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一本书上写道:美国有一个女教师,她长得很漂亮,走到哪里,哪里人眼睛一亮,瞳孔放大,说明这个人极其漂亮。她的学生,尤其是男同學非常想得到这个老师的青睐。在一次毕业典礼上,有一个叫罗斯的学生被这个教师点名,让他代表毕业生发言。这个罗斯学生发言了,发言完了之后,这个老师在台上出乎意料、非常个性化地当场亲吻了他一下,引起下面一阵骚动。在骚动的人群里,有一个低年级的男学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典礼一结束,他就到办公室和女教师论理,为什么您亲吻罗斯,您从来没有亲过我一次,哪怕是私下里,您为什么当着那么多人的面亲吻罗斯?女教师说罗斯学习好,守纪律,你和他一样的话我也亲吻你。好,一言为定,这下这个男同学发奋学习,为了博得老师的亲吻。以后好多年过去了,这个事情都被遗忘了。然而,就是这个人,后来成为美国的一个总统,他的名字就是杜鲁门,另外一个学生成为了美国的国务卿。这个女教师因此名声大振……
对未成年学生而言,思想道德教育涉及社会、学校、家庭各个方面,生活、学习各个领域,是一个综合性的育人系统,其中学校教育无疑是最最重要的。目前,学校面临的局面是,一方面强调提高未成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把这视为国家兴旺、后继有人的根本。从事德育教育的老师们,从来没有吝惜过时间、经验,但是另一方面,未成年学生思想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情感淡漠、人性弱化的现象较为普遍。
一个如何优化学校德育,切实提高实效性的问题就摆在班主任老师面前,也是摆在我们所有教育者面前。诚然,德育是以培养品德为目标。道德是社会现象,品德是个体现象,德育其实就是对人性的教育。既然谈到教育,教育是有艺术性的。因此,提高其实效性就是一个重要的关键,笔者认为,目前学校德育教育而言,投入了大量时间、精力,但为什么实效性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艺术性不够强。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一句话,他说:“艺术就是情感。”人为什么要有艺术?就是为了表达情感。在实践中如何动之以情,加强情感理论指导。因此,有必要从情感心理学角度重新认识学校教育中如何运用情感来优化班主任的德育教学,提高对未成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艺术性。
情感入微能增进德育的渗透力。以情润心,教育的力量在于将一片深情表现在对学生行为的细微之处,使学生心灵为深情所浸润,激发学生道德的良性发展,提高育人效果。它涉及到情感的独特性,就是越在细微的地方越能看出一个教师的深情。
教师上课怎么看学生,也有细微之说。您怎么看?眼光怎么用?有的教师上课看后墙壁,有的看天花板,有的是两眼虚视,目中无人;有的只看第一排,短距离目光看得学生面红耳赤。那么,怎么看比较合适?看教室的三分之二,那么后面三分之一,也应始终在教师目光的交流之中,不要让学生感到冷遇。学生都应在老师目光的辐射之下,学生才会感到温暖。有一位心理学家说:您昨天对一个学生少看了一眼,唯一的办法就是第二天上课第一眼就看他,弥补不足。当然,还要充满更多的爱心。
课堂点名对于教师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教师要善于接触到学生的第一眼光,第一眼还要能叫出来他的名字来,这时,学生会激动得不得了。特别对于调皮捣蛋的学生,一来你叫到他,他会觉得在老师心目中有地位;二来,这位同学似乎隐约觉得自己是否有了进步了,在学习上终于有了“发言权”了。
一位同事说,她的一个学生名字比较拗口,也许是家长为了显示“素养”,将孩子名字取得怪怪的。这位老师上课本来想叫他,一看这个名字吃不准,吃不准的唯一办法就是跳过,接下来数学老师也跳过了,外语老师也跳过了。这个学生的名字从初一到初三都没有人叫过。后来,班上来了一个优秀班主任,每次上课前他都能背出全班学生名单,当一声亲切地呼唤,激起了这位学生久违的情感。下课之后该学生找到班主任,流着泪说:我从来都是在被遗忘的角落,是您让我走到了台前,今后,我一定好好学习……
让学生在细腻之处感受教师的深情。俄罗斯教育家曾经说过:天底下再没有学生对教师的观察之明,您在在讲台上一站,下面所有的眼睛都能把您看透;您对学生有没有真爱,学生心里最清楚……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
对未成年学生而言,思想道德教育涉及社会、学校、家庭各个方面,生活、学习各个领域,是一个综合性的育人系统,其中学校教育无疑是最最重要的。目前,学校面临的局面是,一方面强调提高未成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把这视为国家兴旺、后继有人的根本。从事德育教育的老师们,从来没有吝惜过时间、经验,但是另一方面,未成年学生思想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情感淡漠、人性弱化的现象较为普遍。
一个如何优化学校德育,切实提高实效性的问题就摆在班主任老师面前,也是摆在我们所有教育者面前。诚然,德育是以培养品德为目标。道德是社会现象,品德是个体现象,德育其实就是对人性的教育。既然谈到教育,教育是有艺术性的。因此,提高其实效性就是一个重要的关键,笔者认为,目前学校德育教育而言,投入了大量时间、精力,但为什么实效性低?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艺术性不够强。
法国雕塑家罗丹说一句话,他说:“艺术就是情感。”人为什么要有艺术?就是为了表达情感。在实践中如何动之以情,加强情感理论指导。因此,有必要从情感心理学角度重新认识学校教育中如何运用情感来优化班主任的德育教学,提高对未成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艺术性。
情感入微能增进德育的渗透力。以情润心,教育的力量在于将一片深情表现在对学生行为的细微之处,使学生心灵为深情所浸润,激发学生道德的良性发展,提高育人效果。它涉及到情感的独特性,就是越在细微的地方越能看出一个教师的深情。
教师上课怎么看学生,也有细微之说。您怎么看?眼光怎么用?有的教师上课看后墙壁,有的看天花板,有的是两眼虚视,目中无人;有的只看第一排,短距离目光看得学生面红耳赤。那么,怎么看比较合适?看教室的三分之二,那么后面三分之一,也应始终在教师目光的交流之中,不要让学生感到冷遇。学生都应在老师目光的辐射之下,学生才会感到温暖。有一位心理学家说:您昨天对一个学生少看了一眼,唯一的办法就是第二天上课第一眼就看他,弥补不足。当然,还要充满更多的爱心。
课堂点名对于教师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事情,教师要善于接触到学生的第一眼光,第一眼还要能叫出来他的名字来,这时,学生会激动得不得了。特别对于调皮捣蛋的学生,一来你叫到他,他会觉得在老师心目中有地位;二来,这位同学似乎隐约觉得自己是否有了进步了,在学习上终于有了“发言权”了。
一位同事说,她的一个学生名字比较拗口,也许是家长为了显示“素养”,将孩子名字取得怪怪的。这位老师上课本来想叫他,一看这个名字吃不准,吃不准的唯一办法就是跳过,接下来数学老师也跳过了,外语老师也跳过了。这个学生的名字从初一到初三都没有人叫过。后来,班上来了一个优秀班主任,每次上课前他都能背出全班学生名单,当一声亲切地呼唤,激起了这位学生久违的情感。下课之后该学生找到班主任,流着泪说:我从来都是在被遗忘的角落,是您让我走到了台前,今后,我一定好好学习……
让学生在细腻之处感受教师的深情。俄罗斯教育家曾经说过:天底下再没有学生对教师的观察之明,您在在讲台上一站,下面所有的眼睛都能把您看透;您对学生有没有真爱,学生心里最清楚……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