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是一片很宏伟的建筑群:以灰蓝色为基调,大概有八九幢,每幢不超过三层,中间有绿色的隔离带。由于功能不同,所以外形也就各异。
通过汤兰祥副总工程师的安排,我们进入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机关楼,所办许主任说:“除了航天服试验室在楼里,其他的试验室都在机关办公楼外,我带你们各处去看看。”
那天,我们见证了航天员们鲜为人知的训练和衣食住行保障条件,采集到他们生活中一些有趣的故事。
汽车首先把我们带到了电动秋千室,里面有一台箱式秋千,荡起时前后能甩出15米,主要用于空间运动和空间运动病的研究。
走进冲击室,一座大约有四层楼高的绿色铁塔出现在面前,它的作用是模拟飞船返回地面的冲击环境,从而加强人的抗冲击耐力,研究各种方式的防护措施。
离心机室是一座圆形建筑,这里装备着亚洲最大的载人离心机。那是一种巨大的旋转装置,既可以上下伸缩,也可以左右转动。它的顶端,有一条长达16米的旋转臂。我们走近离心舱时,一位工作人员正在对吊舱进行维护。航天员在里面训练一定很不舒服,因为他们必须呈弓形半躺在里面。
天象仪室是一座硕大的拱形大厅。当灯光熄灭后,一个极为绚丽的太空世界便呈现在眼前。群星若明若暗,在训练过程中,航天员必须记住各个星座的位置和特殊的形状,以及各种复杂的星空图,以便从中辨认出飞船要走和应走的轨迹。
我们还参观了众多的模拟训练设施。低压舱是一座绿色的T形舱,内有工作舱、休息舱和卫星舱三部分。当航天员穿上航天服走进低压舱后,舱内的空气就被抽掉了,航天员必须适应这种没有空气的“太空”环境。
在所有的模拟训练设施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神舟”飞船的模拟训练舱了。由于刚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交付过来,一进门的那个模拟舱还在进行“装修”,露在地面的一段与“神舟”飞船的外形一样,但没有航天员在里面训练。
看完训练试验室,许主任还领着我们参观了几个配套的试验室。
衣——高科技“时装秀”
一到航天服实验室,就听到“气已经充好”的报告声。航天服还要充气?听来甚是玄妙。走进“试衣间”,科研人员已将一件航天服安放在一把宽大的椅子上。
整件衣服的主色调是乳白色的,局部位置镶有天蓝色的边线。衣服心脏部位有一个可以拧动的圆形装置,用来调节衣服内的压力、温度和湿度。衣服右腹部位置有一根细管,是航天员的通讯工具;左腹部处有两条管路,是给航天员供氧和排放二氧化碳的设施。
整件衣服摸起来质感很好,既漂亮又精致。科研人员介绍说,这种航天服属舱内航天服,除了头盔和胶皮手套,整个航天服是用一种特殊的高强度涤纶做成的,能够满足航天员在飞行上升段和返回地面时的各种要求。
这套航天服的样子还是蛮“酷”的,连体式造型,胸前有两条呈V字形的拉链。打开拉链,将腿伸进去,便可循序穿将起来。整套衣服重约10公斤,航天员在正常情况下穿戴整齐需要3分钟时间。
别看航天服样式简单,制作的难度可不小。研究人员说主要难在解决航天服充压后手怎样自如运动的问题。说话间,他将充了气的航天服胳膊向上翻转,这个动作很轻松地便完成了。原来两条胳膊和上臂间有一个特殊的连接装置,专门解决灵活运动问题,这可是他们思考了很久才“分泌”出的奇思妙想。
问及航天服的价格和制作进度,工作人员打了一个比方:一件衣服的价格与一辆豪华轿车差不多。目前衣服已量体裁衣做好了,进行特定训练时已试穿过,能满足各种性能要求。现在就等着航天员穿着它到太空中做漂亮的“时装秀”了。
食——航天食品色鲜味美
步入生产航天食品的试验室,便感觉到空气中有一种淡淡的香味扑鼻而来,不知这会儿在加工哪道美味。
提起航天员食品,许多人的第一反应也许就是那些牙膏状的食品,不过负责航天食品的科学家说:“这种形状的食品已不再是主流,看看我们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航天食品吧。”
在他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一间陈列室,数十种航天食品分门别类地摆放在玻璃橱窗里。除了种类繁多的鱼、肉类罐头,面包等传统食品已不多见,脱水米饭、咖喱米饭等主食全装在一个个口袋书大小的银灰色袋子里;菜肴也很豐盛,还能吃上大虾等海鲜呢。它们都是固态复水食品,航天员进餐时,只要将热水倒进去即可食用。
很多有中国风味的特色菜都制作成了航天食品,并尽量保持原汁原味。例如,密封在特制塑料袋里的清炖墨鱼丸、油焖笋丝、粉蒸肉等等,加热后与现炒的菜差异不大。
供给航天员的饮用纯净水,就取自航天员训练中心的地下,并用特制的双层塑料袋包装,强度相当大,扁扁的一个水袋,一个成人踩上去也不会破裂。由于中国人爱喝茶,所以除了橙汁等常规饮料,冰红茶、冰绿茶等时尚的现代饮料也一应俱全,不过它们可不是液体的,而是小砖头般的固体饮料,想喝时,免不了要勾兑一番。
想吃水果了怎么办?这种需求美食家们早已考虑到了,把草莓、苹果、香蕉、水蜜桃等水果在低温下冷冻,去掉水分,再经过几个程序的加工,橡皮般大小的冻干水果便做成了。
我有幸一一品尝了这些“橡皮”水果。用锡箔纸包着,拿起来很轻。打开包装纸,细细品尝,虽然水果变成了“干果”,但口感色泽都一切依旧,味道好极了。讲解员自豪地说:“这些食品,大家吃了都说好,航天员也很爱吃。因为我们的太空飞行时间短,营养配餐倒显得不太重要,首要问题是‘诱惑’航天员多吃。”
由于航天食品货源充足,我提出带点太空水果给同事去品尝时,工作人员十分慷慨地抓了几把给我。
走出陈列室,便是一条长长的过道,从这里的栏杆望下去,下面是先进的饼干、罐头、纯净水等小型生产线。由于航天员还没有正式飞行,所以食品也没有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但是在飞天的三艘太空船上,部分食品已作为特殊“乘客”上天转了几圈,经验证,这些美味可口的食品都经受住了太空环境的考验。
在日常生活中,航天员吃的可不是这类食品,为了保证他们有足够的营养和体力接受各种训练,据说每人每天的伙食标准有100多元。
住行—— 神秘地出入“红楼”内外
航天员们从周一到周五都住在航天城里最神秘的禁区——“红楼”,犹如被“真空”隔离起来一样。在这里,他们不受任何外界干扰地接受航天所需的有关训练。
“红楼”外,有士兵严加把守,外人想在楼外瞅瞅或是留个影,都会被士兵“很有礼貌”地请开。
只有周六周日航天员才能回家与妻儿团聚。他们的家不像外界传说的那样是一幢幢别墅,而是些六层楼房,看上去与其他家属楼没什么特别之处,住房面积大约与师级干部相当。他们的妻子多半与他们在同一个单位上班,家就安在离“红楼”不远的楼群中。作为航天员的妻子,她们也像丈夫一样训练有素,具有极强的保密观念。外人想从她们这里打探到什么内幕注定只是徒费心思,因为她们的嘴上早已安了一把把“绝密锁”。
虽然共同生活在一座航天城里,很多人都没有机会认识航天员。即使他们走出“红楼”在航天城内活动,也有专车将他们送到需要去的地方。如果外出执行任务的话,为了保护好“国宝”级的他们,一般都有警车开道。
不过,现实生活毕竟不是真空,到了休息日,航天员们也会换上便装步行或是骑上自行车在航天城里活动活动。若是他们去外地疗养或因私外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领导和飞行大队的队长都会吩咐再三,要他们注意好自身的安全。
通过汤兰祥副总工程师的安排,我们进入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机关楼,所办许主任说:“除了航天服试验室在楼里,其他的试验室都在机关办公楼外,我带你们各处去看看。”
那天,我们见证了航天员们鲜为人知的训练和衣食住行保障条件,采集到他们生活中一些有趣的故事。
汽车首先把我们带到了电动秋千室,里面有一台箱式秋千,荡起时前后能甩出15米,主要用于空间运动和空间运动病的研究。
走进冲击室,一座大约有四层楼高的绿色铁塔出现在面前,它的作用是模拟飞船返回地面的冲击环境,从而加强人的抗冲击耐力,研究各种方式的防护措施。
离心机室是一座圆形建筑,这里装备着亚洲最大的载人离心机。那是一种巨大的旋转装置,既可以上下伸缩,也可以左右转动。它的顶端,有一条长达16米的旋转臂。我们走近离心舱时,一位工作人员正在对吊舱进行维护。航天员在里面训练一定很不舒服,因为他们必须呈弓形半躺在里面。
天象仪室是一座硕大的拱形大厅。当灯光熄灭后,一个极为绚丽的太空世界便呈现在眼前。群星若明若暗,在训练过程中,航天员必须记住各个星座的位置和特殊的形状,以及各种复杂的星空图,以便从中辨认出飞船要走和应走的轨迹。
我们还参观了众多的模拟训练设施。低压舱是一座绿色的T形舱,内有工作舱、休息舱和卫星舱三部分。当航天员穿上航天服走进低压舱后,舱内的空气就被抽掉了,航天员必须适应这种没有空气的“太空”环境。
在所有的模拟训练设施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神舟”飞船的模拟训练舱了。由于刚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交付过来,一进门的那个模拟舱还在进行“装修”,露在地面的一段与“神舟”飞船的外形一样,但没有航天员在里面训练。
看完训练试验室,许主任还领着我们参观了几个配套的试验室。
衣——高科技“时装秀”
一到航天服实验室,就听到“气已经充好”的报告声。航天服还要充气?听来甚是玄妙。走进“试衣间”,科研人员已将一件航天服安放在一把宽大的椅子上。
整件衣服的主色调是乳白色的,局部位置镶有天蓝色的边线。衣服心脏部位有一个可以拧动的圆形装置,用来调节衣服内的压力、温度和湿度。衣服右腹部位置有一根细管,是航天员的通讯工具;左腹部处有两条管路,是给航天员供氧和排放二氧化碳的设施。
整件衣服摸起来质感很好,既漂亮又精致。科研人员介绍说,这种航天服属舱内航天服,除了头盔和胶皮手套,整个航天服是用一种特殊的高强度涤纶做成的,能够满足航天员在飞行上升段和返回地面时的各种要求。
这套航天服的样子还是蛮“酷”的,连体式造型,胸前有两条呈V字形的拉链。打开拉链,将腿伸进去,便可循序穿将起来。整套衣服重约10公斤,航天员在正常情况下穿戴整齐需要3分钟时间。
别看航天服样式简单,制作的难度可不小。研究人员说主要难在解决航天服充压后手怎样自如运动的问题。说话间,他将充了气的航天服胳膊向上翻转,这个动作很轻松地便完成了。原来两条胳膊和上臂间有一个特殊的连接装置,专门解决灵活运动问题,这可是他们思考了很久才“分泌”出的奇思妙想。
问及航天服的价格和制作进度,工作人员打了一个比方:一件衣服的价格与一辆豪华轿车差不多。目前衣服已量体裁衣做好了,进行特定训练时已试穿过,能满足各种性能要求。现在就等着航天员穿着它到太空中做漂亮的“时装秀”了。
食——航天食品色鲜味美
步入生产航天食品的试验室,便感觉到空气中有一种淡淡的香味扑鼻而来,不知这会儿在加工哪道美味。
提起航天员食品,许多人的第一反应也许就是那些牙膏状的食品,不过负责航天食品的科学家说:“这种形状的食品已不再是主流,看看我们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航天食品吧。”
在他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一间陈列室,数十种航天食品分门别类地摆放在玻璃橱窗里。除了种类繁多的鱼、肉类罐头,面包等传统食品已不多见,脱水米饭、咖喱米饭等主食全装在一个个口袋书大小的银灰色袋子里;菜肴也很豐盛,还能吃上大虾等海鲜呢。它们都是固态复水食品,航天员进餐时,只要将热水倒进去即可食用。
很多有中国风味的特色菜都制作成了航天食品,并尽量保持原汁原味。例如,密封在特制塑料袋里的清炖墨鱼丸、油焖笋丝、粉蒸肉等等,加热后与现炒的菜差异不大。
供给航天员的饮用纯净水,就取自航天员训练中心的地下,并用特制的双层塑料袋包装,强度相当大,扁扁的一个水袋,一个成人踩上去也不会破裂。由于中国人爱喝茶,所以除了橙汁等常规饮料,冰红茶、冰绿茶等时尚的现代饮料也一应俱全,不过它们可不是液体的,而是小砖头般的固体饮料,想喝时,免不了要勾兑一番。
想吃水果了怎么办?这种需求美食家们早已考虑到了,把草莓、苹果、香蕉、水蜜桃等水果在低温下冷冻,去掉水分,再经过几个程序的加工,橡皮般大小的冻干水果便做成了。
我有幸一一品尝了这些“橡皮”水果。用锡箔纸包着,拿起来很轻。打开包装纸,细细品尝,虽然水果变成了“干果”,但口感色泽都一切依旧,味道好极了。讲解员自豪地说:“这些食品,大家吃了都说好,航天员也很爱吃。因为我们的太空飞行时间短,营养配餐倒显得不太重要,首要问题是‘诱惑’航天员多吃。”
由于航天食品货源充足,我提出带点太空水果给同事去品尝时,工作人员十分慷慨地抓了几把给我。
走出陈列室,便是一条长长的过道,从这里的栏杆望下去,下面是先进的饼干、罐头、纯净水等小型生产线。由于航天员还没有正式飞行,所以食品也没有进入大规模生产阶段。但是在飞天的三艘太空船上,部分食品已作为特殊“乘客”上天转了几圈,经验证,这些美味可口的食品都经受住了太空环境的考验。
在日常生活中,航天员吃的可不是这类食品,为了保证他们有足够的营养和体力接受各种训练,据说每人每天的伙食标准有100多元。
住行—— 神秘地出入“红楼”内外
航天员们从周一到周五都住在航天城里最神秘的禁区——“红楼”,犹如被“真空”隔离起来一样。在这里,他们不受任何外界干扰地接受航天所需的有关训练。
“红楼”外,有士兵严加把守,外人想在楼外瞅瞅或是留个影,都会被士兵“很有礼貌”地请开。
只有周六周日航天员才能回家与妻儿团聚。他们的家不像外界传说的那样是一幢幢别墅,而是些六层楼房,看上去与其他家属楼没什么特别之处,住房面积大约与师级干部相当。他们的妻子多半与他们在同一个单位上班,家就安在离“红楼”不远的楼群中。作为航天员的妻子,她们也像丈夫一样训练有素,具有极强的保密观念。外人想从她们这里打探到什么内幕注定只是徒费心思,因为她们的嘴上早已安了一把把“绝密锁”。
虽然共同生活在一座航天城里,很多人都没有机会认识航天员。即使他们走出“红楼”在航天城内活动,也有专车将他们送到需要去的地方。如果外出执行任务的话,为了保护好“国宝”级的他们,一般都有警车开道。
不过,现实生活毕竟不是真空,到了休息日,航天员们也会换上便装步行或是骑上自行车在航天城里活动活动。若是他们去外地疗养或因私外出,航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领导和飞行大队的队长都会吩咐再三,要他们注意好自身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