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依然存在一些违背新课程标准和偏离语文学科性质的现象。因此,教师必须坚持整体性原则,优化思维流程,使学生在智能和非智能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从根本上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整体性;优化思维;阅读教学;语言训练
语文阅读教学的固有特点在于它的整体性,其构成要素为教师、学生、作者和教材。阅读教学内部的必然联系就是构成阅读教学这个系统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即教师与教材、教师与作者、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学生与作者、教材与作者之间的关系。其中,教材、作者是联系教师与学生的客体因素,是教师输入信息和学生接收信息的信息源,教师和学生经过多次的信息输入、反馈,学生的信息思维通道及心理机制便在这种动态化的过程中得以充分发展。
阅读教学系统是由不同的思维流程将诸要素联系起来的,其基本特征是动态性、有序性和完整性。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和优化思维流程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性是原则,优化思维流程是方式;在整体性原则指导下优化思维流程,通过优化思维流程来丰富整体性原则。二者互为表里,联系密切。坚持整体性原则,优化思维流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明确流向,重点突破
目标教学理论告诉我们,教学中的每一环节都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确定思维流向,然后研讨具体语言现象,循流探源,理清思路。“流”就是教材中的语言现象,“源”就是作者叙写时的情境、依据。研讨时,对思维障碍应重点突破,突破口的选择要依具体情形而定:或借他山之石,由彼及此;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或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或单刀直入,直奔目标;或情感激越,渐入佳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有一句话“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它与“我叫藤野严九郎”“藤野严九郎就是我”在内容上几乎完全一样,但如果仅仅让学生知道这是藤野先生向学生做自我介绍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学生结合上下文语境,结合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去理解:鲁迅先生为什么要采用这一语言形式而不是另外两种?它有什么作用?这样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大不一样。学课文要让学生知道课文“写了什么”“怎么写的”,更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写”。这种思维流程应该贯穿于学生的每一步语言学习当中。
二、加大流程,讲求效率
加大学生思维流程必须以提高教学效率为前提,因此要注意以下几个因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学生的生理机制、心理特征、学习兴趣和学习状况,教材的知识系统、重点和难点,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风格等。加大思维流程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1.抓基础,开智能。飞速发展的社会愈来愈显示出一种趋势:人类生存的价值不仅在于具有较为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在于具备多方面的能力。语文教学正面临着一场严峻的挑战,教学过程必须将打好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使书本知识转化成实际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思维流程。钱梦龙老师的教学在这方面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他在教学《猫》这篇课文时,紧紧抓住关键词语“妄下断语”,引导学生“把玩、咀嚼”。“妄下断语”字面意思很好理解,但在文章当中又别有深意,钱老师便引导学生从课文里找出具体例子来解释什么是“妄下断语”。然后,学生又水到渠成地指出了课文中可以概括全文中心思想的句子,这样便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迁移到对知识的运用。这样,由对“妄下断语”一词抽象的意思引入形象的感知,找例子的过程又是对学生进行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等阅读能力的综合训练。学生能悟出概括中心的句子,说明思维已由表层的信息感知,转化到深层的分析、判断,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至此,知识、智力、能力已汇成了一股强大的思维流。
2.引“活水”,织网络。教材是学生的主要信息源,但不是唯一的,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为学生提供着各种信息,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冲破封闭式的模式,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汲取新鲜的“活水”,给学生的思维注入更加活泼的因素,变单项交流为多向交流,以形成纵横交织的立体信息网络,加大学生的信息量。抓住时机,引入时代“活水”,对学生真正理解语言内涵、开阔视野、了解社会、砥砺情志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稳中求变,讲求节奏
音乐没有动人的旋律,就失去了音乐的灵魂;教学没有分明的节奏要求,就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语文教学的节奏要求有张有弛,有抑有扬,明晰而又和谐。这种节奏应从教法的变化上体现出来,而教法上的变化又要因文而异。散文、游记类,行文较舒缓,画面较生动,可从写景入手;叙事文章的入手,可视具体情况而定,或开端、发展,或高潮、结局;记人文章,可从人物性格入手,也可从环境衬托入手;议论文章,可从其内在逻辑关系入手;说明文章,可从说明方法、说明的事物入手。角度不一,方法灵活多变。如教学《陈情表》时,为使学生深刻体悟“情”的含义,可以让学生标划出表现李密对亲人的孝情、对晋武帝的忠情、对进退两难的苦情、辞不赴命的实情的关键词句,深入探究、交流;可以通过角色朗读强化,再现各种形象的情景以及真挚的情感;可以筛选经典句子段落反复品读、体悟,如“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深情朗诵,引导学生体会祖孙相依为命的至深情感。灵活的教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节了系统的节奏,紧而不死,繁简有序,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合理的教学节奏,包含着学生的充足思维流,呈现着跌宕有致的课堂气氛。平缓处似小桥流水,急猛处如浪峰迭起,稳中有变,环环相扣,体现出教学系统整体的和谐美和韵律美。
四、纵横开掘,扩大流域
思维流程要达到优化的境界,还要在广度和深度上扩大流域。在语言教学中,可从两方面入手:
1.读、听、说、写综合运用。不同的学情有不同的教法。或读写结合,或听说交错,各种方法综合运用,能增强学生的内驱力,从而开拓其思维空间、扩大其思维流域。如教学《祝福》时,抓住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可反复朗读,体会意蕴;可展开讨论,分析比较。教学《变色龙》时,抓住“变”中“不变”的因素,可分角色朗读,再现情境;可重点评析,揭露实质。教学《风景谈》时,抓住“驼铃”“方阵”“大旗”等词语,吟诵体悟深蕴的意境,省察平凡中见伟大的哲理,从形象思维发展到逻辑思维。还可引导学生列举社会生活中的平凡事物,挖掘其深刻的意义,方式或说或写,篇幅可长可短。如“足球——正因为鼓足了气,才能忍耐”“铅笔——生就一副黑心肠,却能作出醉人的画”等。听、说、读、写综合运用,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全方位思维方式参与。多种思维方式的参与,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刺激始终保持在最佳的审美愉悦状态,从而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体运用可从品词句、悟语感入手。对于语言的理解,实质上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这种感知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语感。心理科学表明,人的认识活动始终以不同的思维方式呈现出来,同样,语感这一特殊的认识活动也运用了不同的思维方法。如《祝福》中第三次描写祥林嫂,“她手里提着一个篮子”的“提”字,可谓传神之笔。通过引导分析,学生认识到:此处可用“挎”“背”“抱”等,但从各种因素来看,用“提”更能展示祥林嫂生活困窘、无依无靠、想离开而又不愿离开人世的复杂心情,一个“提”字活画出祥林嫂被扭曲的灵魂。揣摩、分析的过程,多种思维方式的参与,既增强了语感,又丰富了思维内容。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的语言训练是一个科学有机的完整系统,在这个系统当中,坚持整体性原则,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中心,就能帮助学生优化思维流程,把教材的语文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技能和技巧,使学生在智能和非智能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提高,从而从根本上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整体性;优化思维;阅读教学;语言训练
语文阅读教学的固有特点在于它的整体性,其构成要素为教师、学生、作者和教材。阅读教学内部的必然联系就是构成阅读教学这个系统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即教师与教材、教师与作者、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教材、学生与作者、教材与作者之间的关系。其中,教材、作者是联系教师与学生的客体因素,是教师输入信息和学生接收信息的信息源,教师和学生经过多次的信息输入、反馈,学生的信息思维通道及心理机制便在这种动态化的过程中得以充分发展。
阅读教学系统是由不同的思维流程将诸要素联系起来的,其基本特征是动态性、有序性和完整性。阅读教学的整体性和优化思维流程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性是原则,优化思维流程是方式;在整体性原则指导下优化思维流程,通过优化思维流程来丰富整体性原则。二者互为表里,联系密切。坚持整体性原则,优化思维流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明确流向,重点突破
目标教学理论告诉我们,教学中的每一环节都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确定思维流向,然后研讨具体语言现象,循流探源,理清思路。“流”就是教材中的语言现象,“源”就是作者叙写时的情境、依据。研讨时,对思维障碍应重点突破,突破口的选择要依具体情形而定:或借他山之石,由彼及此;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或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或单刀直入,直奔目标;或情感激越,渐入佳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有一句话“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它与“我叫藤野严九郎”“藤野严九郎就是我”在内容上几乎完全一样,但如果仅仅让学生知道这是藤野先生向学生做自我介绍是远远不够的,要让学生结合上下文语境,结合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去理解:鲁迅先生为什么要采用这一语言形式而不是另外两种?它有什么作用?这样课堂教学效果就会大不一样。学课文要让学生知道课文“写了什么”“怎么写的”,更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写”。这种思维流程应该贯穿于学生的每一步语言学习当中。
二、加大流程,讲求效率
加大学生思维流程必须以提高教学效率为前提,因此要注意以下几个因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学生的生理机制、心理特征、学习兴趣和学习状况,教材的知识系统、重点和难点,教师的教学语言、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风格等。加大思维流程可以从两方面着手:
1.抓基础,开智能。飞速发展的社会愈来愈显示出一种趋势:人类生存的价值不仅在于具有较为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在于具备多方面的能力。语文教学正面临着一场严峻的挑战,教学过程必须将打好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使书本知识转化成实际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思维流程。钱梦龙老师的教学在这方面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他在教学《猫》这篇课文时,紧紧抓住关键词语“妄下断语”,引导学生“把玩、咀嚼”。“妄下断语”字面意思很好理解,但在文章当中又别有深意,钱老师便引导学生从课文里找出具体例子来解释什么是“妄下断语”。然后,学生又水到渠成地指出了课文中可以概括全文中心思想的句子,这样便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迁移到对知识的运用。这样,由对“妄下断语”一词抽象的意思引入形象的感知,找例子的过程又是对学生进行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等阅读能力的综合训练。学生能悟出概括中心的句子,说明思维已由表层的信息感知,转化到深层的分析、判断,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至此,知识、智力、能力已汇成了一股强大的思维流。
2.引“活水”,织网络。教材是学生的主要信息源,但不是唯一的,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为学生提供着各种信息,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冲破封闭式的模式,从广阔的社会生活中汲取新鲜的“活水”,给学生的思维注入更加活泼的因素,变单项交流为多向交流,以形成纵横交织的立体信息网络,加大学生的信息量。抓住时机,引入时代“活水”,对学生真正理解语言内涵、开阔视野、了解社会、砥砺情志都是大有裨益的。
三、稳中求变,讲求节奏
音乐没有动人的旋律,就失去了音乐的灵魂;教学没有分明的节奏要求,就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语文教学的节奏要求有张有弛,有抑有扬,明晰而又和谐。这种节奏应从教法的变化上体现出来,而教法上的变化又要因文而异。散文、游记类,行文较舒缓,画面较生动,可从写景入手;叙事文章的入手,可视具体情况而定,或开端、发展,或高潮、结局;记人文章,可从人物性格入手,也可从环境衬托入手;议论文章,可从其内在逻辑关系入手;说明文章,可从说明方法、说明的事物入手。角度不一,方法灵活多变。如教学《陈情表》时,为使学生深刻体悟“情”的含义,可以让学生标划出表现李密对亲人的孝情、对晋武帝的忠情、对进退两难的苦情、辞不赴命的实情的关键词句,深入探究、交流;可以通过角色朗读强化,再现各种形象的情景以及真挚的情感;可以筛选经典句子段落反复品读、体悟,如“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深情朗诵,引导学生体会祖孙相依为命的至深情感。灵活的教法,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节了系统的节奏,紧而不死,繁简有序,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合理的教学节奏,包含着学生的充足思维流,呈现着跌宕有致的课堂气氛。平缓处似小桥流水,急猛处如浪峰迭起,稳中有变,环环相扣,体现出教学系统整体的和谐美和韵律美。
四、纵横开掘,扩大流域
思维流程要达到优化的境界,还要在广度和深度上扩大流域。在语言教学中,可从两方面入手:
1.读、听、说、写综合运用。不同的学情有不同的教法。或读写结合,或听说交错,各种方法综合运用,能增强学生的内驱力,从而开拓其思维空间、扩大其思维流域。如教学《祝福》时,抓住对祥林嫂的三次肖像描写,可反复朗读,体会意蕴;可展开讨论,分析比较。教学《变色龙》时,抓住“变”中“不变”的因素,可分角色朗读,再现情境;可重点评析,揭露实质。教学《风景谈》时,抓住“驼铃”“方阵”“大旗”等词语,吟诵体悟深蕴的意境,省察平凡中见伟大的哲理,从形象思维发展到逻辑思维。还可引导学生列举社会生活中的平凡事物,挖掘其深刻的意义,方式或说或写,篇幅可长可短。如“足球——正因为鼓足了气,才能忍耐”“铅笔——生就一副黑心肠,却能作出醉人的画”等。听、说、读、写综合运用,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2.全方位思维方式参与。多种思维方式的参与,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刺激始终保持在最佳的审美愉悦状态,从而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体运用可从品词句、悟语感入手。对于语言的理解,实质上就是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这种感知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语感。心理科学表明,人的认识活动始终以不同的思维方式呈现出来,同样,语感这一特殊的认识活动也运用了不同的思维方法。如《祝福》中第三次描写祥林嫂,“她手里提着一个篮子”的“提”字,可谓传神之笔。通过引导分析,学生认识到:此处可用“挎”“背”“抱”等,但从各种因素来看,用“提”更能展示祥林嫂生活困窘、无依无靠、想离开而又不愿离开人世的复杂心情,一个“提”字活画出祥林嫂被扭曲的灵魂。揣摩、分析的过程,多种思维方式的参与,既增强了语感,又丰富了思维内容。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的语言训练是一个科学有机的完整系统,在这个系统当中,坚持整体性原则,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中心,就能帮助学生优化思维流程,把教材的语文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技能和技巧,使学生在智能和非智能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提高,从而从根本上提高语文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