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主题校本教研的主题来自于一线教师在实施课程改革中教学中的困惑,问题的来源成就了教师研究的积极态度与内在动力;主题校本教研活动的核心思想体现三个为“主”,即:主题是主线,课堂是主阵地。教师是主体。
关键词:主题校本教研 新课程改革
一、是什么引起了我们对“教研是否需要主题”的思考?
由于工作需要,笔者常去学校调研听课,参加教研组活动。我们发现教研活动的“听课、评课”,往往是就课论课,无法和日常教学联系起来,经常纠缠于一些抽象概念和具体做法,可谓是“形散神也散”。尽管我们有一度教研和二度教研,但实际上,不少教师在“二度教研”之后,有时还会感到“后者还不如前者”,原因是一度教研中那些关于教学技巧和教学细节的方法在二度的课堂上往往因为学生的不同而不再适用。这种零敲碎打、形散神也散的教研耗时多、收获少,使我们想到了问题在于没有明确的研究主题。
二、教研主题来哪里?是怎样炼成的?
研究始于问题,问题来源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困惑,来源于调研中的普遍问题。问题是主题产生的前提,但问题不一定是研究主题。因为问题不是谁让我们做什么,而是我们在向着课程标准前进的过程中,出现了与预期的教学目标有很大落差的教学现象。而主题是我们“通过怎样的行为策略改进来实现部分或总体的目标落实”的一种预设的方向和策略。因此主题的产生需要对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归类,把发现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分析、综合,经过聚焦、提炼后形成的中心议题。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在推行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有不少教师对新课程缺乏全面、深入的理解,课堂教学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用二元对立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有的甚至完全舍弃了传统教学中的优秀方法,盲目“跟风”,追求“时髦”,致使课堂教学虚假繁荣;有的教师谈“讲”色变等等,使教学改革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通过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分析和相关解决策略的分析,我们确立了“课改中我们到底改什么”这样一个教研主题,在这个教研主题下有三个相关的教研点,并成为一个完整的教研序列。这三个教研点是:
①新课程教材中变化最明显的是哪几个方面;
②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哪些是屏弃和继承的;
③课改中的课堂我们应该怎么上。
由此可见,从问题生成主题,需要教师对问题进行研究(包括对相关教育理论的学习、对问题现象的深入地、比较贴近本质的分析),找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然后提炼出主题。
三、主题教研活动的基本框架是什么?
主题校本教研活动的基本框架为三个“一”,体现三个为“主”。一个主题即一个来自于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教学研究主题:一组实践课一即一组能反映该主题的研究思想、解决其中的问题的教学探索课;一个系列的教研活动——即一个系列围绕主题的、有教研组和教研员共同参与的教学研讨活动。
三个为“主”即研究主题是主线,课堂是主阵地,教师是研究主体。主题为主线:教师的上课——说课——评课都围绕着主题进行:“上”一节与主题关联的探究课,“说”与主题关联的课堂教学设计思路和策略,“评”与主题达成度相关的课堂教学及其教学反思。课堂为主阵地:主题校本教研的着眼点聚焦课堂教学,从三维教学目标的制定到教学策略实施,从教与学多元素整合到课堂教学多元评价,诸多问题都围绕着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都需要把课堂教学作为研究的试金石和实验阵地。教师的主体作用表现在:主动寻求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点、切入口,主动获取最新教育教学理论;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营造教学研究的团队精神,共同探索,共同发展。
四、收获
以主题为主的教研活动使听课的教师在课前有准备,带着问题听课并进行针对性的思考;在交流中。每个教师感到不仅有话可说,而且逐渐做到了有话会说;正如一位普通教师所说的:“搞研究原来不是深奥的,与我们每天的工作息息相关……”教师们朴实的语言、真实的感受使我们相信主题校本教研会给我区的课堂教学带来质的飞跃。会使教师由“教书匠”向“教育研究者”成功转轨。
关键词:主题校本教研 新课程改革
一、是什么引起了我们对“教研是否需要主题”的思考?
由于工作需要,笔者常去学校调研听课,参加教研组活动。我们发现教研活动的“听课、评课”,往往是就课论课,无法和日常教学联系起来,经常纠缠于一些抽象概念和具体做法,可谓是“形散神也散”。尽管我们有一度教研和二度教研,但实际上,不少教师在“二度教研”之后,有时还会感到“后者还不如前者”,原因是一度教研中那些关于教学技巧和教学细节的方法在二度的课堂上往往因为学生的不同而不再适用。这种零敲碎打、形散神也散的教研耗时多、收获少,使我们想到了问题在于没有明确的研究主题。
二、教研主题来哪里?是怎样炼成的?
研究始于问题,问题来源于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困惑,来源于调研中的普遍问题。问题是主题产生的前提,但问题不一定是研究主题。因为问题不是谁让我们做什么,而是我们在向着课程标准前进的过程中,出现了与预期的教学目标有很大落差的教学现象。而主题是我们“通过怎样的行为策略改进来实现部分或总体的目标落实”的一种预设的方向和策略。因此主题的产生需要对若干问题进行分析,归类,把发现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分析、综合,经过聚焦、提炼后形成的中心议题。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在推行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有不少教师对新课程缺乏全面、深入的理解,课堂教学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用二元对立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有的甚至完全舍弃了传统教学中的优秀方法,盲目“跟风”,追求“时髦”,致使课堂教学虚假繁荣;有的教师谈“讲”色变等等,使教学改革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通过对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分析和相关解决策略的分析,我们确立了“课改中我们到底改什么”这样一个教研主题,在这个教研主题下有三个相关的教研点,并成为一个完整的教研序列。这三个教研点是:
①新课程教材中变化最明显的是哪几个方面;
②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哪些是屏弃和继承的;
③课改中的课堂我们应该怎么上。
由此可见,从问题生成主题,需要教师对问题进行研究(包括对相关教育理论的学习、对问题现象的深入地、比较贴近本质的分析),找到问题的深层次原因,然后提炼出主题。
三、主题教研活动的基本框架是什么?
主题校本教研活动的基本框架为三个“一”,体现三个为“主”。一个主题即一个来自于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教学研究主题:一组实践课一即一组能反映该主题的研究思想、解决其中的问题的教学探索课;一个系列的教研活动——即一个系列围绕主题的、有教研组和教研员共同参与的教学研讨活动。
三个为“主”即研究主题是主线,课堂是主阵地,教师是研究主体。主题为主线:教师的上课——说课——评课都围绕着主题进行:“上”一节与主题关联的探究课,“说”与主题关联的课堂教学设计思路和策略,“评”与主题达成度相关的课堂教学及其教学反思。课堂为主阵地:主题校本教研的着眼点聚焦课堂教学,从三维教学目标的制定到教学策略实施,从教与学多元素整合到课堂教学多元评价,诸多问题都围绕着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都需要把课堂教学作为研究的试金石和实验阵地。教师的主体作用表现在:主动寻求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点、切入口,主动获取最新教育教学理论;强调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协调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互相学习,营造教学研究的团队精神,共同探索,共同发展。
四、收获
以主题为主的教研活动使听课的教师在课前有准备,带着问题听课并进行针对性的思考;在交流中。每个教师感到不仅有话可说,而且逐渐做到了有话会说;正如一位普通教师所说的:“搞研究原来不是深奥的,与我们每天的工作息息相关……”教师们朴实的语言、真实的感受使我们相信主题校本教研会给我区的课堂教学带来质的飞跃。会使教师由“教书匠”向“教育研究者”成功转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