其他同龄人完全不具备、永远也不可能具备的优势,这种优势就是一双隐形的翅膀。作者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叙述中尖锐地揭露了诸多的社会不公平,涉及了一些很深刻的社会问题。作者的写作态度很真诚,在关乎命运的高考作文中肯定不会有半点马虎,但是这样一篇真实的、抒发真情实感的高考作文却得了零分。这简直是一个黑色幽默!为什么会得零分,阅卷者肯定会有诸多理由,但是他们多半不会说出真实的理由。真实的理由就是,这样揭露社会问题的作文,会激化社会矛盾,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不利影响。极具讽刺意义的是,作为批阅作文的准绳的作文评价标准在这个时候已经完全不适用了,适用的反而是和作文评价标准完全无关的政治价值追求。很显然,这位考生对社会问题是密切关注和深入思考的,在作文中完全看不到作为一名北京人的优越感,相反地是其中隐含着对这一社会问题的忧虑,这就是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他的这种独立思考精神是很可贵的。
三、三点建议
1. 对学生的价值取向要宽容和引导
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一个成长和逐渐成熟的阶段,我们不能以自己的价值取向作为标准来评价学生的价值取向。他们的成长环境与我们的成长环境有很大的不同,我们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还要俯下身躯与学生对话。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作文的价值取向的路途上,我们是学生的同行者,而不是评判者。
2. 命题要贴近学生
为什么1998年的高考作文《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有不少作文都出现了在“父母双亡”的“考验”下“战胜脆弱”的假话?除了受说假话的不良文风的影响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很多考生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中很少有培养坚韧的品格的机会和经历,苦于没有经历,就只有瞎编了。出题人的本意是引导现在的高中生培养坚韧的品格,为今后的人生做准备,这个意图虽然很好,但是却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当然只有硬着头皮说假话了。
所以,作文题目一定要为学生的自由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提倡自主拟题,少些命题作文。命题一定要贴近学生,比如《我还缺什么?》这道作文题目就非常好,不仅引导学生审视自身、和自己的心灵对话,而且让学生人人都有话可说,甚至能引导学生在写作中不断成长,这自然比《坚韧,我追求的品格》这种限制性很强、适应面较窄的作文题好。
3. 作文评价标准要与社会价值体系保持一定的距离
“文以载道”的传统影响甚巨,作文评价标准中其实暗含着社会价值评判。和时代主旋律合拍、与社会价值趋同的作文,往往可以得高分,反之则命运多舛。作文评价标准与社会价值体系越紧密,那么学生就会为了得高分而在作文中抒发伪圣化的情感和功利性的思想,就会“代圣人立言”,会丧失自己而成为“人形鹦鹉”。作文应该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写作应该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既然只是和精神有关,那么就让精神纯粹一点、自由一点、独立一点,只有这样,学生的写作状态才是自由的。只有当作文评价标准与社会价值体系保持一定的距离,那么作文的独立地位才得以保证,语文的学科尊严才能被尊重,更重要的是学生才能抒发真情实感,才能培养最宝贵的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
但是,在现实的写作和作文评价过程中,“真情实感”往往充满着风险。在作文评价的操作阶段,我们真的坚持“真情实感”这一核心标准了吗?是否能完全摒除作文价值取向对判断“真情实感”的影响?这是我们在作文评价中遇到的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一、真情实感与价值取向
参加中考作文阅卷的同事向笔者讲述了一篇极具争议性的作文。这个考生在命题作文《我们这帮人》中,将家庭成员都当成猪来写:爸爸是一头不务正业的公猪,经常和一些不三不四的女人来往。妈妈是一头好吃懒做、只知道想方设法取悦爸爸的肥母猪。弟弟是一头时时处处都跟自己对着干的讨厌的小公猪。60分的作文最后得分是36分,刚刚及格,属于四类作文。这还是作文阅卷组组长的最后裁决,要不是这篇作文在题材上颇具新意的优点,可能连裁决的待遇都没有,那就会低于36分。因为这篇作文最初是打不及格的,理由就是思想内容极不健康:哪有将自己的家人都当成猪来写的,那就不是“我们这帮人”,而是“我们这帮猪”了。哪有把自己家人侮辱成猪的?这个孩子的心灵肯定是扭曲的!这个孩子的心灵真的扭曲了?
如果我们换位思考,如果我们不以道德评判者自居,这位考生其实从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抒发了自己对家庭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向我们讲述了一个辛酸的故事:爸爸没有家庭责任感,经常在外面鬼混。爸爸对家庭的背叛和不负责任让妈妈非常伤心,于是想通过取悦丈夫的方式让他回归家庭。当这种努力失败后,妈妈对家庭的未来心灰意懒,自然就好吃懒做了。这个家庭有重男轻女的传统,自然让身为女生还不甚懂事的自己对调皮的弟弟很讨厌。很显然,这位考生是很恨爸爸的,对妈妈则充满了同情和厌恶的复杂情感,而对弟弟更多的是嫉妒。其实,这是一个处于青春期的女孩子对家庭的情感态度,是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站在同龄人的角度,是很可以理解的。但是站在道德评判者的角度,我们成人就觉得很难接受,甚至会充满愤怒。36分,仅仅是因为考生抒发了与我们成人世界所认同的价值取向相背离的真情实感!但是,作为一个十五六岁的女孩子,我们能要求其价值取向与我们成年人相同吗?是不是只要与我们的价值取向不一致,就一律举起价值取向的大棒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据报载,去年某县初一作文统考,题目是“20年后的我”。近两千人中,除了少数学生选择当教师等职业外,绝大多数学生选择当县长、市长以及经理、老板,为的是“自己拥有高档小轿车、住高级别墅,把父母接到城里好好享受,把兄弟姐妹的工作安排好”。这个例子就是真情实感与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对这样的“心里话”,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专家的意见是,要正确引导,要密切关注学生作文的价值取向问题,对此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笔者是这样理解专家的意见的:当学生抒发的真情实感出现了价值取向的问题时,首先要肯定真情实感,要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其次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他们在作文中创造并表述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引导他们在作文中不断审视自己,校正自己的精神航向,使自己的精神健康发展。在笔者看来,“真情实感”这一标准应该优先于“价值取向”这一隐性标准。原因有二:首先,学生在作文中抒发真情实感,是学习做一个真实的人的一种锻炼。其次,只有给学生提供真实表达、自由表达的空间,学生才能毫无束缚地、真诚地袒露自己的物质世界和心灵世界,这样,我们就可以走进学生的世界,和他们进行真诚的对话,进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如果我们将学生不正确的价值取向视为洪水猛兽而大加挞伐的话,那么,不仅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而且在无形中也封闭了学生自由和真实表达的这扇门。更严重的是,学生在挫败中会变得“乖巧”,在作文中隐去真实的自我以迎合成年人的价值取向,进而造成“作文是一套,内心是一套”的双重人格。
当真情实感与价值取向产生矛盾的时候,请我们的阅卷老师宽容一点,以宽容之心尊重和理解未成年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请我们阅卷老师谨慎一点,要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我手写我心”的自由和快乐。
二、真情实感与思想自由
笔者有一个朋友是小学语文教师,他曾经给我讲了自己批改六年级考试作文的经历。那道作文题是《不能说的秘密》,他对其中的一篇作文印象非常深刻:小作者首先说,既然是秘密,那肯定是不能说的。如果说出来,那就不是秘密了,所以这道作文题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小作者接着说,这是考试作文,不写就是零分,但是为了守住自己的秘密,还是不能说不能写,零分就零分吧!最后,小作者还建议出题老师以后要认真一些,不要出一些让自己很为难的作文题。这是所有作文当中最另类的一篇,因为小作者宁愿得零分也不愿意说出自己的秘密,而且将这个作文题目本身在逻辑上所存在的问题分析得入木三分,进而连作文题目都否定掉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他学生都乖乖地说出了自己的秘密,压根就没有保守自己秘密的意识,更不用说怀疑作文题目本身了。很遗憾,笔者无缘得见这篇另类的作文。小学生从来没有学过典范的议论文,也从未训练过议论文写作,但是这个小学生却能将自己的思想清晰地表达出来,基本符合议论文的写作规范。更难能可贵的是,小作者绝不会因为是关乎考试分数的考场作文而“乖乖就范”,体现出同龄人身上甚至中学生、大学生身上所缺乏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
这篇如此另类的作文的命运如何呢?小作者已经做好了零分的准备,虽然他小小年纪,但是他知道在作文中抒发真情实感的风险。但是,幸运的是,他的作文得了满分30分,这是对他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的肯定,是对他质疑能力的肯定!
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这么幸运,还记得那篇高考零分作文《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吗?在这篇作文中,这位考生审视了自己身在首都北京所具有的其他同龄人完全不具备、永远也不可能具备的优势,这种优势就是一双隐形的翅膀。作者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叙述中尖锐地揭露了诸多的社会不公平,涉及了一些很深刻的社会问题。作者的写作态度很真诚,在关乎命运的高考作文中肯定不会有半点马虎,但是这样一篇真实的、抒发真情实感的高考作文却得了零分。这简直是一个黑色幽默!为什么会得零分,阅卷者肯定会有诸多理由,但是他们多半不会说出真实的理由。真实的理由就是,这样揭露社会问题的作文,会激化社会矛盾,对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不利影响。极具讽刺意义的是,作为批阅作文的准绳的作文评价标准在这个时候已经完全不适用了,适用的反而是和作文评价标准完全无关的政治价值追求。很显然,这位考生对社会问题是密切关注和深入思考的,在作文中完全看不到作为一名北京人的优越感,相反地是其中隐含着对这一社会问题的忧虑,这就是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他的这种独立思考精神是很可贵的。
三、三点建议
1. 对学生的价值取向要宽容和引导
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一个成长和逐渐成熟的阶段,我们不能以自己的价值取向作为标准来评价学生的价值取向。他们的成长环境与我们的成长环境有很大的不同,我们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还要俯下身躯与学生对话。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作文的价值取向的路途上,我们是学生的同行者,而不是评判者。
2. 命题要贴近学生
为什么1998年的高考作文《坚韧,我追求的品格》有不少作文都出现了在“父母双亡”的“考验”下“战胜脆弱”的假话?除了受说假话的不良文风的影响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即很多考生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中很少有培养坚韧的品格的机会和经历,苦于没有经历,就只有瞎编了。出题人的本意是引导现在的高中生培养坚韧的品格,为今后的人生做准备,这个意图虽然很好,但是却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当然只有硬着头皮说假话了。
所以,作文题目一定要为学生的自由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提倡自主拟题,少些命题作文。命题一定要贴近学生,比如《我还缺什么?》这道作文题目就非常好,不仅引导学生审视自身、和自己的心灵对话,而且让学生人人都有话可说,甚至能引导学生在写作中不断成长,这自然比《坚韧,我追求的品格》这种限制性很强、适应面较窄的作文题好。
3. 作文评价标准要与社会价值体系保持一定的距离
“文以载道”的传统影响甚巨,作文评价标准中其实暗含着社会价值评判。和时代主旋律合拍、与社会价值趋同的作文,往往可以得高分,反之则命运多舛。作文评价标准与社会价值体系越紧密,那么学生就会为了得高分而在作文中抒发伪圣化的情感和功利性的思想,就会“代圣人立言”,会丧失自己而成为“人形鹦鹉”。作文应该成为学生的精神家园,写作应该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既然只是和精神有关,那么就让精神纯粹一点、自由一点、独立一点,只有这样,学生的写作状态才是自由的。只有当作文评价标准与社会价值体系保持一定的距离,那么作文的独立地位才得以保证,语文的学科尊严才能被尊重,更重要的是学生才能抒发真情实感,才能培养最宝贵的自由思想和独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