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它紧紧地将中华各族人民联系在一起。语文教学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自然承担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
关键词:灵魂;传承;渗透;策略;重要途径;文化精髓;涵养心性;培植道德;通晓人性;谙悉世事;民族之魂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它紧紧地将中华各族人民联系在一起。语文教学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自然承担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它紧紧地将中华各族人民联系在一起。语文教学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自然承担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史积淀下的文化精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指导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对于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课标形势下,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受到更大程度上的重视,我国的语文教学内容中也处处彰显着民族思想和传统文化精髓。小学学习阶段是重要的启蒙教育时期,学生的智力和思想都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对于小学生的人格完善和思想发展都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小学生还能够在教学中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树立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虽然在小学语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但是部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传统文化的渗透还存在意识、能力等方面的不足。
我国著名学者吴宓先生曾提出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是“涵养心性,培植道德,通晓人性,谙悉世事,表现国民性,增长爱国心,确定政策,转移风俗,造成大同世界,促进真正文明”。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的重要指标。传统文化的特点、作用及语文学科自身的优势都决定了在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挖掘教材、情感共鸣、古诗文经典诵读等,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渗透,真正发挥传统文化对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
中国是一个有着丰富文化历史传承的国度,充分利用我國的优良传统文化,从小学阶段就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道德情操方面的熏陶和教育,让他们在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懂得以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使其在学生心中扎根、传承。
传统文化教育千万不可缺失。如果学生无缘了解其博大精深,高雅从容,自然无从去敬仰崇拜了。可是,小学教科书中体现传统文化的内容比比皆是,又何以收效甚微?源于以前我们所教的仅仅是知识,不是教做人,知识不用就会很快被遗忘,无缘从心理上接受传统文化中的推己及人,尊师重道,重义轻利,那自然会形成庸俗低级的价值观、人生观,如自私自利、虚荣偏激,重利忘义、空虚浮躁。那么如何向学生渗透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使他们成为人格磊落,性情豁达,勇于进取,以天下为己任的新时代主人,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需慎重思考的问题。基于此,笔者在下文中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进行研究,旨在促进我国小学生的传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学,在学生意识形成阶段,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爱国情怀与民族情怀。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是一个开放的路径,将其渗透进课堂的策略主要有: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元素,主要方法是依托教材,开展高效课堂学习。要真正做到传统文化进课堂,就要对传统文化进课堂进行设计,科学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各学段的教学任务,根据各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教育目标,使之相互衔接,层层深入,螺旋上升,形成一体。比如小学低年级,以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为重点,以朗读为主要手段,选择浅显易懂、朗朗上口的国学经典开展启蒙教育;小学高年级,以提高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
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在氛围创设、活动开展、兴趣小组建设等方面,有计划、多层次、多形式体验。例如在校园走廊墙壁设置传统文化专栏,开展诗词诵读,经典传唱,爱国主义演讲、讲英雄故事等学生喜闻乐见的集体活动,在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的过程中,让学生在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上付诸行动,实施了“孝”和“礼”的活动,布置了传统文化家庭作业。开展为父母“三送”(送一句问候,送上一杯热茶,送上一首经典诵读“三做”(做一份手抄报,做一次义务劳动,做一件好事)活动,从日记和家长的反馈中了解到他们的行动受到了家长的好评;“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我们有礼,更应该守礼。因此,我们还对学生进行了“礼”的教育活动。教育学生从小学做有礼貌的人。待人有礼,处事有礼,接物有礼。通过校园诵读、吟唱、演讲等活动陶冶情操,他们受到熏陶和教育,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社会实践、文化实践,弘扬民族文化精髓。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践行传统文化,清明节去烈士陵园祭扫,端午节开展“讲爱国主义故事”比赛,中秋节开展“感恩”主题教育活动等。从走进课堂成为教学内容,到走进生活滋养学生,化外为内,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的心灵之根深深扎在这一沃土上,教育才真正体现了神奇的魅力。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寻根,探得宝藏。我们要建立起开放式的语文教学理念,努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把书本学习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不仅成为文化知识的消费者,还是文化知识的发现者,要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掬古典之泉,濯蒙尘之心,学生们在愉悦的传统文化学习中学会孝敬,学会关爱,学会诚信,学会思考,学会勤奋,学会优美……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责无旁贷地担当这一份神圣的使命,把民族文化的精髓有层次、有系统、有广度、有深度地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内化在学生的精神中,让优秀的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依然绽放着精神之花,民族之魂,让世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
附参考文献:
《中国校外教育》《课堂教学研究·学发教法研究》《教育·文摘版》《教育科学·全文版》《江西教育》《学周刊》《课程教育研究》《小学语文教师》以及百度学术论文等。
(作者单位: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第五小学)
关键词:灵魂;传承;渗透;策略;重要途径;文化精髓;涵养心性;培植道德;通晓人性;谙悉世事;民族之魂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它紧紧地将中华各族人民联系在一起。语文教学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自然承担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它紧紧地将中华各族人民联系在一起。语文教学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自然承担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重任。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史积淀下的文化精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对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指导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对于小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课标形势下,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受到更大程度上的重视,我国的语文教学内容中也处处彰显着民族思想和传统文化精髓。小学学习阶段是重要的启蒙教育时期,学生的智力和思想都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对于小学生的人格完善和思想发展都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小学生还能够在教学中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树立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虽然在小学语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但是部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对传统文化的渗透还存在意识、能力等方面的不足。
我国著名学者吴宓先生曾提出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是“涵养心性,培植道德,通晓人性,谙悉世事,表现国民性,增长爱国心,确定政策,转移风俗,造成大同世界,促进真正文明”。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的重要指标。传统文化的特点、作用及语文学科自身的优势都决定了在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挖掘教材、情感共鸣、古诗文经典诵读等,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渗透,真正发挥传统文化对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作用。
中国是一个有着丰富文化历史传承的国度,充分利用我國的优良传统文化,从小学阶段就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道德情操方面的熏陶和教育,让他们在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懂得以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使其在学生心中扎根、传承。
传统文化教育千万不可缺失。如果学生无缘了解其博大精深,高雅从容,自然无从去敬仰崇拜了。可是,小学教科书中体现传统文化的内容比比皆是,又何以收效甚微?源于以前我们所教的仅仅是知识,不是教做人,知识不用就会很快被遗忘,无缘从心理上接受传统文化中的推己及人,尊师重道,重义轻利,那自然会形成庸俗低级的价值观、人生观,如自私自利、虚荣偏激,重利忘义、空虚浮躁。那么如何向学生渗透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使他们成为人格磊落,性情豁达,勇于进取,以天下为己任的新时代主人,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需慎重思考的问题。基于此,笔者在下文中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进行研究,旨在促进我国小学生的传统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学,在学生意识形成阶段,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爱国情怀与民族情怀。
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是一个开放的路径,将其渗透进课堂的策略主要有: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元素,主要方法是依托教材,开展高效课堂学习。要真正做到传统文化进课堂,就要对传统文化进课堂进行设计,科学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各学段的教学任务,根据各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教育目标,使之相互衔接,层层深入,螺旋上升,形成一体。比如小学低年级,以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为重点,以朗读为主要手段,选择浅显易懂、朗朗上口的国学经典开展启蒙教育;小学高年级,以提高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
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在氛围创设、活动开展、兴趣小组建设等方面,有计划、多层次、多形式体验。例如在校园走廊墙壁设置传统文化专栏,开展诗词诵读,经典传唱,爱国主义演讲、讲英雄故事等学生喜闻乐见的集体活动,在诵读《三字经》《弟子规》的过程中,让学生在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上付诸行动,实施了“孝”和“礼”的活动,布置了传统文化家庭作业。开展为父母“三送”(送一句问候,送上一杯热茶,送上一首经典诵读“三做”(做一份手抄报,做一次义务劳动,做一件好事)活动,从日记和家长的反馈中了解到他们的行动受到了家长的好评;“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我们有礼,更应该守礼。因此,我们还对学生进行了“礼”的教育活动。教育学生从小学做有礼貌的人。待人有礼,处事有礼,接物有礼。通过校园诵读、吟唱、演讲等活动陶冶情操,他们受到熏陶和教育,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社会实践、文化实践,弘扬民族文化精髓。让学生参与社会活动,践行传统文化,清明节去烈士陵园祭扫,端午节开展“讲爱国主义故事”比赛,中秋节开展“感恩”主题教育活动等。从走进课堂成为教学内容,到走进生活滋养学生,化外为内,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的心灵之根深深扎在这一沃土上,教育才真正体现了神奇的魅力。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寻根,探得宝藏。我们要建立起开放式的语文教学理念,努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把书本学习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不仅成为文化知识的消费者,还是文化知识的发现者,要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掬古典之泉,濯蒙尘之心,学生们在愉悦的传统文化学习中学会孝敬,学会关爱,学会诚信,学会思考,学会勤奋,学会优美……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当责无旁贷地担当这一份神圣的使命,把民族文化的精髓有层次、有系统、有广度、有深度地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内化在学生的精神中,让优秀的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依然绽放着精神之花,民族之魂,让世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
附参考文献:
《中国校外教育》《课堂教学研究·学发教法研究》《教育·文摘版》《教育科学·全文版》《江西教育》《学周刊》《课程教育研究》《小学语文教师》以及百度学术论文等。
(作者单位: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第五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