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 400030)
摘要:本文在对高等学校经济学教学一般情况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主要高校经管类专业经济学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并对重庆大学经管类专业经济学课程给予重点研究,提出经济学课程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方面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经济学教学;经管类专业;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8-0139-02
一、高等学校经济学教学的一般情况
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将西方国家的主流经济学统称为西方经济学。在国际上,西方经济学这一说法其实并不存在。经济学是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基础性课程,一般在本科低年级开设,旨在培养学生对经济学整体结构和基本理论的认识,并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对基本经济现象有比较透彻的理解。此外,经济学也是进一步学习经济管理类其他专业课的基础。
经济学是研究有限资源如何实现优化配置的学科,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主要分析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在此基础上,研究现代西方经济社会的市场机制运行及其在经济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并提出微观经济政策以纠正市场失灵,亦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着重考察和说明国民收入、就业水平、价格水平等经济总量是如何决定、波动的,故又被称为总量分析或总量经济学。在方法上,经济学提供给学生大量的概念和理论模型,通过大量的图形和数理实证分析及经济学特有的概念去理解整个经济学原理;在学科特点上,既具有自然科学逻辑的严密性,又具有社会科学思维的开放性。
按照难度,经济学主要课程分为初级经济学、中级经济学和高级经济学。初级经济学是基本的入门性质课程,一般叫作“经济学”或“经济学原理”,或者把这门课分成“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从内容上说,一般以原理为主,主要介绍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初步形成经济学的框架,很少有模型研究和数理分析。中级经济学是在此基础上,内容有所拓宽,探讨的程度更加深入,无论知识的广度与难度都有所加深,更多地使用了数学推导,在分析问题时会借助数学工具,运用数学模型,对数学知识的要求更高。此外,中级经济学的内容更加广泛,难度更加深入,着重剖析经济理论本质,并不局限于简单的介绍。高级宏观经济学与中级宏观经济学中涉及的经济问题的范围差别并不大,但与中级宏观经济学相比,它研究问题的深度和难度都有所增加。虽然高级课程所涉及的大部分问题,在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中有所涉猎,但两者的差异主要在于研究问题的深度和使用的工具方法不同。在高级经济学中,模型中的函数从显函数转换到隐函数,模型分析的过程从比较静态转换到转移动态,模型分析的对象从确定性现象转换到随机性现象,模型运算工具从简单计算工具转换到专门计量经济学工具,模型分析方法从静态最优转换到动态最优等。本科经济学课程中,一般不涉及高级经济学层次。
在国际上,本科阶段首先开设《经济学原理》(初级经济学难度),让学生接受基本的经济学概念、理念与框架,然后开设《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中级经济学难度),提升经济学的思维逻辑、数理难度和研究方法。
目前,中宣部、教育部大力在高校推进马工程项目。经济学属于中宣部、教育部力推的马工程项目的一个重点课程,在课程内容和建设上也要遵循马工程总体思想,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
二、我国主要高校经管类专业经济学课程实施情况
改革开放之后,各大高校普遍开设经济学课程,并成为经管类专业的平台专业基础课和非经管类专业的通识课程(或素质教育类课程)。
笔者对我国主要高校经管类专业经济学课程开设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高校,调查发现:
1.我国主要高校对经济学课程教学十分重视,课程学时数、学分数设置较高。
2.一半以上高校(16/27)会按照国际惯例将经济学课程划分为初级经济学和中级经济学循序开设。浙江大学甚至开设了高级经济学,吉林大学除开设经济学原理、中级微观经济学和中级宏观经济学外,还开设了对应课程的双语课程。
3.学时总数最高的为吉林大学,合计384个学时;学时总数最低的为山东大学、中南大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分别48个学时,合计96个学时。所统计的我国主要高校经管类专业中,经济学平均学时为166个。由于各学校学分对应学时数不一致,不好简单地做学分比较。
4.在教学方法上,各高校基本以理论教学为主,之后提升学生的参与度,通过课堂互动、课外阅读、现实经济专题研讨等形式,增强学生对经济学理念和方法的理解水平。
三、重庆大学经管类专业经济学课程的设计
重庆大学经管学院一直非常重视经济学的教学。经济学是学院学科大类平台课程,按照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分类开设,教学难度接近中级经济学水平。在历年的培养方案中,经济学学时最高,微观经济学为72个学时,宏观经济学为56个学时。此后,由于学校整体调整毕业学分,各类课程的学分、学时均有所调整。课程学时数中,微观经济学为64个,宏观经济学为48个,合计112个。
除经管学院外,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也将经济学设立为各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微观经济学占56个学时、,3.5个学分;宏观经济学占48个学时,3个学分。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各专业的经济学课程设置不同,未作为平台课程。其中,工程造价专业开设经济学,学时为56个;财务管理专业开设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48个学时)、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36个学时),共计84个学时。
重庆大学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建设与房地产管理相关专业的经济学学时数相对全国水平均较低。但因毕业学分数的限制,要想进一步增加经济学的总体学时较为困难,只能在有限学时中通过课程教学设计,最大限度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通过全国比较研究,我们将重庆大学经管类经济学平台课程微观经济学继续设置为64个学时,宏观经济学调整为56个学时。
四、经管类专业经济学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进建议
经济学属于基础理论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同时又和现实经济息息相关。经济学一般在低年级开设,对刚从高中学习模式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一方面现实生活和经济感受相当匮乏,另一方面习惯于高中的被动学习和纯数理化的思维方式,对经济学的学习,在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上,有相当程度的转变难度。這使得经济学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评价方法,必须与课程特点、学生特点密切结合,最大限度地达到课程目标。
密切结合经济学科的自身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教学手段与方法上,要尽可能地利用多种资源,如网络平台、师生互动、课程网络资源延展、案例与实例、实际经济运行状态等,增加学生的参与性与互动性,增强他们对经济理论的现实基础理解与感性认识,加强学生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在教学方法上,通过课堂即时案例分析、小组案例研究、小课题研究等,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对知识理解掌握的主动性,建立经济学思维范式,形成初步的经济学研究能力。在课程考核中,重视过程学习,增加作业、小课题、小论文研究在成绩评定中的权重,逐步减少一卷定成绩的考评方式。
收稿日期:2016-11-29
项目支持:本研究由重庆大学大类系列课程建设项目《经济学系列课程》支持
摘要:本文在对高等学校经济学教学一般情况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主要高校经管类专业经济学课程实施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并对重庆大学经管类专业经济学课程给予重点研究,提出经济学课程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方面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经济学教学;经管类专业;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8-0139-02
一、高等学校经济学教学的一般情况
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将西方国家的主流经济学统称为西方经济学。在国际上,西方经济学这一说法其实并不存在。经济学是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基础性课程,一般在本科低年级开设,旨在培养学生对经济学整体结构和基本理论的认识,并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对基本经济现象有比较透彻的理解。此外,经济学也是进一步学习经济管理类其他专业课的基础。
经济学是研究有限资源如何实现优化配置的学科,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主要分析个体经济单位的经济行为,在此基础上,研究现代西方经济社会的市场机制运行及其在经济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并提出微观经济政策以纠正市场失灵,亦称市场经济学或价格理论。宏观经济学是以国民经济总过程的活动为研究对象,着重考察和说明国民收入、就业水平、价格水平等经济总量是如何决定、波动的,故又被称为总量分析或总量经济学。在方法上,经济学提供给学生大量的概念和理论模型,通过大量的图形和数理实证分析及经济学特有的概念去理解整个经济学原理;在学科特点上,既具有自然科学逻辑的严密性,又具有社会科学思维的开放性。
按照难度,经济学主要课程分为初级经济学、中级经济学和高级经济学。初级经济学是基本的入门性质课程,一般叫作“经济学”或“经济学原理”,或者把这门课分成“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从内容上说,一般以原理为主,主要介绍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初步形成经济学的框架,很少有模型研究和数理分析。中级经济学是在此基础上,内容有所拓宽,探讨的程度更加深入,无论知识的广度与难度都有所加深,更多地使用了数学推导,在分析问题时会借助数学工具,运用数学模型,对数学知识的要求更高。此外,中级经济学的内容更加广泛,难度更加深入,着重剖析经济理论本质,并不局限于简单的介绍。高级宏观经济学与中级宏观经济学中涉及的经济问题的范围差别并不大,但与中级宏观经济学相比,它研究问题的深度和难度都有所增加。虽然高级课程所涉及的大部分问题,在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中有所涉猎,但两者的差异主要在于研究问题的深度和使用的工具方法不同。在高级经济学中,模型中的函数从显函数转换到隐函数,模型分析的过程从比较静态转换到转移动态,模型分析的对象从确定性现象转换到随机性现象,模型运算工具从简单计算工具转换到专门计量经济学工具,模型分析方法从静态最优转换到动态最优等。本科经济学课程中,一般不涉及高级经济学层次。
在国际上,本科阶段首先开设《经济学原理》(初级经济学难度),让学生接受基本的经济学概念、理念与框架,然后开设《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中级经济学难度),提升经济学的思维逻辑、数理难度和研究方法。
目前,中宣部、教育部大力在高校推进马工程项目。经济学属于中宣部、教育部力推的马工程项目的一个重点课程,在课程内容和建设上也要遵循马工程总体思想,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
二、我国主要高校经管类专业经济学课程实施情况
改革开放之后,各大高校普遍开设经济学课程,并成为经管类专业的平台专业基础课和非经管类专业的通识课程(或素质教育类课程)。
笔者对我国主要高校经管类专业经济学课程开设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海财经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高校,调查发现:
1.我国主要高校对经济学课程教学十分重视,课程学时数、学分数设置较高。
2.一半以上高校(16/27)会按照国际惯例将经济学课程划分为初级经济学和中级经济学循序开设。浙江大学甚至开设了高级经济学,吉林大学除开设经济学原理、中级微观经济学和中级宏观经济学外,还开设了对应课程的双语课程。
3.学时总数最高的为吉林大学,合计384个学时;学时总数最低的为山东大学、中南大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分别48个学时,合计96个学时。所统计的我国主要高校经管类专业中,经济学平均学时为166个。由于各学校学分对应学时数不一致,不好简单地做学分比较。
4.在教学方法上,各高校基本以理论教学为主,之后提升学生的参与度,通过课堂互动、课外阅读、现实经济专题研讨等形式,增强学生对经济学理念和方法的理解水平。
三、重庆大学经管类专业经济学课程的设计
重庆大学经管学院一直非常重视经济学的教学。经济学是学院学科大类平台课程,按照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分类开设,教学难度接近中级经济学水平。在历年的培养方案中,经济学学时最高,微观经济学为72个学时,宏观经济学为56个学时。此后,由于学校整体调整毕业学分,各类课程的学分、学时均有所调整。课程学时数中,微观经济学为64个,宏观经济学为48个,合计112个。
除经管学院外,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也将经济学设立为各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微观经济学占56个学时、,3.5个学分;宏观经济学占48个学时,3个学分。建设管理与房地产学院各专业的经济学课程设置不同,未作为平台课程。其中,工程造价专业开设经济学,学时为56个;财务管理专业开设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48个学时)、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36个学时),共计84个学时。
重庆大学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建设与房地产管理相关专业的经济学学时数相对全国水平均较低。但因毕业学分数的限制,要想进一步增加经济学的总体学时较为困难,只能在有限学时中通过课程教学设计,最大限度地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通过全国比较研究,我们将重庆大学经管类经济学平台课程微观经济学继续设置为64个学时,宏观经济学调整为56个学时。
四、经管类专业经济学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进建议
经济学属于基础理论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同时又和现实经济息息相关。经济学一般在低年级开设,对刚从高中学习模式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一方面现实生活和经济感受相当匮乏,另一方面习惯于高中的被动学习和纯数理化的思维方式,对经济学的学习,在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上,有相当程度的转变难度。這使得经济学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评价方法,必须与课程特点、学生特点密切结合,最大限度地达到课程目标。
密切结合经济学科的自身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在教学手段与方法上,要尽可能地利用多种资源,如网络平台、师生互动、课程网络资源延展、案例与实例、实际经济运行状态等,增加学生的参与性与互动性,增强他们对经济理论的现实基础理解与感性认识,加强学生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在教学方法上,通过课堂即时案例分析、小组案例研究、小课题研究等,提升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对知识理解掌握的主动性,建立经济学思维范式,形成初步的经济学研究能力。在课程考核中,重视过程学习,增加作业、小课题、小论文研究在成绩评定中的权重,逐步减少一卷定成绩的考评方式。
收稿日期:2016-11-29
项目支持:本研究由重庆大学大类系列课程建设项目《经济学系列课程》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