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希望通过对澳大利亚特殊地貌的这种抽象表达,阐释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表达我们对于生命起源的尊重,从而说明‘人在城市中居住,城市会塑造人’的主题”
在遥远的澳洲大陆中部荒漠上,矗立着一个大自然创造的奇迹——一块被称为‘地球肚脐,’的独体巨岩。在阳光照射下,它从每个角度勾勒出的橘红色曲线都让人着迷。澳洲当地土著人把这里视为圣地,认为澳大利亚即发祥于此。
他们为这块巨岩起名“乌鲁鲁”,意为“见面集会的地方”。
在世博园B片区4800平方米的长方形地块上建造起来的澳大利亚馆,拥有和“乌鲁鲁”相似的颜色与外形。更为奇妙的是,随着天气的变化,澳大利亚馆外部的颜色会随之改变,由最初的橙色,逐渐演变成更接近澳洲内陆地表的赭红色。
“我们这个馆的设计是为了能唤起人们对澳大利亚的特别印象,让人们想起澳大利亚中部红色的土壤以及一些特殊的地貌。这个设计是非常独特的,它只能代表澳大利亚。”上海世博会澳大利亚馆的设计团队Wood Marsh Architecture主要成员之一安东尼·马丁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说。
“我们希望通过对澳大利亚特殊地貌的这种抽象表达,阐释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表达我们对于生命起源的尊重,从而说明‘人在城市中居住,城市会塑造人’的主题。”安东尼说。
变色的奥秘
澳大利亚馆会变色的奥秘,有赖于其外部使用的一种特殊建筑材料——耐风化钢覆层材料。这些特殊钢材全部由博思格钢铁公司在澳大利亚本土生产。
“它的特殊之处在于。其外层会快速氧化而形成锈层,这种锈层可以保护内部的钢材不再进一步生锈。”安东尼介绍说,“而它逐渐氧化后形成的这种赭红色,正好可以从视觉上不断唤醒人们对澳大利亚土地颜色的回忆。”
据设计师介绍,这种材料在建筑中并不常见,它主要用于一些工业项目,比如制造火车车厢等。另外,一些雕塑家也喜欢用它来作雕塑材料。
十年前,澳大利亚标志性建筑——位于墨尔本的当代艺术中心(ACCA)建造时,曾在局部创造性地使用了这种耐风化钢,当时的设计团队正是Wood MarshArchitecture。如今,他们把这种创意带到了中国。澳大利亚馆也是他们第一个在国外完成的设计项目。
耐风化钢要形成锈层必须有湿润加干燥的环境,所以需要在钢板上喷水。“幸运的是,最近上海的天气很符合我们的要求,这个步骤就基本可以省略了。”安东尼笑着说。
为了摸清上海天气的“脾气”,设计师早前还特意安排施工人员先安装了一些测试钢板,检验锈层产生的时间和程度。为了使这些钢板在5月世博开幕时就形成足够的锈层,以形成基本色,安装钢板的工作早在2月份即告完成。
“在整个世博期间,这些钢材还会和周围的环境不断互动。我们会看到外墙的颜色不断加深,越来越鲜艳。”安东尼说,这种建筑与自然呼应的动态之美,正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
除了会变色的外立面之外,澳大利亚人在灯光设计上也花了很多心思。“场馆外观的照明系统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与其他很多展馆相比,我们的灯光使用得更巧妙。”安东尼介绍说。
设计者在围绕场馆外部一圈的地上设置了许多橙光小射灯。晚间,当橙色的光束打到场馆红色外墙上更强化了色彩效果。而灯光集中照射的部位又是整个场馆曲线向外突出的部分,因此,夜晚看到的澳大利亚馆会和白天截然不同。
而与外观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其内部的用色又走了清新、淡雅的路线。
“内部展区我们用了非常柔和的色调,通过花朵的颜色、布展墙壁的颜色来体现。这些色调主要是收集自澳大利亚的自然界特有的颜色,而这些颜色之间的过渡非常微妙,不会引起观众刻意的注意。”澳大利亚国家馆官方设计团队Think!OTS公司的创意总监皮特·福特介绍说。
皮特所说的“过渡”,指的是从第一展区代表土壤的棕褐色转到第二展区象征生命初始的绿色和蓝色,最后是第三展区粉红、粉绿、粉蓝等花朵的鲜嫩颜色。“这是一个色彩的旅程,让我们从一开始体会到土地的深厚凝重,一直到最后走出来有—种轻松、愉悦的感觉。”皮特说。
连屋顶都费了一番心思
简洁却不简单,凡参观过澳大利亚馆的人或许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澳大利亚馆都拥有波浪般起伏流畅的轮廓线,恰如澳大利亚绵长曲折的海岸线。“我们在整个场馆设计中没有—个非常明显的前面、后面或侧面的概念。这样的建筑形式,目的在于鼓励所有访客绕馆行走一周。在你行走的时候,由于场馆曲线型的设计,你会感到它在不断改变形状,这也是一个对澳大利亚馆所处长方形地块很好的回应。”安东尼说。
内外交错的玻璃罩循环通道,是澳大利亚馆设计的另一个亮点。这条全长160米,环绕全馆一周的通道,实际上是馆内的参观步道,可以引导游客在场馆各层的展区间穿梭。而带缓坡的环形步道,贴心地为参观者免去了上下楼梯之劳。
步道中设置的很多展览内容,则让参观者仿佛亲临澳大利亚游历。为了与场馆外观色彩协调,也让游客有一种涉足澳洲红土地的真情实感。步道的玻璃都被做成橙红色,当室外阳光透过玻璃照进步道,自然形成了柔和的橙红色暖光,营造出—种温暖惬意的氛围。
步道的玻璃幕墙上还贴了一种单透膜,让外面的人看不清里面的活动,里面的参观者则可以透过玻璃看到不远处的中国馆和周围的其他国家馆。“观众仿佛是在现实和身后展览的澳大利亚历史之间穿梭,这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安东尼说。
澳大利亚馆外部的顶端设计,设计师也颇费了一番心思。“对于屋顶机械设备的摆放形式和颜色设定我一直都很坚持。”安东尼说。建成的澳大利亚馆屋顶的颜色和外观看起来非常统一,一些大型机械设备也被限制在很小空间摆放,上面还覆盖了迷彩网,远看与周围环境融为—体。
有人对安东尼的坚持表示不理解:为什么要操心房顶呢,大家不都是在下面参观。“事实证明,人们从卢浦大桥上经过,可以很容易地注意到澳大利亚馆的屋顶。”
在澳大利亚馆外,沿着外墙地面铺了一圈大小不一的铁矿石。这是设计师的另一个巧思。“这些铁矿石来自澳大利亚,就是从这些铁矿石中炼出的钢铁制成了我们馆外墙的钢板。我们想通过这样一个铁矿石和钢板之间互相呼应的关系,突出土地中产生了资源、资源为人们利用而成为材料。”安东尼告诉本刊记者。
畅想之洲
澳大利亚馆的布展分为三部分。
第一幕“旅程”,用一种轻松有趣的方式介绍澳大利亚220年现代史中的重要时刻,如“第一舰队”的到来、“妇女获得选举权”、布里斯班1988年世博会、2000年悉尼奥运会等,主要人物都被做成了诙谐有趣的小人偶置入布景中。
第二幕“发现”,在一个可容纳1000人的圆形剧场中展开,通过循环播放一部9分钟左右的短片,以孩子的眼光来感受城市,讲述澳大利亚的发展并畅想未来。
在这个360度的剧场里,环形屏幕在电影开始后会缓缓升起、旋转。因此,参观者在屏幕移动过程中可从各个角度感受澳大利亚。据介绍,这里使用的一切高新技术设备都是为此次澳大利亚参展而特别定制的,既不是lMAX影院,也不是3D影院。
第三幕“享受”,是澳洲的特色食品和纪念品出售区,还可以欣赏来自澳洲的精彩表演。
在遥远的澳洲大陆中部荒漠上,矗立着一个大自然创造的奇迹——一块被称为‘地球肚脐,’的独体巨岩。在阳光照射下,它从每个角度勾勒出的橘红色曲线都让人着迷。澳洲当地土著人把这里视为圣地,认为澳大利亚即发祥于此。
他们为这块巨岩起名“乌鲁鲁”,意为“见面集会的地方”。
在世博园B片区4800平方米的长方形地块上建造起来的澳大利亚馆,拥有和“乌鲁鲁”相似的颜色与外形。更为奇妙的是,随着天气的变化,澳大利亚馆外部的颜色会随之改变,由最初的橙色,逐渐演变成更接近澳洲内陆地表的赭红色。
“我们这个馆的设计是为了能唤起人们对澳大利亚的特别印象,让人们想起澳大利亚中部红色的土壤以及一些特殊的地貌。这个设计是非常独特的,它只能代表澳大利亚。”上海世博会澳大利亚馆的设计团队Wood Marsh Architecture主要成员之一安东尼·马丁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说。
“我们希望通过对澳大利亚特殊地貌的这种抽象表达,阐释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表达我们对于生命起源的尊重,从而说明‘人在城市中居住,城市会塑造人’的主题。”安东尼说。
变色的奥秘
澳大利亚馆会变色的奥秘,有赖于其外部使用的一种特殊建筑材料——耐风化钢覆层材料。这些特殊钢材全部由博思格钢铁公司在澳大利亚本土生产。
“它的特殊之处在于。其外层会快速氧化而形成锈层,这种锈层可以保护内部的钢材不再进一步生锈。”安东尼介绍说,“而它逐渐氧化后形成的这种赭红色,正好可以从视觉上不断唤醒人们对澳大利亚土地颜色的回忆。”
据设计师介绍,这种材料在建筑中并不常见,它主要用于一些工业项目,比如制造火车车厢等。另外,一些雕塑家也喜欢用它来作雕塑材料。
十年前,澳大利亚标志性建筑——位于墨尔本的当代艺术中心(ACCA)建造时,曾在局部创造性地使用了这种耐风化钢,当时的设计团队正是Wood MarshArchitecture。如今,他们把这种创意带到了中国。澳大利亚馆也是他们第一个在国外完成的设计项目。
耐风化钢要形成锈层必须有湿润加干燥的环境,所以需要在钢板上喷水。“幸运的是,最近上海的天气很符合我们的要求,这个步骤就基本可以省略了。”安东尼笑着说。
为了摸清上海天气的“脾气”,设计师早前还特意安排施工人员先安装了一些测试钢板,检验锈层产生的时间和程度。为了使这些钢板在5月世博开幕时就形成足够的锈层,以形成基本色,安装钢板的工作早在2月份即告完成。
“在整个世博期间,这些钢材还会和周围的环境不断互动。我们会看到外墙的颜色不断加深,越来越鲜艳。”安东尼说,这种建筑与自然呼应的动态之美,正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
除了会变色的外立面之外,澳大利亚人在灯光设计上也花了很多心思。“场馆外观的照明系统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与其他很多展馆相比,我们的灯光使用得更巧妙。”安东尼介绍说。
设计者在围绕场馆外部一圈的地上设置了许多橙光小射灯。晚间,当橙色的光束打到场馆红色外墙上更强化了色彩效果。而灯光集中照射的部位又是整个场馆曲线向外突出的部分,因此,夜晚看到的澳大利亚馆会和白天截然不同。
而与外观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其内部的用色又走了清新、淡雅的路线。
“内部展区我们用了非常柔和的色调,通过花朵的颜色、布展墙壁的颜色来体现。这些色调主要是收集自澳大利亚的自然界特有的颜色,而这些颜色之间的过渡非常微妙,不会引起观众刻意的注意。”澳大利亚国家馆官方设计团队Think!OTS公司的创意总监皮特·福特介绍说。
皮特所说的“过渡”,指的是从第一展区代表土壤的棕褐色转到第二展区象征生命初始的绿色和蓝色,最后是第三展区粉红、粉绿、粉蓝等花朵的鲜嫩颜色。“这是一个色彩的旅程,让我们从一开始体会到土地的深厚凝重,一直到最后走出来有—种轻松、愉悦的感觉。”皮特说。
连屋顶都费了一番心思
简洁却不简单,凡参观过澳大利亚馆的人或许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澳大利亚馆都拥有波浪般起伏流畅的轮廓线,恰如澳大利亚绵长曲折的海岸线。“我们在整个场馆设计中没有—个非常明显的前面、后面或侧面的概念。这样的建筑形式,目的在于鼓励所有访客绕馆行走一周。在你行走的时候,由于场馆曲线型的设计,你会感到它在不断改变形状,这也是一个对澳大利亚馆所处长方形地块很好的回应。”安东尼说。
内外交错的玻璃罩循环通道,是澳大利亚馆设计的另一个亮点。这条全长160米,环绕全馆一周的通道,实际上是馆内的参观步道,可以引导游客在场馆各层的展区间穿梭。而带缓坡的环形步道,贴心地为参观者免去了上下楼梯之劳。
步道中设置的很多展览内容,则让参观者仿佛亲临澳大利亚游历。为了与场馆外观色彩协调,也让游客有一种涉足澳洲红土地的真情实感。步道的玻璃都被做成橙红色,当室外阳光透过玻璃照进步道,自然形成了柔和的橙红色暖光,营造出—种温暖惬意的氛围。
步道的玻璃幕墙上还贴了一种单透膜,让外面的人看不清里面的活动,里面的参观者则可以透过玻璃看到不远处的中国馆和周围的其他国家馆。“观众仿佛是在现实和身后展览的澳大利亚历史之间穿梭,这是一种独特的体验。”安东尼说。
澳大利亚馆外部的顶端设计,设计师也颇费了一番心思。“对于屋顶机械设备的摆放形式和颜色设定我一直都很坚持。”安东尼说。建成的澳大利亚馆屋顶的颜色和外观看起来非常统一,一些大型机械设备也被限制在很小空间摆放,上面还覆盖了迷彩网,远看与周围环境融为—体。
有人对安东尼的坚持表示不理解:为什么要操心房顶呢,大家不都是在下面参观。“事实证明,人们从卢浦大桥上经过,可以很容易地注意到澳大利亚馆的屋顶。”
在澳大利亚馆外,沿着外墙地面铺了一圈大小不一的铁矿石。这是设计师的另一个巧思。“这些铁矿石来自澳大利亚,就是从这些铁矿石中炼出的钢铁制成了我们馆外墙的钢板。我们想通过这样一个铁矿石和钢板之间互相呼应的关系,突出土地中产生了资源、资源为人们利用而成为材料。”安东尼告诉本刊记者。
畅想之洲
澳大利亚馆的布展分为三部分。
第一幕“旅程”,用一种轻松有趣的方式介绍澳大利亚220年现代史中的重要时刻,如“第一舰队”的到来、“妇女获得选举权”、布里斯班1988年世博会、2000年悉尼奥运会等,主要人物都被做成了诙谐有趣的小人偶置入布景中。
第二幕“发现”,在一个可容纳1000人的圆形剧场中展开,通过循环播放一部9分钟左右的短片,以孩子的眼光来感受城市,讲述澳大利亚的发展并畅想未来。
在这个360度的剧场里,环形屏幕在电影开始后会缓缓升起、旋转。因此,参观者在屏幕移动过程中可从各个角度感受澳大利亚。据介绍,这里使用的一切高新技术设备都是为此次澳大利亚参展而特别定制的,既不是lMAX影院,也不是3D影院。
第三幕“享受”,是澳洲的特色食品和纪念品出售区,还可以欣赏来自澳洲的精彩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