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报纸媒体2008北京奥运报道透视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mw9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北京奥运会,对中国的意义不仅仅止于体育赛场,这也是世界传媒四年一次的聚会,与以往不同的是,今年中国成为主人。1904年,第三届夏季奥运会是中国传媒(《大公报》)第一次参与这项报道。而一百年后的第29届奥运会——2008让北京变成主人,而中国媒体也跨越了初体验的角色,在自己的城市里迎接机遇和挑战。
  在奥运会正式开幕之前,外国媒体对北京的城市环境、新闻自由度甚至人权提出种种质疑。加上东西方文化的固有差异,从客观上来说,中国媒体此次不仅承担着报道赛事的任务,同时也是在国际社会面前,塑造本国形象的时机。但是,“塑造”本身是一个主观性很强的动词,新闻工作者的职责是客观报道事实真相,在这样一种充满压力的外在环境下,根据大多数读者的需求,报道事实,反而能真实、准确、客观地反映当今北京城市形象和中国人文风貌。
  北京市的几家主流报纸,尽管在表现方式上各有不同,但在“读者”视角这一点上几乎达成默契,花尽心思从赛场内外向读者提供一个全方位的奥运盛会。
  《北京青年报》推出《瞰奥》专刊,采用精美出挑的大图,配合精悍的文字新闻,注重信息反馈和互动。这一点,在对开幕式的报道上表现得尤为突出,8月9日的《北京青年报》用20版彩页,全面报道了奥运会开幕式的盛况,并且预测和分析第一天比赛项目以及中国夺金点。每一版都是用上方的半版大图,配合中间的文字解读,再配上下方三张关于细节或者花絮的小图,以及简单的说明。在图片下的右栏,则是来自观众的各种声音,这些声音来自各行各业、各个国家,比起单一的只是综述国外媒体的反应,显得更为人性化,与读者更加贴近。
  文字解读部分会对对应的图片中的场景进行解释,例如第三版,大图是李宁点火炬,图片下面的文字报道则针对点火炬背后的故事展开,一是针对这个构思的来由“原来有两大方案,空中奔跑最后胜出”,二是简单地回顾了李宁由体操王子向商业成功人士的转变,最后向读者介绍最终火炬手如何确定。通过这样的大图和这样全面的报道,读者一来能够回忆起当时开幕式的精彩场景,同时对这一场景的背后有了深度认识,下面的三张小图,《北京青年报》的编辑选择了三张李宁的训练照片,右边一栏配上观众回应,有来自海内外不同的声音。这样,整版报道就会显得立体且大气。
  “读者”视角除了让报纸思考读者的需要,让自己的报道和编辑更加全面详尽,更加人性化,还能让报纸体现出一定的人文关怀。
  这样的人文关怀,重点是针对赛事,以及由此彰显的体育精神。8月11日,在女子十米气步枪颁奖仪式上,第三名格鲁吉亚的妮诺·萨鲁克瓦泽,亲吻了银牌得主俄罗斯名将帕杰林娜,这个镜头因为俄罗斯与格鲁吉亚之间的军事冲突显得尤为珍贵。各大报纸都放弃金牌的报道重心,用这对对手拥抱的图片占据大版,体现奥运超越战争、创造和平的精神。这一点,在奥运会最后一天女篮决赛中,亦得到体现。交战双方分别为美国、俄罗斯,赛场之外,两国在格鲁吉亚问题上冲突对立,但是北京各大都市报并没有将报道置于这种既有的意识语义框架下,《京华时报》突出美国的神准三分球的关键作用,《新京报》还披露一个背景,俄罗斯后卫哈蒙生于美国,正是这一点成为美国女篮姑娘餐桌上的话题。这样的花絮报道让比赛更为亲切,让读者忘记场外纷扰,体育精神揭示的便是这种世界人民本是一家人的观念。
  同时,各家报纸也注重奖牌背后的情感故事。8月18日,美国射击选手埃蒙斯,重现四年前雅典奥运的一幕,最后一击失水平发挥,将冠军再次让给中国选手。赛后,北京各家都市报并不是将报道重点对准中国的这枚金牌,而是把埃蒙斯的妻子(本届奥运会首金获得者卡特日娜)与丈夫的真情流露作为焦点。《新京报》将每天的比赛以金银铜划分版板块,埃蒙斯的新闻与邱健夺冠一并在金版之下,三张卡特日娜与丈夫的合影占据半版,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埃蒙斯的表现,更多地用卡特日娜的“我丈夫仍是最优秀的枪手”来淡化一味地对争金夺银的关注。
  这种“读者”视角不仅表现在赛场内的报道,在场外表现得更为明显。《京华时报》的“读者”视角则体现在它的地方特色上,《京华时报》并没有将重心放在本报记者特稿和抢新闻上,该报大多数新闻稿件都是通讯社供稿,但他们设置了满足北京市民胃口的奥运栏目:“赛评、胡同、星语、茶馆”,不仅京味十足,而且内容简略详实,有利于大致掌握所有比赛的相关信息。《新京报》则推出“奥运城事”这个主题,每天8个版(不含广告),分别设有“播报、热点、民生、揭秘、街区、志愿者、人物(或者目击)”八个栏目,从天气,志愿者,市民生活到场外花絮,全部包括在内。在人物这个板块里,《新京报》深度挖掘与奥运相关的人物,他们既不是明星也不是领导官员,都是参与到奥运中的普通工作者,包括开幕式上唱昆曲的小生(8月15日,A06《昆曲小生做个面膜去鸟巢》,一位中年修理工给国际奥委会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奥委会写信,寻求支持申奥(8月20日A07《修理工和他的7000封“申奥”信函》)等等,带领读者从另一个角度看奥运。
  奥运比赛中,观众最关注的自然是奖牌的争夺,而金牌无疑是焦点中的焦点。在奥运会比赛正式开始以前,中国观众已经开始关于自家门口的奥运会能夺几金的猜想。尽管,夺金绝不是此次奥运报道的价值准则,但北京地区各大报纸还是没能避免流露出“金牌至上主义”的倾向。
  奥运会开赛以来,除了刘翔退赛第二日,各家报纸分别以刘翔作为头版,其他每天的头版图片都是金牌获得者。运动员通过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或者卧薪尝胆,或者一鸣惊人,取得竞赛的胜利,确实应该得到尊敬,具有新闻价值。但是片面关注荣誉,反而违背了奥运本身的精神。奥运不同于各类体育比赛的锦标赛,它的目标不是为了比拼专业运动员谁更技高一筹,最终目的并不是决出胜负,而是全民参与。
  这种对奖牌的倾向性,直接导致忽略了许多本应该出现的报道。有204个国家以及地区的代表团出现在本届奥运会开幕式上,但是最后真正出现在媒体报道中的连十分之一都不到,一些对于观众来说陌生甚至可能从来没听过名字的国家,在离开奥运会的时候,我们可能还是说不准确他们的名字。例如,只有CRI(国际广播电台)网站上有一篇关于太平洋岛国马绍尔群岛的报道,但是像厄立特里亚这样世界上最穷的非洲国家之一,除了在出场式上亮相,之后便消失在各大媒体的视线里。而报纸因为版面的限制,更无法面面俱到,甚至在奥运会结束时,也没有报纸做出总结或是盘点。
  在报道深度方面,北京各家都市报表现出浅尝辄止的态度。在对菲尔普斯的报道上,《北京青年报》一个整版,标题是《浑身是谜,如同大西洋底来》,对他的吃穿住行等一切生活细节进行了分析,像这样深入而客观的报道分析,各大都市报并没有过多关注,一旦有大新闻事件出现,多是采用社论来表达。评论是报纸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如果报纸其他版面,挖掘事实的力度深度不到位,评论就会显得虚华。
  除了都市报,中国报业市场上,还有一批专门的体育报纸,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包括《体坛周报》《足球报》《竞报》。其中《体坛周报》作为全国发行量最大的体育专业报纸,自7月31日到8月26日期间,由每周三期改为日报。与一般都市报的不同在于:《体坛周报》针对的是体育迷,在报道体育赛事上有着都市报以及其他体育报纸无法匹敌的优势,而分析《体坛周报》奥运报道的得失,也能为中国体育新闻报道的发展提供一些思考。
  首先是专业性,这种专业性具体体现在记者队伍的专业化上。该报的记者有自己专盯的项目,平时就跟了很多年,另外一点是对赛事的强烈针对性,这样就会保证没有遗漏。特别是其中一批常年驻外,在第一线工作的记者,还为该报带来与境外媒体合作的机会。包括与法国最具影响力的《队报》,以及西班牙《马卡报》等等的合作,进一步强化报道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奥运期间,《体坛周报》长期驻法同时供职于《队报》的记者赵威,专访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国际剑联主席勒内·豪克,这样的高层对话,不仅让读者能够对奥运会背后的组织与国际的奥运文化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同时加强了中国体育文化与世界的对话。
  其次,充满现场感的文字报道。《体坛周报》所有稿件都是由在现场观战的前线记者第一时间发回,没有采用任何通讯社的稿件。这样有利于形成统一的报道风格。《体坛周报》奥运日报总策划人、主编瞿优远一再强调新闻报道不是文学作品,而好的体育新闻关键在于能为读者还原现场,唤起观看比赛时的记忆。因此,《体坛周报》此次奥运报道,有关赛事的稿件都是避免出现形容词,而采取充满动感和张力的表现方式。
  但是,通过这次奥运会也看出,《体坛周报》所代表的中国体育专业媒体,离世界专业体育报纸的最高水平还存在距离,这一点主要体现在体育赛事的深度报道上。体育本身是一门结合运动、心理学、生理学、甚至化学为一体的科学,因此要做好专业的体育报道数据库和统计非常必要。法国的《队报》拥有100多年的历史,他们始终都坚持做好这项繁琐的工作,进入数字化时代之后,他们又先走了一步。而这正是一家体育报纸做好专业体育报道最基础的资源。但是包括《体坛周报》在内的体育报纸在对比赛的分析性报道上,没有科学全面的数据和图表支持,并不能真正达到专业水准。
  挑战之间也蕴藏新的机遇。奥运期间,像《体坛周报》这样的专业体育报纸必须面对来自都市报的竞争。由于地缘背景,这一点在北京表现得更为明显。这个现象与法国比较相似,法国拥有《队报》这样的体育报纸,但是也有一批出色的日报,如《世界报》《费加罗报》等等。《队报》华人记者赵威表示,与中国一样,法国的都市报会更多地结合城市和文化来报道体育赛事,但是《队报》为了争取更广的受众群,已经采取开始增加边缘读者的举措,他们创立了免费的网上报纸队报青少年版,网络为报纸有限版面的延伸提供了无限可能。
  传统报纸网站的兴起,也正是北京奥运会报道中报纸媒体迈出的一大步。2007年,美国报业面临“寒冬”,《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这样的主流报纸开始大力转投网站的建设。像《体坛周报》这种专门的体育报纸,便将与读者互动、场外花絮、城市文化这样的软性报道放到了该报的网站titan24上。在接受笔者访问时,该报网站此次策划人之一表示,网站能弥补报纸的不足,在于它能进行更多立体式报道,对于一个新闻事件,会是视频、摄影、文字、动漫、竞猜活动、博客、论坛等产品进行集体报道,能够形成强大的矩阵效应。
  而网络的最大优势之一便是在线视频。在本次奥运会之前,美国《编辑与出版》以及《纽约时报》就曾报道,根据电子媒体研究公司Comscore调查显示,年轻一代的阅读习惯已经转向观看在线视频获得信息。报纸可以为自己网站的在线视频提供许多优势,包括名家点评、体育明星现场说法等等。例如titan24的天天奥运会,每天邀请体坛传媒的名家对于当天的奥运金牌和事件进行分析和预测。Titan24奥运报道策划人向笔者表示,为了增加趣味性和亲民性,争取更多的边缘受众进入忠诚读者群,titan24请来了著名相声演员徐德亮为网友提供音频格式的奥运评书系列。
  通过此次奥运报道来看,网站与报纸媒体不一定势同水火、互不相容,如果利用好,报纸能为网站提供独特的资源优势,而网站能成为延伸的报纸,为报纸扩大受众群,加强传播者与受传者的交流。
  (作者单位:体坛周报社)
其他文献
                                     
期刊
一、低俗的定义与由来    什么叫低俗,汉语词典给出定义是“低级且庸俗,与高雅相对”。在对低俗之风研究之前首要的是从元定义出发,区分低俗、通俗与高雅区别。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论,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与超我”(参见《自我与本我》)。本我(id)包含要求得到眼前满足的一切本能的驱动力,它的指向是“快乐原则”,一味追求满足。自我(ego)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代表理性和机智,它的指向是“现实原则”。超我(
期刊
成都都市报零售市场主要有《成都商报》《华西都市报》《成都晚报》《天府早报》和《成都日报》,其中《成都商报》《成都晚报》和《成都日报》隶属于成都日报报业集团,《华西都市报》和《天府早报》隶属于四川日报报业集团。《成都商报》和《华西都市报》是市场上主要的竞争者,过去几年两报为了争夺成都都市报龙头地位,都使尽了浑身解数,在零售市场上,不断使出重拳。《成都晚报》《天府早报》和《成都日报》实力弱小,与《成都
期刊
2007年10月至11月,首届“四川卫视俱乐部杯·SBG网络主持人选拔大赛”在四川的七所高校举行,活动过程通过四川卫视、四川电视台第四频道、第六频道、公共频道、四川广播电台岷江音乐频率、四川广播电视报等多家媒体推出。本次大赛由四川广播电视集团神韵在线、四川卫视俱乐部承办。活动通过报道人才选拔的过程,既是四川广电与高校的互动,也是对四川广电的节目改革、主持人素质提高、节目源提供等方面进行的一次探索,
期刊
崛起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格拉斯哥媒介研究小组是英国媒介研究领域的一支重要力量。该小组初建于1974年,研究成员包括让·哈特(Jean Hart)、阿里森·麦克莱顿(Alison McNaughton)、保罗·沃尔顿(Paul Walton)、 布莱恩·温斯顿(Brian Winston)、约翰·埃尔德里奇(John Eldrige)和格瑞格·费娄(Greg Philo)。根据该小组主要成员之一格瑞格
期刊
一起劫案,引出楼道亮化工程  2007年12月12日清晨,长春市大马路批发鞋城楼上,一名歹徒尾随一女子回家,随后用斧头将女子和其女儿打伤后逃跑。次日,《女孩假装报警,吓退入室歹徒》的报道刊发。  “这里不止一次发生劫案了,大白天我们一个人都不敢走楼梯,外来人员可以随便出入小区,小区安全隐患实在是太大了。”次日见报稿件中,结尾部分居民的一段话,引起了社会新闻部主任孙振宇的注意。  2007年5月,在
期刊
秋日的北京,金风送爽。在人民日报社旁边的一栋小楼里,记者采访了社科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尹韵公,话题是即将到来的“十一·八”记者节。  记者:今天“记者节:作为一个职业节日,同教师节、护士节一样,是一种特殊的职业节日。每年业界也都要有相应的纪念活动。今天过“记者节”的意义何在呢?  尹:“记者节”在我国是有历史传统的,对记者来说,它是新闻界对自身“职业使命”的强烈认同的体现。而对社会大众来说,和教师节一
期刊
编者按:  采编、发行和广告是当代媒介经营的“三驾马车”,但发行历来不受重视,理论研究也相对薄弱。本刊开设的“报刊发行”专栏,将把媒介发行作为一个重点关注的话题,希望能为国内百万发行人搭建一座相互交流的平台,营造一个精神家园。本栏目坚持“写发行人的话,为发行人说话”,致力于提供实用的发行资讯,传播发行前沿理念,推介发行界的经典案例。这里的文章要求贴近发行实际、贴近发行生活、贴近发行人员心理。同时,
期刊
赵振宇,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主任、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武汉市社会学会副会长、武汉市政府咨询委员会特邀研究员。曾任《长江日报》评论理论部主任、《文化报》总编辑,高级编辑。媒体从业19年后,于2001年起任教于华中科技大学,已出版新闻著作《新闻公关艺术》《应用新闻论》《现代新闻评论》《与灵魂对话》《新闻报道策划》等,其中《现代新闻评论》和《新闻报道策划》列入全国高校“十一五”国家级规
期刊
新闻情感信息对于新闻传播宏观效果与微观效果的取得均有作用,本文着重探讨的是微观效果。    一、新闻情感信息的传播,可促进受众对于新闻事实的理解与记忆    新闻情感的信息传播,可促使受众在认知层面对新闻信息记忆的牢靠与理解的加深。一般的新闻事实信息,在告知“是什么”后,其生命已经终结,而新闻情感信息所引发的内心体验,却较深、较多地留在受众的记忆中,如果再遇到相似或相近的刺激,原来的体验会被重新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