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知语言学中原型范畴释义观是对经典范畴释义观即亚里士多德的“充分必要条件”的挑战和完善。而原型范畴理论的萌芽、发展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也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原型范畴下的释义观也在逐步地完善,而这一切都源于对范畴以及范畴化的研究。
1、国外语言学家对原型范畴理论的研究
Wittgenstein(维特斯根坦)在1953年发表的《哲学研究》(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中建立了家族相似性理论。这种理论首次打破了亚里士多德的经典范畴理论的研究范式。虽然家族相似性理论受到认知语言学家(Rosch, 1973, 1975, 1978; Baker & Hacker, 1980; Jackendoff, 1983; Lakoff, 1987)的推崇,但是家族相似性理论也面临着很多挑战,例如,“什么特征使某个概念成为家族相似性?家族相似性原理的范围如何?维特根斯坦对这些确实语焉不详。”(李红, 2004: 42)。所以范畴是有边界的,边界是模糊的,尤其是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对范畴边界的划分是不一致的。
Wittgenstein的家族相似性理论对原型理论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首先,Berlin & Kay(1969)对98种语言的颜色词进行了考察,发现在人类语言中存在基本颜色词,并提出了“焦点色”(Focal Colors),发现人们总是以焦点色为参照系对颜色连续体进行范畴划分,也就是对于同一范畴体系来说,会有中心和边缘之别,成员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分。随后,心理学家Rosch及其同事在家族相似性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提出了原型概念,并且创立了原型范畴理论。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范畴中有好样本和差样本之分,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相邻的范畴边界有交叉。一个范畴内的样本具有层级性,范畴成员间具有家族相似性的特点。
同时,Rosch(1978: 4-13)还认为原型存在于纵横两个层面中,即基本层次事物和范畴内部原型,可以把上位层次范畴、基本层次范畴和下位层次范畴纳入原型理论框架中来。
Lakoff直接指出范畴的连贯性是通过家族相似性建立起来的,家族相似性可将范畴内的所有成员联系起来。1980年Lakoff和Johnson合作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指出隐喻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手段,与我们的思维息息相关。现在我们大多以隐喻和转喻为认知手段,来给事物归类和进行范畴化,把未知事物纳入到已有的认知框架达到识解的目的。
Taylor(1995)完全赞同Rosch等人对原型范畴理论的论述,并充分认识到原型与基本层次范畴的同现关系。他认为,原型效应在基本层次范畴上得到充分的体现,进一步充实了原型及其基本层次范畴理论,并区别于经典范畴理论。原型理论在实践中也在不断发展,Rosch, Taylor, Ungere & Schmid等人还把原型理论扩展为具有横向和纵向的综合理论框架。可以说,Rosch等语言学家的一系列努力确立了原型理论在认知语言学中的地位。
2、国外词典学家对原型释义研究
Labov是较早开展原型释义研究的学者,在一系列实验的基础上对“cup(杯子)”的原型释义的指称条件进行限制。虽然,从表面上,其定义完整准确。但是由于其定义分解及其复杂和繁琐,在词典释义中根本无法应用。用户也很难接受这样的词典释义。
在原型释义方面,Wierzbicka等人的自然语义元语言说影响最大。1996年Wierzbicka在其代表作Semantics: Primes and Universals一书中主张建立以有限的“语义元语言”为基础的释义模式,她还认为世界各民族的任何语言都共享这些语义元语言,并且确定了60多个语义元语言(wierzbicka 1996: 37)。但是她所研究的语义元语言主要专注于释义时所使用的表述语言上,即使用有限的简单基础词汇给词典词目下定义,但是我们不能把其所提供的语义元语言与原型释义等同。
Rey-Debove (1990)曾直截了当地指出:传统的“属+种差”的释义模式更多带有原型释义的特点,而不是充分必要条件释义的特征。他还认为可以用描述和图像这两种方式来表达原型特征。在文中以鸟的原型麻雀和杯子为例来说明这两种原型特征表达方式。但是,他这里所讲的释义仅仅是对词语的定义,而不是对词典整体的释义进行全面描述。
目前,对于词典释义还出现了综合论,主要代表人物是Mel’cuk。该理论综合并吸收各家语言学理论(包括原型释义理论)的长处,并把他们用于词典的释义实践。该理论主要是关于如何完整地表述语词的定义,通过运用一系列的选择的选择限制规则和条件全面传达语词的意义,解释其典型搭配,其整体论思想对原型释义模式的构建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3、国内词典原型释义研究
黄建华(2001:190)是较早地把原型释义方法介绍到中国的学者,认为原型理论等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基本方法就是按照一定的语义规则对自然语词的意义成分进行分解和表述。他认为,由于原型释义是建立在实证调查研究基础之上的,因而完整准确,除此之外,他也认识到原型释义的缺陷:其语义分解太繁琐,表达比较复杂,在词典释义中难以操作。总体而言,他对原型释义用于词典释义持比较悲观的态度。
用原型理论研究雙语词典释义的词典学家是章宜华教授,在其《语义学与词典释义》(2002)及《语义·认知·释义》(2008)两本著作中多次论及原型释义法,对原型的内涵、结构、原型特征及原型实例做了区分和介绍,主张构建意义驱动下的多维释义模式。其首次尝试运用原型理论对动词的语义特征进行了分析(注:过去只是零星地应用于名词的语义分析方面),但其对原型释义也持悲观态度,认为原型仅局限于对部分语词自然语义的分解,原型结构比较复杂,而且对原型理论本身的认识和意见也是不统一的。因此,把原型理论引入词典释义,需要进一步地深入地探讨。(章宜华 2009:135) 魏向清(2005:163)教授在其著作《双语词典译义研究》提出双语词典释义译义的系统特征决定了双语词典编撰过程是一个构建对应于原语语言文化信息的以词汇单位为结点的语言信息网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双语词典释义便呈现出它的第二大特征,即原型特征。此外,他認为双语词典作为辅助人们进行语言学习的重要工具,理应为大家提供词汇单位的语音、词形、语义、语法以及语用方面的原型信息。
对原型释义在双语词典的应用研究的学者还有杨蔚(2011),在其著作《词典的原型释义模型构建》中,主要论述了如何把原型理论应用于词典下定义及多义词词条的语义建构,并且主张以隐喻和转喻理论研究多义词语义扩展和衍生机制。其研究具有一定的创见性,但是操作性不强。
陈伟(2015:119)在其著作《当代词典范式演进的后现代主义精神》中提到现代词典大胆创新,构建了新世纪语言词典的编撰新模式,即基于原型理论的释义撰写与义项排列方式。他认为这种义项排列方式,既方便学习者检索,又显示出词义之间的有机联系,还突出了使用频率。
此外,根据知网检索以及作者研读情况,选出以下几篇与本文相关度较高的论文进行综述:
王敏(2009)的论文《论原型理论在高级学习词典释义中的应用》中以bachelor为个案分析了原型理论在词汇释义中的应用,主张在词典释义中构建一个可以揭示词、世界和心理之间动态关系的理想模式,以期找到一种更好的释义方式。
唐秀英(2009)的论文《英语学习词典中的原型释义模式》中,从典型、基本层次范畴及图式几方面分析了原型理论在英语学习词典中的应用,同时在文中也分析了原型释义模式的优缺点。虽然文中对名词,动词以及形容词进行了分析,但是并没有涉及到功能词。
周毓(2013)等则尝试在原型范畴理论的框架下对英语学习词典的范畴化释义做了更为具体和细化的研究,如周毓(2013)对英语的3000个核心词进行了范畴化释义研究;并对如何建立一个基于词汇关系的数据库进行了研究。
李大国(2016)在其论文《英汉双语学习词典原型释义模式的构建》中,从形态意义、概念意义、语法意义以及语用意义来探讨主流英汉学习词典的释义,对英汉双语学习词典的使用者进行调查并提出相应的词典编著建议。本文主要涉及了词典释义的微观方面,对词典的宏观和中观方面涉及不多。
4、小结
从上面的研究可以看出,原型理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原型、基本层次以及框架是其核心概念。原型范畴理论和经典范畴理论并不是对立的关系,两者之间有一定的承继关系。家族相似性虽然对原型理论的产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它本身也有局限性。另外,人们对原型范畴理论在词典释义中的应用的认识还只停留在概念意义中的下定义和多义词的语义衍生,研究视角较为单一,且不够具体深入,并没有对语用和语法意义进行深入的研究。对原型范畴释义的理论及实践研究进行回顾和梳理,是为了我们更好地把握未来研究的新方向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Labov, W. The boundaries of words and their meaning. Washington: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1973.
[2] Lakoff, G. Woma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3] Taylor, J. R.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 Oxford: OUP, 1989/1995.
[4] 陈伟. 当代词典范式演进的后现代主义精神[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5] 胡丹. 从“原型范畴理论”的视角分析英汉双解词典的释义[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2, 10(1): 107-108.
[6] 黄建华. 词典论(修订版).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7] 李大同. 英汉双语学习词典原型释义模式的构建[D]. 苏州大学, 2016.
[8] 唐秀英. 英语学习词典中的原型释义模式[D]. 中南大学, 2009.
[9] 魏向清. 试论现代双语词典译义的本质及其多元研究理据[J]. 辞书研究, 2005(3):60-67.
[10] 杨蔚. 词典的原型释义模型建构[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11] 周毓. 基于范畴化的英语学习词典释义模式研究[D].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3.
1、国外语言学家对原型范畴理论的研究
Wittgenstein(维特斯根坦)在1953年发表的《哲学研究》(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中建立了家族相似性理论。这种理论首次打破了亚里士多德的经典范畴理论的研究范式。虽然家族相似性理论受到认知语言学家(Rosch, 1973, 1975, 1978; Baker & Hacker, 1980; Jackendoff, 1983; Lakoff, 1987)的推崇,但是家族相似性理论也面临着很多挑战,例如,“什么特征使某个概念成为家族相似性?家族相似性原理的范围如何?维特根斯坦对这些确实语焉不详。”(李红, 2004: 42)。所以范畴是有边界的,边界是模糊的,尤其是不同的文化中,人们对范畴边界的划分是不一致的。
Wittgenstein的家族相似性理论对原型理论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首先,Berlin & Kay(1969)对98种语言的颜色词进行了考察,发现在人类语言中存在基本颜色词,并提出了“焦点色”(Focal Colors),发现人们总是以焦点色为参照系对颜色连续体进行范畴划分,也就是对于同一范畴体系来说,会有中心和边缘之别,成员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分。随后,心理学家Rosch及其同事在家族相似性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提出了原型概念,并且创立了原型范畴理论。原型范畴理论认为,范畴中有好样本和差样本之分,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相邻的范畴边界有交叉。一个范畴内的样本具有层级性,范畴成员间具有家族相似性的特点。
同时,Rosch(1978: 4-13)还认为原型存在于纵横两个层面中,即基本层次事物和范畴内部原型,可以把上位层次范畴、基本层次范畴和下位层次范畴纳入原型理论框架中来。
Lakoff直接指出范畴的连贯性是通过家族相似性建立起来的,家族相似性可将范畴内的所有成员联系起来。1980年Lakoff和Johnson合作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指出隐喻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手段,与我们的思维息息相关。现在我们大多以隐喻和转喻为认知手段,来给事物归类和进行范畴化,把未知事物纳入到已有的认知框架达到识解的目的。
Taylor(1995)完全赞同Rosch等人对原型范畴理论的论述,并充分认识到原型与基本层次范畴的同现关系。他认为,原型效应在基本层次范畴上得到充分的体现,进一步充实了原型及其基本层次范畴理论,并区别于经典范畴理论。原型理论在实践中也在不断发展,Rosch, Taylor, Ungere & Schmid等人还把原型理论扩展为具有横向和纵向的综合理论框架。可以说,Rosch等语言学家的一系列努力确立了原型理论在认知语言学中的地位。
2、国外词典学家对原型释义研究
Labov是较早开展原型释义研究的学者,在一系列实验的基础上对“cup(杯子)”的原型释义的指称条件进行限制。虽然,从表面上,其定义完整准确。但是由于其定义分解及其复杂和繁琐,在词典释义中根本无法应用。用户也很难接受这样的词典释义。
在原型释义方面,Wierzbicka等人的自然语义元语言说影响最大。1996年Wierzbicka在其代表作Semantics: Primes and Universals一书中主张建立以有限的“语义元语言”为基础的释义模式,她还认为世界各民族的任何语言都共享这些语义元语言,并且确定了60多个语义元语言(wierzbicka 1996: 37)。但是她所研究的语义元语言主要专注于释义时所使用的表述语言上,即使用有限的简单基础词汇给词典词目下定义,但是我们不能把其所提供的语义元语言与原型释义等同。
Rey-Debove (1990)曾直截了当地指出:传统的“属+种差”的释义模式更多带有原型释义的特点,而不是充分必要条件释义的特征。他还认为可以用描述和图像这两种方式来表达原型特征。在文中以鸟的原型麻雀和杯子为例来说明这两种原型特征表达方式。但是,他这里所讲的释义仅仅是对词语的定义,而不是对词典整体的释义进行全面描述。
目前,对于词典释义还出现了综合论,主要代表人物是Mel’cuk。该理论综合并吸收各家语言学理论(包括原型释义理论)的长处,并把他们用于词典的释义实践。该理论主要是关于如何完整地表述语词的定义,通过运用一系列的选择的选择限制规则和条件全面传达语词的意义,解释其典型搭配,其整体论思想对原型释义模式的构建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3、国内词典原型释义研究
黄建华(2001:190)是较早地把原型释义方法介绍到中国的学者,认为原型理论等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基本方法就是按照一定的语义规则对自然语词的意义成分进行分解和表述。他认为,由于原型释义是建立在实证调查研究基础之上的,因而完整准确,除此之外,他也认识到原型释义的缺陷:其语义分解太繁琐,表达比较复杂,在词典释义中难以操作。总体而言,他对原型释义用于词典释义持比较悲观的态度。
用原型理论研究雙语词典释义的词典学家是章宜华教授,在其《语义学与词典释义》(2002)及《语义·认知·释义》(2008)两本著作中多次论及原型释义法,对原型的内涵、结构、原型特征及原型实例做了区分和介绍,主张构建意义驱动下的多维释义模式。其首次尝试运用原型理论对动词的语义特征进行了分析(注:过去只是零星地应用于名词的语义分析方面),但其对原型释义也持悲观态度,认为原型仅局限于对部分语词自然语义的分解,原型结构比较复杂,而且对原型理论本身的认识和意见也是不统一的。因此,把原型理论引入词典释义,需要进一步地深入地探讨。(章宜华 2009:135) 魏向清(2005:163)教授在其著作《双语词典译义研究》提出双语词典释义译义的系统特征决定了双语词典编撰过程是一个构建对应于原语语言文化信息的以词汇单位为结点的语言信息网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双语词典释义便呈现出它的第二大特征,即原型特征。此外,他認为双语词典作为辅助人们进行语言学习的重要工具,理应为大家提供词汇单位的语音、词形、语义、语法以及语用方面的原型信息。
对原型释义在双语词典的应用研究的学者还有杨蔚(2011),在其著作《词典的原型释义模型构建》中,主要论述了如何把原型理论应用于词典下定义及多义词词条的语义建构,并且主张以隐喻和转喻理论研究多义词语义扩展和衍生机制。其研究具有一定的创见性,但是操作性不强。
陈伟(2015:119)在其著作《当代词典范式演进的后现代主义精神》中提到现代词典大胆创新,构建了新世纪语言词典的编撰新模式,即基于原型理论的释义撰写与义项排列方式。他认为这种义项排列方式,既方便学习者检索,又显示出词义之间的有机联系,还突出了使用频率。
此外,根据知网检索以及作者研读情况,选出以下几篇与本文相关度较高的论文进行综述:
王敏(2009)的论文《论原型理论在高级学习词典释义中的应用》中以bachelor为个案分析了原型理论在词汇释义中的应用,主张在词典释义中构建一个可以揭示词、世界和心理之间动态关系的理想模式,以期找到一种更好的释义方式。
唐秀英(2009)的论文《英语学习词典中的原型释义模式》中,从典型、基本层次范畴及图式几方面分析了原型理论在英语学习词典中的应用,同时在文中也分析了原型释义模式的优缺点。虽然文中对名词,动词以及形容词进行了分析,但是并没有涉及到功能词。
周毓(2013)等则尝试在原型范畴理论的框架下对英语学习词典的范畴化释义做了更为具体和细化的研究,如周毓(2013)对英语的3000个核心词进行了范畴化释义研究;并对如何建立一个基于词汇关系的数据库进行了研究。
李大国(2016)在其论文《英汉双语学习词典原型释义模式的构建》中,从形态意义、概念意义、语法意义以及语用意义来探讨主流英汉学习词典的释义,对英汉双语学习词典的使用者进行调查并提出相应的词典编著建议。本文主要涉及了词典释义的微观方面,对词典的宏观和中观方面涉及不多。
4、小结
从上面的研究可以看出,原型理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原型、基本层次以及框架是其核心概念。原型范畴理论和经典范畴理论并不是对立的关系,两者之间有一定的承继关系。家族相似性虽然对原型理论的产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它本身也有局限性。另外,人们对原型范畴理论在词典释义中的应用的认识还只停留在概念意义中的下定义和多义词的语义衍生,研究视角较为单一,且不够具体深入,并没有对语用和语法意义进行深入的研究。对原型范畴释义的理论及实践研究进行回顾和梳理,是为了我们更好地把握未来研究的新方向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Labov, W. The boundaries of words and their meaning. Washington: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1973.
[2] Lakoff, G. Woma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 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7.
[3] Taylor, J. R. 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 Oxford: OUP, 1989/1995.
[4] 陈伟. 当代词典范式演进的后现代主义精神[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5] 胡丹. 从“原型范畴理论”的视角分析英汉双解词典的释义[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2, 10(1): 107-108.
[6] 黄建华. 词典论(修订版).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7] 李大同. 英汉双语学习词典原型释义模式的构建[D]. 苏州大学, 2016.
[8] 唐秀英. 英语学习词典中的原型释义模式[D]. 中南大学, 2009.
[9] 魏向清. 试论现代双语词典译义的本质及其多元研究理据[J]. 辞书研究, 2005(3):60-67.
[10] 杨蔚. 词典的原型释义模型建构[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11] 周毓. 基于范畴化的英语学习词典释义模式研究[D].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