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jianging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思维能力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即运用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本文就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一是拓展历史课堂教学的深度;二是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三是启发引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四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主要途径。
  【关键词】学生能力 激发兴趣 历史概念 历史材料 知识 技能 历史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3-0067-01
  新课标要求教师必须把培养学生能力作为教学工作的核心。而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是历史思维能力,即运用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去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但在传统教育尤其是讲授法过程中过分强调知识的确定性,强调问题答案的惟一性和标准化,在头脑中形成了太多的心理定势,用单一的固有的,常规的心理准备去应付各种问题,从而缺乏思考的独立性和富有创新的想象,反而不利于创造性发挥。新课标教学大纲告诉我们:知识、技能和思维是学习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把三者结合起来进行。本文就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要努力拓展历史课堂教学的深度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历史概念教学,注意准确、科学地表达历史概念,并要理解和掌握历史概念。因为历史概念是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现象的抽象与概括,反映其本质特征。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和理解历史概念的过程,就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一个时期、一个阶段的历史事实及其特征和规律,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都都应该讲解透彻。 如分析《戊戌变法》若只设问原因如何,過程怎样,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但尝试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和问题链,效果就不同:假设没有慈禧为首的顽固派镇压变法,中国最有可能发展成为什么样?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但牵涉到教材,而且激发了学生探究戊戌变法的性质、败因、教训等热情,在模拟假设探究中也容易形成新的问题。如中国实行了君主立宪,“中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让学生展开讨论并谈感想。这样一来,不但课堂气氛活跃了,而且给学生提供了求异探究的空间,由此形成了新的问题,最后老师告诉学生看问题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这种讲解使学生对“戊戌变法”有了整体概念,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首先,丰富多样的教法也能促使学生思维活跃。作为中学历史教师要在勤于积累资料素材的基础上,巧于设计问题情境,善于驾驭语言技巧,将引人入胜的故事、脍炙人口的歌诀、歇后语、民谣、音乐、谜语、幽默动人的漫画等融入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每上一节课都有新的感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从而保持浓厚的兴趣、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萌动创新的意识。例如,我在讲“中国古代经济”这一内容的自然经济时,就是以黄梅戏天仙配歌词引入的。唱完我问同学们知道歌词反映的是什么经济吗?学生很快答出是小农经济,我利用这一时机,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经济?有什么特征?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进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这样不但牢固掌握了知识和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诱发了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另外,高中学生很喜欢在历史教学中联系社会热点问题。因而我十分注意用学过的历史思维方法去联系分析社会热点问题,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去分析历史现象。例如,在讲到一五计划为什么以重工业为主时,我问学生为什么旧中国在对外战争中基本是战败,今天日本为什么那样叫嚣,提到此,同学们展开热烈讨论,结果得出了新颖的结论,我们要增强国防力量,落后就要挨打,获得了创造性思维成果。因此这种做法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思想不但受到教育,比较分析能力也得到提高。
  三、教师要启发引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第一,要学会阅读课本。离开了课本一切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具体方法是:一是出示阅读提纲、找阅读内容的重点句、词,设计一些提高能力的问题。找阅读内容的重点可告诉学生规律,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重点词,应理解,否则无法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概括一段话或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弄清文中的内容讲的是什么,然后用自己组织语言表达。
  第二,要学会独立思考。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要能想、会想、多想、善想。要调动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隐藏在事物后边的问题,当得不到结果时,老师及时引导。如在讲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时,让学生思考英国为什么不实行共和制?经过讨论最后得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制度由国情民情传统风俗决定。实践证明:在教师的引导下,适时设疑,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解决疑难问题,更有利于学生不断转换分析问题的视角,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多维历史联想能力。
  四、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主要途径
  第一,展开课堂讨论。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教材上的结论,有些只是“一家之言”。因此,课堂首先就要营造师生平等交流、共同研讨的民主气氛,鼓励学生破除本本,畅所欲言,容忍学生对教师、对教材说“不”,给学生自主探究的心灵自由。鼓励学生争论,教师及时点拨,如我在讲“一边倒”这一问题时,课本只讲了原因和积极作用,我就问了它的负面作用,这样学生讨论后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在讨论中,同学们获得各方面的知识,还学会了从多层次多角度去看问题的思维方法。
  第二,学会利用历史材料,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课标下,教材不只是课程资源,同时非常重视史料的编辑。教师要多渠道,有针对性筛选史料。在丰富的史料面前,学生的思维回到历史中,认识历史的真实面貌。如讲辛亥革命时,我提供了大量名人名言及材料,让学生对材料进行了处理,最大限度的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做到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从而使思维向多维的方向发展,更好地拓宽了思维视野,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除了上述提到的几种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方法途径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方法途径可以探究。总之,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根本,也有助于学习其他学科,而且这些能力在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后,可以用于实际生活,在这一点历史教学的社会功能是其它任何学科无法提供的。
  因此,我们历史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有益的知识,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当代中学生学习报》
  [2]《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3]《高考总复习创新方案》
  [4]《历史教材教法》
  [5]《历史要籍》
其他文献
【摘要】思品教学中,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综合使用各种方法,打造魅力四射的思品课堂,才能让学生乐学,好学,会学。  【关键词】思品课 喜欢 领受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3-0069-02  爱因斯坦说:“教育所提供的东西,应当让学生作为一种珍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去负担。”思想品德课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对学生最好的德育教育是在课堂教学的“不经意”中完成的,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提高学生的修养和素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首次提出。历史学科被教育部纳入实施“立德树人”工程的五个重要学科之一,因此历史学科责无旁贷地承担起立德树人的重任。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 立德树人 全面发展 健
【摘要】小学语文教育是应该备受重视的,课堂中互动对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更是有着不容忽视的积极作用。师生互动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参与,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目前师生互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还不够全面,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应用提出一些改进意见,以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 师生互动 改善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生成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来探讨提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生成实践效果的有效思路,以保障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生成的效果。据此,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初中语文阅读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能够保障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提升,以实现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效益最大化,从而推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中学语文 阅读教学 教学生成 实践思路
现已百岁的全国著名泉学家陈达农老先生再三提到抗日战争胜利后至“文化大革命”前,居于湖州地区,集币好的藏家主要有潘澜江、郑德涵、陈达农三人。时称潘以多胜,郑以精胜,陈以奇胜,可成三足鼎立之势。陈达农先生,性格外向,为人豪爽,对收藏方面毫不保守,且平易近人。喜和众藏友交流心得,乐于向志同道合的同好展示藏品。收藏面前不分老小皆融洽。并且时常指点提携后学。在实践之余又著书立说,所以终成一代泉学宗师,被称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