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也是一所学校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有效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中之重,教学环节的合理安排、有效配合则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不可估量的作用。有效地预习、生动的课堂,加上时不时的“调味剂”,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更是一种有效地手段。
关键词:行之有效;课堂教学;化雅为俗;游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123-02
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也是一所学校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有效保障。工作四年以来,我本人一直针对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同时也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总结。我认为必须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
首先,抓好预习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前提。此处教师设置针对性的预习内容,学生认真做好预习作业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只有恰当的、合理的、有针对性的预习,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力和课堂效率。例如,针对古诗词,学生预习的重点在于了解清楚作者写此文的写作背景、时代特征,作者写此诗时的人生际遇,以及作者对人生的看法和态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写此诗时作者在被贬途中接到赦免诏令后所写,所以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松和愉悦。杜甫的《望岳》,此时唐朝国盛民强,加上杜甫年轻气盛,家境也不错,有远大的志向,所以高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抒发自己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积极心态。然而,他的《石壕吏》却在表现民生的疾苦,反映出自己生活的落魄,这也与社会现状相吻合,所以在此诗中他的傲气、霸气削减了很多。了解了这些,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就轻松多了。而针对一些散文篇目,除了了解写作背景之外,更多的应该是反复朗诵,从而体会散文的语言美和意蕴美,以此帮助学生对散文的“神”的理解和把握。随之加快了脚步,走出悲痛,走向乐观。对于内容简单、生字词多的文章我们的预习则应停留在简单的认字解词阶段。所以有针对性的预习,对于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理解都有很大的帮助。其次,要注重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听”的质量。课堂中有效地讲解和听讲是语文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环节。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全神贯注的听讲并积极思考,关键在于教师讲解的生动性、通俗性、透彻性。对此我个人认为,生动性、通俗性、透彻性三者是相辅相承的,做好前两者,后者自然而然就完成了。我本人认为的生动性,不光指语言的生动优美、跌宕起伏,更多的是教师表情与肢体语言的丰富。丰富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可以给学生传递课文不同段落的情感内容。或喜或悲、或幽默或深沉的表情,或狂热或宁静的肢体语言,都能不同程度的传递相应的情感,也能传递教师对学生的认可度,还能吸引学生的目光,提高听课效率。在此点上我觉得语文教学完全可以借鉴周立波“海派清口”的特色,这需要教师掌握一些肢体表达技巧,神态表现技巧,只是这一点做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慢慢学习领会。或疑或喜、或惊或乍的表情也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的思考力。所谓的通俗性,主要是针对农村初中学生而言。因为语文是一门较“雅”的学科,教材中选用的每篇文章不论字、词、句、段,都是作者字斟句酌的结果,用“雅”来形容一点不为过。而这种“雅”的文章对于多数农村初中生而言,理解思考起来就有了一定的难度,因为他们的知识面、理解能力及探知能力相对而言要差一点,所以我认为,只有化“雅”为“俗”,使学生轻松理解之后,再化“俗”为“雅”,从而达到理解文意的目的。例如,《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判断词句是否是真理性语言时,学生在本能思想的引导下毫不犹豫的回答此句定为真理,理由是他是大教育家孔子的名言。可是如果我这样问学生,“我有一个苹果,但我不爱吃,我是不是不应该把它给喜欢吃的同学呢?”这个时候学生的思维就产生了很大的波动,对这个句子所反映的真理性产生了疑问,进而不会盲目的尊崇圣人的言行。化“雅”为“俗”也就简单的完成了,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而且做到了通俗易懂。然后将这个道理用课本中的“雅”句说出来就可以了。补充一点,除了以上二者之外,我觉得偶尔的课堂“游戏教学”也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兴趣、语文能力有不可忽视的帮助。就在前几天,我尝试了一堂游戏作文教学。因为这周我们学的是人物的描写,同学们写人物时总是按套路出牌:例如描写方面常用“炯炯有神的眼睛”、“水汪汪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高挑的身材”;记叙方面,同学们写母亲、老师的作文内容大多是:①放学下雨了,我没带伞,突然母亲来了,我很感动!②生病了,母亲冒雨被我去医院!③学生因为生病了,缺课了,老师为他补课,学生很感激。所以,我做了个游戏,叫做“猜猜我是谁?”学生小组讨论,口头说出某个老师或同学的特点,然后让别组同学猜,猜对猜错继续补充,最终将有用的、好的形容词汇积累下来以备后用。结果发现,的确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好词好句不断涌现,同学们争先恐后,各执己见,可谓是热火朝天。好学生发挥了,学困生学习了,人物也在我们面前活灵活现。接着,我的第二个游戏上场了——“故事接龙”,根据同学们的人物特点叙述接故事。一词一句不嫌少,一段一篇不嫌多,故事也是五彩纷呈、各领风骚。游戏结束,素材有了,写作也就不是难事了,恐惧心理也消除了,当然好文章也不乏少数。
所以,有效地预习、生动的课堂加上时不时的“调味剂”,只要做好了以上几点,“教”则不成问题,“理解”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当学生集中注意力,并能将课本内容通俗的理解了之后,他对知识也掌握透彻了,同时也就能够吸引他的学习兴趣。总之,教学也是一门技巧,一门艺术,所以我们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慢慢探求,不断总结,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作者简介:朱银萍(1984-),女,甘肃兰州人,中学语文教师,主要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
关键词:行之有效;课堂教学;化雅为俗;游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9-0123-02
教学质量是学校教育的生命线,也是一所学校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和有效保障。工作四年以来,我本人一直针对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尝试,同时也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总结。我认为必须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入手。
首先,抓好预习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前提。此处教师设置针对性的预习内容,学生认真做好预习作业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只有恰当的、合理的、有针对性的预习,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力和课堂效率。例如,针对古诗词,学生预习的重点在于了解清楚作者写此文的写作背景、时代特征,作者写此诗时的人生际遇,以及作者对人生的看法和态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写此诗时作者在被贬途中接到赦免诏令后所写,所以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松和愉悦。杜甫的《望岳》,此时唐朝国盛民强,加上杜甫年轻气盛,家境也不错,有远大的志向,所以高呼“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抒发自己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积极心态。然而,他的《石壕吏》却在表现民生的疾苦,反映出自己生活的落魄,这也与社会现状相吻合,所以在此诗中他的傲气、霸气削减了很多。了解了这些,学生对诗意的理解就轻松多了。而针对一些散文篇目,除了了解写作背景之外,更多的应该是反复朗诵,从而体会散文的语言美和意蕴美,以此帮助学生对散文的“神”的理解和把握。随之加快了脚步,走出悲痛,走向乐观。对于内容简单、生字词多的文章我们的预习则应停留在简单的认字解词阶段。所以有针对性的预习,对于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理解都有很大的帮助。其次,要注重教师的“讲”与学生的“听”的质量。课堂中有效地讲解和听讲是语文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环节。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全神贯注的听讲并积极思考,关键在于教师讲解的生动性、通俗性、透彻性。对此我个人认为,生动性、通俗性、透彻性三者是相辅相承的,做好前两者,后者自然而然就完成了。我本人认为的生动性,不光指语言的生动优美、跌宕起伏,更多的是教师表情与肢体语言的丰富。丰富的表情和肢体语言,可以给学生传递课文不同段落的情感内容。或喜或悲、或幽默或深沉的表情,或狂热或宁静的肢体语言,都能不同程度的传递相应的情感,也能传递教师对学生的认可度,还能吸引学生的目光,提高听课效率。在此点上我觉得语文教学完全可以借鉴周立波“海派清口”的特色,这需要教师掌握一些肢体表达技巧,神态表现技巧,只是这一点做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慢慢学习领会。或疑或喜、或惊或乍的表情也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学生的思考力。所谓的通俗性,主要是针对农村初中学生而言。因为语文是一门较“雅”的学科,教材中选用的每篇文章不论字、词、句、段,都是作者字斟句酌的结果,用“雅”来形容一点不为过。而这种“雅”的文章对于多数农村初中生而言,理解思考起来就有了一定的难度,因为他们的知识面、理解能力及探知能力相对而言要差一点,所以我认为,只有化“雅”为“俗”,使学生轻松理解之后,再化“俗”为“雅”,从而达到理解文意的目的。例如,《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判断词句是否是真理性语言时,学生在本能思想的引导下毫不犹豫的回答此句定为真理,理由是他是大教育家孔子的名言。可是如果我这样问学生,“我有一个苹果,但我不爱吃,我是不是不应该把它给喜欢吃的同学呢?”这个时候学生的思维就产生了很大的波动,对这个句子所反映的真理性产生了疑问,进而不会盲目的尊崇圣人的言行。化“雅”为“俗”也就简单的完成了,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而且做到了通俗易懂。然后将这个道理用课本中的“雅”句说出来就可以了。补充一点,除了以上二者之外,我觉得偶尔的课堂“游戏教学”也对提高学生的语文兴趣、语文能力有不可忽视的帮助。就在前几天,我尝试了一堂游戏作文教学。因为这周我们学的是人物的描写,同学们写人物时总是按套路出牌:例如描写方面常用“炯炯有神的眼睛”、“水汪汪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高挑的身材”;记叙方面,同学们写母亲、老师的作文内容大多是:①放学下雨了,我没带伞,突然母亲来了,我很感动!②生病了,母亲冒雨被我去医院!③学生因为生病了,缺课了,老师为他补课,学生很感激。所以,我做了个游戏,叫做“猜猜我是谁?”学生小组讨论,口头说出某个老师或同学的特点,然后让别组同学猜,猜对猜错继续补充,最终将有用的、好的形容词汇积累下来以备后用。结果发现,的确是“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好词好句不断涌现,同学们争先恐后,各执己见,可谓是热火朝天。好学生发挥了,学困生学习了,人物也在我们面前活灵活现。接着,我的第二个游戏上场了——“故事接龙”,根据同学们的人物特点叙述接故事。一词一句不嫌少,一段一篇不嫌多,故事也是五彩纷呈、各领风骚。游戏结束,素材有了,写作也就不是难事了,恐惧心理也消除了,当然好文章也不乏少数。
所以,有效地预习、生动的课堂加上时不时的“调味剂”,只要做好了以上几点,“教”则不成问题,“理解”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当学生集中注意力,并能将课本内容通俗的理解了之后,他对知识也掌握透彻了,同时也就能够吸引他的学习兴趣。总之,教学也是一门技巧,一门艺术,所以我们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慢慢探求,不断总结,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作者简介:朱银萍(1984-),女,甘肃兰州人,中学语文教师,主要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