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来源 :学周刊·学术研究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zhiye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中学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负有重要责任。创新的过程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需要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问题引领着创新的方向,是思维创新的起点。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经常使学生意识到一些难于解决的、疑惑的数学问题或实际问题,并产生怀疑、探索的心理状态,即问题意识。数学教学中必须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这是数学教学的任务之一,也是形成学生的科学态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之一。
  当学生学习认识一个数学对象时,会面临许多问题。例如,面对一个数学定理,一个学生会有如下问题:“这个定理成立吗?如何证明?证明思路是怎么想到的?我能想到吗?有没有更好的证明思路?最初是怎样发现这个定理的?还能完善吗?能否一般化?”等等。学生如果能提出这些问题,说明学生有了强烈的求知欲望,这对学生是非常必要的。若学生在学习中提不出问题,或者总是被动地跟着老师的问题走,学生是不会对学习产生兴趣的,数学知识对他们来讲就是“无病呻吟”。要使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数学教育环境和适当的方法。
  第一,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心理准备状态,即好奇与探究。好奇与探究是人的天性,数学教学就是要唤起学生好奇与探究的需要,使学生承担起探索数学新知识的责任。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先给学生一个悬念:“一个学生玩耍,剪下了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拼凑时他有了一个惊喜的发现,是什么呢?”这样一下子就激起了学生的好奇与探究的欲望,学生会主动动手做,弄清这个发现是什么。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这个重要的数学定理。这个认识本身会使学生感到讶异和神奇,能激起他们高昂而持久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就被调动起来。接下来,学生会积极去探索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思路,提出各种证明思路问题,不断完善他们对定理的认识。
  第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必须有问题意识。如果一个教师都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他又如何能指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一个数学教师要能够利用各种方法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有所感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例如,①可以先让学生做一些特殊的问题,然后通过概括归纳提出一般的数学问题;②把一些具有类比关系的数学问题放到一起让学生做。一般地,学生能处理比较简单的问题,然后通过分析比较发现这些问题的关系,因而会类比提出类似解法的问题;③通过交流、讨论、对比各自问题解答的过程,矛盾解法会使学生提出“谁的答案正确?”“错误的原因是什么?”不同解法的比较,会使学生提出“好的解法是怎么想到的?我怎么没想到?”等问题,促使学生反思解题过程;④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去发现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等等。
  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法、类比启发法、交流对比法、社会实践法是发现数学问题的主要方法,这些方法的运用要求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的学习方式(即灌输——接受法),提倡并实施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
  第三,教学问题往往具有较强的概括性,有时必须使用数学语言才能表达清楚。一个数学问题若不能清楚地表达出来,就不能清楚地认识这个数学问题,就无法同别人进行交流,也就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从而影响学生的问题意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学生数学语言的修养,提高学生概括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遇到数学问题时能够清楚地表达出来,即提出问题。
  第四,对学生提出的数学问题,要妥善处理。对于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应给予辅导;对于超出中学数学范围的问题。教师应指明解决的方向,使学生有所追求。切忌将学生的问题止于教师。学生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要让学生自己去解决。一旦学生有了数学问题,就能很自然地激起他们探究的需要。学生为了解决问题,会调动各种知识和能力为其服务,因此学生的知识会由死变活,由零散变成整体。这样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会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日趋完善。数学问题的解决,会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和能力的力量,更能激发他们求知欲,求知欲愈高,学习的兴趣就愈浓。在这种状态下,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是非常敏感的,因此会提出各种各样的数学问题,会不断学习新知识,搜集相关的资料,学习的视野也就扩大了。随着学习视野的扩大,学生便会有更深、更多的数学问题出现。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成为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一发现新问题”的不断探索发现的过程,使数学问题伴随学生数学学习的全过程,促使他们不断进取,强化了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他们探究的需要得到满足,他们体验新知识的需要得到满足,他们的情感得以丰富,因此,使得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这正是现代教育所要求的教学目标,也是我们每个教师教学努力的方向。
其他文献
于丹说:“人的视力有两种功能:一是无限宽广地去拓展世界,一是无限深刻地发现内心。”当内与外形成一种契合时,电光火石之间,就产生了动人的情怀,也就有了美的感受。  川端康成的《花未眠》就给了我这样的启示。花未眠是众所周知的现象,却引起了作者巨大的惊叹,原因就在于作者从一种普通的生命现象中获得了美的感悟。其实“自然的美无时无处不在”,只是由于人们的视而不见,熟视无睹,这就使原本美丽的花呈现一种无人欣赏
期刊
一、教学目的    (1)探究酸碱度影响酶的活性;  (2)通过实验的探究,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3)通过对实验的设计和处理,培养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    实验步骤的设计和结果的分析讨论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思维,合理引导,重点突破。    三、课前准备    (1)教室20组桌椅,每组2人;  (2)每组器材:试管5支、试管架、标签;  溶
期刊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是教学的主要媒体。它不仅是教师授课的主要依据,还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源泉,关系到教学质量和未来人才的素质。教材是教学信息沟通的媒体,钻研好教材既是达成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和前提,又是一项复杂的创造性工作。教材钻研涉及面广、头绪多,需要教师在教学理论、实践经验和个人素养等方面具备较高的水平。只有认真钻研教材,弄清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才能切
期刊
当前,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新课题,教师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把教育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社会素质以及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上。农村的中学生朴实、勤奋,但文化基础差、知识面较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们经常感到:讲了很多遍的问题,学生还是不懂,或是一知半解。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农村中学数学教学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期刊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积极探求知识并且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它能引起学习的需要,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是学习的一种动力。所以只有当学习者本身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时,才能使整个学习积极起来。具体表现为:学习情绪高、学习意志顽强,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对物理学习产生兴趣呢?    一、挖掘实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让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兴趣,首先要使学生感到
期刊
完形填空题是高考英语试题中一种综合性很强,是介于“单项选择”和“阅读理解”之间的一种题型。其制题意图,就是要考生根据给定的语境,综合运用所学的语言和词汇知识,把短文中的空缺补充完整。它既考查考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又考查考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包括识词能力、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等。其具体要求为:在一篇250—300个单词的短文中留出20个空,要求考生从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佳选
期刊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学好物理就要做好实验。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好的实验能使物理变得更直观,更容易理解,使其对知识的理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实验可以培养学生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刚学习物理时都有一种新奇感,而新鲜、好奇正是诱发学习兴趣的积极因素。教师要把握学生这个时期,努力去激发、培养学生的兴趣。这种好奇心如果得不到及时培养,可能很快就会消失,所以应
期刊
作文教学难,农村学校的作文教学尤其难。因为农村的学生生活面狭窄、见识少、读书少,大多数农村学生从小就生活在一个闭塞、循规蹈矩的小空间中,加上孩子的父母文化水平低,给孩子的启蒙教育不够,说话训练、语言积累、表达练习缺乏,使得他们在写作方面从入学就已落在城市学生的后面。教师的作文训练也是选材窄、内容浅、立意旧。如何克服这些难题?如何充分利用农村的现有条件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值得教师认真研究。笔者长期在
期刊
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推动社会进入了一个信息画的时代,以多媒体技术为灵魂的现代信息教育技术赋予传统教育新的内涵。回顾几年来多媒体技术运用的曲折历程,对这一现代化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和和推广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从眼花缭乱中开始    起初看到的多媒体运用在教学中时,有一种深深的被震撼的感觉。看到历来沉默僵化的黑板被多彩的屏幕取代,课堂上只能描述的许多画面竟然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听到同
期刊
现行初中化学教材以基础知识教学为主,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由于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初中教学中普遍存在着重视传授知识、忽视能力培养的现象。因此加强能力的培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学工作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    一、把握学科特点。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    观察能力是指人们运用观察方法,全面、深入、正确地认知事物的能力。化学实验中主要是观察化学中的实验现象、仪器的使用及装置组装,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