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zhongfeng32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配合问题研究意义
  现在关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谁主谁次的比较在理论界仍然还有争论,有人认为学校教育是主体,家庭教育是辅助,也有人认为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延伸。例如,对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内涵、目标、原则等问题的探讨。只有学校与家庭均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创造潜能以及心理健康,才能将孩子塑造成符合社会要求的综合型人才。通过相关问题的探究,引导人们改变固化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作观念,树立全新的合作理念,从而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外围环境,推动其向自由、平等、民主的方向发展。
  二、当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特点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彼此在很多方面存在着不一致的地方。因此,在二者合作的过程中,不免呈现出一些问题,例如,在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方法与教育评价等维度,都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因此,有必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地分析,进而发现其背后的原因,理清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理念的特点
  教育理念体现着教育的理想、教育的信念与教育的信仰。教育理念指引着教育的发展方向,引领着教育者的教育行为。学校教育提供了發展的空间,也为家庭教育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人类的教育活动是一种理性行为。尽管家庭教育在具体表现形式上,是在家庭这个相对封闭场所中的个体行为,是融于生活繁琐事务之中的行为,年长者在生活中的行为不经意间对年幼者心灵产生巨大的影响。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重在培育儿童的习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比较,其教育理念有所不同。学校教育体现着国家的意志,强调“全面发展”,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协调发展。家庭教育强调“整体”,学校教育注重将个体引入群体,通过集体生活,引导学生确立整体观念,逐步步入成人社会。
  (2)教育方法的特点
  教育方法是对人们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实现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联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手段。
  家庭教育的方法更突出“示范性”,通过家庭成员的示范,引导儿童模仿,培育其内在的观察力,养育其思维的敏感性,给予其发展以积极的影响,引导他们积极向上,从而,促进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丰富儿童的精神生活。因此,家庭成员要以身作则,加强自我修养,确立身教的意识,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学校教育的方法相对于家庭教育的方法,则更突出系统性、规范性与强制性。相对于家庭中的儿童而言,学校环境中的学生则更成熟,学校教育方法是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合乎教育规律的教育教学原则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制定出来的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系统的、科学的方法体系。
  (3)教育评价的特点
  家庭教育是指在人类社会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的持续的教育和影响活动。“家庭教育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专职的教育人员、固定的模式。”家庭教育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家庭教育的效果也是变动的,不是固化的。家庭教育的评价不是模式化的,没有固定的标准,其具有长期性和连贯性。
  学校教育评价是为了推动学生向下一阶段的快速发展,当下的学校教育评价存在着功利化的倾向,没有很好地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其出发点与归宿点与家庭教育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对儿童、对教育规律的认识逐步深化,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差异正在逐步缩小,向着统一和融合的方向发展,但是,减少差异和解决二者存在的矛盾,加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联系与配合,依旧是我们所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家长与教师必须深化认识,在思想与行动中,积极地重视,采取积极有效的沟通方式,有效地解决双方合作存在的问题。
  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没有家庭教育配合的学校教育,或者没有学校教育配合的家庭教育都是不完整的,都不可能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人才。目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结合中存在的问题,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把教育的责任完全推给学校
  在很多家长的意识中教育是学校的事,只要把孩子送到学校,教育的责任就应该完全由学校承担;有的又认为现在孩子不听自己的话,以“学生最听老师的话”为借口,将教育责任完全放在学校和老师身上,或者认为只要“学校教育得好”,孩子就会学得好;有些家长重养轻教,以为孩子生下来把他养大,自己的“任务”就算完成了,至于将来能否成人、成才却不往深处想。因此,他们只顾供孩子吃喝,而对孩子的行为品德等漠不关心,直到孩子出了“问题”方才悔悟。
  不容置疑,学校在教育方面有着自己的优势。学校教育的优势在于引导孩子掌握基本的学科知识和基本的知识运用技能,并提供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和培养集体荣誉感及责任感的重要场所。此外,学校教育也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某个阶段的教育,很少考虑到孩子一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对此,家长一定要有清醒和充分的认识。家庭与学校作为社会这个大系统中的组成要素,在教育这个过程中是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的。
  (2)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延伸
  不少家长把家庭教育变成了“第二课堂”,或者学校教育的延伸。有的家长聘请家教,在家里为孩子补习;有的则威逼、利诱孩子去学习各种乐器,或者参加各种培优培训,而不管孩子的天赋、个性、承受能力和发展可能性究竟如何。
  首先,这不仅戕害了孩子幼小的心灵,剥夺了他们童年的快乐,而且阻塞了他们今后发展的多种可能性。其次,这还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造成心理疾病。最后,这种对孩子的过分关心、设计与期望,恰恰是对孩子活泼成长的最大戕害,极易造成孩子的个性压抑。
  (3)家长没有主见,“唯老师是从”
  很多家长完全“唯老师是从”,而老师在处理问题时也有处理不当的时候。许多家长,往往轻信学校老师的判断,特别是老师对孩子的“问题”判断时,马上采取对自己孩子批评、惩罚、指责等办法。从家庭教育方面看,好的家长应该是这样,当学校老师批评、指责孩子时,应该采取暗示“问题”的同时鼓励和激励的方法;当孩子得到老师的表扬的时候应该在赞赏的同时让自己的孩子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因此,父母应主动与学校联系,建立与学校的沟通机制,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相互平衡、相互促进。
其他文献
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教学工作的重要保证。  低年级的小学生自制力较差,好习惯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强化就容易消退,只有对学生严格要求,反复训练,不断强化,从细处抓起,有计划地增强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意识,最后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  我平时是这样进行规范训练的:  1、加强课堂常规的训练  孩子们课堂上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我就训
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教师上课刚讲完的知识内容,下课马上就有学生来问课堂上的问题。有时候,教师觉得这节课上得很好,知识点的讲解也非常到位,与学生的互动也不错,学生学习热情也高涨,但从作业情况就不是很理想,这是值得反思的一个问题。因此,如何有效的开展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有效的开展课堂教学关键是优化教学设计和优化教学实践。下面就如何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忽然优化教学实
一、我眼中的《秋日》  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先入为主的悲秋心态,使得无论是译者还是读者看到第三小节就浮现出一个孤独的漂泊者的形象,对孤独的逃避和厌弃几乎是一种文化本能,很难有浸入其中的品味和体验。冯至的译本:“不安地游荡”很清晰地刻画了一个心灵无所依傍的漂泊者形象。相较下,更青睐北岛的译文,“徘徊”一词意味隽永,且诗意的流淌不存在断裂,突转的情况。  如果要理解他的“孤独”,不妨从第三节的“不必”
耕地是土地的精华,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是粮食生产的基本保证,保持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粮食安全的关键。我国是一个发展中人口大国,农业大国,当前随
午睡是幼儿一日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然而我发现每到午睡时,我班幼儿却表现得异常兴奋。由于每张床都是紧挨着的,因此,他们凑在一起好像有说不完的话。尽管老师不断强调:“闭上眼睛,安静入睡。”但仍有幼儿偷偷说话……自己不睡也会打扰到别人。等到起床时,一个个又都叫不醒,勉强起来了,下午的活动也是无精打采。午睡睡眠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一日生活、学习乃至身心健康。因此,幼儿教师不仅要为幼儿上好课,组织好
“爱心”是老师工作中不可缺少的情操,也是老师工作的主旋律,可以说,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在我的教学生涯和班主任生涯中,我始终以先生的教育名言鞭策着自己,始终不忘我教书与育人的双重身份和双重责任。著名教育家吕型伟也说:“教育需要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可见,教师热爱学生是教育的需要。所有学生,无论是智商高的还是智商低的,无论是家庭条件好的还是家庭条件差
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建设用地的扩张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但长期以来我国建设用地无序扩张与低效利用,导致建设用地需求的刚性增长与耕地保护红线下的建设用地增量供应接近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