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兴亡因何在

来源 :甘肃教育督导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chaojie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养浩的怀古之作—《山坡羊·潼关怀古》,的主题思想,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68—169页的阅读提示是:揭示了封建制度下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而2009年的版本没有任何提示其实,只是在《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第2版)中解释:“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其实,只要从散曲内容的实际出发来分析,我们会发现,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纯属牵强附会之辞。
  散曲开头,“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的铺陈,意在强调“秦汉经行处”的阻山带河的地理优势和当年秦汉帝国的坚不可摧。而下文急转直下,“伤心秦汉径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如此强大的当时世界上的超级大国,仍免不了土崩瓦解,化为灰烬的命运!遥想当年气吞山河、摧枯拉朽的刘邦项羽、绿林赤眉掀起的狂涛巨浪,足以令人心惊胆战。
  作者将帝国的强大与最后的命运同时摆出来,从而形成一个巨大的反差和强烈的对比。这个反差,这种对比,带给我们的思考是什么呢?人们当然会很自然地追问:如此强大的帝国、如此优越的地理条件,为什么最终不免一亡,千古兴亡,原因何在?显而易见,将本曲主题理解为“揭示了封建制度下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等,与上文内容就失去了联系,也就不符合作者意图。这样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明显是缘木求鱼,两者是“风马牛不相及”矣!
  既然如此,那么这首散曲的主题思想到底应是什么呢?
  散曲开头对秦汉帝国易守难攻的地理形势的铺陈和对最终不免灰飞烟灭的命运的介绍,生动地说明了一个重大的历史观:王朝的兴亡,与险要、优越的地理条件无关,地利不决定兴亡。孟子所谓“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依照散曲的这种思路,最后一句应水到渠成地解释为:王朝的兴盛,是以劳动人民的苦难为基础的;王朝的崩溃,是由劳动人民的苦难导致的。这在句式上很像“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难道不是这样吗?请看秦汉帝国当年的盛状。
  《史记·秦始皇本纪》引贾谊《过秦论》曰:“及至秦王(嬴政),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棰拊以鞭笞天下,威震四海……秦王既没,余威振于殊俗”。
  又据《史记·平准书》记载:“汉兴七十余年间……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汉武帝又“外事四夷,内兴功利”,国家之强盛达于顶峰。
  秦汉帝国盛况空前,那么劳动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
  《汉书·食货志》曰:秦时“力役三十倍于古,田租口赋盐铁之利二十倍于古”,“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又据《汉书·贾谊传》记载:“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时期,就己是“饥寒切于民之肌肤”。
  王朝的强盛,难道不是以劳动人民的苦难为代价吗?秦汉的强盛如此,其败亡也不例外。
  贾谊说:“秦王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秦始皇本记》)哪料陈胜吴广倡义于前,刘邦项羽席卷于后,农民战争一举灭秦,究其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陈涉世家》)
  西汉末年,在官府和地主阶级的双重压迫下,农民“有七亡而无一得”,“有七死而无一生”(《汉书·鲍宣传》),终于激起民变。绿林赤眉攻破长安,踏平关中,彻底摧毁了曾经盛极一时的西汉帝国。
  其实,何止秦汉帝国的兴亡是由于“百姓苦”,之后的汉魏六朝、隋唐五代,谁非如此?所以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殆至元朝文宗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劳动人民的苦难比之秦汉将亡,有过之而无不及,社会风暴有如山雨欲来。张养浩被征为陕西行台中丞,前往赈济。他见饥民痛苦万状,难以周济,不久死去,不由得想起千古兴亡之事,写成本散曲,以警告统治者:虽有天险,不能决定王朝兴亡,劳动人民的苦难才是国家强盛的基础,也会导致帝国的灭亡,因此,施行仁政才是当务之急。
其他文献
一、中学英语教师为什么要自我发展?  当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师是学校教育体系中的最重要因素,而教师的价值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自我发展。  二、中学英语教师怎样自我发展?  英语教师的自我发展应该是自主性的。教师应经常阅读教学理论,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并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案例进行反思。通作为一名合格、优秀的教师,不仅应是一个教育者(educator),同时也应是一个研究者(teacher re
期刊
新《课标》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提出了科学探究的七个环节、探究能力的表现以及探究教学的形式。所以说在教学中重视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应受到高度重视。  1、提高认识,以发展的眼光和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对待“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不但可以学到科学知识,练习操作技能,激发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懂得了认识未知事物的方法,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重视“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期刊
课堂教学的结尾既是对本节课的总结,又是下一堂课的前奏,同时是课外活动的铺垫。出色的课堂结尾,能使学生在课堂的最后阶段,仍然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保持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它不是宣告学习的结束,而是衔接前后内容、联系课内课外学习的纽带。它可以强化整个讲课效果。因此,有人把结尾比作“建塔完顶”。那么怎样精心设计生物课堂结尾,强化良好的教学效果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尝试。  一、归纳小结法  教师把本节课
期刊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加强和改进农村初中生物教学,最根本的举措  是抓住如下几个关键点。  一、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如何为学生创立一种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探求生物知识兴趣和欲望是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关键点之一。  1、要上好绪论课。在绪论课中,我们不仅要学生明确学习生物的目的、意义、内容和方法,并列举当地出现的、学生普遍体会到的、但又一知半解或错误理解的生物现象,如环境污染、生物种群的减少、土
期刊
体育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更好的理解新课标,更好的去实施新课标,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对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认识  1、指导思想的转变  由注重"三基"向重视健康观念的转变。过去的体育课注重"三基",新课标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将增进学生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思想落实到实处,使学生健康成长。  2、体育意识的转变,  由阶段体育的意
期刊
区域是位于地球表层的具有——定范围:界线的地域空间,是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综合体。在区域地理中,地理位置是首先要学习的知识,是学生了解一个地方的前提,更是学好该地方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和对外交往等知识的切入口。笔者认为主要可从四个方面去了解各地的地理位置。一、经纬度位置  经纬度位置就是通过地图上的经纬网来确定一个地方的准确位置,进而判定位于哪个半球及有什么样的气候与之对应等。  比如学习非洲时,教师通
期刊
关爱和帮助学习困难学生,使他们健康成长,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非常关注的问题。为此分析和研究学习困难学生产生的原因及其心理特征,进行科学有效的激励措施,帮助他们在学习中“脱困”是极其重要的。  一、学困生形成的原因  (1)自身原因:主动性、自制力较差,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习惯差,不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久而久之,与其他同学的差距越来越大,逐步丧失了学习信心,开始自暴自弃、放任自流。还有部分学生缺乏恒
期刊
历史课的意义不能只是教给学生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更主要的是以历史文本为载体,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渗透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这也是历史教学的最终归宿。  一、将歌曲与历史教学结合,渗透人文教育  歌曲是一种表现艺术,很多歌曲不但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心声,而且能体现出一个时代的主题,更能引起人的情感共鸣。教师在挖掘历史知识中蕴含的情感因
期刊
新的时期给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要讲求实效,提高效率,又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这就给我们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目标,如何在四十分钟增效益,提质量?如何才能有效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本人结合自己多年来在数学课堂的尝试,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个好的数学情境应该具备三个特点:一是近,即与学生的生活贴近,不要凭空设想,更不要胡编乱造
期刊
有效地落实课改,很好的实施课程,提高课堂效率,就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目标的准确设定是新课程成功教学的灵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是,“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它由以往比较强调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系统性,转而强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者有机结合的“三维”目标,它真正突出了以学生为本,把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