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仪器设备产品质量问题一直是困扰教育技术装备行业的一大顽疾,尽管全国各地都在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方式(特别是实施了政府采购),力图破解这个难题,但收效均不大。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从2009年开始对加强和提升产品质量的体制和机制,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2011年5月,浙江省教学仪器政府采购整体解决方案在第61届全国教育装备展示会上发布。作为该方案的核心组成部分,教育适应性评审是保证教学仪器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破解教学仪器政府采购难题的有效探索。
什么是教育适应性评审
教学仪器设备与教材一样,是一种教学资源,必须具备满足学科教学需要的功能。教材须经过审定,教学仪器也必须经过审定。为了解决政府采购中教学仪器产品质量差的难题,自2009年起,浙江省组织开展了教学仪器产品教育适应性评审工作。
教育适应性评审是由省教育技术中心组织、各学科一线教师、教研员和教育技术部门专家参加的,对教学仪器设计方案和实验效果进行评审的第二方(代表使用方)质量认定活动。教育适应性评审与鉴定、检测互为补充,不仅包括直接审查产品,也包括审查检验报告。
为什么要进行教育适应性评审
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大多数教学仪器产品采购质量要求不明确
现行的教学仪器配备标准(目录)中基本只有产品名称,型号、规格等反映质量的技术要素不齐全。学校提出的配备清单更缺少具体质量要求。再加上教学仪器的直接使用者不参加采购,采购人员往往又不是直接使用者,使用和采购有脱节现象。没有质量要求的采购,结果只能是纯粹为最低价中标,使进入学校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现行教学仪器产品质量判定模式存在局限性
现行普教仪器产品中质量判定模式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1)缺乏统一要求。现有教学仪器产品有国家、行业标准的品种不超过总数的四分之一。企业标准整体水平较低,如只有外形尺寸和外观描述,缺少反映产品功能的具体技术指标,标准对产品质量控制形同虚设。目前又缺乏各方相对认同、能让采购评标方采纳的统一产品质量要求规范。
2)检测项目偏差。由于产品标准具体技术指标的缺失,送检方往往避重就轻,选择利己指标(外观和尺寸)委托资质机构检测。这样的检验报告无法了解产品的设计和技术指标是否符合教学需要,而在采购评标时往往误作为“合格”的质量评判依据。
3)采购评标局限。教学仪器品种繁多,一次采购可能有几百上千个品种。以现行政府采购模式操作,在时间相对有限的评标现场不可能逐个依据检验报告评判产品质量。
必须寻求完整的质量判定依据
从行业现状考虑,普教仪器产品品种超过2 000种,学科涉及面广,存在行业标准覆盖率低、企业标准水平低、产品标准编制滞后等问题,产品质量仅依靠现有标准检测判定尚缺乏可靠性。教学仪器产品质量判定究竟依据什么?我们认为应以是否符合配备标准、产品标准和学科课程标准来综合判定。过去只限定配备标准和产品标准,基本忽视学科课程标准要求。教育适应性评审是从产品设计方案、安全性、用材、制作工艺着手,来审定选用产品是否符合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教学要求,使质量判定依据趋于完整。
由于在有限的采购评标时间上判定产品质量优劣存有难度,就需要在采购前期做好质量判定的基础性工作。其中,对于主要依据技术指标来判断质量的产品,可以指定检测依据(明确标准)和检测项目(必检项目),要求企业送资质检测机构检测;对于标准复杂、检验项目多的检验报告,事先审查并汇总检验情况,为评标时快速准确地选择产品做好准备。
评审具有可行性
1)符合国际通行的合格评判程序。国际通行的合格评判程序分为第一方(生产方)声明,第二方(使用方)认定,第三方(公正方)认证。教育适应性评审属于第二方认定,是使用方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提出明确的质量要求,同时也是体现教学仪器产品质量竞争的唯一有效途径。
2)具备重要的客观支持环境。我们在探索过程中也切实地感受到,开展教育适应性评审工作需要具备相关的有利条件。
①课程改革需要。课程改革对教学仪器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优质、符合教学要求的产品是确保课改成功的基础。
②良好的外部环境。浙江省提出了实施质量强省战略,提升教学仪器质量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③教仪生产大省。作为教学仪器产品生产大省,浙江省具备进行质量监控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的充分必要条件。搞好质量更加责任重大,同时有市场份额也是企业愿意整改的动力。
④技术储备优势。浙江省在全国教学仪器专业技术和标准化工作处于前列,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对评审工作有效、可靠提供关键性的技术支撑。
⑤网络普及便利。教学仪器产品质量信息有效共享,并确保信息及时、真实、可靠。
⑥相应经费保障。能承担必要的场租和专家评审费用,不向送审企业收取任何费用。
3)评审符合质量管理原则。
①公正公平性。任何企业(不局限于浙江省企业)的产品在自愿的前提下都可送审。以实验效果、测试数据为依据,对任何企业都一视同仁。
②广泛代表性。分学科评审,聘请学科一线教师、教研员和教育技术部门技术人员参加。
③要求一致性。评审中凡是有国家、行业标准的,都按照标准要求,尤其重视教学仪器产品的安全。对按照企业标准的检验报告,核对具体指标,低于国家、行业标准的不予承认。
④全程动态性。采购、配送、安装、使用全程实施质量监控。评审结果不是“终身制”,不定期抽查复评并及时公布刷新通过评审产品名单。
评审基本程序和要求
基本程序
评审程序基本由5个环节组成:发布评审公告,通过网络和行业协会渠道,发布评审活动信息;企业自愿送样,企业根据评审要求,自愿送审;学科现场评审,组织评委专家在样品现场进行评审,做好评审原始记录并保存样品;整理反馈改进,评审发现的问题反馈给企业,要求整改,产品改进后可以再次送样复评。问题较多或者复杂的,要求重新研制;公布评审结果,评审结束后第一时间通过网络公布评审结果。
有关条件具备后或根据新的采购需求,开始新一轮评审工作。
评审要求
包括四个方面:设计方案、安全性、用材、制作工艺。具体要求:第一,通过试用或者测试,审查和评估产品是否适合于教学使用,主要适合于定性实验的教具;第二,对于需要凭数据判断质量,并需要使用专业仪器定量测试的产品,要求企业按照指定的标准送检验机构检验,并提供检验报告原件;第三,部分难以送样评审的产品,审查企业依据的检测标准和检验报告能否说明产品质量符合教学需要,如能说明的,予以通过。
评审工作取得阶段性效果
选拔符合要求产品
通过评审的大约占参评总数的1/3。几年来,共评审教学仪器产品2 000多种,通过评审的品种700多种。目前已初步具备了进行选择的条件。
列为采购必备条件
在2010年采购中,通过教育适应性评审成为必备条件。没有参评或者评审未通过的产品不得进入学校。使得质量好的产品有销路,在同等质量的产品中选择价格低的,对企业和用户都充分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
重视评审氛围形成
通过不断摸索、实践和总结,全省上下逐步对教育适应性评审有了共识。最重要的变化是企业都开始重视评审结果,对产品的观念从不顾质量的低价竞争逐步转变为首先重视产品质量和安全,同时降低产品价格。
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我们对2009年、2010年采购产品发货前、到货后进行了抽查,质量情况比较满意,学校也普遍反映质量有明显提高。
引起省外同行关注
从去年年底到目前,部分省同行专门就浙江省开展教育适应性评审工作进行咨询,有的直接上门详细探讨,寻求解决办法,认为浙江省摸索创新出了一套行之有效、可以共享的解决方案。
下一步打算
两年多来,教育适应性评审的合理性、可行性已得到各相关部门认可,对提升产品质量有重要影响并形成共识。我们在取得阶段性收获后,也在冷静思考分析教育适应性评审工作的发展思路:基础须夯实,评审趋常态,有计划地深入推进。目前应认真做好以下工作。
编制采购技术要求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教学仪器普遍缺乏技术要求的状况,2010年我们启动了编制采购技术要求的工作。凡没有国家、行业标准的产品,都要制定技术要求。部分有国家标准的产品,也需要明确产品的具体要求。采购技术要求的内容基本应达到产品标准的程度,可在采购要求中直接引用,并成为今后制订标准的基础。
重点贯彻安全标准
2009年我们首先要求教学电源和学生电源的输入和输出之间抗电强度必须达到3 000 V。2010年,我们要求凡是使用电网电源的产品,均必须按照安全标准提供检验报告。今年将扩大到所有使用电网电源,可触及导电件与变压器二次绕组电气连接的产品。
加强标准宣贯咨询
2010年我们对全省市、县(区)教育技术中心主任作了《关注教学仪器标准、应对教仪产品质量问题》的宣讲。举办了GB/T 1.1-2009和产品标准编写培训班,学员经考试合格后颁证。在省教育技术中心门户网站开辟标准查询系统,点击该系统可查寻99%已发布的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进行了全省技术标准化工作先进企业和优秀产品标准的评选活动。计划在2011年定期举办技术要求宣讲活动;与省教学仪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共同建立企业咨询接待日制度,请有关专家集中解答相关问题。
制订企业诚信标准
2011年,计划结合浙江省的“质量强省”工作,制订企业诚信标准,明确生产、投标、供货和售后服务中的诚信行为。■
(作者单位: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
什么是教育适应性评审
教学仪器设备与教材一样,是一种教学资源,必须具备满足学科教学需要的功能。教材须经过审定,教学仪器也必须经过审定。为了解决政府采购中教学仪器产品质量差的难题,自2009年起,浙江省组织开展了教学仪器产品教育适应性评审工作。
教育适应性评审是由省教育技术中心组织、各学科一线教师、教研员和教育技术部门专家参加的,对教学仪器设计方案和实验效果进行评审的第二方(代表使用方)质量认定活动。教育适应性评审与鉴定、检测互为补充,不仅包括直接审查产品,也包括审查检验报告。
为什么要进行教育适应性评审
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大多数教学仪器产品采购质量要求不明确
现行的教学仪器配备标准(目录)中基本只有产品名称,型号、规格等反映质量的技术要素不齐全。学校提出的配备清单更缺少具体质量要求。再加上教学仪器的直接使用者不参加采购,采购人员往往又不是直接使用者,使用和采购有脱节现象。没有质量要求的采购,结果只能是纯粹为最低价中标,使进入学校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现行教学仪器产品质量判定模式存在局限性
现行普教仪器产品中质量判定模式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1)缺乏统一要求。现有教学仪器产品有国家、行业标准的品种不超过总数的四分之一。企业标准整体水平较低,如只有外形尺寸和外观描述,缺少反映产品功能的具体技术指标,标准对产品质量控制形同虚设。目前又缺乏各方相对认同、能让采购评标方采纳的统一产品质量要求规范。
2)检测项目偏差。由于产品标准具体技术指标的缺失,送检方往往避重就轻,选择利己指标(外观和尺寸)委托资质机构检测。这样的检验报告无法了解产品的设计和技术指标是否符合教学需要,而在采购评标时往往误作为“合格”的质量评判依据。
3)采购评标局限。教学仪器品种繁多,一次采购可能有几百上千个品种。以现行政府采购模式操作,在时间相对有限的评标现场不可能逐个依据检验报告评判产品质量。
必须寻求完整的质量判定依据
从行业现状考虑,普教仪器产品品种超过2 000种,学科涉及面广,存在行业标准覆盖率低、企业标准水平低、产品标准编制滞后等问题,产品质量仅依靠现有标准检测判定尚缺乏可靠性。教学仪器产品质量判定究竟依据什么?我们认为应以是否符合配备标准、产品标准和学科课程标准来综合判定。过去只限定配备标准和产品标准,基本忽视学科课程标准要求。教育适应性评审是从产品设计方案、安全性、用材、制作工艺着手,来审定选用产品是否符合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教学要求,使质量判定依据趋于完整。
由于在有限的采购评标时间上判定产品质量优劣存有难度,就需要在采购前期做好质量判定的基础性工作。其中,对于主要依据技术指标来判断质量的产品,可以指定检测依据(明确标准)和检测项目(必检项目),要求企业送资质检测机构检测;对于标准复杂、检验项目多的检验报告,事先审查并汇总检验情况,为评标时快速准确地选择产品做好准备。
评审具有可行性
1)符合国际通行的合格评判程序。国际通行的合格评判程序分为第一方(生产方)声明,第二方(使用方)认定,第三方(公正方)认证。教育适应性评审属于第二方认定,是使用方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提出明确的质量要求,同时也是体现教学仪器产品质量竞争的唯一有效途径。
2)具备重要的客观支持环境。我们在探索过程中也切实地感受到,开展教育适应性评审工作需要具备相关的有利条件。
①课程改革需要。课程改革对教学仪器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优质、符合教学要求的产品是确保课改成功的基础。
②良好的外部环境。浙江省提出了实施质量强省战略,提升教学仪器质量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③教仪生产大省。作为教学仪器产品生产大省,浙江省具备进行质量监控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的充分必要条件。搞好质量更加责任重大,同时有市场份额也是企业愿意整改的动力。
④技术储备优势。浙江省在全国教学仪器专业技术和标准化工作处于前列,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对评审工作有效、可靠提供关键性的技术支撑。
⑤网络普及便利。教学仪器产品质量信息有效共享,并确保信息及时、真实、可靠。
⑥相应经费保障。能承担必要的场租和专家评审费用,不向送审企业收取任何费用。
3)评审符合质量管理原则。
①公正公平性。任何企业(不局限于浙江省企业)的产品在自愿的前提下都可送审。以实验效果、测试数据为依据,对任何企业都一视同仁。
②广泛代表性。分学科评审,聘请学科一线教师、教研员和教育技术部门技术人员参加。
③要求一致性。评审中凡是有国家、行业标准的,都按照标准要求,尤其重视教学仪器产品的安全。对按照企业标准的检验报告,核对具体指标,低于国家、行业标准的不予承认。
④全程动态性。采购、配送、安装、使用全程实施质量监控。评审结果不是“终身制”,不定期抽查复评并及时公布刷新通过评审产品名单。
评审基本程序和要求
基本程序
评审程序基本由5个环节组成:发布评审公告,通过网络和行业协会渠道,发布评审活动信息;企业自愿送样,企业根据评审要求,自愿送审;学科现场评审,组织评委专家在样品现场进行评审,做好评审原始记录并保存样品;整理反馈改进,评审发现的问题反馈给企业,要求整改,产品改进后可以再次送样复评。问题较多或者复杂的,要求重新研制;公布评审结果,评审结束后第一时间通过网络公布评审结果。
有关条件具备后或根据新的采购需求,开始新一轮评审工作。
评审要求
包括四个方面:设计方案、安全性、用材、制作工艺。具体要求:第一,通过试用或者测试,审查和评估产品是否适合于教学使用,主要适合于定性实验的教具;第二,对于需要凭数据判断质量,并需要使用专业仪器定量测试的产品,要求企业按照指定的标准送检验机构检验,并提供检验报告原件;第三,部分难以送样评审的产品,审查企业依据的检测标准和检验报告能否说明产品质量符合教学需要,如能说明的,予以通过。
评审工作取得阶段性效果
选拔符合要求产品
通过评审的大约占参评总数的1/3。几年来,共评审教学仪器产品2 000多种,通过评审的品种700多种。目前已初步具备了进行选择的条件。
列为采购必备条件
在2010年采购中,通过教育适应性评审成为必备条件。没有参评或者评审未通过的产品不得进入学校。使得质量好的产品有销路,在同等质量的产品中选择价格低的,对企业和用户都充分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
重视评审氛围形成
通过不断摸索、实践和总结,全省上下逐步对教育适应性评审有了共识。最重要的变化是企业都开始重视评审结果,对产品的观念从不顾质量的低价竞争逐步转变为首先重视产品质量和安全,同时降低产品价格。
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我们对2009年、2010年采购产品发货前、到货后进行了抽查,质量情况比较满意,学校也普遍反映质量有明显提高。
引起省外同行关注
从去年年底到目前,部分省同行专门就浙江省开展教育适应性评审工作进行咨询,有的直接上门详细探讨,寻求解决办法,认为浙江省摸索创新出了一套行之有效、可以共享的解决方案。
下一步打算
两年多来,教育适应性评审的合理性、可行性已得到各相关部门认可,对提升产品质量有重要影响并形成共识。我们在取得阶段性收获后,也在冷静思考分析教育适应性评审工作的发展思路:基础须夯实,评审趋常态,有计划地深入推进。目前应认真做好以下工作。
编制采购技术要求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教学仪器普遍缺乏技术要求的状况,2010年我们启动了编制采购技术要求的工作。凡没有国家、行业标准的产品,都要制定技术要求。部分有国家标准的产品,也需要明确产品的具体要求。采购技术要求的内容基本应达到产品标准的程度,可在采购要求中直接引用,并成为今后制订标准的基础。
重点贯彻安全标准
2009年我们首先要求教学电源和学生电源的输入和输出之间抗电强度必须达到3 000 V。2010年,我们要求凡是使用电网电源的产品,均必须按照安全标准提供检验报告。今年将扩大到所有使用电网电源,可触及导电件与变压器二次绕组电气连接的产品。
加强标准宣贯咨询
2010年我们对全省市、县(区)教育技术中心主任作了《关注教学仪器标准、应对教仪产品质量问题》的宣讲。举办了GB/T 1.1-2009和产品标准编写培训班,学员经考试合格后颁证。在省教育技术中心门户网站开辟标准查询系统,点击该系统可查寻99%已发布的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进行了全省技术标准化工作先进企业和优秀产品标准的评选活动。计划在2011年定期举办技术要求宣讲活动;与省教学仪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共同建立企业咨询接待日制度,请有关专家集中解答相关问题。
制订企业诚信标准
2011年,计划结合浙江省的“质量强省”工作,制订企业诚信标准,明确生产、投标、供货和售后服务中的诚信行为。■
(作者单位: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