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中小学生网民群体越来越庞大,网德教育已成必然之势,当务之急。网德教育是以网络道德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以提升中小学生的网络德育素养和道德自律能力为根本目的。本文着力对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网德教育体系的构建进行初步的探析。
关键词:网德教育;中小学;道德规范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121(2010)10-0009-03
随着新世纪科学技术与信息通讯交流技术(ICT)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娱乐网络化趋势越来越明显,21世纪业已进入信息共享的网络时代。网络具有全球、开放、隐匿、共享、互动、及时等特性,吸引了大量的中小学学生。2010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提升,达到28.9%。而其中的未成年人网民达1.15亿,互联网渗透率已近30%。此时的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由于涉世不深、经验不足,还未形成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面对暇瑜并存的网络容易产生道德认知障碍、道德情感障碍、道德意志障碍、道德行为障碍、道德人格障碍。[1]因此,面对如此庞大的中小学生网民群体,网德教育已成必然之势,当务之急。[2]
一、网德教育之内涵
德育是指通过教育、引导,使受教育者形成道德认知,养成道德行为习惯,产生道德情感,强化道德意志,最终把受教育者送入自我德育轨道的活动。传统的学校德育是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民主与法纪教育、心理品质教育于一体的学会做人的教育。然而,面对网络时代的到来,道德教育的范畴也随之扩展,理应涵盖两个方面:一是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行为规范教育,二是网络社会中的道德行为规范(以下简称网德)教育,两者交互影响,相辅相成。
概览已有研究文献,网德教育是指培养学生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网络道德意志和网络道德责任感,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提高学生的道德自律能力。也就是说,网德教育指以网络道德为内容进行的德育,它主要规范的是网民的网络社会行为。
二、网德教育之特征
网德一方面是现实德育规范的延伸,另一方面又是网络的“环保要素”,是网民在线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它更为强调道德修养的自我监督和控制。自然,与传统德育相比,网德教育因网络而具有自身的特性。
1. 复杂性
网络是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世界,是各种道德、非道德、反道德的信息集合体。其独特的异空性、匿名性、现实渗透性决定了网络社会行为的高效性、多变性、复杂性,仅靠强制性法律来规范和管理网络社会行为是远远不够的,况且目前尚未形成能有效监控的技术手段和完善的法律、道德规范。因此,社会急需健全适切的网德教育体系来规范网民的网络行为,塑造文明网络环境。
2. 前瞻性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和完善,网络对人们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的参与度与渗透度将愈来愈高,网络将不再是一个虚拟的社会,而将成为与现实社会平分秋色的行为领域,网德教育前瞻性地提出了网德教育观、网络行为观、网络秩序观,并致力于文明网络社会的构建,从而全面提升网民的网络道德修养,打造出利国利民的文明网络、和谐网络和绿色网络。
3. 丰富性
与现实德育比较,网德教育内容既渗透了现实德育内容,又兼蓄了独特的网络科技常识、网络信息技术和网德潜规则。其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可以选择现实课堂面对面的传统模式,也可以现身说法,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采取网络模式进行网德教育。
4. 创新性
信息时代的网德教育是一个新生事物,尚处于发展初期。网络的日新月异决定了网德教育的新颖性和创新性,其开放性、共享性和互动性有利于组织、机构、个体进行网德教育内容、形式、方法的创新、互动与分享。只要社会各方共同参与,齐心协力、出谋划策、不断创新,网德教育方可跟上网络发展,跟上时代变迁的步伐。
5. 现实性
网络社会虽具有虚拟性,但我们既可以将其看成现实社会的对立面,也可以将其视为现实社会的构成部分。一方面其德育对象——网民的社会身份和道德行为是现实的,另一方面其德育影响亦是现实而长远的,它不受时空的限制,可直接规制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双重道德行为,随着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网络化,其现实性将越来越凸显。
三、网德教育之体系建构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尚未形成成熟有效的网络法律和道德规范来规范网民的网络行为。然而,中小学生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正处于雏形阶段,具有不稳定性,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都较弱,且好奇心强,模仿性强,容易被新事物所诱惑和感染。因而,网络社会急需网德教育,现实社会更需网德教育。笔者将目前网德教育之问题归纳为:①人们尚未树立正确的网德教育观念;②尚未形成统一的网德准绳;③缺乏法律条款来规范网络道德行为;④缺乏完善的网德教育体系与监控机制;⑤缺乏高水平的网德教育师资队伍;⑥网德教育环境有待净化、优化;⑦网德教育重视力度不够。[3]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显然,只有建立和巩固以学校为龙头的家庭、社区、学校“三位一体”的网德教育体系,动员和组织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才能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真正落到实处,抓出成效。“三位一体”中,学校是主阵地、主课堂,社区是重要的依托和平台,家庭是基础和保障,缺一不可。学校只有与社区、家庭紧密联系,才能搞好德育工作。因此,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网德教育体系势在必行。任何体系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以下就保障其顺利运转的一系列子体系展开讨论。
1. 观念体系:提升网德教育紧迫意识
树立正确的网德教育观是正确开展网德教育的基本前提。[4]21世纪是网络信息的时代,家长和教师必须改变“在学校学习好、在家里听话”的好孩子标准,而应注意孩子的身心发展以及网络行为。德国一项调查显示,德国有60万青少年沉迷于网络难以自拔,青少年直接或间接因网络原因走上犯罪道路的,约占青少年罪犯的50%。[5]在这方面,我国青少年涉网犯罪也愈来愈常见。例如,据今年4月2日的《通信信息报》报道,青少年是网络游戏用户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低俗网游屡禁不止的情况下,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相关调查显示,低俗网游已成为青少年犯罪的重要诱因,青少年因为深陷低俗网络游戏而走上犯罪道路的案例屡见不鲜。有专家也表示,最近几年,未成年人因上网直接或间接引发的网瘾、早恋、恶搞甚至伤害、强奸等暴力犯罪时有发生,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和忧虑。[6]因此,校方、家长、社区应加强对网德教育的重视度和配合度,争做网德教育的主力军,为孩子打造绿色网络环境,培养孩子健康的网络道德观。
2. 咨询体系:建设咨询平台
在网络道德规范标准和网络法律尚不完善的现状下,学校、社区应加紧网络道德咨询平台的建设,同时利用德育网站有意识宣传网德教育内容。学校应设立网络咨询平台和学校心理咨询室,并且安排一支网德教育专业教师队伍来担任咨询师,让中小学生能自由选择咨询形式和空间,构建师生平等交流模式,使得咨询更具有亲密性和时效性;社区也应建立网德教育咨询处,为家长提供咨询、建议,帮助其解决网德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让家庭网德教育有效开展。
3. 课程体系:创新网德教育课
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网络低龄化趋势,学校应将网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开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网德教育课并进行效果测评。网德教育课程重在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加强网络自律性。其课程内容应涉及:①网络的是非判断,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提高对网络信息的分析、判断能力;②网络的道德观和法规,培养中小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自觉遵守网络法规;③如何抵制网络垃圾信息,提高中小学生对网络信息的选择能力和免疫能力;④中华传统道德规范,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品质。
4. 教师体系:培养网德教育教师队伍
教师作为开展网德教育的一线生力军,学校应加强相关的培训,采取适当的激励方式来激发和提升教师的网络技能、网络信息素质、网德教育素质、心理学知识水平,打造一支高水平网德教育教师队伍。这支队伍还必须具备信息资源意识、网络技术意识、网络教育意识等网络意识。只有培养出一支既熟悉网络又擅长德育工作,懂得中小学生心理发展,具有奉献精神的网德教育实施者才可能使网德教育收到真正的实效。[7]
5. 监控体系:建构绿色网络环境
网络对中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容易引起隐性“中毒”,影响孩子身心健康,不利于道德教育。[8]早在2007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我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青少年网民中近三成(27.1%)有网瘾倾向。学校、家庭、社区是中小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要承担起指挥官的角色,建立起学校、家庭、社区相互沟通、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网络监督体系。学校应根据教育部要求积极安装绿色上网软件,净化网络空间;家长应陪同、监督孩子在家上网;社区应着力监控营业网吧,三方努力,以身作责,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自觉杜绝网络“中毒”现象。
6. 交流体系:发挥学校枢纽作用
学校是网德教育体系的枢纽,要担负起不断创新实践网德教育模式的重任。除此之外,学校应组织社区、家长共同学习教育部关于网德教育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通知》《教育网站和网校暂行管理办法》《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关于进一步加强网吧及网络游戏管理工作的通知》一系列政策文件,响应国家方针政策,与时俱进。还可以定期开展家庭、社区网络道德、网络法律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系列讲座;经常召开家庭、社区教育研讨会;每学期建立网瘾学生特殊“家庭档案”;定期开展家庭、社区网德教育经验交流会,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此,则可凝聚各方心力,提高德育效率。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9]党的十六大报告也提出:“互联网站要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网络信息瑕瑜并存,网络文化良莠不齐,网络行为朱墨同行,网德教育这个新生儿难免起步为艰,但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创新对策、解决问题才能不断进步、取得成效。相信在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网德教育体系中,各方齐抓共管,同心协作,中小学网德教育问题解决之日将不远矣。
参考文献:
[1] 张晓宏,邓李薇.网络德育——青少年德育新途径[J].德育探索,2006,(10):12-13.
[2][4][7] 王颖.中小学网络德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6,11,13.
[3] 罗庆.中小学网络德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9-23.
[5] http://edu.sina.com.cn/l/2003-12-15/57971.html,2010-3-20.
[6] 李文娟.低俗网络游戏容易诱发青少年犯罪[R].信息通讯报,2010-4-2.
[8] 李世宏.论网络对中小学德育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教育科学论坛,2006,(7):66.
[9] [美]阿尔温·托夫勒(Alvin Toffler),[美]海蒂·托夫勒(Heidi Toffler).创造一个崭新的文明——第三次浪潮的政治[M].陈峰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31.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广东广州510631)
责任编辑 李 贤
关键词:网德教育;中小学;道德规范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121(2010)10-0009-03
随着新世纪科学技术与信息通讯交流技术(ICT)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娱乐网络化趋势越来越明显,21世纪业已进入信息共享的网络时代。网络具有全球、开放、隐匿、共享、互动、及时等特性,吸引了大量的中小学学生。2010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互联网普及率进一步提升,达到28.9%。而其中的未成年人网民达1.15亿,互联网渗透率已近30%。此时的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由于涉世不深、经验不足,还未形成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面对暇瑜并存的网络容易产生道德认知障碍、道德情感障碍、道德意志障碍、道德行为障碍、道德人格障碍。[1]因此,面对如此庞大的中小学生网民群体,网德教育已成必然之势,当务之急。[2]
一、网德教育之内涵
德育是指通过教育、引导,使受教育者形成道德认知,养成道德行为习惯,产生道德情感,强化道德意志,最终把受教育者送入自我德育轨道的活动。传统的学校德育是集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民主与法纪教育、心理品质教育于一体的学会做人的教育。然而,面对网络时代的到来,道德教育的范畴也随之扩展,理应涵盖两个方面:一是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行为规范教育,二是网络社会中的道德行为规范(以下简称网德)教育,两者交互影响,相辅相成。
概览已有研究文献,网德教育是指培养学生自觉的网络道德意识、网络道德意志和网络道德责任感,规范学生的网络行为,提高学生的道德自律能力。也就是说,网德教育指以网络道德为内容进行的德育,它主要规范的是网民的网络社会行为。
二、网德教育之特征
网德一方面是现实德育规范的延伸,另一方面又是网络的“环保要素”,是网民在线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它更为强调道德修养的自我监督和控制。自然,与传统德育相比,网德教育因网络而具有自身的特性。
1. 复杂性
网络是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世界,是各种道德、非道德、反道德的信息集合体。其独特的异空性、匿名性、现实渗透性决定了网络社会行为的高效性、多变性、复杂性,仅靠强制性法律来规范和管理网络社会行为是远远不够的,况且目前尚未形成能有效监控的技术手段和完善的法律、道德规范。因此,社会急需健全适切的网德教育体系来规范网民的网络行为,塑造文明网络环境。
2. 前瞻性
随着网络科技的发展和完善,网络对人们生活、工作、学习、娱乐的参与度与渗透度将愈来愈高,网络将不再是一个虚拟的社会,而将成为与现实社会平分秋色的行为领域,网德教育前瞻性地提出了网德教育观、网络行为观、网络秩序观,并致力于文明网络社会的构建,从而全面提升网民的网络道德修养,打造出利国利民的文明网络、和谐网络和绿色网络。
3. 丰富性
与现实德育比较,网德教育内容既渗透了现实德育内容,又兼蓄了独特的网络科技常识、网络信息技术和网德潜规则。其涉及面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可以选择现实课堂面对面的传统模式,也可以现身说法,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采取网络模式进行网德教育。
4. 创新性
信息时代的网德教育是一个新生事物,尚处于发展初期。网络的日新月异决定了网德教育的新颖性和创新性,其开放性、共享性和互动性有利于组织、机构、个体进行网德教育内容、形式、方法的创新、互动与分享。只要社会各方共同参与,齐心协力、出谋划策、不断创新,网德教育方可跟上网络发展,跟上时代变迁的步伐。
5. 现实性
网络社会虽具有虚拟性,但我们既可以将其看成现实社会的对立面,也可以将其视为现实社会的构成部分。一方面其德育对象——网民的社会身份和道德行为是现实的,另一方面其德育影响亦是现实而长远的,它不受时空的限制,可直接规制网络社会和现实社会的双重道德行为,随着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网络化,其现实性将越来越凸显。
三、网德教育之体系建构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尚未形成成熟有效的网络法律和道德规范来规范网民的网络行为。然而,中小学生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正处于雏形阶段,具有不稳定性,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都较弱,且好奇心强,模仿性强,容易被新事物所诱惑和感染。因而,网络社会急需网德教育,现实社会更需网德教育。笔者将目前网德教育之问题归纳为:①人们尚未树立正确的网德教育观念;②尚未形成统一的网德准绳;③缺乏法律条款来规范网络道德行为;④缺乏完善的网德教育体系与监控机制;⑤缺乏高水平的网德教育师资队伍;⑥网德教育环境有待净化、优化;⑦网德教育重视力度不够。[3]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必须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要把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显然,只有建立和巩固以学校为龙头的家庭、社区、学校“三位一体”的网德教育体系,动员和组织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才能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真正落到实处,抓出成效。“三位一体”中,学校是主阵地、主课堂,社区是重要的依托和平台,家庭是基础和保障,缺一不可。学校只有与社区、家庭紧密联系,才能搞好德育工作。因此,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网德教育体系势在必行。任何体系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以下就保障其顺利运转的一系列子体系展开讨论。
1. 观念体系:提升网德教育紧迫意识
树立正确的网德教育观是正确开展网德教育的基本前提。[4]21世纪是网络信息的时代,家长和教师必须改变“在学校学习好、在家里听话”的好孩子标准,而应注意孩子的身心发展以及网络行为。德国一项调查显示,德国有60万青少年沉迷于网络难以自拔,青少年直接或间接因网络原因走上犯罪道路的,约占青少年罪犯的50%。[5]在这方面,我国青少年涉网犯罪也愈来愈常见。例如,据今年4月2日的《通信信息报》报道,青少年是网络游戏用户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低俗网游屡禁不止的情况下,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相关调查显示,低俗网游已成为青少年犯罪的重要诱因,青少年因为深陷低俗网络游戏而走上犯罪道路的案例屡见不鲜。有专家也表示,最近几年,未成年人因上网直接或间接引发的网瘾、早恋、恶搞甚至伤害、强奸等暴力犯罪时有发生,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和忧虑。[6]因此,校方、家长、社区应加强对网德教育的重视度和配合度,争做网德教育的主力军,为孩子打造绿色网络环境,培养孩子健康的网络道德观。
2. 咨询体系:建设咨询平台
在网络道德规范标准和网络法律尚不完善的现状下,学校、社区应加紧网络道德咨询平台的建设,同时利用德育网站有意识宣传网德教育内容。学校应设立网络咨询平台和学校心理咨询室,并且安排一支网德教育专业教师队伍来担任咨询师,让中小学生能自由选择咨询形式和空间,构建师生平等交流模式,使得咨询更具有亲密性和时效性;社区也应建立网德教育咨询处,为家长提供咨询、建议,帮助其解决网德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让家庭网德教育有效开展。
3. 课程体系:创新网德教育课
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网络低龄化趋势,学校应将网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开设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网德教育课并进行效果测评。网德教育课程重在形成正确的网络道德观,加强网络自律性。其课程内容应涉及:①网络的是非判断,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提高对网络信息的分析、判断能力;②网络的道德观和法规,培养中小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自觉遵守网络法规;③如何抵制网络垃圾信息,提高中小学生对网络信息的选择能力和免疫能力;④中华传统道德规范,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品质。
4. 教师体系:培养网德教育教师队伍
教师作为开展网德教育的一线生力军,学校应加强相关的培训,采取适当的激励方式来激发和提升教师的网络技能、网络信息素质、网德教育素质、心理学知识水平,打造一支高水平网德教育教师队伍。这支队伍还必须具备信息资源意识、网络技术意识、网络教育意识等网络意识。只有培养出一支既熟悉网络又擅长德育工作,懂得中小学生心理发展,具有奉献精神的网德教育实施者才可能使网德教育收到真正的实效。[7]
5. 监控体系:建构绿色网络环境
网络对中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容易引起隐性“中毒”,影响孩子身心健康,不利于道德教育。[8]早在2007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我国青少年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青少年网民中近三成(27.1%)有网瘾倾向。学校、家庭、社区是中小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要承担起指挥官的角色,建立起学校、家庭、社区相互沟通、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的网络监督体系。学校应根据教育部要求积极安装绿色上网软件,净化网络空间;家长应陪同、监督孩子在家上网;社区应着力监控营业网吧,三方努力,以身作责,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自觉杜绝网络“中毒”现象。
6. 交流体系:发挥学校枢纽作用
学校是网德教育体系的枢纽,要担负起不断创新实践网德教育模式的重任。除此之外,学校应组织社区、家长共同学习教育部关于网德教育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网络道德教育抵制网络不良信息的通知》《教育网站和网校暂行管理办法》《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关于进一步加强网吧及网络游戏管理工作的通知》一系列政策文件,响应国家方针政策,与时俱进。还可以定期开展家庭、社区网络道德、网络法律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系列讲座;经常召开家庭、社区教育研讨会;每学期建立网瘾学生特殊“家庭档案”;定期开展家庭、社区网德教育经验交流会,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此,则可凝聚各方心力,提高德育效率。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9]党的十六大报告也提出:“互联网站要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网络信息瑕瑜并存,网络文化良莠不齐,网络行为朱墨同行,网德教育这个新生儿难免起步为艰,但我们能做的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创新对策、解决问题才能不断进步、取得成效。相信在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网德教育体系中,各方齐抓共管,同心协作,中小学网德教育问题解决之日将不远矣。
参考文献:
[1] 张晓宏,邓李薇.网络德育——青少年德育新途径[J].德育探索,2006,(10):12-13.
[2][4][7] 王颖.中小学网络德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6,11,13.
[3] 罗庆.中小学网络德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9-23.
[5] http://edu.sina.com.cn/l/2003-12-15/57971.html,2010-3-20.
[6] 李文娟.低俗网络游戏容易诱发青少年犯罪[R].信息通讯报,2010-4-2.
[8] 李世宏.论网络对中小学德育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教育科学论坛,2006,(7):66.
[9] [美]阿尔温·托夫勒(Alvin Toffler),[美]海蒂·托夫勒(Heidi Toffler).创造一个崭新的文明——第三次浪潮的政治[M].陈峰译.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31.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广东广州510631)
责任编辑 李 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