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些天上小学的女儿问了我一个问题:“为什么2 2与2x2相等,而4 4与4x4却不相等呢?”当时,我就愣住了,一个小学生没有问这道数学题目怎么做,答案是什么,而是提出了一个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提问中能发现她对未知事物的好奇、对新生答案的疑虑;同时,我反思初中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提出问题的学生少了很多,甚至连回答问题的热情也没有,如果也能做到有疑必问、敢问、敢为那该多好啊!
一、追本溯源,找课堂问题少的原因
反思学生少问的课堂教学,有如下两个特点:
1 教师“以学生有问题为耻”,认为是自己知识结论没有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于是,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课堂讲得很细、很具体、很系统,一直讲到“学生没有问题走出教室”,在这种课堂上,教师是权威,学生对其所教内容无可置疑,所做的就是认真听、记、背,整体来看教学貌似很和谐,其实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缺乏主动性,长此以往有百害而无一利。
2 教师要求很严格,“不准回答错误”或“不允许与参考答案有大的偏离”,导致学生以回答错误为耻,学生在课堂上不能“自由呼吸”,不敢想,即使有想法也不敢说,怕说错了受到老师的批评。课堂气氛僵化,显得很不和谐,学生由于对老师的畏惧,而努力地记忆正确的结论和答案,作业和测试中正确率很高,可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心理都在学习过程中受到严重的创伤,容易形成心理障碍,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
二、建立和谐关系,使学生敢问
“好奇心”是问题意识的种子,民主的课堂环境、和谐的师生关系犹如土壤和气候关系到种子能否萌芽、长壮,因此,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演好自己的角色,尊重每一名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课堂气氛中敢想、敢说、敢问。
如何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研究初中生的学龄特点,做个“大孩子”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个性和选择,做到博爱,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不以成绩和品格人为地给学生划分三六九等;在交往中要让学生感受到关怀与爱,每名学生都有其优点,多给予言语上的表扬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再辅助以微笑、点头、肯定的手势或关怀性的接触,对学生来说是莫大的鼓励。
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消除学生对老师的畏惧,让学生得到心理上的安全感,加之老师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学习的主动性得到扩展,敢于去抓住“问”的时机,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能自由地呼吸。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当一名学生提出了错误的观点,或上黑板做数学题解错了,教师给予其肯定的言语,表扬他的勇敢,对于嘲讽的声音要给予扼制,这样对提出观点的学生不仅是一次鼓励。更是对其“好奇心”和“积极性”的保护,陶行知先生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应创设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采取有效激励,激发内在动力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有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小学生对未知事物好奇好问,表现出来的问题意识很强,为什么年龄长了、受教育时间长了、个人知识多了。往日强烈的问题意识降低了呢?根据上面所述少问课堂的特点,我们可以发现是因为学生好问和冲动长时间来被老师过度的“组织调控”而阻隔,要改变现状,我们在教学中就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激励措施,激发学生敢问、敢为的内在动力,诱发并借助学生的成就动机,让学生在体验成功过程中点燃学习的激情。
具体可以采用以下措施,形成多元评价体系,通过激励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1 对学生表露出对其美好的期待,引导学生质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会遇到理解不透彻或完全不理解的问题,长时间不问、不质疑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各种影响学习的心理障碍,譬如认为自己根本就没有能力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而产生自卑感,或存在对老师讲授的依赖心理,因此,教师要多留意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察言观色去察觉学生对知识有不解,及时引导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看看这里是不是还存在……”“这个知识点上。我相信同学们还有其他的想法,大胆说出来好吗?”用鼓励的言语表露出对学生提出问题的期待,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促进生动、主动的学习局面的形成。
2 对错误多点宽容,多点“允许”,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仅看结果,学生提出错误的观点,在教师看来甚至很荒唐,可是我们要看到学生提问这一过程,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在问题的思考上是积极的、主动的,而且提出的是属于“自己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是权威、仲裁者,应该是学生认知发展的促进者,对于学生积极思考的过程,要给予热情的鼓励,给错误或荒唐的想法留一点空间,并非每一节课都必须是“完美的”,有时留点遗憾、留下一个问号,也许效果更好,要通过宽容和允许,要和学生一起通过过程的体验形成共识:“学贵有疑,教贵存疑。”
3 巧设问题情境,给学生制造主动质疑的机会,有时,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还要故意设置“悬念”拨动学生那颗“好奇心”,给学生创设主动质疑的机会,实践表明,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有趣、直观、具有隐蔽性且能让学生接受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能提高学生思考的维度,学生在内因的驱动下积极质疑,学生的思维品质处于高度积极的状态,提出的问题才有创意。
4 在解题过程中鼓励学生发散式质疑,对于初中数学的教学,解题是教学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开放性的数学问题,通过问题的变化和多解问题的反思,可以使学生不断提出更新颖、更高深的疑问,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把问题发散开去,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质疑能力都获得提高。
一、追本溯源,找课堂问题少的原因
反思学生少问的课堂教学,有如下两个特点:
1 教师“以学生有问题为耻”,认为是自己知识结论没有准确地给学生讲清楚,于是,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课堂讲得很细、很具体、很系统,一直讲到“学生没有问题走出教室”,在这种课堂上,教师是权威,学生对其所教内容无可置疑,所做的就是认真听、记、背,整体来看教学貌似很和谐,其实学生在获取知识过程中缺乏主动性,长此以往有百害而无一利。
2 教师要求很严格,“不准回答错误”或“不允许与参考答案有大的偏离”,导致学生以回答错误为耻,学生在课堂上不能“自由呼吸”,不敢想,即使有想法也不敢说,怕说错了受到老师的批评。课堂气氛僵化,显得很不和谐,学生由于对老师的畏惧,而努力地记忆正确的结论和答案,作业和测试中正确率很高,可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学习心理都在学习过程中受到严重的创伤,容易形成心理障碍,不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
二、建立和谐关系,使学生敢问
“好奇心”是问题意识的种子,民主的课堂环境、和谐的师生关系犹如土壤和气候关系到种子能否萌芽、长壮,因此,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演好自己的角色,尊重每一名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课堂气氛中敢想、敢说、敢问。
如何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研究初中生的学龄特点,做个“大孩子”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人格、个性和选择,做到博爱,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不以成绩和品格人为地给学生划分三六九等;在交往中要让学生感受到关怀与爱,每名学生都有其优点,多给予言语上的表扬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再辅助以微笑、点头、肯定的手势或关怀性的接触,对学生来说是莫大的鼓励。
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消除学生对老师的畏惧,让学生得到心理上的安全感,加之老师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学习的主动性得到扩展,敢于去抓住“问”的时机,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能自由地呼吸。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当一名学生提出了错误的观点,或上黑板做数学题解错了,教师给予其肯定的言语,表扬他的勇敢,对于嘲讽的声音要给予扼制,这样对提出观点的学生不仅是一次鼓励。更是对其“好奇心”和“积极性”的保护,陶行知先生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应创设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
三、采取有效激励,激发内在动力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有自我实现的创造力,小学生对未知事物好奇好问,表现出来的问题意识很强,为什么年龄长了、受教育时间长了、个人知识多了。往日强烈的问题意识降低了呢?根据上面所述少问课堂的特点,我们可以发现是因为学生好问和冲动长时间来被老师过度的“组织调控”而阻隔,要改变现状,我们在教学中就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激励措施,激发学生敢问、敢为的内在动力,诱发并借助学生的成就动机,让学生在体验成功过程中点燃学习的激情。
具体可以采用以下措施,形成多元评价体系,通过激励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1 对学生表露出对其美好的期待,引导学生质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定会遇到理解不透彻或完全不理解的问题,长时间不问、不质疑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各种影响学习的心理障碍,譬如认为自己根本就没有能力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而产生自卑感,或存在对老师讲授的依赖心理,因此,教师要多留意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察言观色去察觉学生对知识有不解,及时引导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看看这里是不是还存在……”“这个知识点上。我相信同学们还有其他的想法,大胆说出来好吗?”用鼓励的言语表露出对学生提出问题的期待,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促进生动、主动的学习局面的形成。
2 对错误多点宽容,多点“允许”,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仅看结果,学生提出错误的观点,在教师看来甚至很荒唐,可是我们要看到学生提问这一过程,学生能提出问题。说明在问题的思考上是积极的、主动的,而且提出的是属于“自己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是权威、仲裁者,应该是学生认知发展的促进者,对于学生积极思考的过程,要给予热情的鼓励,给错误或荒唐的想法留一点空间,并非每一节课都必须是“完美的”,有时留点遗憾、留下一个问号,也许效果更好,要通过宽容和允许,要和学生一起通过过程的体验形成共识:“学贵有疑,教贵存疑。”
3 巧设问题情境,给学生制造主动质疑的机会,有时,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还要故意设置“悬念”拨动学生那颗“好奇心”,给学生创设主动质疑的机会,实践表明,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有趣、直观、具有隐蔽性且能让学生接受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能提高学生思考的维度,学生在内因的驱动下积极质疑,学生的思维品质处于高度积极的状态,提出的问题才有创意。
4 在解题过程中鼓励学生发散式质疑,对于初中数学的教学,解题是教学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开放性的数学问题,通过问题的变化和多解问题的反思,可以使学生不断提出更新颖、更高深的疑问,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通过把问题发散开去,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质疑能力都获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