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择业和就业日益成为大学生面临的主要压力之一。毕业生就业状况已经成为国家和社会强烈关注的热点问题,成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积极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党的十七大对新时期高等教育发展和高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稳步推进“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简称“质量工程”),把素质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任务,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一、正视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明确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面对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深感责任重大。虽然高校本身不能给学生创造就业岗位,但可以努力为学生提供全面、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和成长成才环境,不断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等,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从而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发展潜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感到,北京科技大学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重点大学,仅仅帮助学生找到一份工作,其实并不难,更重要的是要着眼学生未来的发展,帮助学生经营自己的事业。基于这样的理念,全校上下逐步形成以下共识:就业指导不仅是帮助学生找到一份工作,而是要立足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打造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的综合学习平台,抓住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每一个环节,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学生就业不仅是就业指导中心一个部门的职责,而是需要教育教学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
二、搭建综合学习平台,服务学生未来发展
就业指导服务的对象不仅是毕业生,而且应该贯穿整个大学的学习全过程。
1.大学生发展辅导贯穿大学学习全程
教育教学是“教”与“育”、“教”与“学”两方面互构共变的有机系统,也是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双方互动发展的有机过程。在应试教育中,更多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往往被忽视。而在素质教育模式下,充分发挥学校和教师作用的同时,通过大学生发展辅导,激发大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自主性,是提高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面。大学生发展辅导有利于帮助学生规划未来发展,明确大学学习的目标,分析专业发展前景,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成长模式,把握大学4年的成长轨迹,可以提高大学4年中基础课程、专业学习、实践教学、毕业设计等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自主性,提供成长成才过程中的持续动力,对未来有一定的打算并时刻为之准备着。
学校整合德育、智育、体育等教育体系,把大学生发展辅导贯穿新生入学教育、基础课程学习、专业知识传授、实验实习设计、毕业设计与论文、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社会工作、就业技能等不同环节,发挥教学、科研、学生、管理、服务等不同部门干部、教师和职工的合力,整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新生入学教育中,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人生价值的实现与大学生成才目标的确立、成才发展道路的选择、大学毕业后的就业等学生中的热点、焦点问题结合起来,帮助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尽快形成职业发展规划的意识。在专业导论课中,学校以培养浓厚的专业学习兴趣为主题,邀请两院院士、资深教授介绍专业现状和发展前景,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和教学科研成果;通过学生互动互助,以适应大学生活为主题,选派高年级优秀学生担任“新生班主任”、组成“学长顾问团”,介绍学习经验和成长体会;通过党团组织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开展主题团日、班日和党日活动,做好大学学习生涯规划交流活动;在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中,以倡导严谨学风为主题,举办“名师讲堂”、“杰出校友论坛”、“星期四人文讲座”等活动,引导学生对大学4年生活道路进行系统规划和不断的优化设计。
2.探索一二课堂有机融合的长效机制,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如果说第一课堂侧重理论教学和系统知识的传授,第二课堂则侧重实践锻炼和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需要两个课堂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学校在重点抓好专业课教育教学的同时,积极探索一二课堂互动互融的长效机制,设计和策划多元化的第二课堂学生活动载体,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比如: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学校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与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紧密结合,将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部分纳入教学计划,一方面深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在实践中加强了学生对社会岗位的认识,甚至推动了部分学生的“预就业”。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学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2005年,学校将“本科生科技学术和创新创业”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纳入教学计划必修环节(2学分~6学分),同时设立了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每年100万元),由教务处、团委牵头,学院等相关部门协助,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营造了本科生参与学术研究的氛围,加大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了其创新意识、科研精神以及团队精神,实现了两个课堂的学习互动融合、内外拓展,不仅提高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人才培养质量,而且促进了学生未来就业、创业的现实能力。
3.重视社会体验,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发展观
大学培养人的根本目的是服务社会。只有把个人的理想和追求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学校通过多种渠道帮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社会大视野中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发展观。
学校重视学生实习基地建设,各部门利用科研合作、校友等资源,深入到钢铁、冶金、材料、机械等优势行业,有重点地建立了一批相对稳定的学生实习和就业基地。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带学生到用人单位参观、实习,增加学生对就业的感性认识。学校相继组织毕业生到鞍山钢铁公司、太原钢铁公司、长治钢铁公司、大庆油田等30多个国家重点企业参观、实习,使广大毕业生身临其境了解西部地区、重点行业建设的真实情况,从而使他们自觉认识到西部、到基层工作的优势和机遇。例如,在我校开展的“研究生挂职锻炼计划”中,曾在河北省馆陶县(贫困县)参加过挂职锻炼的两名研究生在挂职结束后决定留在该县工作;2004年,学校与企业联合包专机安排毕业生到酒泉钢铁公司参观考察,当时就有15名学生与该公司签约。这几年,由于学校重视学生就业观的引导,每年毕业生去基层、去艰苦地区、去国民经济主战场就业的人数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把自己的未来发展与国家建设的需要结合起来。
4.强化毕业生教育环节,帮助学生适应未来发展
就业是学生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但就业只是学生发展的短期目标。学校不仅要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还要启发学生合理经营他们未来的事业,“扶上马,还要送一程”。
学校重视毕业生教育环节,提升大学4年的教育成果。启动以“振兴民族,服务社会,自强不息”为主要内容的毕业教育活动,引导毕业生树立远大志向,注重个人修养,将个人发展融入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组织毕业生结合自身实际开展“回顾大学生活,展望职业生涯”交流活动,帮助毕业生寻找自身条件与职业要求的差距,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举办“中关村青年企业家创新创业报告会”和“优秀校友事迹报告会”,宣传杰出企业家和优秀校友的创业历程,教育引导毕业生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爱岗敬业,不断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
三、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教学质量与大学生就业双促进
学校贯彻“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构建了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质量良性互动发展长效机制,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促进大学生就业,在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中促进学校发展。几年来,学校积极探索实践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多级联动、用心服务的工作格局和质量管理体系,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高,保持了较高的就业率。学校研究生就业率均在99%以上,本科生就业率在95%以上。
1.以质量为生命线,形成“全员参与,四级联动”的工作格局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并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服务国家。学校以大学生就业为导向,把人才培养的责任落实到师生员工,分解到专业建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设计等各个环节,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各部门、干部、教师、职工和学生形成以质量为生命线的共同目标。学校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主任的“就业工作委员会”,各学院成立了以院长(书记)为主任,学生工作副书记、系(所)主任、学生辅导员为成员的“学院就业工作委员会”。学校通过大学生就业质量分析评估,对高考招生人数、专业设置、教学方案、实验设计、实习基地、论文选题提出明确标准,进行全程管理。通过就业工作的导向作用,整合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大学生就业质量体系,把“质量工程”的责任落实到每一名教师,延伸到每一位毕业生,形成了学校、学院、年级、班级上下一体,教师、学生全员参与、多级联动的工作格局。
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同步推进教学质量与就业质量
社会需求是影响大学生发展和就业的重要原因,特别是需求的多变难测常常让高校和大学生感到无所适从。适应大学生就业需求变化,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既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又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几年来,根据社会需求结构变化,学校的材料、机械、电子、管理等学科实现了大类招生,修订了培养方案,通过打通学科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强化工程训练实践等教学改革,大大促进了教学质量,大学生就业的社会适应性也明显提高。学校倡导和组织的学院路教学共同体,实现了学院路地区16所高校学生互选课程、互认学分,聆听到各校名师主讲的优秀课程,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社会交往网络,丰富了专业选择和就业选择的空间。通过科研、校友及合作伙伴等平台,使教师科研基地、大学生实习基地和毕业生就业基地实现三位一体,科研、教学和就业同步实施,稳固了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关系。近几年来,每年在我校就业信息网站发布招聘需求的单位在1,000家以上,到我校与学生面谈的单位有700家,毕业生就业的供需比保持在1∶6以上。
3.以个性化服务为目标,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
大学生不仅作为一个群体存在,而且也作为一个个体存在,要提高大学教育教学质量和大学生就业质量,就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在提供共性服务的基础上注重个性化服务。学校不仅要面向全体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全程化就业指导课,而且要强化针对学生自身特点的个性化服务,通过职业素质测评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特点,为学生申请转专业、辅修课程学习、第二专业学习提供参考,帮助学生选择自己愿意学、有能力学的专业,从事愿意干、干得好的事业。根据毕业生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有60%以上的学生是通过学校提供的信息顺利就业的。因此,学校通过建立往届毕业生就业单位信息库,供在校大学生在参考就业信息需求中选择专业方向和提高学习自主性,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就业能力。学校还特别关注就业困难群体的实际问题,针对制约学生发展和影响学生就业的经济、心理、社会交往能力等因素,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偿还国家助学贷款、排解就业压力等方面,通过模拟面试、一对一的指导提供个性化服务。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积极做好大学生就业,实现学生未来发展与国家建设人才需要的统一,实现教育教学质量与就业质量的统一,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需要学校师生的共同努力,紧紧抓住质量工程这一核心,加强对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规律的研究,探索促进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和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途径,加强学生发展辅导的课程建设,逐步拓宽毕业生就业市场,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
(作者系北京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蔡桂兰]
一、正视大学生就业面临的挑战,明确教育工作者的使命
面对毕业生的就业压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深感责任重大。虽然高校本身不能给学生创造就业岗位,但可以努力为学生提供全面、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和成长成才环境,不断提高他们的责任意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等,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从而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发展潜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感到,北京科技大学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重点大学,仅仅帮助学生找到一份工作,其实并不难,更重要的是要着眼学生未来的发展,帮助学生经营自己的事业。基于这样的理念,全校上下逐步形成以下共识:就业指导不仅是帮助学生找到一份工作,而是要立足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打造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的综合学习平台,抓住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和每一个环节,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学生就业不仅是就业指导中心一个部门的职责,而是需要教育教学各个部门的通力合作。
二、搭建综合学习平台,服务学生未来发展
就业指导服务的对象不仅是毕业生,而且应该贯穿整个大学的学习全过程。
1.大学生发展辅导贯穿大学学习全程
教育教学是“教”与“育”、“教”与“学”两方面互构共变的有机系统,也是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双方互动发展的有机过程。在应试教育中,更多强调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往往被忽视。而在素质教育模式下,充分发挥学校和教师作用的同时,通过大学生发展辅导,激发大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自主性,是提高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面。大学生发展辅导有利于帮助学生规划未来发展,明确大学学习的目标,分析专业发展前景,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成长模式,把握大学4年的成长轨迹,可以提高大学4年中基础课程、专业学习、实践教学、毕业设计等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自主性,提供成长成才过程中的持续动力,对未来有一定的打算并时刻为之准备着。
学校整合德育、智育、体育等教育体系,把大学生发展辅导贯穿新生入学教育、基础课程学习、专业知识传授、实验实习设计、毕业设计与论文、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社会工作、就业技能等不同环节,发挥教学、科研、学生、管理、服务等不同部门干部、教师和职工的合力,整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新生入学教育中,把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人生价值的实现与大学生成才目标的确立、成才发展道路的选择、大学毕业后的就业等学生中的热点、焦点问题结合起来,帮助学生从入学开始就尽快形成职业发展规划的意识。在专业导论课中,学校以培养浓厚的专业学习兴趣为主题,邀请两院院士、资深教授介绍专业现状和发展前景,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和教学科研成果;通过学生互动互助,以适应大学生活为主题,选派高年级优秀学生担任“新生班主任”、组成“学长顾问团”,介绍学习经验和成长体会;通过党团组织活动,设计引导学生开展主题团日、班日和党日活动,做好大学学习生涯规划交流活动;在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中,以倡导严谨学风为主题,举办“名师讲堂”、“杰出校友论坛”、“星期四人文讲座”等活动,引导学生对大学4年生活道路进行系统规划和不断的优化设计。
2.探索一二课堂有机融合的长效机制,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如果说第一课堂侧重理论教学和系统知识的传授,第二课堂则侧重实践锻炼和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需要两个课堂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
学校在重点抓好专业课教育教学的同时,积极探索一二课堂互动互融的长效机制,设计和策划多元化的第二课堂学生活动载体,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比如: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学校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与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紧密结合,将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部分纳入教学计划,一方面深化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在实践中加强了学生对社会岗位的认识,甚至推动了部分学生的“预就业”。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学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2005年,学校将“本科生科技学术和创新创业”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纳入教学计划必修环节(2学分~6学分),同时设立了大学生科研创新基金(每年100万元),由教务处、团委牵头,学院等相关部门协助,实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营造了本科生参与学术研究的氛围,加大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了其创新意识、科研精神以及团队精神,实现了两个课堂的学习互动融合、内外拓展,不仅提高了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人才培养质量,而且促进了学生未来就业、创业的现实能力。
3.重视社会体验,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发展观
大学培养人的根本目的是服务社会。只有把个人的理想和追求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才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学校通过多种渠道帮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在社会大视野中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发展观。
学校重视学生实习基地建设,各部门利用科研合作、校友等资源,深入到钢铁、冶金、材料、机械等优势行业,有重点地建立了一批相对稳定的学生实习和就业基地。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带学生到用人单位参观、实习,增加学生对就业的感性认识。学校相继组织毕业生到鞍山钢铁公司、太原钢铁公司、长治钢铁公司、大庆油田等30多个国家重点企业参观、实习,使广大毕业生身临其境了解西部地区、重点行业建设的真实情况,从而使他们自觉认识到西部、到基层工作的优势和机遇。例如,在我校开展的“研究生挂职锻炼计划”中,曾在河北省馆陶县(贫困县)参加过挂职锻炼的两名研究生在挂职结束后决定留在该县工作;2004年,学校与企业联合包专机安排毕业生到酒泉钢铁公司参观考察,当时就有15名学生与该公司签约。这几年,由于学校重视学生就业观的引导,每年毕业生去基层、去艰苦地区、去国民经济主战场就业的人数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学生能够把自己的未来发展与国家建设的需要结合起来。
4.强化毕业生教育环节,帮助学生适应未来发展
就业是学生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但就业只是学生发展的短期目标。学校不仅要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还要启发学生合理经营他们未来的事业,“扶上马,还要送一程”。
学校重视毕业生教育环节,提升大学4年的教育成果。启动以“振兴民族,服务社会,自强不息”为主要内容的毕业教育活动,引导毕业生树立远大志向,注重个人修养,将个人发展融入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组织毕业生结合自身实际开展“回顾大学生活,展望职业生涯”交流活动,帮助毕业生寻找自身条件与职业要求的差距,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举办“中关村青年企业家创新创业报告会”和“优秀校友事迹报告会”,宣传杰出企业家和优秀校友的创业历程,教育引导毕业生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爱岗敬业,不断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
三、以学生发展为本,教育教学质量与大学生就业双促进
学校贯彻“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构建了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就业质量良性互动发展长效机制,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中促进大学生就业,在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中促进学校发展。几年来,学校积极探索实践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多级联动、用心服务的工作格局和质量管理体系,人才培养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质量稳步提高,保持了较高的就业率。学校研究生就业率均在99%以上,本科生就业率在95%以上。
1.以质量为生命线,形成“全员参与,四级联动”的工作格局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并帮助大学生实现就业、服务国家。学校以大学生就业为导向,把人才培养的责任落实到师生员工,分解到专业建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毕业设计等各个环节,推动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校各部门、干部、教师、职工和学生形成以质量为生命线的共同目标。学校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主任的“就业工作委员会”,各学院成立了以院长(书记)为主任,学生工作副书记、系(所)主任、学生辅导员为成员的“学院就业工作委员会”。学校通过大学生就业质量分析评估,对高考招生人数、专业设置、教学方案、实验设计、实习基地、论文选题提出明确标准,进行全程管理。通过就业工作的导向作用,整合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大学生就业质量体系,把“质量工程”的责任落实到每一名教师,延伸到每一位毕业生,形成了学校、学院、年级、班级上下一体,教师、学生全员参与、多级联动的工作格局。
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同步推进教学质量与就业质量
社会需求是影响大学生发展和就业的重要原因,特别是需求的多变难测常常让高校和大学生感到无所适从。适应大学生就业需求变化,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既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又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几年来,根据社会需求结构变化,学校的材料、机械、电子、管理等学科实现了大类招生,修订了培养方案,通过打通学科基础,拓宽专业口径,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强化工程训练实践等教学改革,大大促进了教学质量,大学生就业的社会适应性也明显提高。学校倡导和组织的学院路教学共同体,实现了学院路地区16所高校学生互选课程、互认学分,聆听到各校名师主讲的优秀课程,大大拓展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社会交往网络,丰富了专业选择和就业选择的空间。通过科研、校友及合作伙伴等平台,使教师科研基地、大学生实习基地和毕业生就业基地实现三位一体,科研、教学和就业同步实施,稳固了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关系。近几年来,每年在我校就业信息网站发布招聘需求的单位在1,000家以上,到我校与学生面谈的单位有700家,毕业生就业的供需比保持在1∶6以上。
3.以个性化服务为目标,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
大学生不仅作为一个群体存在,而且也作为一个个体存在,要提高大学教育教学质量和大学生就业质量,就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在提供共性服务的基础上注重个性化服务。学校不仅要面向全体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全程化就业指导课,而且要强化针对学生自身特点的个性化服务,通过职业素质测评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特点,为学生申请转专业、辅修课程学习、第二专业学习提供参考,帮助学生选择自己愿意学、有能力学的专业,从事愿意干、干得好的事业。根据毕业生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有60%以上的学生是通过学校提供的信息顺利就业的。因此,学校通过建立往届毕业生就业单位信息库,供在校大学生在参考就业信息需求中选择专业方向和提高学习自主性,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就业能力。学校还特别关注就业困难群体的实际问题,针对制约学生发展和影响学生就业的经济、心理、社会交往能力等因素,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偿还国家助学贷款、排解就业压力等方面,通过模拟面试、一对一的指导提供个性化服务。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积极做好大学生就业,实现学生未来发展与国家建设人才需要的统一,实现教育教学质量与就业质量的统一,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需要学校师生的共同努力,紧紧抓住质量工程这一核心,加强对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规律的研究,探索促进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和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途径,加强学生发展辅导的课程建设,逐步拓宽毕业生就业市场,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
(作者系北京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
[责任编辑:蔡桂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