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注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教师必须正确定位自己的角色和作用,善于营造激活学生思维的教学氛围,积极与学生开展学术对话,向学生示范批判性思维过程,大力开展有效提问,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批判性思维;教师角色;教师作用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1-0084-02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许多国家把教育的价值追求转向育人,特别是关注提高人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能力。我国也在2015年出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而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是我国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必备的品格和关健的能力,也是创造知识和合理决策所必需的能力。因此,培养和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就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关键目标之一,也成为学校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对教师的角色要求
批判性思维由批判性思维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技能两个方面构成,批判性思维精神是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前提和基础。现在的学生大多是应试能力较强,而其它素质较差,在学习的过程中依赖性较强,明显缺乏反思、质疑和批判精神,归根究底这主要是由传统教育的弊端和局限性造成的。传统教育中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宰者,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书本和老师是绝对的权威,而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学生头脑只是储存知识的容器,缺乏批判精神和创造精神。
因此,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首先要求教师观念上的转变。伊万·格雷泽指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精神要求教师要有批判性态度”,对教师而言,只有自身成为一个批判思维者,具备批判性思维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技能,才能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起到示范作用。教师应真正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教育交往关系,敢于让自己的价值观、信念与思想接受批判性分析,不再做话语霸权者,而是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进行独立地判断与选择,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质疑与批判精神。
二、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与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作为知识的占有者和给予者,而应该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激励者、启发者。师生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都应该自由地思考、想象、创造,通过不断地相互发问、交流,使知识、思想、价值、情感都呈现在师生面前,学生认真地讨论、分析问题,在师生互动中做出有价值的判断,获得真知,从而锻炼了能力,开启了心智,促进了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是交流过程中的参与者、协调者,还是反思过程中的监控者和批判性思维的引导者。
1.营造激活学生思维的课堂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一种民主、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通过巧妙置疑、民主评价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批判和接受批判的勇气和信念。
2.与学生展开学术性对话。
对话教学就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借助有意义的交流,不断更新自我认识,以增进教学主体之间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学术性对话是教师批判性思维教学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技能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在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说明理由,并通过追问学生,与学生一起分析、探索理由、寻找证据。这个过程就探查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帮助学生发现了自己思维的结构,培养学生思维的清晰度、准确度、相关性,开发了学生的思维技能。
3.向学生示范批判性思维的过程。
要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应首先向学生示范批判性思维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持有批判的教学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照本宣科,而是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并为之提供充分的论据和证明。教师言传身教,展现批判性精神和态度,同时激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并促进师生进一步探讨交流,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能力。
4.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会生存》一书对教师角色作了这样的描述: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了解、影响、激励、鼓舞。要适应这一转变,教师角色需要由传递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在于教给其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由“要学”到“学会”,再过渡到“会学”。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方法的使用,要着眼于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学生对于不同教学内容的掌握往往需要调度不同的知识经验、学习策略:有时需要在探索中发现;有时需要在操作中内化;而有时又需要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中通过类比、迁移掌握等等。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认知特点,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学生学习的内在规律,促进学生对于教材有效的“意义建构”。教学过程是师生对话和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创新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愉悦的、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探究中掌握科学创新的思维方法,逐步形成批判性思维能力。
5.利用有效提问。
贯穿于以上教学过程中最多的就是教师的提问,课堂上适时适度,且富有艺术技巧的提问是發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思考问题的深度取决于提问水平的深度,好的批判性思维者就是好的提问者。作为教师应精心设计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通过这些提问,教师不断与学生对话,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允许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的思考,学生对问题的答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进行分析、推导、比较、论证等高水平的认知活动,锻炼学生的思维技能。
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不断地训练和培养,需要教师精心地呵护和培育,需要教师积极地引导、帮助和支持,如此,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一定会不断提升并内化为核心素养。
备注:本文系廊坊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县域内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及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主持人:张伟霞,课题编号:201801191)的阶段研究成果。
【关键词】核心素养;批判性思维;教师角色;教师作用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1-0084-02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许多国家把教育的价值追求转向育人,特别是关注提高人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能力。我国也在2015年出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而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是我国中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必备的品格和关健的能力,也是创造知识和合理决策所必需的能力。因此,培养和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就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关键目标之一,也成为学校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对教师的角色要求
批判性思维由批判性思维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技能两个方面构成,批判性思维精神是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前提和基础。现在的学生大多是应试能力较强,而其它素质较差,在学习的过程中依赖性较强,明显缺乏反思、质疑和批判精神,归根究底这主要是由传统教育的弊端和局限性造成的。传统教育中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宰者,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书本和老师是绝对的权威,而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学生头脑只是储存知识的容器,缺乏批判精神和创造精神。
因此,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首先要求教师观念上的转变。伊万·格雷泽指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精神要求教师要有批判性态度”,对教师而言,只有自身成为一个批判思维者,具备批判性思维精神和批判性思维技能,才能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起到示范作用。教师应真正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体,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教育交往关系,敢于让自己的价值观、信念与思想接受批判性分析,不再做话语霸权者,而是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让学生进行独立地判断与选择,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质疑与批判精神。
二、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与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作为知识的占有者和给予者,而应该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激励者、启发者。师生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都应该自由地思考、想象、创造,通过不断地相互发问、交流,使知识、思想、价值、情感都呈现在师生面前,学生认真地讨论、分析问题,在师生互动中做出有价值的判断,获得真知,从而锻炼了能力,开启了心智,促进了成长。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是交流过程中的参与者、协调者,还是反思过程中的监控者和批判性思维的引导者。
1.营造激活学生思维的课堂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一种民主、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通过巧妙置疑、民主评价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批判和接受批判的勇气和信念。
2.与学生展开学术性对话。
对话教学就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借助有意义的交流,不断更新自我认识,以增进教学主体之间的理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学术性对话是教师批判性思维教学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技能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在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说明理由,并通过追问学生,与学生一起分析、探索理由、寻找证据。这个过程就探查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帮助学生发现了自己思维的结构,培养学生思维的清晰度、准确度、相关性,开发了学生的思维技能。
3.向学生示范批判性思维的过程。
要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教师应首先向学生示范批判性思维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持有批判的教学态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照本宣科,而是能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并为之提供充分的论据和证明。教师言传身教,展现批判性精神和态度,同时激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和主张,并促进师生进一步探讨交流,从而引导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能力。
4.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会生存》一书对教师角色作了这样的描述:现在教师的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了解、影响、激励、鼓舞。要适应这一转变,教师角色需要由传递者转化为促进者,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关键在于教给其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由“要学”到“学会”,再过渡到“会学”。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方法的使用,要着眼于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学生对于不同教学内容的掌握往往需要调度不同的知识经验、学习策略:有时需要在探索中发现;有时需要在操作中内化;而有时又需要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中通过类比、迁移掌握等等。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认知特点,灵活地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学生学习的内在规律,促进学生对于教材有效的“意义建构”。教学过程是师生对话和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创新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把教学过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愉悦的、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探究中掌握科学创新的思维方法,逐步形成批判性思维能力。
5.利用有效提问。
贯穿于以上教学过程中最多的就是教师的提问,课堂上适时适度,且富有艺术技巧的提问是發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思考问题的深度取决于提问水平的深度,好的批判性思维者就是好的提问者。作为教师应精心设计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通过这些提问,教师不断与学生对话,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允许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深入的思考,学生对问题的答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并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进行分析、推导、比较、论证等高水平的认知活动,锻炼学生的思维技能。
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需要不断地训练和培养,需要教师精心地呵护和培育,需要教师积极地引导、帮助和支持,如此,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一定会不断提升并内化为核心素养。
备注:本文系廊坊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县域内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及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主持人:张伟霞,课题编号:201801191)的阶段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