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就要求我们站在第一线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现实且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促使他们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现实问题、结合生活实际学习数学,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一、走进情境,获取信息
教材在编写时,最大的特点之一是设计了大量活泼生动的情境图,以实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教师利用主题图信息资源,将生动活泼的现实情境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在经历情景呈现、情景活动的过程中,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数学素养得到提高。
在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数学,把一些根概念、术语等通过演示变成学生熟悉的生活经历,这样的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更能体会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根据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为儿童创设真实的、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现实情境,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有具体的感受和经验,饶有兴趣地进入学习的角色。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尽可能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问题情境”置于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这样,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思维更加活跃了,同时也为进一步探究新知作好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教学效果才会显著。例如,在教学《整百、整千数加减法》时,创设了学生喜欢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喜羊羊搬新家的情境,将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并让学生猜一猜喜羊羊新家中添的新电器:(电视机、电冰箱的价格)电视机是最小的四位数,而电冰箱的价格是电视机的2倍。让他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观察这些数的特点,从而自然地引入新知的教学,同时我还安排了“请学生当小主人”这一活动,让学生在“设身处地”的情境中学习,这样给了学生一个创造自由发挥的空间,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发展,课堂气氛空前高涨。
二、处理信息,形成策略
“解决问题”是《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更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现实中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能力。
学生收集到的数学信息是零散的、单一的,整理数学信息就是要把这些零散的、单一的数学信息根据其内在的联系进行重新的组合,使其能为解决数学问题服务。引导学生能对提供的信息作出简单的分析,经历把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形成初步的信息认读能力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比如,教学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时,教材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了问题:大猴采了3筐桃,每筐12个。小猴采了6个桃,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桃?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通过看图说说图里告诉我们什么事,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在学生初步了解题意后,再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思考,可以根据问题“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個”,想到大猴采的不知道,应该先算大猴采的个数;也可以根据“大猴采了3筐桃,每筐12个”,先求出大猴采了多少个桃。以上问题,不仅包含可以用乘法和加法计算的各种情况,还具有解决问题的实际意义。我们要引导学生对发现的信息进行分析,从中筛选提炼有用的信息。但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不应过多地引导,而应让学生在思维的互相碰撞中完成。
三、联系实际,应用拓展
如何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学生在面对有困难的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促进学生问题解决意识的提高与发展。
为了给学生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后,创设“模拟购物”的情境,学生在模拟购物活动中识别商品,会看标价,会拿钱找钱,懂得要节约用钱。在此基础上课后作业及时布置学生回家帮妈妈购买物品加以巩固新知。课虽然上完了,但学习仍在延伸,真正实现了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之中,让学生确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在真正上理解好“应用”,那就要在此花力气、下功夫。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在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尽可能宽广地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应用的广泛以及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我们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就要在应用题的教学中,真正理解好“解决问题”是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场景中的问题,而在现实生活中考虑解决某一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时需要的数据、事项、关系等,在传统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这些必不可少的信息已经通过文字形式给出了,解答应用题所考虑的也只是纯粹的数学知识的运用,而非实质的数学应用。如学生在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后,学生用得出的表面积公式“(长×宽+宽×高+高×长)×2”的方法再求长方体的体积就轻松自如。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正如学生自己理解的解决问题不是简单的代入公式,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正是问题情境教学中,解决问题才是学习数学的价值所在。
总之,让学生从现实情境出发,生动活泼地学习数学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策略之一。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还能较好地帮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抽取并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决类似问题的一般方法,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及能根据需要筛选和处理信息,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离不开数学,较好地达到了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
一、走进情境,获取信息
教材在编写时,最大的特点之一是设计了大量活泼生动的情境图,以实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教师利用主题图信息资源,将生动活泼的现实情境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在经历情景呈现、情景活动的过程中,感悟到数学问题的存在,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数学素养得到提高。
在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教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习数学,把一些根概念、术语等通过演示变成学生熟悉的生活经历,这样的知识背景出发,让学生更能体会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根据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征,为儿童创设真实的、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现实情境,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有具体的感受和经验,饶有兴趣地进入学习的角色。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尽可能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问题情境”置于学生学习的最近发展区,这样,学生的兴趣被激发了,思维更加活跃了,同时也为进一步探究新知作好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教学效果才会显著。例如,在教学《整百、整千数加减法》时,创设了学生喜欢的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的喜羊羊搬新家的情境,将学生置身于情境中,并让学生猜一猜喜羊羊新家中添的新电器:(电视机、电冰箱的价格)电视机是最小的四位数,而电冰箱的价格是电视机的2倍。让他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观察这些数的特点,从而自然地引入新知的教学,同时我还安排了“请学生当小主人”这一活动,让学生在“设身处地”的情境中学习,这样给了学生一个创造自由发挥的空间,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使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发展,课堂气氛空前高涨。
二、处理信息,形成策略
“解决问题”是《数学课程标准》要求的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更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与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现实中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而有效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发展数学能力。
学生收集到的数学信息是零散的、单一的,整理数学信息就是要把这些零散的、单一的数学信息根据其内在的联系进行重新的组合,使其能为解决数学问题服务。引导学生能对提供的信息作出简单的分析,经历把生活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的过程,形成初步的信息认读能力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比如,教学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时,教材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了问题:大猴采了3筐桃,每筐12个。小猴采了6个桃,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个桃?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通过看图说说图里告诉我们什么事,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在学生初步了解题意后,再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思考,可以根据问题“两只猴一共采了多少個”,想到大猴采的不知道,应该先算大猴采的个数;也可以根据“大猴采了3筐桃,每筐12个”,先求出大猴采了多少个桃。以上问题,不仅包含可以用乘法和加法计算的各种情况,还具有解决问题的实际意义。我们要引导学生对发现的信息进行分析,从中筛选提炼有用的信息。但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不应过多地引导,而应让学生在思维的互相碰撞中完成。
三、联系实际,应用拓展
如何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学生在面对有困难的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从而促进学生问题解决意识的提高与发展。
为了给学生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后,创设“模拟购物”的情境,学生在模拟购物活动中识别商品,会看标价,会拿钱找钱,懂得要节约用钱。在此基础上课后作业及时布置学生回家帮妈妈购买物品加以巩固新知。课虽然上完了,但学习仍在延伸,真正实现了把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于生活实际之中,让学生确实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在真正上理解好“应用”,那就要在此花力气、下功夫。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在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尽可能宽广地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应用的广泛以及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我们要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就要在应用题的教学中,真正理解好“解决问题”是让学生解决日常生活场景中的问题,而在现实生活中考虑解决某一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时需要的数据、事项、关系等,在传统的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这些必不可少的信息已经通过文字形式给出了,解答应用题所考虑的也只是纯粹的数学知识的运用,而非实质的数学应用。如学生在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后,学生用得出的表面积公式“(长×宽+宽×高+高×长)×2”的方法再求长方体的体积就轻松自如。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正如学生自己理解的解决问题不是简单的代入公式,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正是问题情境教学中,解决问题才是学习数学的价值所在。
总之,让学生从现实情境出发,生动活泼地学习数学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策略之一。这样的教学策略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整个学习过程,还能较好地帮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抽取并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决类似问题的一般方法,同时还培养了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及能根据需要筛选和处理信息,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策略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离不开数学,较好地达到了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