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禅与乐》是我国第一本关于禅与音乐的著作,作者以“禅与乐”二者相生相依的深层次关系为独特视角,从佛学、音乐学、美学、文学等各个层面,以锋利且文笔秀丽隽永的语言梳理了禅宗与中国音乐的因缘,并为中国现代音乐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中肯的建议。
关键词:禅宗 禅意 禅与乐
田青先生的《禅与乐》是国内第一本关于“禅与乐”的著作。他以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思想、诗意盎然的文笔和紧密的逻辑思维将“禅与乐”历经两千多年的殊胜因缘娓娓道来。书中不仅论述了“禅与乐”内在的深层次联系,更以深刻独到的视角回顾了近代音乐文化的翻天巨变,提出了声乐唱法中“科学”不同于“艺术”的观点,并鼓励民族器乐艺术中“第三种模式”的发展。他呼吁我们的音乐家们,应当穿越近代中华民族的屈辱史,穿越“五四”反传统的传统,找回淹没在西方强势文化语境中的属于我们自己的话语系统。
该书凸显了以下几个特点,试作归纳。
一、《禅与乐》的写作特点
(一)以独特视角切入时代热点话题
1.新颖的研究视角
从我国现有的所有关于“佛教音乐”的书籍中我们可以发现,田青先生所著的《禅与乐》是第一本以“禅与乐”的关系为视角的著作。其他相关著作都是写佛教或宗教音乐的。如1993年妙音·文雄所著的《中国佛教音乐》等。
2.以如何继承民族遗产问题为目的
关于民族形式问题以及如何继承民族遗产的问题,自建国前①至今,仍然是众多学者探讨的热点话题。在面临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背景,和如何避免“西方后殖民主义中心”的21世纪的今天,田青先生以“禅与乐”的视角重新审视了中国传统文化,提出禅意是中国音乐应有的内涵,为我国当代音乐创作在继承民族文化遗产的问题上提供了一剂良方。
(二)探索了“禅与乐”深层次的关联
禅宗在中国影响广泛,不仅与中国人对宗教文化的包容性有关,更在于禅宗与中国音乐的深层次关联。从“直指人心”的“禅”与不立文字的“乐”的相似性,到中国“单旋律”中的“禅意”,体现的都是“见性成佛、不立文字”的禅宗对中国音乐的影响。作者将乐声中的“怦然心动”与禅宗的“顿悟”相比拟,为读者展现了禅宗与中国音乐惊人的相似之处。
禅宗崇尚“简约”、“明心见性”,中国音乐也崇尚“简约”和“韵味”。在中国传统的审美中,受禅宗的影响,自唐代起,就有以“韵”来反对“技术至上”的先例,如白居易“调轻声直韵疏迟”的音乐美学思想。中国特有的散板的节拍特征、西北民间音乐中的苦音“fa”比十二平均律的“fa”高50音分的现象,以及沈洽在《音腔论》②中提到的“音腔”的概念,均体现了中国有别于西方的崇尚简约、重韵味、轻技术的审美倾向。中国器乐曲中以“老六板”为种子繁衍出的“老六板”、“老八板”家族,更像是禅宗的“一花五叶”一般,内含着与禅一样的勃勃生机和千变万化的艺术魅力。
(三)回归时代,对中国当代音乐发展的思考
回顾近代,“落后就挨打”的经验使得我们迫切的想要改变中国文化落后的局面。从明治维新到五四运动的兴起,西方文化所主张的“民主与科学”早已代替中国的“儒释道”三家,对中国近现代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彭修文模式”、“新潮音乐”、因盲目追求科学和规范的“千人一声”等已成普遍现象。
田青先生认为:“科学”是“罐头歌手”批量产生的原因,而“艺术”要求的是“个性”。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我们,应将审美标准回归自然,追求个性化和多元化。他还以“文化自信”为视角反观“彭修文模式”和“新潮音乐”,细致的分析了“彭修文模式”的“什么都和洋人一样”,以及“新潮音乐”被称为“新文化殖民现象”的深层心理原因。他还详细介绍了民族音乐的“第三种模式”的产生缘由及特点,并称之为“新古典主义”他认为这种模式不同于西方新古典主义,是一种灵魂的回归。正如他所说的,只有“禅”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峰和东方特色,只有“禅”的回归才能带领我们在“文化全球化”和“后殖民主义批评”的时代走向日益缩小的“地球村”。
二、关于该书的一些疑问和思考
(一)传统文化的保护问题需予以重视
日本的尺八音乐让西方学者听到了禅意,而中国的民间音乐(包括北京民间佛曲)却让人觉得有点吵。这让我们反思,与中国相伴千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烙下深刻烙印的禅意是否被我们忽略?
我们当今的音乐不应背离中国传统音乐的本性和传统,丢弃中国传统音乐中曾蕴含的禅意,盲目、全面的照搬西方音乐的一切,只有不断挖掘中国传统音乐内在的精神气质,抓住传统音乐的根,才能创作出更具有中国气质的音乐,在文化多元的时代背景下走向世界。
(二)思维局限的问题
如果把禅宗的思想看做一种文化,那么受其影响而形成的音乐(如文人音乐)则具有了禅宗的“灵魂”。而影响中国的文化不只佛教的禅宗文化,还有佛教的其他文化,如律宗,以及道家、儒家、甚至玄宗思想的影响。“不同文化给了各自的音乐不同灵魂”,他们一起构成大的中国传统音乐的框架,而当我们听到一部分中国音乐,而指责它没有禅意,笔者认为是不合理的。多元文化并存的现象是普遍的。我们应当跳出自身的局限,客观的看待多元文化现象存在的合理性。
在田青先生看来,禅是新古典主义的核心,它融入了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在音乐方面尤其深层次的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但笔者认为,中国的其他文化,如少数民族文化、市民文化以及其他宗教文化等都对中国音乐产生有影响。中国的传统音乐是多种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禅宗只是众多因素之一,却不能代替全部。
三、结语
在21世纪的今天,后殖民批评浪潮席卷全球。“它指向殖民者撤退之后,第三世界依然存在西方中心的现象”,且“东方人往往以西方这个他者的东方想象来重塑自己,从而使自己的面貌受到遮蔽。”③为了抵抗全球西方化,世界政治出现了各民族国家都纷纷强调民族文化身份的现象。这使我们不禁反思,中国的民族文化身份是什么?禅是唯一的中国音乐的审美标准吗?
在中国历史上,的的确确禅宗对音乐及其他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田青先生思考的这一点并不是毫无根据的。禅宗“明心见性”和“简约”的智慧也深深印刻在中国音乐单旋律的长线条和意境深远的韵味里,并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大量的弥足珍贵的文字和音符。要创作真正属于我们本民族的音乐,则要深挖我们本民族文化的根,在吸收和借鉴西方的作曲理论的同时,从自己本民族留下来的宝贵传统里汲取养分。
注释:
①自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会议提出“民族形式”、“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主张以来,中国各地的文艺工作者对于民族形式问题以及如何继承民族遗产问题已展开了讨论。
②沈洽:《音腔论》,《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2年第04期。
③宋瑾:《传统音乐产品“走出去”的保值问题》,《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04期。
参考文献:
[1]田青.禅与乐[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
[2]沈洽.音腔论[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2,(04).
[3]宋瑾.传统音乐产品“走出去”的保值问题[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3,(04).
关键词:禅宗 禅意 禅与乐
田青先生的《禅与乐》是国内第一本关于“禅与乐”的著作。他以独特的视角、深刻的思想、诗意盎然的文笔和紧密的逻辑思维将“禅与乐”历经两千多年的殊胜因缘娓娓道来。书中不仅论述了“禅与乐”内在的深层次联系,更以深刻独到的视角回顾了近代音乐文化的翻天巨变,提出了声乐唱法中“科学”不同于“艺术”的观点,并鼓励民族器乐艺术中“第三种模式”的发展。他呼吁我们的音乐家们,应当穿越近代中华民族的屈辱史,穿越“五四”反传统的传统,找回淹没在西方强势文化语境中的属于我们自己的话语系统。
该书凸显了以下几个特点,试作归纳。
一、《禅与乐》的写作特点
(一)以独特视角切入时代热点话题
1.新颖的研究视角
从我国现有的所有关于“佛教音乐”的书籍中我们可以发现,田青先生所著的《禅与乐》是第一本以“禅与乐”的关系为视角的著作。其他相关著作都是写佛教或宗教音乐的。如1993年妙音·文雄所著的《中国佛教音乐》等。
2.以如何继承民族遗产问题为目的
关于民族形式问题以及如何继承民族遗产的问题,自建国前①至今,仍然是众多学者探讨的热点话题。在面临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背景,和如何避免“西方后殖民主义中心”的21世纪的今天,田青先生以“禅与乐”的视角重新审视了中国传统文化,提出禅意是中国音乐应有的内涵,为我国当代音乐创作在继承民族文化遗产的问题上提供了一剂良方。
(二)探索了“禅与乐”深层次的关联
禅宗在中国影响广泛,不仅与中国人对宗教文化的包容性有关,更在于禅宗与中国音乐的深层次关联。从“直指人心”的“禅”与不立文字的“乐”的相似性,到中国“单旋律”中的“禅意”,体现的都是“见性成佛、不立文字”的禅宗对中国音乐的影响。作者将乐声中的“怦然心动”与禅宗的“顿悟”相比拟,为读者展现了禅宗与中国音乐惊人的相似之处。
禅宗崇尚“简约”、“明心见性”,中国音乐也崇尚“简约”和“韵味”。在中国传统的审美中,受禅宗的影响,自唐代起,就有以“韵”来反对“技术至上”的先例,如白居易“调轻声直韵疏迟”的音乐美学思想。中国特有的散板的节拍特征、西北民间音乐中的苦音“fa”比十二平均律的“fa”高50音分的现象,以及沈洽在《音腔论》②中提到的“音腔”的概念,均体现了中国有别于西方的崇尚简约、重韵味、轻技术的审美倾向。中国器乐曲中以“老六板”为种子繁衍出的“老六板”、“老八板”家族,更像是禅宗的“一花五叶”一般,内含着与禅一样的勃勃生机和千变万化的艺术魅力。
(三)回归时代,对中国当代音乐发展的思考
回顾近代,“落后就挨打”的经验使得我们迫切的想要改变中国文化落后的局面。从明治维新到五四运动的兴起,西方文化所主张的“民主与科学”早已代替中国的“儒释道”三家,对中国近现代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彭修文模式”、“新潮音乐”、因盲目追求科学和规范的“千人一声”等已成普遍现象。
田青先生认为:“科学”是“罐头歌手”批量产生的原因,而“艺术”要求的是“个性”。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我们,应将审美标准回归自然,追求个性化和多元化。他还以“文化自信”为视角反观“彭修文模式”和“新潮音乐”,细致的分析了“彭修文模式”的“什么都和洋人一样”,以及“新潮音乐”被称为“新文化殖民现象”的深层心理原因。他还详细介绍了民族音乐的“第三种模式”的产生缘由及特点,并称之为“新古典主义”他认为这种模式不同于西方新古典主义,是一种灵魂的回归。正如他所说的,只有“禅”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峰和东方特色,只有“禅”的回归才能带领我们在“文化全球化”和“后殖民主义批评”的时代走向日益缩小的“地球村”。
二、关于该书的一些疑问和思考
(一)传统文化的保护问题需予以重视
日本的尺八音乐让西方学者听到了禅意,而中国的民间音乐(包括北京民间佛曲)却让人觉得有点吵。这让我们反思,与中国相伴千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烙下深刻烙印的禅意是否被我们忽略?
我们当今的音乐不应背离中国传统音乐的本性和传统,丢弃中国传统音乐中曾蕴含的禅意,盲目、全面的照搬西方音乐的一切,只有不断挖掘中国传统音乐内在的精神气质,抓住传统音乐的根,才能创作出更具有中国气质的音乐,在文化多元的时代背景下走向世界。
(二)思维局限的问题
如果把禅宗的思想看做一种文化,那么受其影响而形成的音乐(如文人音乐)则具有了禅宗的“灵魂”。而影响中国的文化不只佛教的禅宗文化,还有佛教的其他文化,如律宗,以及道家、儒家、甚至玄宗思想的影响。“不同文化给了各自的音乐不同灵魂”,他们一起构成大的中国传统音乐的框架,而当我们听到一部分中国音乐,而指责它没有禅意,笔者认为是不合理的。多元文化并存的现象是普遍的。我们应当跳出自身的局限,客观的看待多元文化现象存在的合理性。
在田青先生看来,禅是新古典主义的核心,它融入了中国文化的各个层面,在音乐方面尤其深层次的影响了中国人的审美。但笔者认为,中国的其他文化,如少数民族文化、市民文化以及其他宗教文化等都对中国音乐产生有影响。中国的传统音乐是多种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禅宗只是众多因素之一,却不能代替全部。
三、结语
在21世纪的今天,后殖民批评浪潮席卷全球。“它指向殖民者撤退之后,第三世界依然存在西方中心的现象”,且“东方人往往以西方这个他者的东方想象来重塑自己,从而使自己的面貌受到遮蔽。”③为了抵抗全球西方化,世界政治出现了各民族国家都纷纷强调民族文化身份的现象。这使我们不禁反思,中国的民族文化身份是什么?禅是唯一的中国音乐的审美标准吗?
在中国历史上,的的确确禅宗对音乐及其他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田青先生思考的这一点并不是毫无根据的。禅宗“明心见性”和“简约”的智慧也深深印刻在中国音乐单旋律的长线条和意境深远的韵味里,并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大量的弥足珍贵的文字和音符。要创作真正属于我们本民族的音乐,则要深挖我们本民族文化的根,在吸收和借鉴西方的作曲理论的同时,从自己本民族留下来的宝贵传统里汲取养分。
注释:
①自1938年10月,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会议提出“民族形式”、“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主张以来,中国各地的文艺工作者对于民族形式问题以及如何继承民族遗产问题已展开了讨论。
②沈洽:《音腔论》,《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2年第04期。
③宋瑾:《传统音乐产品“走出去”的保值问题》,《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3年第04期。
参考文献:
[1]田青.禅与乐[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2.
[2]沈洽.音腔论[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2,(04).
[3]宋瑾.传统音乐产品“走出去”的保值问题[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