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以前的课堂教学是考试考什么,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则是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教学的一个重点。但对于小学生的创新,我们要有特别的理解:只要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思考、验证、归纳所得,都可以理解为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在课堂教学时,充分发挥全体学生的主体作用,确保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地位。所以教师的任务是让每一位学生充分享受自我存在、自我展示、自我发展的快乐。在课堂教学中,为了尽量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主动,做了以下几点尝试:
【关键词】观察探究动手合作
一、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
达尔文曾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件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小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实践活动中和通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而发展起来的。尤其是低年级儿童,他们年龄小,阅历浅,观察能力也有限。他们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动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要给他们一点时间,先让他们随意看,等他们把表面的内容看够了,再一步步引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入正题,按老师要求去观察。
例如:在新教材中,配合教材的主题图非常多。如比多少,这是一幅小猪帮小白兔造房子的主题图,学生一看到画面,就从情绪上引起了共鸣。他们马上被画面所吸引,非常高兴,一下子打破了上课时沉闷、严肃的气氛。有的甚至忍不住和同桌同学讨论起来。这时,老师不急于提出问题,而是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看自己想看的,并说说图上有什么。在引导学生说的时候,有意识的让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如:有4只小白兔,3只小猪,4个苹果、1张桌子、4张凳子等等。当他们把所有的事物都找出来后,再问:现在你们发现这幅图里有什么有趣的数学知识吗?有的学生马上就会发现,这幅图里蕴涵着小兔比小猪多1只,苹果比萝卜少1个等等。这样分两个阶段进行观察,先让学生看自己想看的,再按照老师的要求深入观察,符合低年级儿童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观察的要求逐步提高,使他们的观察渐渐地由表及里,由粗到细,由局部到整体,学会观察的方法。
二、让学生自己探究,自己讲解。
课堂教学如果只是老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就处于被动的地位,实施不了自主教育,更谈不上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讲解。
例如:在教教材第二册中十几减9的教学12--9=()时,一般学生都能算出得数。老师就问:你是怎样口算的?先让学生自己把口算的方法说给同桌同学听,最后交流口算方法。有的学生的想法出呼意料。1、想加法,做减法。9 3=12,12--9=3。2、拆十法。把12分成10和2,10--9=1,1 2=3。除了这基本的二种方法外,还有学生争着发言,他们搜肠刮肚,力求想出与别人不同的方法,来博得老师的赞赏。如还有人想出:把9凑成十,12--10=2,2 1=3。对于学生的这些方法,老师都给以肯定,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口算。这样在学生心理会产生一种积极因素,就会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另外,让学生多讲,既训练了他们的思维,又培养了他们的表达能力,也促使“创新”思想的幼芽在儿童的心灵萌发。
三、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总结。
新教材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来说,动手操作是一种以“动”促“思”、调动学生他们全身心投入学习中的一个好办法。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动手参与的机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都非常有益。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动手画画、剪剪、拼拼、比比,通过摆弄和操作学具获取知识。
如,在教学填未知加数7 ()=10时,引导学生发现可以用和减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这一道理。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棒,先拿出7根小棒,问:再拿几根就是10根?学生回答是3根。让学生拿出3根小棒。接着让学生观察小棒,现在有10根小棒,如果拿走7根,还有几根?学生回答3根。问:那么10、3、7之间什么关系呢?通过这一问,学生就理解了填未知加数也可以用减法来做,即和减去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
又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为了学生加深了解图形的特征,让学生拿出同样长的小棒,自己摆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学生通过动手摆,不但加深了对图形的认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综合等逻辑思维。
又如,在教学物体的分类时,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卡片,与同桌同学合作,对卡片进行分类。他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对不同的标准进行不同的分法就能很快就掌握了。
四、让学生自己合作,进行交流
合作交流突破了单纯的师生交流,使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机会,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学习平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如:找规律,我先出示主题图,说图上的许多东西排列是有规律的,你能发现吗?让同桌同学合作,找出图中的东西排列的规律。学生就开始讨论,进行交流。得出:花儿是按一朵绿色一朵红色排列的。小旗是按一面黄色一面红色排列的。灯笼是按一盏紫色一盏红色排列的等等。通过这样教学,每个学生都能找出规律,能理解规律的含义。也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标准》中也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的责任是教会学生走路,而不是领着学生走路。总之,要想发展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就要放手让学生做,让学生手、眼、脑、口、耳等多种感官参与。同时也要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及群体讨论,去获得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傅海伦·《数学教育发展概论》·科学出版社·2001年
[3]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关键词】观察探究动手合作
一、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
达尔文曾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件并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小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实践活动中和通过教师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而发展起来的。尤其是低年级儿童,他们年龄小,阅历浅,观察能力也有限。他们观察是无目的、无顺序的,只是对教材中的插图、人物、动物、颜色等感兴趣。不能领悟其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在教学中,要给他们一点时间,先让他们随意看,等他们把表面的内容看够了,再一步步引导他们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入正题,按老师要求去观察。
例如:在新教材中,配合教材的主题图非常多。如比多少,这是一幅小猪帮小白兔造房子的主题图,学生一看到画面,就从情绪上引起了共鸣。他们马上被画面所吸引,非常高兴,一下子打破了上课时沉闷、严肃的气氛。有的甚至忍不住和同桌同学讨论起来。这时,老师不急于提出问题,而是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他们看自己想看的,并说说图上有什么。在引导学生说的时候,有意识的让学生说一句完整的话,如:有4只小白兔,3只小猪,4个苹果、1张桌子、4张凳子等等。当他们把所有的事物都找出来后,再问:现在你们发现这幅图里有什么有趣的数学知识吗?有的学生马上就会发现,这幅图里蕴涵着小兔比小猪多1只,苹果比萝卜少1个等等。这样分两个阶段进行观察,先让学生看自己想看的,再按照老师的要求深入观察,符合低年级儿童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观察的要求逐步提高,使他们的观察渐渐地由表及里,由粗到细,由局部到整体,学会观察的方法。
二、让学生自己探究,自己讲解。
课堂教学如果只是老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就处于被动的地位,实施不了自主教育,更谈不上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培养。课堂教学应该让学生自主探索,自己讲解。
例如:在教教材第二册中十几减9的教学12--9=()时,一般学生都能算出得数。老师就问:你是怎样口算的?先让学生自己把口算的方法说给同桌同学听,最后交流口算方法。有的学生的想法出呼意料。1、想加法,做减法。9 3=12,12--9=3。2、拆十法。把12分成10和2,10--9=1,1 2=3。除了这基本的二种方法外,还有学生争着发言,他们搜肠刮肚,力求想出与别人不同的方法,来博得老师的赞赏。如还有人想出:把9凑成十,12--10=2,2 1=3。对于学生的这些方法,老师都给以肯定,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口算。这样在学生心理会产生一种积极因素,就会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另外,让学生多讲,既训练了他们的思维,又培养了他们的表达能力,也促使“创新”思想的幼芽在儿童的心灵萌发。
三、让学生自己动手,自己总结。
新教材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来说,动手操作是一种以“动”促“思”、调动学生他们全身心投入学习中的一个好办法。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动手参与的机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都非常有益。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动手画画、剪剪、拼拼、比比,通过摆弄和操作学具获取知识。
如,在教学填未知加数7 ()=10时,引导学生发现可以用和减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这一道理。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小棒,先拿出7根小棒,问:再拿几根就是10根?学生回答是3根。让学生拿出3根小棒。接着让学生观察小棒,现在有10根小棒,如果拿走7根,还有几根?学生回答3根。问:那么10、3、7之间什么关系呢?通过这一问,学生就理解了填未知加数也可以用减法来做,即和减去一个加数等于另一个加数。
又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为了学生加深了解图形的特征,让学生拿出同样长的小棒,自己摆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学生通过动手摆,不但加深了对图形的认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综合等逻辑思维。
又如,在教学物体的分类时,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卡片,与同桌同学合作,对卡片进行分类。他们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对不同的标准进行不同的分法就能很快就掌握了。
四、让学生自己合作,进行交流
合作交流突破了单纯的师生交流,使学生有更多的参与机会,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学习平台,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
如:找规律,我先出示主题图,说图上的许多东西排列是有规律的,你能发现吗?让同桌同学合作,找出图中的东西排列的规律。学生就开始讨论,进行交流。得出:花儿是按一朵绿色一朵红色排列的。小旗是按一面黄色一面红色排列的。灯笼是按一盏紫色一盏红色排列的等等。通过这样教学,每个学生都能找出规律,能理解规律的含义。也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标准》中也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的责任是教会学生走路,而不是领着学生走路。总之,要想发展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就要放手让学生做,让学生手、眼、脑、口、耳等多种感官参与。同时也要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独立思考及群体讨论,去获得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
[2]傅海伦·《数学教育发展概论》·科学出版社·2001年
[3]马云鹏·《小学数学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