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5月18日一大早,一位老人从缀满补钉的口袋里取出一个厚厚的信封,交到党支部书记张庆英的手上,她说:“这13000元钱是我5月份的党费,也是我对党的85岁生日的一点心意。”
这是84岁的她第三次向党组织交纳的大额党费。
这位有着53年党龄的老党员,1999年和2000年,分别一次性交纳了3000元和4000元党费。
她不是富人,她是北碚区水土镇税务所每月只有700多元退休金的普通退休干部,她的名字叫张淑均。
张淑均说,一个人可以退休,但作为党员不能退休,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
张淑均早年就读于四川省重庆女子职业学校,毕业后就到了当时的江北县税务局工作,从一个普通的会计员干到副局长。
退休后的张淑均,始终把学习当成一种快乐。
她视力不好,看东西只好借助老花镜、放大镜。手抖得厉害,做读书笔记很困难,她写上一段,就稍稍休息,再接着写。女儿劝她不要写了,她说:“不做笔记,年龄大了容易忘,需要的时候找起来麻烦。”记者在她家里看到,她用红圆珠笔在一张巴掌大的纸上把“八荣八耻”的内容工工整整地抄下来,用铁夹子夹在挂历上。她每天早晚都要读一遍。
张淑均常说,一个人可以退休,但作为党员不能退休,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
她家的桌子上、沙发上、衣柜上、箱子里,到处都堆放着报刊、书籍和读书笔记。老人自费订阅了《人民日报》、《党员文摘》等多种报刊。读到重要文章,她都用红笔勾出来,有的还摘抄在笔记本上……
1999年,为了找《星火燎原》丛书,她找了大半年,找遍了北碚的所有书店,最后还是大女儿常连秀在渝北区委党校找到了这套书。她如获至宝,用5年时间,将全套书读了5遍,记了9本共50余万字的读书笔记。
先进性教育期间,张淑均一篇不漏地学习必读和选学文章,还撰写了3万余字的读书笔记和心得。她还收集保存了教育活动开展以来《人民日报》“永远的丰碑”栏目的所有文章。支部每次召开学习会,张淑均都要带上几篇近期摘录的文章和自己的读书笔记在会上读给大家听。
张淑均在日记中写道:“学习不好,工作一定做不好。学习不够,遇到具体问题时,不是束手无策,就是处理不当,于公于私都不利。”
正因为不断地学习,她的信仰尤其坚定。在“一打三反”运动中,她被错误地定为“特嫌”,蒙受了8年的不白之冤。张淑均的职务也因此从股长、副局长,再到所长、副所长,直到退休。小女儿常连栋被迫送到山东读书,直到22岁时才回到母亲身边。
张淑均的老同事邓瑞生说,当时,有人说她与特务勾结,跟她同时受审的刘定凤,经受不住这种打击,在一夜之间上吊自杀,而她始终相信党。
人生的磨难,没有动摇张淑均对党的忠诚。
穿着发白的解放鞋、快洗破的花衬衫,看上去就像农村老太太的张淑均,却有着崇高的人格境界。
张淑均身上,有种浩然正气,这是那个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的特点,这正是她有别于一般党员之所在。
张淑均的入党介绍人黄文芳告诉记者,她从来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平反后也未找组织恢复副局长职务。她的爱人去世时,小女儿才9岁,组织上提出给她一次性补助,她一分钱也没要。
2001年,税务局修建职工集资房,张淑均作为退休干部享有这个资格,但她毅然放弃了,也不允许女儿购买,有人提出拿2万元买这个指标,也被她断然拒绝。她说:“我和子女都有房子住了,不能再占国家的便宜。”
前些年,由于生活比较困难,大女儿常连秀弄了几十元钱的医药费发票,想以母亲的名义到单位上去报销。结果被她发现,当场把发票撕个粉碎。
张淑均80岁生日那天,两个女儿背着她在镇上一家餐馆订了3桌酒席,张淑均事先不知道。当着多年未见的亲朋好友的面,张淑均什么也没有说,可事后她把两个女儿叫到跟前狠狠地训了一番。
有一次,地税局请张淑均给党员讲党课,当时82岁的她坚决拒绝派车。她说:“我身体还行,我坐公共汽车去就行了,单位派车太浪费了。”无奈,地税局的领导只好安排一名职工护送张淑均坐公交车。党课结束后,地税局领导再次提出用车送她回家,仍然遭到张淑均的拒绝。
在先进性教育活动期间,张淑均给所在支部的党员讲党课。工作人员准备用一次性的纸杯给她倒水,她立即制止:“我自己带了杯子,倒点白开水就行了,公家的纸杯节约一个是一个!”张淑均从自己随身携带的布袋里拿出一个破旧的搪瓷杯子。白色的搪瓷杯,外漆快脱完了,手柄处掉漆严重,已变成黑色。虽然杯子破旧不堪,但不管到什么地方,她都要带在身上,一带,就是30年。
在张淑均的生活中,有太多搪瓷杯一样的“老古董”。丈夫生前戴过的帽子,她一戴就是40多年;床上遮被盖的塑料布用了20多年,已经看不出是什么颜色,上面还用废弃的包装袋补了19个疤;外孙女扔掉的短袖衫,她捡来接上袖子,一穿就是5年。
几十年来,张淑均有一个习惯,从来不用热水器洗澡,她说这样太浪费。
她一直住着一套只有50来平方米的老房子,家里除了一台女儿用过的旧彩电,再也找不出一件值钱的东西,连平常人家都有的洗衣机、空调、冰箱,她一样没有,一个破沙发一坐就是一个坑,仅有的一点家具,也是女儿用过了的掉了漆的。
张淑均每月只有700多元的退休金,除了很少的生活开支外,其余的钱全部用来交党费和救济别人。
张淑均有个同学家住成都,儿子去世儿媳改嫁,仅靠微薄的退休金供孙子读书,家庭十分困难。张淑均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把自己节约下来的1000多元钱寄给了他们。
水土镇解放路社区的居委会主任肖维慧,1998年因公致残行动不便。从那以后,张淑均就成了肖维慧家的常客,逢年过节都要带上蜂蜜、水果等营养品去看望她,拉拉家常,讲讲国事家事,8年来,从未间断。
是的,她是一个普通的老人,但,她又是一个不平常的共产党人。她所做到的,都是常人难以坚持的“小事”。正因为这样,市委书记汪洋最近作出重要批示:“可进一步了解张淑均同志的事迹,并给予必要的宣传,教育广大党员干部。”
这是84岁的她第三次向党组织交纳的大额党费。
这位有着53年党龄的老党员,1999年和2000年,分别一次性交纳了3000元和4000元党费。
她不是富人,她是北碚区水土镇税务所每月只有700多元退休金的普通退休干部,她的名字叫张淑均。
张淑均说,一个人可以退休,但作为党员不能退休,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
张淑均早年就读于四川省重庆女子职业学校,毕业后就到了当时的江北县税务局工作,从一个普通的会计员干到副局长。
退休后的张淑均,始终把学习当成一种快乐。
她视力不好,看东西只好借助老花镜、放大镜。手抖得厉害,做读书笔记很困难,她写上一段,就稍稍休息,再接着写。女儿劝她不要写了,她说:“不做笔记,年龄大了容易忘,需要的时候找起来麻烦。”记者在她家里看到,她用红圆珠笔在一张巴掌大的纸上把“八荣八耻”的内容工工整整地抄下来,用铁夹子夹在挂历上。她每天早晚都要读一遍。
张淑均常说,一个人可以退休,但作为党员不能退休,要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
她家的桌子上、沙发上、衣柜上、箱子里,到处都堆放着报刊、书籍和读书笔记。老人自费订阅了《人民日报》、《党员文摘》等多种报刊。读到重要文章,她都用红笔勾出来,有的还摘抄在笔记本上……
1999年,为了找《星火燎原》丛书,她找了大半年,找遍了北碚的所有书店,最后还是大女儿常连秀在渝北区委党校找到了这套书。她如获至宝,用5年时间,将全套书读了5遍,记了9本共50余万字的读书笔记。
先进性教育期间,张淑均一篇不漏地学习必读和选学文章,还撰写了3万余字的读书笔记和心得。她还收集保存了教育活动开展以来《人民日报》“永远的丰碑”栏目的所有文章。支部每次召开学习会,张淑均都要带上几篇近期摘录的文章和自己的读书笔记在会上读给大家听。
张淑均在日记中写道:“学习不好,工作一定做不好。学习不够,遇到具体问题时,不是束手无策,就是处理不当,于公于私都不利。”
正因为不断地学习,她的信仰尤其坚定。在“一打三反”运动中,她被错误地定为“特嫌”,蒙受了8年的不白之冤。张淑均的职务也因此从股长、副局长,再到所长、副所长,直到退休。小女儿常连栋被迫送到山东读书,直到22岁时才回到母亲身边。
张淑均的老同事邓瑞生说,当时,有人说她与特务勾结,跟她同时受审的刘定凤,经受不住这种打击,在一夜之间上吊自杀,而她始终相信党。
人生的磨难,没有动摇张淑均对党的忠诚。
穿着发白的解放鞋、快洗破的花衬衫,看上去就像农村老太太的张淑均,却有着崇高的人格境界。
张淑均身上,有种浩然正气,这是那个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的特点,这正是她有别于一般党员之所在。
张淑均的入党介绍人黄文芳告诉记者,她从来不向组织提任何要求,平反后也未找组织恢复副局长职务。她的爱人去世时,小女儿才9岁,组织上提出给她一次性补助,她一分钱也没要。
2001年,税务局修建职工集资房,张淑均作为退休干部享有这个资格,但她毅然放弃了,也不允许女儿购买,有人提出拿2万元买这个指标,也被她断然拒绝。她说:“我和子女都有房子住了,不能再占国家的便宜。”
前些年,由于生活比较困难,大女儿常连秀弄了几十元钱的医药费发票,想以母亲的名义到单位上去报销。结果被她发现,当场把发票撕个粉碎。
张淑均80岁生日那天,两个女儿背着她在镇上一家餐馆订了3桌酒席,张淑均事先不知道。当着多年未见的亲朋好友的面,张淑均什么也没有说,可事后她把两个女儿叫到跟前狠狠地训了一番。
有一次,地税局请张淑均给党员讲党课,当时82岁的她坚决拒绝派车。她说:“我身体还行,我坐公共汽车去就行了,单位派车太浪费了。”无奈,地税局的领导只好安排一名职工护送张淑均坐公交车。党课结束后,地税局领导再次提出用车送她回家,仍然遭到张淑均的拒绝。
在先进性教育活动期间,张淑均给所在支部的党员讲党课。工作人员准备用一次性的纸杯给她倒水,她立即制止:“我自己带了杯子,倒点白开水就行了,公家的纸杯节约一个是一个!”张淑均从自己随身携带的布袋里拿出一个破旧的搪瓷杯子。白色的搪瓷杯,外漆快脱完了,手柄处掉漆严重,已变成黑色。虽然杯子破旧不堪,但不管到什么地方,她都要带在身上,一带,就是30年。
在张淑均的生活中,有太多搪瓷杯一样的“老古董”。丈夫生前戴过的帽子,她一戴就是40多年;床上遮被盖的塑料布用了20多年,已经看不出是什么颜色,上面还用废弃的包装袋补了19个疤;外孙女扔掉的短袖衫,她捡来接上袖子,一穿就是5年。
几十年来,张淑均有一个习惯,从来不用热水器洗澡,她说这样太浪费。
她一直住着一套只有50来平方米的老房子,家里除了一台女儿用过的旧彩电,再也找不出一件值钱的东西,连平常人家都有的洗衣机、空调、冰箱,她一样没有,一个破沙发一坐就是一个坑,仅有的一点家具,也是女儿用过了的掉了漆的。
张淑均每月只有700多元的退休金,除了很少的生活开支外,其余的钱全部用来交党费和救济别人。
张淑均有个同学家住成都,儿子去世儿媳改嫁,仅靠微薄的退休金供孙子读书,家庭十分困难。张淑均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把自己节约下来的1000多元钱寄给了他们。
水土镇解放路社区的居委会主任肖维慧,1998年因公致残行动不便。从那以后,张淑均就成了肖维慧家的常客,逢年过节都要带上蜂蜜、水果等营养品去看望她,拉拉家常,讲讲国事家事,8年来,从未间断。
是的,她是一个普通的老人,但,她又是一个不平常的共产党人。她所做到的,都是常人难以坚持的“小事”。正因为这样,市委书记汪洋最近作出重要批示:“可进一步了解张淑均同志的事迹,并给予必要的宣传,教育广大党员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