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传统的教学中,往往以“环环相扣”、“滴水不漏”等标准来形容一堂好课。其实这样的课只是教师按部就班地将教案完整演示出来,课堂上教师同时承担着“编剧”、“导演”、“演员”的角色,而学生没有自由和选择的权力。这样的预设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符合新课程的要求。
不久前,看到一则古希腊关于渔夫的故事,让我印象颇为深刻。
故事是说,有个渔夫,每次出海打鱼之前,他都要到市场上去看看,什么鱼的价格高,他就决定捕什么鱼,反之就通通不要。看完这个故事,我不禁想:这渔夫也太不会变通了吧!墨鱼价高,螃蟹也不至于一无用处吧,既然已经捕上来了,为何不拿回市场上去卖卖看,即使卖不了好价格,也比两手空空,什么都没有好吧!这样的渔夫,与其说是“渔夫”,还不如叫他“愚夫”呢!
反观我们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不是也常有把“愚夫”看作“渔夫”的现象吗?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教师们往往非常注重课前的预设,总期望学生会完全按教案设计的环节开展教学,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教师预设的思维上来,而不允许学生出一点点的差错。这样的课堂不仅制约着师生在实际教学中的思维创新,还扼杀了师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笔者认为,课堂的充实与精彩,除了要精心预设教学情境,更要把握课堂中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走向洒脱,走向大气,走向睿智。
一、抓住学生的亮点——星火燎原
我们的课堂上时常会出现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情,它们不在预设之内,给我们一个措手不及,如果是平常上课还好,有时间就聊一聊,没时间就直接一语带过,实在不行,強行压制也是没办法的办法。但如果这事出现在公开课或展示课上,就比较让老师们心烦的了,跟着学生的思路走,也许会影响后面的教学,不去理会学生的回答,又常常被其他老师认为不尊重学生,不尊重学情,因此很多老师都不喜欢。其实认真分析,这些回答并不是毫无用处的,也许其中就闪动着学生智慧的光芒,我们一线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些有效的教学契机,有效引导,合理处置,也许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添枝增彩。
如教学“角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举出生活中“角”的例子,当一学生说出“墙角”这一意外的信息时,引起了学生的广泛讨论,有说是的,有说不是,场面一时无法探制。此时,我并没有急于制止学生的思维,而是将它的思维进行合理的引导,最终与学生演绎了一段精彩的对话:
师:“你的想法很有意思,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认为墙是角,但我说不出原因来。”
师:“谁也同意墙角是角的,请你来说说原因。”
生2:“墙角,墙角,就是墙壁的角,当然是角了。再说老师说过,角是尖尖的,墙角也是尖尖的,因此我认为它也是角。”
生3:“不对,老师说角是一个顶点,还有两边直直的线,你看墙角有三条线,所以它不是角”
生4:“我认为墙角是角,但不是一个角,应该是三个角。”
此时,老师敏锐的发现了学生思智的闪光点,于是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上来指一指。
师:“你能指给同学们看看吗?
生4:“你先看这两条线和这个顶点,它不就是一个角嘛?再看这边的两条线和顶点,再看这边的,所以墙角是也角,只不过,它有三个角。”
正是这一精彩的动态生成将本节课推向了高潮,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老师、学生思维的火花在互相碰撞,并发出夺目的光芒,师生的对话,生生的对话都在这里呈现,大家分享着彼此的思想,重建自己的思想。
二、巧化学生的错误——柳暗花明
有效的教学资源,不单单是教师备课中的文本资源,学生学习中的错误资源有时显得更加重点,因为它直接教学的难点和学生知识的缺陷点,这些资源更应得到老师的关注和重视。“容错教学”就是要求我们正视并重视学生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错误,并在课堂中呈现和放大,引起学生的重视,增加教学的有效性。
如我在教学“小数与分数的互化”时,按照我的教学设计,在合作探讨小数化成分数的转化方法后,我尝试让学生进行总结,并将书本中的转化方法用文本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并要求学生读一读、背一背:“把分数化成小数,通常把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遇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两位小数)。”刚读完,一个学生就疑惑地问:“这里怎么有两个‘通常’,是不是重复了?把其中一个“通常”删掉不是更方便?”
此时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马上决定暂时放弃组织学生练习互化的环节,对学生说:“是啊,这里为什么会有两个通常呢?是不是编教材的老师多写了?”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展开交流。此时,学生的思维就像打开一道大门一样,各种不同的想法都在课堂上呈现。不同意见的学生想尽办法验证自己的想法,驳斥别人的想法。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发言积极,思维敏锐,就一个问题用不同的思想去解释,既深化了教学,也让学生对小数与分数的互化方法加深了印象,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其实,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关键的字词都需要学学生在“斟酌字句”的探索中去理解、体会和应用,深入参与数学知识的构建、分析、解释以及应用的再发现、“再创造”活动,获取自我创造的积极情感体验。
三、相信学生的思维——创意无限
真实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千万不要期待课堂会完完全全安照你的教学设计进行,相反,真实有课堂有时往往是以你最最意想不到的方式进行的。所以老师除了在备课时,多预想一些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学情外,还是尊重课堂,及时的利用课堂的生成资源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使静态的预设方案变成动态的、富有灵活性的实施方案。
如在“鸡同笼”问题教学时,当讲到“鸡兔共有20个头,56只脚,问鸡兔各有多少只?”时,我按照教材上的方法进行讲解,正当学生听得认真时,忽然听到最后一排一个“调皮鬼”在小声嘀咕着:“这样想太繁了,把每只鸡都加上两只脚。”当我问你敢不敢上来说时,只见他信心十足的走上台,说:“鸡和兔共有56只脚,每只鸡都再加上两只脚,那么鸡和兔子的脚就一样多了,都是4只。那20只头,就应该有80只脚,56只脚应该再画上24只脚,所以就知道鸡有12只,那么兔子就只有8只了。”一边说,他还一边在黑板上有模有样画起来。多么有创意的见解呀,这不就是假设法的精髓吗?
因此,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需要预设,但绝不能仅仅依靠预设,要随时审时度势;课堂教学中期待生成,渴望“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境界,但绝不必刻意追寻,甚至牵强造势。惟其如此,数学课堂才是一个真正的对话课堂,是一个处处彰显着平等温馨的气氛、现实开放的理念、动态生成的认知的灵性课堂。
不久前,看到一则古希腊关于渔夫的故事,让我印象颇为深刻。
故事是说,有个渔夫,每次出海打鱼之前,他都要到市场上去看看,什么鱼的价格高,他就决定捕什么鱼,反之就通通不要。看完这个故事,我不禁想:这渔夫也太不会变通了吧!墨鱼价高,螃蟹也不至于一无用处吧,既然已经捕上来了,为何不拿回市场上去卖卖看,即使卖不了好价格,也比两手空空,什么都没有好吧!这样的渔夫,与其说是“渔夫”,还不如叫他“愚夫”呢!
反观我们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不是也常有把“愚夫”看作“渔夫”的现象吗?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教师们往往非常注重课前的预设,总期望学生会完全按教案设计的环节开展教学,千方百计地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教师预设的思维上来,而不允许学生出一点点的差错。这样的课堂不仅制约着师生在实际教学中的思维创新,还扼杀了师生在教学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
笔者认为,课堂的充实与精彩,除了要精心预设教学情境,更要把握课堂中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会走向洒脱,走向大气,走向睿智。
一、抓住学生的亮点——星火燎原
我们的课堂上时常会出现一些“出人意料”的事情,它们不在预设之内,给我们一个措手不及,如果是平常上课还好,有时间就聊一聊,没时间就直接一语带过,实在不行,強行压制也是没办法的办法。但如果这事出现在公开课或展示课上,就比较让老师们心烦的了,跟着学生的思路走,也许会影响后面的教学,不去理会学生的回答,又常常被其他老师认为不尊重学生,不尊重学情,因此很多老师都不喜欢。其实认真分析,这些回答并不是毫无用处的,也许其中就闪动着学生智慧的光芒,我们一线教师如果能抓住这些有效的教学契机,有效引导,合理处置,也许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添枝增彩。
如教学“角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我让学生举出生活中“角”的例子,当一学生说出“墙角”这一意外的信息时,引起了学生的广泛讨论,有说是的,有说不是,场面一时无法探制。此时,我并没有急于制止学生的思维,而是将它的思维进行合理的引导,最终与学生演绎了一段精彩的对话:
师:“你的想法很有意思,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认为墙是角,但我说不出原因来。”
师:“谁也同意墙角是角的,请你来说说原因。”
生2:“墙角,墙角,就是墙壁的角,当然是角了。再说老师说过,角是尖尖的,墙角也是尖尖的,因此我认为它也是角。”
生3:“不对,老师说角是一个顶点,还有两边直直的线,你看墙角有三条线,所以它不是角”
生4:“我认为墙角是角,但不是一个角,应该是三个角。”
此时,老师敏锐的发现了学生思智的闪光点,于是老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上来指一指。
师:“你能指给同学们看看吗?
生4:“你先看这两条线和这个顶点,它不就是一个角嘛?再看这边的两条线和顶点,再看这边的,所以墙角是也角,只不过,它有三个角。”
正是这一精彩的动态生成将本节课推向了高潮,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老师、学生思维的火花在互相碰撞,并发出夺目的光芒,师生的对话,生生的对话都在这里呈现,大家分享着彼此的思想,重建自己的思想。
二、巧化学生的错误——柳暗花明
有效的教学资源,不单单是教师备课中的文本资源,学生学习中的错误资源有时显得更加重点,因为它直接教学的难点和学生知识的缺陷点,这些资源更应得到老师的关注和重视。“容错教学”就是要求我们正视并重视学生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错误,并在课堂中呈现和放大,引起学生的重视,增加教学的有效性。
如我在教学“小数与分数的互化”时,按照我的教学设计,在合作探讨小数化成分数的转化方法后,我尝试让学生进行总结,并将书本中的转化方法用文本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并要求学生读一读、背一背:“把分数化成小数,通常把分数的分子除以分母(遇到除不尽时,通常保留两位小数)。”刚读完,一个学生就疑惑地问:“这里怎么有两个‘通常’,是不是重复了?把其中一个“通常”删掉不是更方便?”
此时我意识到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马上决定暂时放弃组织学生练习互化的环节,对学生说:“是啊,这里为什么会有两个通常呢?是不是编教材的老师多写了?”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展开交流。此时,学生的思维就像打开一道大门一样,各种不同的想法都在课堂上呈现。不同意见的学生想尽办法验证自己的想法,驳斥别人的想法。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发言积极,思维敏锐,就一个问题用不同的思想去解释,既深化了教学,也让学生对小数与分数的互化方法加深了印象,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其实,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关键的字词都需要学学生在“斟酌字句”的探索中去理解、体会和应用,深入参与数学知识的构建、分析、解释以及应用的再发现、“再创造”活动,获取自我创造的积极情感体验。
三、相信学生的思维——创意无限
真实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千万不要期待课堂会完完全全安照你的教学设计进行,相反,真实有课堂有时往往是以你最最意想不到的方式进行的。所以老师除了在备课时,多预想一些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学情外,还是尊重课堂,及时的利用课堂的生成资源为我们的教学服务,使静态的预设方案变成动态的、富有灵活性的实施方案。
如在“鸡同笼”问题教学时,当讲到“鸡兔共有20个头,56只脚,问鸡兔各有多少只?”时,我按照教材上的方法进行讲解,正当学生听得认真时,忽然听到最后一排一个“调皮鬼”在小声嘀咕着:“这样想太繁了,把每只鸡都加上两只脚。”当我问你敢不敢上来说时,只见他信心十足的走上台,说:“鸡和兔共有56只脚,每只鸡都再加上两只脚,那么鸡和兔子的脚就一样多了,都是4只。那20只头,就应该有80只脚,56只脚应该再画上24只脚,所以就知道鸡有12只,那么兔子就只有8只了。”一边说,他还一边在黑板上有模有样画起来。多么有创意的见解呀,这不就是假设法的精髓吗?
因此,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需要预设,但绝不能仅仅依靠预设,要随时审时度势;课堂教学中期待生成,渴望“无心插柳柳成荫”的境界,但绝不必刻意追寻,甚至牵强造势。惟其如此,数学课堂才是一个真正的对话课堂,是一个处处彰显着平等温馨的气氛、现实开放的理念、动态生成的认知的灵性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