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不久,一位6岁小女孩在妈妈的陪伴下来到某报社,买下整版广告,只为让加班多日的爸爸赶紧回家,参加即将召开的家长会。这位小女孩在广告里深情呼喊:“爸爸,加完班就回家!”这是在继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之后,又一次将爸爸育儿的话题带入一个公众热议的空间,微博、微信等公众交流和传播的平台中以各种方式传递着爸爸育儿的理念。
城市家庭角色分工的变化
近年来,中国家庭尤其是城市家庭中,传统的男女两性的家庭角色分工发生了变化,女性普遍就业走向社会,“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模式逐渐被打破,双职工(就业)家庭成为社会家庭的主体。2010年第3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18~64岁女性的在业率为71.1%,男性为87.2%;已婚有孩子家庭中女性在业率为70.9%,男性为88.4%。也就是说,在已婚有孩子的家庭中,女性的在业率也不低,而且,女性在家庭经济收入中的贡献也越来越大。该调查显示,已婚有偶女性在承担大部分家务劳动的同时,其在家庭经济收入中的贡献已达40%。这种家庭模式中,女性实际承担着工作与家庭的双重角色,需要男性分担家庭育儿的责任。不可否认,男性参与家务劳动的比例和程度也在增加。第3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有83.5%的城镇男性和78.6%的农村男性认同“男人也应该主动承担家务劳动”,而且,认同这一观念的男性在实际生活中承担家务劳动的时间和从事日常家务劳动的频率均高于不认同者。在实际生活中,有59.3%的城镇男性和57.3%的农村男性在工作日也承担了一定的家务劳动,比10年前城镇男性和农村男性的家务劳动参与率分别提高了36%和39.6%。
爸爸参与儿童照料的现状
爸爸参与育儿不仅仅是玩伴或者教育,还包括生活照料。网上有人总结了“新好爸爸的10大标准”,其中第1条就是“你会换尿片吗?你是否曾亲自操作过?”这仅仅是选取一个小小的镜头来了解爸爸参与儿童照料的状况。
很多研究显示,爸爸和妈妈一样具有抚育性,和妈妈一样可以参与到照顾孩子的活动中,尤其是妈妈外出工作时,爸爸应成为孩子的主要照顾者。澳大利亚、英国、瑞典和以色列等国家均有报告说,爸爸比早先时候更多参与育儿工作。
但是,在所有的儿童照料工作中,妈妈仍是主要承担者。国外研究发现,爸爸在参与育儿时,更多的是与孩子互动或者陪伴孩子,而清洗、准备、喂养等身体照顾工作和为孩子规划养育、教育等方面仍更多是妈妈的职责。这一点与中国的调查结果是一致的。第3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孩子3岁以前白天的照料者主要是妈妈,大约一半的城市孩子在3岁之前白天主要由妈妈照顾,农村孩子由妈妈照顾的比例高达3/4。
2011年福建省的一项0~3岁家庭育儿现状与需求调查发现,0~3岁幼儿家庭中,作为生活照顾者,59%家庭是妈妈、2.7%家庭是爸爸、31.6%家庭是祖父母、6.7%家庭是保姆或其他亲属;而作为教育者,妈妈、爸爸、祖父母、保姆的比例则分别为75.5%、11.8%、10.5%、1.5%。可见,不论是作为照料者还是教育者,爸爸的参与率都不高。上海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爸爸参与育儿的比例有所增高,0~3岁孩子中,爸爸照顾的占5.7%,妈妈占36.7%;4~6岁孩子中,爸爸照顾的占8%,妈妈占57.2%;7~12岁孩子中,爸爸照顾的占12.7%,妈妈占61%。
影响爸爸参与儿童照料的因素很多,学者们更多从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做过探讨。可以说,从宏观、“中观”、微观的角度看,爸爸参与儿童照料既与宏观的社会政策和支持系统有关,如是否有正规、安全的托幼机构,是否有理性对待爸爸照料儿童的宽容与接纳的社会氛围;也与“中观”家庭环境和氛围有关,即家中是否有老人或其他人需要照料,家中有无其他人帮助照料(如老人、亲属或保姆等),夫妻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妻子对丈夫参与儿童照料的态度)、孩子的性别、年龄等;同时,也与微观的爸爸的个人特征有关,如爸爸的才能、性格、教育理念、性别角色的认知、生活方式、兴趣爱好等。
在爸爸参与儿童照料中,也不乏有“全职爸爸”群体的出现。一部分是男性已经摆脱了经济上挣钱养家的压力和束缚,有足够的经济后盾和充足的时间,而且在理念上也比较认同爸爸参与照料对儿童的益处;还有的是家庭经济决策和夫妻工作方式权衡的结果,妻子的工作时间或工作方式不方便照料儿童,在追求家庭利益最大化的理念支撑下,一定程度上打破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模式,男性成了儿童照料任务的主要承担者。第3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爸爸作为幼儿(0~3岁)主要照料人的占已婚有子男性的9.6%,而女性作为幼儿主要照料人的比例为63.2%。
爸爸参与照料利大于弊
对于儿童来说,爸爸的照料与呵护,既有理性的知识传递,也有感性的安全感的渗入和性别角色的认知:一方面是能促使孩子适应不同性别和性格的照顾者并与其互动,有利于儿童心理认知和性别角色认知的发展,也有助于其性格的塑造;另一方面是从知识层面来说,爸爸妈妈不同的照料方式也有助于孩子将生活照料知识进行挪移、辨别和实践。重要的是,爸爸对孩子生活的照料,如做一顿饭、冲一瓶奶、洗一次澡等琐事,都会给孩子带来莫大的安慰,给孩子一种家的安全感;而且对儿童正确认识性别角色、消除性别分工刻板印象有直观的引导作用。
对妻子来说,丈夫直接参与家庭照料工作,减少了家务工作对妻子的身心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家庭共同的休闲时间,有助于亲子关系和家庭和谐关系的确立,和谐的家庭氛围对儿童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爸爸参与儿童照料仍然是一个需要我们在鼓励的同时深入反思的现象。爸爸参与儿童照料,特别是“全职爸爸”仍面临着很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和传统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挑战。传统的刻板印象认为爸爸参与育儿更多的应该是作为孩子的玩伴,而不是生活照料者。这一性别角色的固化,也往往使得爸爸照料并没有起到很好的积极作用。有研究发现,当爸爸被迫承担照料子女的任务时(如爸爸失业,妈妈外出就业),妻子或许会认为丈夫未能承担养家的责任,而丈夫则会抱怨自己不得不干“女人的活”——照看孩子。毫无疑问,这种环境下的爸爸高度参与育儿对孩子会产生不利影响。社会需要打破这种传统性别角色在养育孩子方面的刻板印象,对爸爸参与幼儿教养给予更多的支持与帮助。
【责任编辑】王 凯
城市家庭角色分工的变化
近年来,中国家庭尤其是城市家庭中,传统的男女两性的家庭角色分工发生了变化,女性普遍就业走向社会,“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模式逐渐被打破,双职工(就业)家庭成为社会家庭的主体。2010年第3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18~64岁女性的在业率为71.1%,男性为87.2%;已婚有孩子家庭中女性在业率为70.9%,男性为88.4%。也就是说,在已婚有孩子的家庭中,女性的在业率也不低,而且,女性在家庭经济收入中的贡献也越来越大。该调查显示,已婚有偶女性在承担大部分家务劳动的同时,其在家庭经济收入中的贡献已达40%。这种家庭模式中,女性实际承担着工作与家庭的双重角色,需要男性分担家庭育儿的责任。不可否认,男性参与家务劳动的比例和程度也在增加。第3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有83.5%的城镇男性和78.6%的农村男性认同“男人也应该主动承担家务劳动”,而且,认同这一观念的男性在实际生活中承担家务劳动的时间和从事日常家务劳动的频率均高于不认同者。在实际生活中,有59.3%的城镇男性和57.3%的农村男性在工作日也承担了一定的家务劳动,比10年前城镇男性和农村男性的家务劳动参与率分别提高了36%和39.6%。
爸爸参与儿童照料的现状
爸爸参与育儿不仅仅是玩伴或者教育,还包括生活照料。网上有人总结了“新好爸爸的10大标准”,其中第1条就是“你会换尿片吗?你是否曾亲自操作过?”这仅仅是选取一个小小的镜头来了解爸爸参与儿童照料的状况。
很多研究显示,爸爸和妈妈一样具有抚育性,和妈妈一样可以参与到照顾孩子的活动中,尤其是妈妈外出工作时,爸爸应成为孩子的主要照顾者。澳大利亚、英国、瑞典和以色列等国家均有报告说,爸爸比早先时候更多参与育儿工作。
但是,在所有的儿童照料工作中,妈妈仍是主要承担者。国外研究发现,爸爸在参与育儿时,更多的是与孩子互动或者陪伴孩子,而清洗、准备、喂养等身体照顾工作和为孩子规划养育、教育等方面仍更多是妈妈的职责。这一点与中国的调查结果是一致的。第3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孩子3岁以前白天的照料者主要是妈妈,大约一半的城市孩子在3岁之前白天主要由妈妈照顾,农村孩子由妈妈照顾的比例高达3/4。
2011年福建省的一项0~3岁家庭育儿现状与需求调查发现,0~3岁幼儿家庭中,作为生活照顾者,59%家庭是妈妈、2.7%家庭是爸爸、31.6%家庭是祖父母、6.7%家庭是保姆或其他亲属;而作为教育者,妈妈、爸爸、祖父母、保姆的比例则分别为75.5%、11.8%、10.5%、1.5%。可见,不论是作为照料者还是教育者,爸爸的参与率都不高。上海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爸爸参与育儿的比例有所增高,0~3岁孩子中,爸爸照顾的占5.7%,妈妈占36.7%;4~6岁孩子中,爸爸照顾的占8%,妈妈占57.2%;7~12岁孩子中,爸爸照顾的占12.7%,妈妈占61%。
影响爸爸参与儿童照料的因素很多,学者们更多从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做过探讨。可以说,从宏观、“中观”、微观的角度看,爸爸参与儿童照料既与宏观的社会政策和支持系统有关,如是否有正规、安全的托幼机构,是否有理性对待爸爸照料儿童的宽容与接纳的社会氛围;也与“中观”家庭环境和氛围有关,即家中是否有老人或其他人需要照料,家中有无其他人帮助照料(如老人、亲属或保姆等),夫妻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妻子对丈夫参与儿童照料的态度)、孩子的性别、年龄等;同时,也与微观的爸爸的个人特征有关,如爸爸的才能、性格、教育理念、性别角色的认知、生活方式、兴趣爱好等。
在爸爸参与儿童照料中,也不乏有“全职爸爸”群体的出现。一部分是男性已经摆脱了经济上挣钱养家的压力和束缚,有足够的经济后盾和充足的时间,而且在理念上也比较认同爸爸参与照料对儿童的益处;还有的是家庭经济决策和夫妻工作方式权衡的结果,妻子的工作时间或工作方式不方便照料儿童,在追求家庭利益最大化的理念支撑下,一定程度上打破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模式,男性成了儿童照料任务的主要承担者。第3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显示,爸爸作为幼儿(0~3岁)主要照料人的占已婚有子男性的9.6%,而女性作为幼儿主要照料人的比例为63.2%。
爸爸参与照料利大于弊
对于儿童来说,爸爸的照料与呵护,既有理性的知识传递,也有感性的安全感的渗入和性别角色的认知:一方面是能促使孩子适应不同性别和性格的照顾者并与其互动,有利于儿童心理认知和性别角色认知的发展,也有助于其性格的塑造;另一方面是从知识层面来说,爸爸妈妈不同的照料方式也有助于孩子将生活照料知识进行挪移、辨别和实践。重要的是,爸爸对孩子生活的照料,如做一顿饭、冲一瓶奶、洗一次澡等琐事,都会给孩子带来莫大的安慰,给孩子一种家的安全感;而且对儿童正确认识性别角色、消除性别分工刻板印象有直观的引导作用。
对妻子来说,丈夫直接参与家庭照料工作,减少了家务工作对妻子的身心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家庭共同的休闲时间,有助于亲子关系和家庭和谐关系的确立,和谐的家庭氛围对儿童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爸爸参与儿童照料仍然是一个需要我们在鼓励的同时深入反思的现象。爸爸参与儿童照料,特别是“全职爸爸”仍面临着很大的社会舆论压力和传统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挑战。传统的刻板印象认为爸爸参与育儿更多的应该是作为孩子的玩伴,而不是生活照料者。这一性别角色的固化,也往往使得爸爸照料并没有起到很好的积极作用。有研究发现,当爸爸被迫承担照料子女的任务时(如爸爸失业,妈妈外出就业),妻子或许会认为丈夫未能承担养家的责任,而丈夫则会抱怨自己不得不干“女人的活”——照看孩子。毫无疑问,这种环境下的爸爸高度参与育儿对孩子会产生不利影响。社会需要打破这种传统性别角色在养育孩子方面的刻板印象,对爸爸参与幼儿教养给予更多的支持与帮助。
【责任编辑】王 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