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与社会人才需求脱节,培养目标不明确,学生对口就业困难等现象,开展面向地方的人才需求的调研。并以此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研究课程改革方向,构建“基于岗位能力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人才需求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岗位能力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225-02
1.前言
近三年来,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招生人数一直位于自治区中职各专业招生的榜首。但从我市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数据进行分析后看出,目前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一方面,市场对计算机技能型人才的数量需求很大,素质要求了越来越高;另一方面,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就业形势呈下滑的趋势,毕业生就业难,对口就业更难。我校亦不例外。究其原因,有受社会对人才需求日渐进步的影响,但更主要是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体系存在问题,造成人才培养上“方向不软不硬,技能博而不精,上岗适应期长”。具体分析如下:
一是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计算机应用专业涉及内容广泛,专业性强,相关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我们的课程安排却如蜻蜓点水,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图像设计、多媒体设计、程序设计等各方面均有涉及,造成学生多学却没精学,课程设置上丧失了重点,人才培养上失去了方向。
二是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目前,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在教学内容上呈现出技能培养滞后于企业技术要求、教学方法“重专业技能,轻职业素质”的现象,直接导致学生所掌握的技术落后,缺乏职业素养,就业适应能力差,须通过重新培训或自学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
三是教师对行业、企业用人需求了解不够。教师没有对当地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形势与岗位要求特点开展调研,缺乏企业岗位工作的实践经历,教学如同闭门造车,不能做到“理实一体化”,对学生的培养必然会出现目标与方向上的偏误。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要想走向稳定与持续发展之路,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正确定位培养目标,改革传统课程体系,建立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实现专业教学与职业岗位的对接。下面,笔者以工作所在的防城港市理工职业学校为例,立足防城港市的IT人才需求形势,阐述近三年来进行“基于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心得。
2.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须立足当地IT行业、IT岗位的人才需求发展形势
2.1充分认识当前本市的经济形势
当前我市正在全力打造“三个千亿元”产业园区,推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特别是“十二五”期间,随着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的全面开工,我市迎来产业大发展的新高潮。“钢铁、核电、金川”等项目的上下游产业及配套设施为重点的产业正蓬勃发展。充满光明前景的发展形势,对我市计算机专业技能人才有着广阔的需求空间,同时也意味着计算机职业教育存在着广宽的发展空间,立足于我市人才需求的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已是势在必行之事。
2.2深度调研企业、行业对IT人才岗位能力的需求
岗位能力由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构成。通过对我市电脑公司、广告设计公司、网络公司等IT行业进行走访调研,并派遣教师深入企业岗位实践、回访毕业生工作情况等方式,了解企业、行业对IT人才的需求,掌握各IT岗位对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的要求。特别注意的是在调查中不能只重技能、轻素质,还要充分了解企业、行业对人才的职业道德、法制观念、职场礼仪、团队意识、口语交际等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这也是不少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薄弱之处。
2.3结合调查,反思课程设置现状中的不合理之处
这是调研的首要目的。如通过为期半年的调查,我们发现,目前我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部分课程不适应我市用人需求,内容滞后;专业课程未分方向,知识泛而不精;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岗位技能要求不明确;课程“重技能,轻素质”,不重视职业素养的培养;缺乏职业技能资格培养,学生毕业时也没有取得任何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影响就业竞争力……等等,这些问题都要求我们在课程改革中加以解决。
3.构建“基于岗位能力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
3.1改革课程设置
(1)设置专业课程方向化
通过对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我市人才市场的需求分析,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岗位主要有:计算机办公、网络布线与网络管理维护、图像广告设计、计算机及数码产品营销、计算机硬件安装维护与售后、多媒体设计与影视制作等。因此,为使专业教学适应社会需求,让学生的技能博而有精,我们将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划分为以下四个方向:办公自动化技术、平面设计技术、多媒体制作技术、计算机设备维护与营销,以对应我市当前需求的四大类计算机人才。
(2)专业课程内容对接岗位能力
以企业岗位的要求为课程开设的导向,在充分调研设计、生产、管理、销售、服务等IT岗位的基础上,将构成岗位能力的专业技术要求与职业素质要求转化为专业教学内容。将履行岗位职责与完成岗位任务所需要的技术知识、操作技能、职业态度、工作意识等,建构成为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专业课程与文化课程体系,并紧密围绕“岗位能力”开展教学。
(3)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凸显职业素质的培养。
通过对文化课内容的取舍,让文化课程中的语文、政治、法律、英语等课程向专业课靠拢,例如把上述课程定位为应用文写作、职业道德与法律、普通话口语交际、职场礼仪、计算机常用英语等,让这些课程能结合IT行业的岗位工作特点,培养学生具备在IT行业从业所需意识、心态、责任心、礼仪等职业素养,缩短学生从“学校人”向“企业人”的转变过程。
3.2明确培养目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
(1)明确课程建设目标
依据IT行业岗位能力标准制定课程标准,以IT行业的生产、管理、服务等职业活动为导向,整合相关知识与技能形成课程内容,构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新课程体系;体系必须体现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的全面培养,并贯穿于所有课程教学的始终。从而以培养出具有较强就业能力、符合我市人才需求的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
(2)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在专业技能方面,依据专业岗位职业标准制定本专业四个方向(办公自动化技术、平面设计技术、多媒体制作技术、计算机设备维护与营销)的职业岗位技术标准,确定岗位职业名称、岗位定义、岗位工作概要、岗位职责和岗位职业技能资格认证等要求。要求学生除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础技能外,更主要的是在四大专业方向中各有专攻。
在职业素质方面,要求学生应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正确面对困难与挫折,具有积极、乐观、进取的工作心态和创新精神,具备团队协作意识,能遵守职业操守和法律法规,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本岗位所需的普通话表达、公文写作等文化能力。
(3)制定课程标准
对应人才培养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两个方面,整个课程标准的体系由计算机专业课程和文化基础课程构成,并在适当阶段开设校外顶岗实习与职业资格认证课程,从而形成了课程标准架构。在课程标准中,明确阐述四个专业方向中每门课程和课程名称、课程目标、主要教学内容与实训要求、职业技能资格考核项目与要求、参考课时、每学期的教学安排计划、授课教师资格等内容。
3.3 根据我市用人需求及岗位技术要求开设课程,开发校本教材
根据本市IT行业的人才需求形势,结合本校的师资与实训设备现状,开发特色校本教材,逐步使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专业课程的校本教材开发要求学校与IT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对课程进行统筹安排、合理设计,优化结构。教材要以IT岗位能力为核心,针对设计、生产、管理、销售、服务等岗位工作的特点设计实训项目、实训内容和考核标准,并注重对应工种的职业资格鉴定。
3.4 推行“双证制度”,在课程中引入职业技能培训内容
为了使教学与职业技能相适应,在设置教学计划与课程内容时,将职业技能标准的要求纳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中,使专业课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相对应,教学目标达到对应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要求。中职学生在完成所有课程之后,将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考取相关工种的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如“计算机操作员”、“平面图像设计员”、“计算机网络管理员”等职业资格认证,最终实现“一张文凭,多种证书,一专多能,品学兼优”的中等计算机人才成功培养,同时也提高了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5 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作用,有效改革和发展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改革最终为学生就业服务,为行业、企业用人服务。我们的人才培养标准是否具有实用性、可行性,主要看其能否与岗位能力要求的标准一致。对于该标准的制订、贯彻与执行,行业、企业最有发言权。因此,成立由计算机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的校企合作小组,共建课程标准,共建教学资源库,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开发校本教材,是改革和发展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有效途径。
同时,可让计算机专业教师到IT行业中挂职锻炼,充分听取行业单位对课程的要求和建议,了解和学习在行业中应用的计算机新技术。并与行业专家或技术骨干一起合作编写校本教材,及时调整课程的内容和侧重点、舍弃旧知识、补充新内容,根据企业发展和科技进步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从而确保了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先进性。
4.结束语
当前,位于风生水起北部湾的防城港市,正处于“大港口、大通道、大工业、大旅游、大开放”的大发展阶段,钢铁、核电、旅游、物流等产业正带动着上下游一大批行业、企业的发展,为计算机应用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天地。在此大背景下,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经过三年多的人才需求发展调研和课程体系建设实践后,人才培养深受企业欢迎,学生对口就业率屡上新台阶。
因此,在充分调研当地IT人才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推行“岗位能力与教学内容相融通,技能训练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做法,建设“基于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可使专业课程更好地对接IT职业岗位要求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从而保持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旺盛生命力,为社会输送优秀的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Z],2011年
[2] 教职成[2009]2号,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Z],2009年
[3] 梁爽,论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构建[J],价值工程,2013年4月
[4] 袁小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道德为根本”的中职计算机类课程体系探索与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8月
【关键词】人才需求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岗位能力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225-02
1.前言
近三年来,中职学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招生人数一直位于自治区中职各专业招生的榜首。但从我市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数据进行分析后看出,目前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一方面,市场对计算机技能型人才的数量需求很大,素质要求了越来越高;另一方面,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就业形势呈下滑的趋势,毕业生就业难,对口就业更难。我校亦不例外。究其原因,有受社会对人才需求日渐进步的影响,但更主要是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体系存在问题,造成人才培养上“方向不软不硬,技能博而不精,上岗适应期长”。具体分析如下:
一是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计算机应用专业涉及内容广泛,专业性强,相关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但我们的课程安排却如蜻蜓点水,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图像设计、多媒体设计、程序设计等各方面均有涉及,造成学生多学却没精学,课程设置上丧失了重点,人才培养上失去了方向。
二是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目前,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在教学内容上呈现出技能培养滞后于企业技术要求、教学方法“重专业技能,轻职业素质”的现象,直接导致学生所掌握的技术落后,缺乏职业素养,就业适应能力差,须通过重新培训或自学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
三是教师对行业、企业用人需求了解不够。教师没有对当地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形势与岗位要求特点开展调研,缺乏企业岗位工作的实践经历,教学如同闭门造车,不能做到“理实一体化”,对学生的培养必然会出现目标与方向上的偏误。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要想走向稳定与持续发展之路,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正确定位培养目标,改革传统课程体系,建立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实现专业教学与职业岗位的对接。下面,笔者以工作所在的防城港市理工职业学校为例,立足防城港市的IT人才需求形势,阐述近三年来进行“基于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心得。
2.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须立足当地IT行业、IT岗位的人才需求发展形势
2.1充分认识当前本市的经济形势
当前我市正在全力打造“三个千亿元”产业园区,推进制造业基地建设,特别是“十二五”期间,随着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的全面开工,我市迎来产业大发展的新高潮。“钢铁、核电、金川”等项目的上下游产业及配套设施为重点的产业正蓬勃发展。充满光明前景的发展形势,对我市计算机专业技能人才有着广阔的需求空间,同时也意味着计算机职业教育存在着广宽的发展空间,立足于我市人才需求的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已是势在必行之事。
2.2深度调研企业、行业对IT人才岗位能力的需求
岗位能力由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构成。通过对我市电脑公司、广告设计公司、网络公司等IT行业进行走访调研,并派遣教师深入企业岗位实践、回访毕业生工作情况等方式,了解企业、行业对IT人才的需求,掌握各IT岗位对专业技能、职业素养的要求。特别注意的是在调查中不能只重技能、轻素质,还要充分了解企业、行业对人才的职业道德、法制观念、职场礼仪、团队意识、口语交际等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这也是不少中职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薄弱之处。
2.3结合调查,反思课程设置现状中的不合理之处
这是调研的首要目的。如通过为期半年的调查,我们发现,目前我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设置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部分课程不适应我市用人需求,内容滞后;专业课程未分方向,知识泛而不精;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岗位技能要求不明确;课程“重技能,轻素质”,不重视职业素养的培养;缺乏职业技能资格培养,学生毕业时也没有取得任何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影响就业竞争力……等等,这些问题都要求我们在课程改革中加以解决。
3.构建“基于岗位能力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
3.1改革课程设置
(1)设置专业课程方向化
通过对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的跟踪调查和我市人才市场的需求分析,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岗位主要有:计算机办公、网络布线与网络管理维护、图像广告设计、计算机及数码产品营销、计算机硬件安装维护与售后、多媒体设计与影视制作等。因此,为使专业教学适应社会需求,让学生的技能博而有精,我们将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划分为以下四个方向:办公自动化技术、平面设计技术、多媒体制作技术、计算机设备维护与营销,以对应我市当前需求的四大类计算机人才。
(2)专业课程内容对接岗位能力
以企业岗位的要求为课程开设的导向,在充分调研设计、生产、管理、销售、服务等IT岗位的基础上,将构成岗位能力的专业技术要求与职业素质要求转化为专业教学内容。将履行岗位职责与完成岗位任务所需要的技术知识、操作技能、职业态度、工作意识等,建构成为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专业课程与文化课程体系,并紧密围绕“岗位能力”开展教学。
(3)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凸显职业素质的培养。
通过对文化课内容的取舍,让文化课程中的语文、政治、法律、英语等课程向专业课靠拢,例如把上述课程定位为应用文写作、职业道德与法律、普通话口语交际、职场礼仪、计算机常用英语等,让这些课程能结合IT行业的岗位工作特点,培养学生具备在IT行业从业所需意识、心态、责任心、礼仪等职业素养,缩短学生从“学校人”向“企业人”的转变过程。
3.2明确培养目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
(1)明确课程建设目标
依据IT行业岗位能力标准制定课程标准,以IT行业的生产、管理、服务等职业活动为导向,整合相关知识与技能形成课程内容,构建以岗位能力为核心的新课程体系;体系必须体现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的全面培养,并贯穿于所有课程教学的始终。从而以培养出具有较强就业能力、符合我市人才需求的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生。
(2)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在专业技能方面,依据专业岗位职业标准制定本专业四个方向(办公自动化技术、平面设计技术、多媒体制作技术、计算机设备维护与营销)的职业岗位技术标准,确定岗位职业名称、岗位定义、岗位工作概要、岗位职责和岗位职业技能资格认证等要求。要求学生除熟练掌握本专业的基础技能外,更主要的是在四大专业方向中各有专攻。
在职业素质方面,要求学生应具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能正确面对困难与挫折,具有积极、乐观、进取的工作心态和创新精神,具备团队协作意识,能遵守职业操守和法律法规,具有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本岗位所需的普通话表达、公文写作等文化能力。
(3)制定课程标准
对应人才培养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两个方面,整个课程标准的体系由计算机专业课程和文化基础课程构成,并在适当阶段开设校外顶岗实习与职业资格认证课程,从而形成了课程标准架构。在课程标准中,明确阐述四个专业方向中每门课程和课程名称、课程目标、主要教学内容与实训要求、职业技能资格考核项目与要求、参考课时、每学期的教学安排计划、授课教师资格等内容。
3.3 根据我市用人需求及岗位技术要求开设课程,开发校本教材
根据本市IT行业的人才需求形势,结合本校的师资与实训设备现状,开发特色校本教材,逐步使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专业课程的校本教材开发要求学校与IT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对课程进行统筹安排、合理设计,优化结构。教材要以IT岗位能力为核心,针对设计、生产、管理、销售、服务等岗位工作的特点设计实训项目、实训内容和考核标准,并注重对应工种的职业资格鉴定。
3.4 推行“双证制度”,在课程中引入职业技能培训内容
为了使教学与职业技能相适应,在设置教学计划与课程内容时,将职业技能标准的要求纳入到专业课程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中,使专业课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相对应,教学目标达到对应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要求。中职学生在完成所有课程之后,将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考试考取相关工种的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如“计算机操作员”、“平面图像设计员”、“计算机网络管理员”等职业资格认证,最终实现“一张文凭,多种证书,一专多能,品学兼优”的中等计算机人才成功培养,同时也提高了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5 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作用,有效改革和发展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改革最终为学生就业服务,为行业、企业用人服务。我们的人才培养标准是否具有实用性、可行性,主要看其能否与岗位能力要求的标准一致。对于该标准的制订、贯彻与执行,行业、企业最有发言权。因此,成立由计算机专业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的校企合作小组,共建课程标准,共建教学资源库,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共同开发校本教材,是改革和发展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有效途径。
同时,可让计算机专业教师到IT行业中挂职锻炼,充分听取行业单位对课程的要求和建议,了解和学习在行业中应用的计算机新技术。并与行业专家或技术骨干一起合作编写校本教材,及时调整课程的内容和侧重点、舍弃旧知识、补充新内容,根据企业发展和科技进步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从而确保了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先进性。
4.结束语
当前,位于风生水起北部湾的防城港市,正处于“大港口、大通道、大工业、大旅游、大开放”的大发展阶段,钢铁、核电、旅游、物流等产业正带动着上下游一大批行业、企业的发展,为计算机应用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天地。在此大背景下,我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经过三年多的人才需求发展调研和课程体系建设实践后,人才培养深受企业欢迎,学生对口就业率屡上新台阶。
因此,在充分调研当地IT人才需求的基础上,通过推行“岗位能力与教学内容相融通,技能训练与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做法,建设“基于岗位能力为核心”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可使专业课程更好地对接IT职业岗位要求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从而保持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旺盛生命力,为社会输送优秀的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Z],2011年
[2] 教职成[2009]2号,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Z],2009年
[3] 梁爽,论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构建[J],价值工程,2013年4月
[4] 袁小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道德为根本”的中职计算机类课程体系探索与改革[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