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2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逐步實施的素质教育,是一项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宗旨的改革实践,其最为核心的价值目标也正是教育对人的创新精神的培植和创新潜能的挖掘。
一、创新教育的基本内涵
什么是创新?简言之,创新就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所从事的产生新思想和新事物的活动,其根本特征是变革、进步和超越。从社会发展的历程来看,创新是一切人类活动的核心之所在,是人的本质力量发挥的最高表现,创新既是人对世界现实水平的超越,又是人对现有生命水平的超越。从个体意义上来考察,创新就是指个人以一种探究的态度产生出个体水平上的新的经验。作为中小学生,在自身的心理水平上去造出一些“前所未有”的东西,即为创新,其教育的宗旨是在于让中小学生从创新的教育走向创新的人生。
创新教育的内涵还可以用四个“不是”和四个“是”来予以更进一步的表述,即: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单纯训练学生发明创造的技巧的教育,而是一种全方位的改造教育过程和学生成长过程的教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培养少数尖子学生的英才教育,而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只重结果上的创新特征的教育,而是一种既重结果、更重过程上的创新特征的教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以挖掘个体某项能力为价值目标的教育,而是一种要从个体的心智世界中源源不绝地去诱导出一些提供最佳创意的人格特征的教育。
二、综合开展中小学创新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
1.主体参与性原则。是指教师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教育措施条件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充分发展而选择和设计的,因此学生在教学中应该成为探索问题、发现新知的主体。同时,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选择、设计和完成多种教育活动,做到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提倡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做工作的主人,做生活的主人,做集体的主人,以主人的姿态投入到教育过程之中。而教师只是学生主体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与学生要由传统的“说书人”与“听众”、“传教士”与“教徒”的关系转变为“导演”与“演员”的关系。学生的主体性越突出,独立探索的机会越多,创造性情感越强,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越有可能得以培养。
2.置疑性原则。有置疑,才会有创新。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照本宣科、不面面俱到,也不脱离学生和教材实际搞“高”、“精”、“尖”、“偏”,而是根据教育教学内容和学生身心状态设计出有一定探索性意义的思维操作作业和技能操作作业,让学生思维处于一定的疑惑状态,使其在欲进不能,欲罢不忍的矛盾困惑过程中磨炼意志,在教师的指导下相互讨论或独立思考,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具有连贯性、递进式的特点。
3.发展性原则。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全体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不能把目光只投向少数尖子生、专长生;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即要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得到协调发展,不能只突出一方面而偏废其他方面;又要注重全体发展与全面发展前提下的个别发展;既要保护学生兴趣、特长,积极引导学生向个性方向发展,又要针对某些学生的某些缺陷与不足,通过相应的教育手段使其得以补充和发展;要注重促进非智力因素在创新能力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同时,教师要把学生的成长发展看成是一个生命整体的成长发展,这个整体有一种内在的和谐性,它表现为能力的多样统一性、身心生长的有序性。而人的非整体性的发展,其最直接的不良后果就是导致创新能力的呆滞,更有可能造成一种人格的不健全。
4.创造性原则。创造性具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方面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各种手段、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应该充分体现创造性,要形成无时不创造、无事不创造、无人不创造的生动活泼的大环境,这是培养创造性学生的外部因素。另一方面,要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情感,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传给学生基本的创造技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根据学生身心和智能水平选取创造性内容,从而确立创造性原则的操作要求。
5.实践探究性原则。是指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动手的机会,要交给学生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如广泛开展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设计、小论文等活动,使学生具有开展探索性活动的广阔时空,不断扶植和加深学生成为发现者的愿望,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6.激励进取性原则。是指教师要培育学生对自己创新能力的自信和获得创新成就的勇气,积极鼓励学生去探索、选择新途径、新方法处理问题,要善于使用夸奖的言辞、友好的微笑和热情的鼓励来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促使学生的心理经常处于一种追求创新的状态。
三、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在教学活动,能否使创新教育的指导思想从根本上体现出来,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看教师是否善于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展开创新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得多、想得新、想得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达到这样的目标,教师必须善于经常运用多种富有特色的教学方法。现介绍几种方法:
1.体验学习教学法
所谓体验学习,就是教师要学生们去亲身经历;模仿某种情景或剪取某个生活片断,让学生在里面担任一定的角色,就像电影演员体验生活一样地去开展他们的学习活动。该法的实施要点是:
(1)教师要向学生提供一个让他们合适地进行体验的环境,这个环境可以是模拟的,也可以是真实的,即生活中的环境。
(2)在展开体验的环境中,必须具有足够的知识性,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也能够帮助教师较成功地完成当前的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必须注意消除环境中的某些不相关因素,促使学习者能够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对当前所要学习的内容的体验上。
(3)教师要积极地去引导学生的感情,让学生在高昂的气氛中进行智力活动,实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统一。 当学生有了较充足的体验之后,教师要及时地诱导他们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并组织学生就不同的感受展开讨论,开阔思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挫折演示教学法
挫折演示法的基本含义是:教师在课堂上把自己当成一名学生,模仿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有意“制造”出现思维受阻的现象,并藉此向学生演示在若干次挫折后,如何克服了思维上的障碍,取得成功。
该法提出的主要依据是:教学中如果教师从不向学生演示解题的挫折和失败,以及如何从有限次的挫折后得到正确的思路和方法,这样学生的学习就会停留在仅仅听懂或掌握老师讲过的问题的水平上,而缺乏灵活应变的能力。
运用挫折演示法时,教师要注意:
(1)演示要尽可能地自然真实,创造出一种能诱导学生思维的教学气氛。
(2)所经受的“挫折”要预先准备好,做到心中有数,受挫折次数不宜过多,一般以二至三次较为合适。
(3)最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解题思路和方法上的错误。
这一教学方法的主要优点是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解题的一般规律,有助于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应变能力。
3.发展问题教学法
当学生解答了某一问题之后,教师要求学生把原问题的某一部分变化一下,编写出与原问题相关而又有所区别的发展问题,并加以解答。教师不要告诉学生怎样去编,而只让学生独立思考,允许他们编出不同的发展题,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评价,当学生解出这些共同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考虑和找出在解答原问题和发展问题时从各题的关系中学到了什么,从而深化对问题的认识。
这一方法的实施步骤及要点如下:
第一阶段:解答原题。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靠自己的智慧去寻求答案。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使他们能有多种解题的设想;同时,还要让学生回顾解题的具体过程,搞清楚自己是循着什么思路解出问题的。
第二阶段:编发展题。教师要求学生把原题的某一部分变化一下,编出与原题相似的问题,教师不必告诉学生怎样去编,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允许他们编出不同的发展题,教师对这些问题分别加以评价。接下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编出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分类,让学生在分类过程中更进一步地掌握编发展题的方法。
第三阶段:解答发展题。教师在学生所编的发展题中选出几个有代表性的,作为共同问题让全体学生解答;或者让学生从所编出的问题中选择问题作为个别问题来解答。选择共同问题的主要标准是当前教学所要实现的基本目标。等学生解出这些共同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考虑和找出在解原题和所编问题时,从各题的关系中学到了什么。
4.内容不完全教学法。
所谓内容不完全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把全部教学内容和盘托出,而是有意识地在内容上制造一定的空白地带,让学生自己去推测和预计可能的结论。实施该法的主要目的是要提高教学过程的创造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运用这一教学方法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必须向学生提供必要的线索和信息,以便学生能够拥有合适的知识基础去填补内容不完全之处。因此,实施此法时,教师首先是要把所确定的教学内容中的相当一部分告知学生,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中的主要线索,然后再让学生去进行或多或少的推测和联想。
(2)要认真把握好所留空白地带在该知识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一般来说,教学内容中最关键和核心的部分不宜作为教学中的空白地带来处理,内容中难度特别大的部分也不宜作为空白地带来处理,以避免教学要求超出学生现有心理发展水平的现象。
(3)在学生填补空白地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他们去进行合理的推断、预测和联想,当学生的填补活动过于偏离正确内容时,教师要及时地做出纠正,使他们少走弯路。当学生填补的内容虽与教科书不符,但显得很有道理时,教师不能予以否定,而是要作出肯定的表示并视其创造性程度加以鼓励和表扬。
(4)简单的内容教师可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填补,复杂的内容则要让学生通过集体讨论来填补。一般说来,空白地帶既有教学内容中的细节,也有教学内容中的精要,所以独立思考与集体研究总是并举的。
内容不完全教学法对于中小学各科教学来说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联想能力,而且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此外,教学理论研究中经常提到的问题教学法、局部探求法、社会探究法、智力激励法,等等,也是一些非常有效的有助于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学习的教学方法。教师对上述教学方法应结合具体学科的教学实际有选择地予以使用,使之成为日常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逐步建立起乐学、善学、创新、高新的教学体系。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逐步實施的素质教育,是一项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为宗旨的改革实践,其最为核心的价值目标也正是教育对人的创新精神的培植和创新潜能的挖掘。
一、创新教育的基本内涵
什么是创新?简言之,创新就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所从事的产生新思想和新事物的活动,其根本特征是变革、进步和超越。从社会发展的历程来看,创新是一切人类活动的核心之所在,是人的本质力量发挥的最高表现,创新既是人对世界现实水平的超越,又是人对现有生命水平的超越。从个体意义上来考察,创新就是指个人以一种探究的态度产生出个体水平上的新的经验。作为中小学生,在自身的心理水平上去造出一些“前所未有”的东西,即为创新,其教育的宗旨是在于让中小学生从创新的教育走向创新的人生。
创新教育的内涵还可以用四个“不是”和四个“是”来予以更进一步的表述,即: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单纯训练学生发明创造的技巧的教育,而是一种全方位的改造教育过程和学生成长过程的教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培养少数尖子学生的英才教育,而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只重结果上的创新特征的教育,而是一种既重结果、更重过程上的创新特征的教育;创新教育不是一种以挖掘个体某项能力为价值目标的教育,而是一种要从个体的心智世界中源源不绝地去诱导出一些提供最佳创意的人格特征的教育。
二、综合开展中小学创新教育活动的基本原则。
1.主体参与性原则。是指教师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一切教育措施条件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充分发展而选择和设计的,因此学生在教学中应该成为探索问题、发现新知的主体。同时,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选择、设计和完成多种教育活动,做到主动参与、全员参与和全程参与,提倡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做工作的主人,做生活的主人,做集体的主人,以主人的姿态投入到教育过程之中。而教师只是学生主体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与学生要由传统的“说书人”与“听众”、“传教士”与“教徒”的关系转变为“导演”与“演员”的关系。学生的主体性越突出,独立探索的机会越多,创造性情感越强,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越有可能得以培养。
2.置疑性原则。有置疑,才会有创新。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照本宣科、不面面俱到,也不脱离学生和教材实际搞“高”、“精”、“尖”、“偏”,而是根据教育教学内容和学生身心状态设计出有一定探索性意义的思维操作作业和技能操作作业,让学生思维处于一定的疑惑状态,使其在欲进不能,欲罢不忍的矛盾困惑过程中磨炼意志,在教师的指导下相互讨论或独立思考,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具有连贯性、递进式的特点。
3.发展性原则。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全体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不能把目光只投向少数尖子生、专长生;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即要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都得到协调发展,不能只突出一方面而偏废其他方面;又要注重全体发展与全面发展前提下的个别发展;既要保护学生兴趣、特长,积极引导学生向个性方向发展,又要针对某些学生的某些缺陷与不足,通过相应的教育手段使其得以补充和发展;要注重促进非智力因素在创新能力的形成、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同时,教师要把学生的成长发展看成是一个生命整体的成长发展,这个整体有一种内在的和谐性,它表现为能力的多样统一性、身心生长的有序性。而人的非整体性的发展,其最直接的不良后果就是导致创新能力的呆滞,更有可能造成一种人格的不健全。
4.创造性原则。创造性具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方面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各种手段、各个环节和整个过程应该充分体现创造性,要形成无时不创造、无事不创造、无人不创造的生动活泼的大环境,这是培养创造性学生的外部因素。另一方面,要着眼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情感,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传给学生基本的创造技法。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根据学生身心和智能水平选取创造性内容,从而确立创造性原则的操作要求。
5.实践探究性原则。是指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动手的机会,要交给学生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如广泛开展小实验、小制作、小发明、小设计、小论文等活动,使学生具有开展探索性活动的广阔时空,不断扶植和加深学生成为发现者的愿望,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6.激励进取性原则。是指教师要培育学生对自己创新能力的自信和获得创新成就的勇气,积极鼓励学生去探索、选择新途径、新方法处理问题,要善于使用夸奖的言辞、友好的微笑和热情的鼓励来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促使学生的心理经常处于一种追求创新的状态。
三、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创新学习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在教学活动,能否使创新教育的指导思想从根本上体现出来,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看教师是否善于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展开创新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得多、想得新、想得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达到这样的目标,教师必须善于经常运用多种富有特色的教学方法。现介绍几种方法:
1.体验学习教学法
所谓体验学习,就是教师要学生们去亲身经历;模仿某种情景或剪取某个生活片断,让学生在里面担任一定的角色,就像电影演员体验生活一样地去开展他们的学习活动。该法的实施要点是:
(1)教师要向学生提供一个让他们合适地进行体验的环境,这个环境可以是模拟的,也可以是真实的,即生活中的环境。
(2)在展开体验的环境中,必须具有足够的知识性,能够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也能够帮助教师较成功地完成当前的教学任务。因此,教师必须注意消除环境中的某些不相关因素,促使学习者能够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对当前所要学习的内容的体验上。
(3)教师要积极地去引导学生的感情,让学生在高昂的气氛中进行智力活动,实现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在教学过程中的统一。 当学生有了较充足的体验之后,教师要及时地诱导他们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并组织学生就不同的感受展开讨论,开阔思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挫折演示教学法
挫折演示法的基本含义是:教师在课堂上把自己当成一名学生,模仿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有意“制造”出现思维受阻的现象,并藉此向学生演示在若干次挫折后,如何克服了思维上的障碍,取得成功。
该法提出的主要依据是:教学中如果教师从不向学生演示解题的挫折和失败,以及如何从有限次的挫折后得到正确的思路和方法,这样学生的学习就会停留在仅仅听懂或掌握老师讲过的问题的水平上,而缺乏灵活应变的能力。
运用挫折演示法时,教师要注意:
(1)演示要尽可能地自然真实,创造出一种能诱导学生思维的教学气氛。
(2)所经受的“挫折”要预先准备好,做到心中有数,受挫折次数不宜过多,一般以二至三次较为合适。
(3)最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解题思路和方法上的错误。
这一教学方法的主要优点是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解题的一般规律,有助于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应变能力。
3.发展问题教学法
当学生解答了某一问题之后,教师要求学生把原问题的某一部分变化一下,编写出与原问题相关而又有所区别的发展问题,并加以解答。教师不要告诉学生怎样去编,而只让学生独立思考,允许他们编出不同的发展题,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评价,当学生解出这些共同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考虑和找出在解答原问题和发展问题时从各题的关系中学到了什么,从而深化对问题的认识。
这一方法的实施步骤及要点如下:
第一阶段:解答原题。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并引导他们靠自己的智慧去寻求答案。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使他们能有多种解题的设想;同时,还要让学生回顾解题的具体过程,搞清楚自己是循着什么思路解出问题的。
第二阶段:编发展题。教师要求学生把原题的某一部分变化一下,编出与原题相似的问题,教师不必告诉学生怎样去编,要让学生独立思考,允许他们编出不同的发展题,教师对这些问题分别加以评价。接下来,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编出的问题进行适当的分类,让学生在分类过程中更进一步地掌握编发展题的方法。
第三阶段:解答发展题。教师在学生所编的发展题中选出几个有代表性的,作为共同问题让全体学生解答;或者让学生从所编出的问题中选择问题作为个别问题来解答。选择共同问题的主要标准是当前教学所要实现的基本目标。等学生解出这些共同问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考虑和找出在解原题和所编问题时,从各题的关系中学到了什么。
4.内容不完全教学法。
所谓内容不完全教学法,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把全部教学内容和盘托出,而是有意识地在内容上制造一定的空白地带,让学生自己去推测和预计可能的结论。实施该法的主要目的是要提高教学过程的创造性,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
运用这一教学方法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1)必须向学生提供必要的线索和信息,以便学生能够拥有合适的知识基础去填补内容不完全之处。因此,实施此法时,教师首先是要把所确定的教学内容中的相当一部分告知学生,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中的主要线索,然后再让学生去进行或多或少的推测和联想。
(2)要认真把握好所留空白地带在该知识整体中的地位和作用。一般来说,教学内容中最关键和核心的部分不宜作为教学中的空白地带来处理,内容中难度特别大的部分也不宜作为空白地带来处理,以避免教学要求超出学生现有心理发展水平的现象。
(3)在学生填补空白地带时,教师要善于引导他们去进行合理的推断、预测和联想,当学生的填补活动过于偏离正确内容时,教师要及时地做出纠正,使他们少走弯路。当学生填补的内容虽与教科书不符,但显得很有道理时,教师不能予以否定,而是要作出肯定的表示并视其创造性程度加以鼓励和表扬。
(4)简单的内容教师可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填补,复杂的内容则要让学生通过集体讨论来填补。一般说来,空白地帶既有教学内容中的细节,也有教学内容中的精要,所以独立思考与集体研究总是并举的。
内容不完全教学法对于中小学各科教学来说都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它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联想能力,而且可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此外,教学理论研究中经常提到的问题教学法、局部探求法、社会探究法、智力激励法,等等,也是一些非常有效的有助于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学习的教学方法。教师对上述教学方法应结合具体学科的教学实际有选择地予以使用,使之成为日常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逐步建立起乐学、善学、创新、高新的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