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运用项目化学习实现个性化课后服务

来源 :中小学班主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lliam__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减”政策强调提升学校的课后服务水平,结合项目化学习的形式展开课后服务,具有多样性项目满足活动可选择性、自主性学习实现个体差异满足,以及具身性实践改善个体学习等优势。以“鲫鱼养殖记”项目为例进行课后服务,构建并实施了因应学生特质制定发展性的素养目标、根据问题诊断划分差异性的项目群体、围绕项目类型展开线索化的探究实践、依托成果展示建立科学化的评价体系的教学程式。该项目化学习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开展跨学科实践,实现个性化课后服务提供有益参考。
其他文献
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驱动“互联网+教育”迈入新时代,加上新冠肺炎疫情的常态化存在,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作为网络学习形态的典型场所,承载着大规模教学的责任。尽管在线学习课程以大规模开放形式呈现,但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仍必不可少,人工智能的发展为其提供了实践可能性。从学习者、教师和机器三者间的关系出发,探索并提出基于人机协同理念的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在个性化学习目标确定、个性化学习内容生成、个性化动态学习过程干
针对产品动态到达的柔性装配作业车间调度问题,以最小化总拖期为目标,构建了基于事件点的数学规划模型,该模型包含加工机器分配、加工工序排序、装配站分配和装配工序排序四个决策序列,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智能体的深度强化学习算法进行求解.首先,所提出的算法包含四个智能体分别对应四个决策序列,智能体之间采用价值分解网络(VDN)协作策略;然后,构建基于拖期的复合回报函数,提取生产系统指标作为全局特征,完善各智能
建设与保护城市绿地作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的重要策略之一,对减缓气候变化、实现“碳达峰”及“碳中和”具有积极的作用。从多尺度视角全面认识城市绿地碳汇功能,分析其实现途径及其机理,有利于实现城市绿地全生命周期固碳能力提升,助力城市“双碳”目标实现。从城市绿地斑块、城区绿地系统、市域生态空间3个尺度切入,剖析碳汇功能的实现途径及机理,总结各尺度促进绿地碳汇效应提升的关键途径。建议未来应开展城市
目的:探讨新媒体多形式健康教育对持续动态心电图监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1日~2020年1月1日收治的14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7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研究组在常规基础上给予新媒体多形式健康教育;比较两组心电图伪差、皮肤不适反应、心理状况[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抑郁自评量表(SDS)]、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
分析“互动课堂”系统在课堂学习中使用的过程、记录的数据,对“互动课堂”系统中学习行为相关数据进行分类梳理,构建“互动课堂”系统支持下的学习者特征分析模型,为实施个性化教学和评价提供依据,为改进学习者学习过程并完善系统支持服务提供参考。
发展乡村产业、复兴乡村传统文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文章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探讨传统村落本土特征与外来介入资源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提出旅游服务系统的"活态"设计原则。运用服务科学和系统设计理论,对设计要素进行梳理,构建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传统村落旅游服务系统模型,即以介入力量协助、本土力量参与的模式,运用设计思维整合优势资源并进行协同创新。以云南哈尼族古村落阿者科为例,借助服务设计
随着国家提出提升城市品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城市大型交通枢纽建设应以推动功能升级和经济发展为新导向,实现轨道交通与周边城区一体化发展。昆明西站综合交通枢纽以站城一体化理念出发,规划设计层面从交通协同、功能完善及空间营造三个角度打造大型枢纽综合体,引导周边区域产业更新;开发策略层面以业态规模及开发模式研究助力城市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从动态系统理论的视角对5名大学生的英语学习动机进行两个学期的跟踪调查,主要考察了动机系统的发展变化轨迹特征、状态空间特征和系统间的相互适应。研究结果显示:1)从整体历时特征看,5名学生的动机发展轨迹既有交汇也有偏离;动机起始状态与动机的发展变化不存在直线关系。5名学生的动机发展轨迹有明显的个体差异,主要有平稳—波动型、平稳上升型和波动型。2)动机发展状态空间主要包括两波吸引子和两波排斥子,其
目的:建立西洋参标准汤剂质量评价方法,为其质量控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传统煎煮方法,制备15批西洋参标准汤剂,以人参皂苷Rg1、Re、Rb1、Rc、Rb2、Rd含量、转移率、出膏率及HPLC指纹图谱相似度为评价指标,建立质量评价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度法对指纹图谱进行分析。结果:15批西洋参标准汤剂中人参皂苷Rg1、Re、Rb1、Rc、Rb2、Rd的含量分别为0.47~1.46 mg/g
准确评估中国森林碳汇潜力与增汇成本的经济可行性,是科学制定碳中和林业行动方案的基础。然而针对中国森林碳汇潜力与增汇成本的不同结果差异明显,可靠性需要进一步验证。为此,基于相关文献,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中国森林碳汇潜力与增汇成本及其导致差异的原因展开评估。研究表明:(1)中国森林碳汇量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但不同研究对森林碳汇潜力测度结果存在较大差异。(2)中国森林增汇的平均成本为220.45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