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缺憾
1.主体迷失。所谓“主体迷失”是指主体对自己应有的、客观的立场的误解和错失。当前中小学教师管理中的“主体迷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主体地位的误置。聘用制的普遍推行实施教师,使得校长在学校的主导性加强,校长职权行使不当,容易造成教师认知上的偏差,极易导致工作是给校长干的等意识的形成。二是教师主体价值的偏失。将教师的劳动价值异化为考试分数的工具,升学教育的机器人。有些老师提到考试分数,象“惊弓之鸟”;有些青年教师原来对上讲台的渴望变成恐惧感。三是教师主体态度的虚化。不科学的量化管理制度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态度形成了误导,将教师变成量化管理的奴隶,甚至有些教师引导学生弄虚作假,以求得量化管理的高分数。
2.压力增大。2005年3月,国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在对我国部分省份168所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核测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心理障碍发生率高达48%,比目前我国正常人群心理障碍的发病率(20%)高了一倍多!通过调查,目前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着较大压力。部分教师工作繁重,工作量大,学校之间、同事之间的竞争激烈;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家长对教师的期望过高;长期接触未成熟的青少年,与社会交往太少等,都加大了教师的心理压力。由此可见,教师的压力的确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3.刚柔不济。这表现为,校长在对教师进行管理时,刚性有余而柔性不足。长期以来,在校长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上,许多学校基本上套用的是行政系统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模式。在学校,许多校长把自己看作行政官员,处处以行政长官的身份出现,无形中把自己凌驾于教师之上,形成了人为的等级。于是,校长们自然地与一线教师在心理上隔开了,两者之间出现了一条“沟”,一道难以逾越的深沟。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教师对学校某些做法不理解,就很容易产生激烈的矛盾冲突。
4.培训欠佳。教师培训存在如下的三个问题:一是内容观念与培训方式的脱节,培训的目的本是要提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的教育观念,但是对教师的培训却仍然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拒绝给受培训教师提供参与的机会。二是忽视教师已有的教育背景,这表现在培训中无视教师已有的教育观念、教育经验等背景,将教师视为“一张白纸”,认为只要将科学的教育观念传授给他们,自然就能被他们认同,自然就会成为指导他们的教育行为的准绳。三是混淆了高级学习与初级学习的界限,这表现在将初级学习的教学策略不合理地推及到高级学习阶段的教学中,使教师在培训中的学习是“去情境化的”,并不能真正提高教师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等等。
二、加强教师管理的方法与途径
1.把握时机,注重于感情投资
教师遇到困难时,是最需要帮助的时候。领导者应尽力抓住这样的契机,主动伸出温暖的手,给教师排忧解难,教师会牢记这份情意,也会以自己的方式、以尽力做好工作来回报的。所謂的“患难见真情”、“投桃报李”就是这个意思。平时,领导者应主动与教师多接触,通过谈话、观察和调查等方法把握时机,主动去关心,体贴教师,尽力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困难,使自己成为教师的关疾苦、知冷暖的热心人,从而使教师愿意接近你,把你当知心朋友看待,唤起其加倍工作的热情。
2.合理规划,实施分层次管理
给予是一种美德,领导者应有宽广的胸怀,在真正建立起激励机制的前提下,乐于做教师事业上的二传手。青年教师是学校工作的希望,领导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对他们加以培养,在业务上扶植、督促他们,使他们能尽快地成为合格的接班人。中年教师是学校工作的生力军、中坚力量,领导者要尽力他们,使他们乐于主人翁的姿态勇挑重担,抓出成绩。老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领导者要尊重他们,重视他们的经验,尽可能地减少他们的劳动强度,让他们愉快地在"传、帮、带、活动中作出贡献。从而逐渐形成全体意识,使学校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3.实事求是,建立竞争机制
教师的管理中,要激励教师奋发努力去取得优异的成绩并不难,关键是领导应该怎样对待这些成绩?在评职晋级、在提供条件和机会中左右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在处理这些实质性问题时,全体员工的眼睛都在注视着你,就看你能否做到公正、严明,不偏不倚。这是鉴别领导者工作水平、事业心、责任感和道德素养的试金石,领导工作的成败就看你在这些实质性的事情中的导向是否正确了。如果领导者在待遇分配上,确能遵从“让事实说话”的原则,就能促使全体教师刻苦钻研业务、讲究工作效率,从而真正出现你追我赶的局面,形成良性循环。
每个人都有“一个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学校管理的关键就在于完整地真正“把握”被管理的对象,根据被管理对象的心理规律、性格特点,灵活运用教育学、发挥每人员工的潜能,使之各尽其才、各显所能。
1.主体迷失。所谓“主体迷失”是指主体对自己应有的、客观的立场的误解和错失。当前中小学教师管理中的“主体迷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师主体地位的误置。聘用制的普遍推行实施教师,使得校长在学校的主导性加强,校长职权行使不当,容易造成教师认知上的偏差,极易导致工作是给校长干的等意识的形成。二是教师主体价值的偏失。将教师的劳动价值异化为考试分数的工具,升学教育的机器人。有些老师提到考试分数,象“惊弓之鸟”;有些青年教师原来对上讲台的渴望变成恐惧感。三是教师主体态度的虚化。不科学的量化管理制度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态度形成了误导,将教师变成量化管理的奴隶,甚至有些教师引导学生弄虚作假,以求得量化管理的高分数。
2.压力增大。2005年3月,国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在对我国部分省份168所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核测结果表明,中小学教师心理障碍发生率高达48%,比目前我国正常人群心理障碍的发病率(20%)高了一倍多!通过调查,目前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着较大压力。部分教师工作繁重,工作量大,学校之间、同事之间的竞争激烈;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家长对教师的期望过高;长期接触未成熟的青少年,与社会交往太少等,都加大了教师的心理压力。由此可见,教师的压力的确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3.刚柔不济。这表现为,校长在对教师进行管理时,刚性有余而柔性不足。长期以来,在校长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上,许多学校基本上套用的是行政系统的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模式。在学校,许多校长把自己看作行政官员,处处以行政长官的身份出现,无形中把自己凌驾于教师之上,形成了人为的等级。于是,校长们自然地与一线教师在心理上隔开了,两者之间出现了一条“沟”,一道难以逾越的深沟。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教师对学校某些做法不理解,就很容易产生激烈的矛盾冲突。
4.培训欠佳。教师培训存在如下的三个问题:一是内容观念与培训方式的脱节,培训的目的本是要提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的教育观念,但是对教师的培训却仍然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拒绝给受培训教师提供参与的机会。二是忽视教师已有的教育背景,这表现在培训中无视教师已有的教育观念、教育经验等背景,将教师视为“一张白纸”,认为只要将科学的教育观念传授给他们,自然就能被他们认同,自然就会成为指导他们的教育行为的准绳。三是混淆了高级学习与初级学习的界限,这表现在将初级学习的教学策略不合理地推及到高级学习阶段的教学中,使教师在培训中的学习是“去情境化的”,并不能真正提高教师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等等。
二、加强教师管理的方法与途径
1.把握时机,注重于感情投资
教师遇到困难时,是最需要帮助的时候。领导者应尽力抓住这样的契机,主动伸出温暖的手,给教师排忧解难,教师会牢记这份情意,也会以自己的方式、以尽力做好工作来回报的。所謂的“患难见真情”、“投桃报李”就是这个意思。平时,领导者应主动与教师多接触,通过谈话、观察和调查等方法把握时机,主动去关心,体贴教师,尽力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困难,使自己成为教师的关疾苦、知冷暖的热心人,从而使教师愿意接近你,把你当知心朋友看待,唤起其加倍工作的热情。
2.合理规划,实施分层次管理
给予是一种美德,领导者应有宽广的胸怀,在真正建立起激励机制的前提下,乐于做教师事业上的二传手。青年教师是学校工作的希望,领导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对他们加以培养,在业务上扶植、督促他们,使他们能尽快地成为合格的接班人。中年教师是学校工作的生力军、中坚力量,领导者要尽力他们,使他们乐于主人翁的姿态勇挑重担,抓出成绩。老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领导者要尊重他们,重视他们的经验,尽可能地减少他们的劳动强度,让他们愉快地在"传、帮、带、活动中作出贡献。从而逐渐形成全体意识,使学校真正立于不败之地。
3.实事求是,建立竞争机制
教师的管理中,要激励教师奋发努力去取得优异的成绩并不难,关键是领导应该怎样对待这些成绩?在评职晋级、在提供条件和机会中左右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在处理这些实质性问题时,全体员工的眼睛都在注视着你,就看你能否做到公正、严明,不偏不倚。这是鉴别领导者工作水平、事业心、责任感和道德素养的试金石,领导工作的成败就看你在这些实质性的事情中的导向是否正确了。如果领导者在待遇分配上,确能遵从“让事实说话”的原则,就能促使全体教师刻苦钻研业务、讲究工作效率,从而真正出现你追我赶的局面,形成良性循环。
每个人都有“一个完全特殊的独一无二的世界”,学校管理的关键就在于完整地真正“把握”被管理的对象,根据被管理对象的心理规律、性格特点,灵活运用教育学、发挥每人员工的潜能,使之各尽其才、各显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