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明月映古今

来源 :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ping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原文赏析]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节选自《赤壁赋》)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 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节选自《荷塘月色》)
  在中国文人墨客心中总有着一个抹不去的“月亮情结”,遥远、神秘、朦胧的月光总是牵动着诗人的万般心绪。《赤壁赋》以“月”为经线,以景、情、理為纬线——绘江山优美之画卷,抒思古怀远之幽情,言人生精妙之哲理;《荷塘月色》以饱含感情的笔触来描绘月色下荷塘和荷塘上月色,融情入景,景随情迁,情景交融,达到了情与景完美的统一。本文试从写景、抒情和言理三个方面对这两篇古今散文加以比较,以就教于方家。
  一、“江清月近人”——写景比较
  (一)相同之处
  1. 以“月”绘景,景美人喜
  《赤壁赋》点染了一幅如诗如画的月夜秋江美景。你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柔柔的秋风徐徐吹来,水波不兴,风平浪静。一轮明月从东山冉冉升起,月光下的薄雾如轻纱般笼罩在江面上,月光和江水融成一片,水天一色,浩浩渺渺,茫无际涯,旷远无边。优美境界,令人陶醉。《荷塘月色》描绘出一幅美不胜收的图画:“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田田荷叶,朵朵荷花,缕缕清香,溶溶月色,薄薄的青雾,淡淡的云彩,小睡的风情,树影和月影,处处显示着幽雅宁静,荷塘与月色水乳交融。其清新的美丽景象,浓郁的诗情画意,让人倾心不已。
  2. 清静幽远,素雅冲淡
  《赤壁赋》以清风、白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为意象,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秋水共长天一色”。其中着重描写了水、月两种优美的意象。其时之水“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其时之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水若无际,月色无涯。不辨何处是水,何处是月,只觉得置身于一片无挂无碍的“空明”之中。《荷塘月色》以荷叶、荷花、流水、月光、月影为意象,荷花在柔和的月光中做着美丽的梦,一忽儿月光给淡云遮住,一忽儿月光透过树丛筛落下斑驳的黑影。朦胧的月光不仅静静地泻在荷塘上,还静静地泻在四面的树林和远山上。在这样的月夜的静穆中,作者以动衬静,增添生气,静中有声,浓淡相间地反衬了荷塘的幽静。
  (二)不同之处
  《赤壁赋》绘景于清幽素淡之中给人以空明之感,《荷塘月色》状物于清幽素淡之中给人以朦胧之感。
  苏轼面对赤壁的山水风月等可入诗境的各种物象,百端俗虑,抛至脑外。于是才引发了“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极度自由之感。这是如庄子一样的精神逍遥游的再现。“冯虚”即游于“空明”,苏轼将水月的色性融为一体,将水月之美用心灵去感受——这才能找到“空明”一词来形容水月相融之境,给予人心的无比熨帖和自由感。“冯虚御风”“羽化而登仙”皆是借用道家典籍所记真人、成仙之事,表明作者内心极度自由、不虑世情。它们意味着,如此不见水月、只觉空明之境不仅是作者摆脱俗情的诱因,也是其精神臻于空明后外在的喻象。空明的境界是一种万虑都歇的无欲无机之境,而水月则是一种能滤洗人的烦忧、使人进入自由思考的有意味的物象。苏轼的空明柔美赤壁之景,反衬其精神的澄澈和洒脱。
  朱自清描摹的那流水一般的月光,倾泻在花和叶上,如“薄薄的青雾”,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既有实写,也有虚写,虚中见实,贴切地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飘忽的姿态。朱自清描摹的月影既有“参差斑驳”丛生灌木的“黑影”,也有“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而这些“影”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光影交错,刚柔并济。岸边的树、塘中的荷连结,着意于月色,满塘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朱自清既写荷塘又写月色,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上的月色。朦胧幽美,心旷神怡。
  二、“我寄愁心与明月”——抒情比较
  (一)相同之处
  1. 借“月”忘情,寻得超脱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因“乌台诗案”,苏轼被贬黄州。为了排遣内心的苦闷,他除了礼佛参禅,就去赤壁矶头欣赏自然风光,畅游长江。面对迷人的景色,作者忘情地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人间的一切烦恼、个人的不幸遭遇都一下子抛于脑后,“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就是苏轼飘飘欲仙的心境的写照。一叶扁舟在万顷江面上随风飘荡,如梦如幻,如入仙境。苏子赏心悦目,饮酒放歌,欢愉无限。正所谓皓月当空照,江上一扁舟,吟诗又和歌,赛似活神仙。
  1927年7月,朱自清在清华大学教书。《荷塘月色》里,朱自清先诉说自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心境,然后描写一个宁静的环境——荷塘月色,在淡淡的月光下,独处于荷塘边,感到自己是个“自由的人”。朦胧幽美的荷塘月色无疑就是真正的自由所在。在这里,他“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感到了暂且的静默的喜悦。于是徜徉于荷塘,沉醉于月色。清幽、淡雅、朦胧的荷塘月色让他忘记了白日间的喧嚣、束缚和无奈。   2. 暂时忘却,既而生忧
  《赤壁赋》第二段,诗人陶醉于赤壁的月夜之景,心情欢愉,情不自禁,饮酒歌唱。“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是感受到的眼前的优美景象:驾着小船,划破明澈澄净的江水,逆流而上,水面上荡漾着闪亮的月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是邈远的情思,他所思慕怀想的人远在天边,不得相见。这里的“美人”是指自己所倾慕的人物或所追求的理想,因此欢愉中透露出一缕隐藏在内心的惆怅。而客人“倚歌而和”的呜呜咽咽的箫声,则显出了十分幽怨凄哀的情调。于是苏子停歌问客因何而悲,客引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寓答于问。举头望月思曹操,触景生情,思昔抚今,几许惆怅,几多悲叹。文中洞萧之声悲,实则暗喻作者心中之憾。
  荷塘月色是美妙温馨的,这样的景色当然能给人以喜悦。但这种喜悦毕竟是“淡淡的”,没有激动和狂喜。在文中,朱自清这样描述:“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愣愣如鬼一般”,“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朱先生面对现实世界是孤独寂寥的,正因为孤独寂寥,所以他就在他的精神王国里幻化出一个热闹风流自由美好而又多情的“江南采莲”的世界来与之对抗,并满足自己的向往。只不过这种满足是暂时的,现实生活中是“无福消受”的。这里虽有“过人头”的莲花,却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真是“花有意而水无情”啊!
  (二)不同之处
  苏东坡写的是“哀愁”,朱自清抒发的是“闲愁”。
  苏轼因“乌台诗案”负“莫须有”之罪名,被贬谪黄州。这时正是苏轼政治上失意,行动上不自由,生活困苦,心情极其苦闷的时期。在他的赤壁词中,即有过明显表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而现实中的他却只能“早生华发”,“一樽还酹江月”地慨叹“人生如梦”。雄才难展,壮志难酬,对一个“此心耿耿,归于忧国”的有志有才之人来说,实是人生之大憾。在这种沉重的精神压力之下,苏轼内心有着深刻的感发,他开始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感慨世事的纷扰与虚无。
  “客”引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寓答于问,用含蓄的笔法传递心声:一叹一代英雄化尘埃,凡夫俗子虚度日;二哀天地悠悠宇宙无穷,人生短促转瞬即逝;三悲理想美好,现实难求。这里主客问答,实际上代表了苏子思想矛盾的两个方面,借客之口以箫声委婉地表现出来,“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正表现了苏轼以赤子之心的情怀,在遭遇大苦难之后,把人生乃至于无限痴情的态度,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全情”的倾注,是深重悲怆的“哀愁”。
  张仲谋先生在《论唐宋的“闲愁”主题》一文中对“闲愁”作了很精细的界定,极有助于我们理解《荷塘月色》的风格与特色:其一,它与一般具体著实的愁苦不同,它无关生理的痛苦或物质生活的需要;第二,在于它那轻淡缥缈的表现形态。它不是国破家亡、生离死别的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也不是感士不遇、志不获聘那种唾壶击缺的郁怒;第三,它往往具有无端而来、不期而至的特点。它不像现实的愁苦具有直接的背景原因,而是如游丝浮萍,无根而生(摘自《文学遗产》)。应当说“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等字面都在暗示着作者的“心里不宁静”并非由生活所起,而作品没有背景或者说有意地淡化背景因素,那么意在关涉对人生的一种“情”的观照就非常明显了。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文章的文眼句,继而在幽僻的环境中有一个意外的收获,感觉是个“自由的人”,由此可见其内心的不宁静乃是人生束缚与思想上的不自由。这或许含着当时笼罩在知识分子心头的时代气氛所致的因素。但月下荷塘的一番漫游,并不能解决作者的心绪“不寧”的问题。而心灵的孤寂与微苦恐怕是处于动乱年代士人心中共有的一种心态。
  三、“惯看秋月春风”——言理比较
  (一)相同之处
  缘“月”说理,感悟人生。苏轼和朱自清都谈及人生的大道理:人生就是“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生活中,谁都会遇到烦心事,谁都有内心不宁静的时候,当人生处于困境时,我们该怎么办。
  (二)不同之处
  苏轼是“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朱自清是“寻找生命出口”。
  《赤壁赋》中“客”是“寄愁心与明月”,吹出哀婉的箫音,苏子从“乐甚”到“愀然”,乐极生悲,感情发生了变化。但苏子胸怀凌云壮志,不为世俗所羁绊,他借题发挥,因势利导,文章由情入理,作者以身边的“水”“月”为喻,并进一步阐述天地间万事万物“变”与“不变”、“取”与“不取”的辩证关系。清风明月,高山大川,小桥流水,花鸟虫鱼……无一不是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作者以旷达的胸怀、超然的态度,不滞于物,无碍于事。大自然是装载一切世俗杂念的容器,是一切忧愁烦恼的净化器,而天地万物各有其主,荣华富贵强求不得,只有做到荣辱皆忘,超脱乐观,理性地对待生活,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不至于陷入悲观消极的泥淖,这也是为人处世的良方,也许远离宫廷的尔虞我诈,未尝不是一件幸事。 正所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入乎其内”是作者深刻感受到人类无法逃避的忧患意识,“出乎其外”则是“过来人”的一种超然洒脱,一种超拔智慧,一种饱经沧桑的充实和自信、一种光明坚定的理性和成熟。
  “五四运动”之后,朱自清动摇了他最初建立的“光明”信念,产生了孤独和彷徨,出现了他的第一次心理危机,也就随之产生了他的“刹那主义”的哲学。他说:“因惆怅而感到空虚,在还有残存的生活时所不能堪的!我不堪这空虚,便觉得飘飘然终是不成,只有转向才可能较安心——比较能使感情平静。于是我的生活里便起了一个转机……便决定了我的刹那主义。”(摘自《我们的七月》)由此,朱自清的“刹那主义”实际上是为平复个人的心理危机,求得个人生命意义的充实和实现自我的价值。《荷塘月色》正是朱自清给自己找到的“一个生命的出口”,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时,他期待“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来占据不宁静的心,于是他踏着月色去了,去寻找一个属于学者朱自清的生命出口。但是“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的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思想又回到原点。
  《赤壁赋》和《荷塘月色》是纵古贯今散文中“美文”的代表,使我们从中获得理性的醒悟和精神的畅快,由心灵的平静转到灵魂的震颤,特别是月亮的意象,令我们感动。千百年来,月亮作为一种永恒的自然象征而成为文人墨客逃避纷纭的现实苦难,超群拔俗、笑傲山林的人格化身,在否定了现实的功利的人生目的和道德之后,便自然地走向那澄澈晶莹的月光世界。
  (责任编辑 / 胡
其他文献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  早起的鸟儿才有食吃,第一名总是意味着伟大,第二名则逊色不少。很多事也似乎是早比晚好,就连杨玉环幼时,都会有“养在深闺人未识”之忧虑、“天生丽质难自弃”之遗憾。果真如此吗?  张爱玲说的那句“出名要趁早”的话已成为了不少人的座右铭。所以,很多人不顾一切争第一,夺地位,夺眼球。芙蓉姐姐刚消停,奇葩凤姐又登台。只要能出名,到处作秀,无所不用其极。出名后,利益接踵而至,各种采访、
《苏武传》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它真实地表现了汉武帝时出使匈奴的苏武在异邦受到威逼利诱,在险恶环境下,临危不惧、坚守民族气节的爱国主义精神。作者尊重历史,运用丰富的史料,把事件交代得简洁明了,生动具体地再现了苏武的高风亮节和凛然正气。该篇被选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细致地刻画了苏武“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苏武传》是作者班固倾全力之作,是最能显示《汉书》塑造人物形
泱泱中华,以“文明古国”著称,又以“礼仪之邦”闻名。在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以知礼、守礼、行礼的文明精神代代相传。孔融让梨传谦让之礼,曾子杀猪传守信之礼,刻木事亲传孝顺之礼,负荆请罪传忠诚之礼。礼之大者,可以感天动地,激励后人“虽千万人吾往矣”;礼之小者,可以揖让射饮,在赛场上“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礼无大小之分,人无长幼之别,文明就在于你我的一言一行之中。  文明中国,礼在尊重。“我
在我的眼中,人生最不能将就的事是“吃”,世上最美之物便是“食”。  记得一年前的国庆黄金周,我回了老家,正值秋收,一大片一大片等待收割的水稻在陽光下闪着金灿灿的光芒,收割机开过来,稻谷应声倒下,很快便被去穗脱壳,如流水般地注入旁边的小货车上。不一会儿,满载着笑脸与收获的小货车就欢快地开走了。而农家小院子的菜园里,则是绿油油的一片:爬满篱笆墙的枝蔓上挂着圆鼓鼓的豌豆荚,鲜亮的番茄犹如一盏盏红灯笼隐藏
1、孩童时代  孩童时代,你我初见。  那时的我,脑子里塞满了宇宙飞船和变形金刚,喜欢看《德克斯特的实验室》和《乔尼历险记》,四本百科全书里最爱的是那本橘黄色的“科学篇”,梦想是把自己改造成可以变形的机器人。  从小喜欢画画的我,总想把心里的世界画出来,那时我的涂鸦也被各式飞船武器和机械生物占据。  我就在这样纯粹的快乐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2002年的4月,千禧年的兴奋感已经从人们心中逐渐淡去
我问你可知为何城市的天空少见星光?  你答只因灯火太亮,心中喧攘。  若你为此选择去那乡郊的山坡之上,流星之泮,寻一栖身之所,夜夜叹赏漫天繁星,我倒会十分赞赏。  但我永远无法在城市与乡郊间做出选择,真的。  如何选呢?  不一样的天空不一样的地面,不一样的气息不一样的雨,连日出月落都是不一样的,如何比呢?  中国古代官场中的失利者,有一部分人归隐田园。他们成为山水田园派诗人,吟咏着“采菊东篱下,
《山月记》  作 者: [日]中岛敦  译 者: 杨晓钟等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在《山月记》中,作者赋予那些书本中的人物新的生命。   书中收录了中岛敦的九篇代表作,它们多取材于中国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故事或是那些广为流传的中国民间传说,讲述了包括归降匈奴的汉人李陵、孔子的弟子子路、射箭高手纪昌、《西游记》中的悟净、《人虎传》中的李徵在内的形形色色的人物的故事。作者将自身的合理想象融入其中
八达岭野生动物园老虎伤人案近日开庭。被老虎咬伤的女子赵某为自己向园方索赔后续医疗整形费、误工费、伙食补助费、精神损失费等69万元,为丧身虎口的母亲周某索赔丧葬费、死亡赔偿金、精神损害赔偿金149万元,两笔索赔共计218万元。赵某认为,在该事件中,己方虽有过错,但园方亦不能免责。  八达岭野生动物世界则坚持园方无责的应诉主张。园方认为,死者周某的行为是自甘风险行为,从感情上虽表示理解,但法律责任上,
英国诗人萨松在《于我,过去,现在以及未来》中有“心有猛虎,细嗅蔷薇”的经典诗句。诗人余光中解释为:老虎也会有细嗅蔷薇的时候,忙碌而远大的雄心也会被温柔和美丽折服。而我认为在当下,“猛虎”就是责任担当,“蔷薇”即为人文底蕴。  责任担当如一个人的脊梁,支撑着人的整个身体,让我们独立于世。司马迁年轻时就记住了父亲的遗愿,要完成鸿篇巨制《史记》。当因在汉武帝面前直言不讳而惨遭了令男人极为羞耻的“宫刑”时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教材中的“名著导读”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幅幅时代的画卷,一颗颗或丑或美或善或恶的灵魂。在阅读名著的时候,你对哪部名著中的哪个人物、哪件事情印象特別深刻?请据此写一篇作文。  要求:名著必须来自教材;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在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人物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红楼梦》中的薛宝钗。宝钗是完美的,完美得无可挑剔,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