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闻,作为依托互联网等媒介为载体获得蓬勃发展的一个行业,它的教育工作,随着网络发展不断进行调整,由早期的新闻教育向更广泛的传播教育扩张。本次调查在英国卫报于2016年选出的新闻专业排名前十的院校和QS世界大学2016排名前150的院校中进行,通过分析这些院校的课程设置和学业要求,结合相关文献和各大学官方网站上所展示的课程内容,对智媒时代新闻教育的改革进行研究。目前,英美大学的新闻教育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了较大的改革。
关键词:新闻教育 媒介融合 新闻采写
一、注重大学科的交叉融合
在智媒时代,新闻涉及到了各种专业和学科。单薄的新闻学教育不足以支撑起信息爆炸时代下的读者需求。以英国新闻专业排名前十的大学为例,近年来,新闻专业的学生需要修习的课程涵盖了法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门人文学科,跨专业课程的数量甚至超过了新闻课程。
二、积极应对媒介融合对于新闻采写的影响
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简单来说就是传播媒介的一体多能化,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浦尔提出,是指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产生“质变”,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如电子杂志、博客新闻、新闻客户端等等,现今,人们将媒介融合的范围引申的更加广泛,将一切媒介及其有关的要素囊括进来,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
目前,世界已进入资讯多样化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 鞑フ吆徒邮苷摺C教迦诵枰 更加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才能够适应媒介的多样化。为此,大部分英美新闻院校都已推出基于媒介融合或者与媒介融合相关的课程。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新闻学院和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新闻写作课程为例。高校的新闻写作内容大致分为了两部分,一是新闻报告写作,二是新闻写作。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将这两种课程分为了线下和线上两部分。
该课程设计与大部分院校的媒介融合课程相同,在某些大学,比如纽约大学,还开设了新闻的文学课程,通过对文学著作的学习来获取城市报道的经验。总的来说,高校的媒介融合课程总体有以下特征:(1)更加重视新闻六要素的作用,尤其是新闻标题和导语的写作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并且强调要在短时间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拼写、语法与网络写作规范内容进入网络新闻写作的教学内容中,同时加强新闻“故事板”,新闻数据等在新闻中的应用,注重新闻的完整性和说服力;(3)由于网络新闻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因此“网络新闻报道”的教学内容设置了许多与纸媒共同的内容,其中包括:统计学、基础数学与计算机辅助报道等;(4)负责教学的教授在课程中也更加强调新闻概念,而不是简单的软件技术的使用。
这些院校的媒介融合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非常注重学生的多平台写作能力,并将这种能力作为最终学生成绩是否优异的重要考核标准。
三、注重实践,实行精细化教学
新闻传播专业方向课程方面,密苏里新闻学院实行精细化教学,将一门课程按不同的方向细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以新闻报道类课程为例,该校开出的课程有:新闻报道、中级新闻报道、新闻编辑、互动写作、信息图表应用、科学/健康/环境写作、评论写作、社论写作、高级写作、宗教报道与写作、健康报道实务、计算机辅助报道、调查性报道、财经报道、国际问题报道、参与式新闻、社区报纸、融合媒体报道、新闻编辑、融合媒体编辑和制作、融合媒体报道编辑和市场等等,课程几乎涵盖各类新闻报道与写作。
四、在师资的选择上注重老师的从业经验和国际化的背景在教师资源的选择上,有一个普遍的趋势就是越来越国际化,以新加坡国立大学艺术和科学学院为例,学院的教师交流计划与来自于美洲、亚洲、澳大利亚和欧洲的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几乎涵盖了全球。
改革动因总结为两个方面:
1.业界需求
在2008年的金融危 C开始之前,美国的数字报纸的发展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但是,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新闻业可以说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为了使传统报纸和网络更好地整合,美国很多报社开始进行机构重组,对记者进行新的训练。比如 2009 年 4 月,《华盛顿郵报》宣布机构重组:简化部门设置,强化编辑记者跨部门、跨平台工作的能力,促进报纸与网络业务的整合。
2.学院内部需通过改革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
组织理论和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都认为,变革是各种组织应对外部不确定性和压力的一种方式。(无论是实际存在的还是主观上认为的压力)。在新媒体环境的压力下,作为组织,新闻和大众传播院系也必须通过引入媒介融合课程来适应外部的环境与压力。
除了应对外部压力外,新闻传播院系还需要通过变革来维护自己的组织先进性,以避免在激烈的竞争中被同行业的组织淘汰,在文化上继续获得公众、客户和其他专业人士的承认和认同。这种认同在行业竞争愈发惨烈的今天显得尤其重要,它是院系获得更多外部资源的必要条件[5]。
目前,中国的新闻教育大体上已经与国际上接轨,但是仍然存在实习资源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器材设备供应不足等问题,参照英美优秀大学的教育理念和课程设置,对于新闻教育在中国的改革,仍然十分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潘祥辉,孙志刚.务实创新:媒介融合时代的美国新闻教育及其启示.浙江传媒学院学报[J].2012(3).
[2] 周易军.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传播实践教育平台探析[J].传播与版权,2016(6).
[3] 蔡雯,周欣枫.新闻教育的“密苏里方法”[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2).
作者简介:
张炎(1997.9.17—),女,汉族,籍贯:黑龙江省尚志人,辽宁传媒学院,15级本科生,专业:文化产业管理,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关键词:新闻教育 媒介融合 新闻采写
一、注重大学科的交叉融合
在智媒时代,新闻涉及到了各种专业和学科。单薄的新闻学教育不足以支撑起信息爆炸时代下的读者需求。以英国新闻专业排名前十的大学为例,近年来,新闻专业的学生需要修习的课程涵盖了法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门人文学科,跨专业课程的数量甚至超过了新闻课程。
二、积极应对媒介融合对于新闻采写的影响
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简单来说就是传播媒介的一体多能化,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浦尔提出,是指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产生“质变”,形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如电子杂志、博客新闻、新闻客户端等等,现今,人们将媒介融合的范围引申的更加广泛,将一切媒介及其有关的要素囊括进来,不仅包括媒介形态的融合,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要素的融合。
目前,世界已进入资讯多样化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 鞑フ吆徒邮苷摺C教迦诵枰 更加丰富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才能够适应媒介的多样化。为此,大部分英美新闻院校都已推出基于媒介融合或者与媒介融合相关的课程。以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新闻学院和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新闻写作课程为例。高校的新闻写作内容大致分为了两部分,一是新闻报告写作,二是新闻写作。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将这两种课程分为了线下和线上两部分。
该课程设计与大部分院校的媒介融合课程相同,在某些大学,比如纽约大学,还开设了新闻的文学课程,通过对文学著作的学习来获取城市报道的经验。总的来说,高校的媒介融合课程总体有以下特征:(1)更加重视新闻六要素的作用,尤其是新闻标题和导语的写作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并且强调要在短时间内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2)拼写、语法与网络写作规范内容进入网络新闻写作的教学内容中,同时加强新闻“故事板”,新闻数据等在新闻中的应用,注重新闻的完整性和说服力;(3)由于网络新闻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因此“网络新闻报道”的教学内容设置了许多与纸媒共同的内容,其中包括:统计学、基础数学与计算机辅助报道等;(4)负责教学的教授在课程中也更加强调新闻概念,而不是简单的软件技术的使用。
这些院校的媒介融合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非常注重学生的多平台写作能力,并将这种能力作为最终学生成绩是否优异的重要考核标准。
三、注重实践,实行精细化教学
新闻传播专业方向课程方面,密苏里新闻学院实行精细化教学,将一门课程按不同的方向细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以新闻报道类课程为例,该校开出的课程有:新闻报道、中级新闻报道、新闻编辑、互动写作、信息图表应用、科学/健康/环境写作、评论写作、社论写作、高级写作、宗教报道与写作、健康报道实务、计算机辅助报道、调查性报道、财经报道、国际问题报道、参与式新闻、社区报纸、融合媒体报道、新闻编辑、融合媒体编辑和制作、融合媒体报道编辑和市场等等,课程几乎涵盖各类新闻报道与写作。
四、在师资的选择上注重老师的从业经验和国际化的背景在教师资源的选择上,有一个普遍的趋势就是越来越国际化,以新加坡国立大学艺术和科学学院为例,学院的教师交流计划与来自于美洲、亚洲、澳大利亚和欧洲的大学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几乎涵盖了全球。
改革动因总结为两个方面:
1.业界需求
在2008年的金融危 C开始之前,美国的数字报纸的发展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但是,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新闻业可以说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为了使传统报纸和网络更好地整合,美国很多报社开始进行机构重组,对记者进行新的训练。比如 2009 年 4 月,《华盛顿郵报》宣布机构重组:简化部门设置,强化编辑记者跨部门、跨平台工作的能力,促进报纸与网络业务的整合。
2.学院内部需通过改革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
组织理论和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都认为,变革是各种组织应对外部不确定性和压力的一种方式。(无论是实际存在的还是主观上认为的压力)。在新媒体环境的压力下,作为组织,新闻和大众传播院系也必须通过引入媒介融合课程来适应外部的环境与压力。
除了应对外部压力外,新闻传播院系还需要通过变革来维护自己的组织先进性,以避免在激烈的竞争中被同行业的组织淘汰,在文化上继续获得公众、客户和其他专业人士的承认和认同。这种认同在行业竞争愈发惨烈的今天显得尤其重要,它是院系获得更多外部资源的必要条件[5]。
目前,中国的新闻教育大体上已经与国际上接轨,但是仍然存在实习资源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器材设备供应不足等问题,参照英美优秀大学的教育理念和课程设置,对于新闻教育在中国的改革,仍然十分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 潘祥辉,孙志刚.务实创新:媒介融合时代的美国新闻教育及其启示.浙江传媒学院学报[J].2012(3).
[2] 周易军.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传播实践教育平台探析[J].传播与版权,2016(6).
[3] 蔡雯,周欣枫.新闻教育的“密苏里方法”[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2).
作者简介:
张炎(1997.9.17—),女,汉族,籍贯:黑龙江省尚志人,辽宁传媒学院,15级本科生,专业:文化产业管理,研究方向:新闻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