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标的新型教学模式正逐渐被广大教师接受。下面以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为例,通过对问题设计的讨论来探讨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积极探究精神。
关键词: 化学课堂 问题设计 探究式教学
问题是思维的动力、思维的源泉。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同样要把“问题”作为教学任务的中心,围绕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发散思维。学生在积极探究问题时,其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发散,只有调动其思维,积极探索问题,才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其自主学习及创新能力。在新型教学模式下,把“问题”作为教学重点的关键是教师对问题的设计。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提出恰当的探究性问题,并创设出问题情境,可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总结归纳,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
1.问题设计要立足教材并突出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
教材是由权威教育机构经过反复推敲后出版的,其中含有丰富的知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既要紧贴教材又得跳出教材。具体来讲就是教师要提前做好备案,认真分析每个章节的知识点及知识点所对应的书本上的例题,分析例题并在这一基础上衍生出更深层次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从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及实际生活经验出发,思考探究问题。在讲解“水的电离与溶液pH”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在设计判断溶液酸碱性的问题时,在设计更高层次的问题时,可以比较两种溶液在等体积混合的情况下,溶液中的各微粒量及浓度大小的关系。在实验中可变换的是等体积的溶液的量,如用“0.05mol/L氨水与0.10mol/L盐酸溶液等体积混合”来替换“0.10mol/L氨水与0.05mol/L盐酸溶液等体积混合”。通过在实验教学中设计问题的变形,来加深学生对“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的理解,使学生学会在不同题设下灵活运用相关知识来思考问题。
2.探究性化学问题设计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案例:在室温下,把铜片放入浓硫酸中,没有明显的反应现象。对此,甲认为这是铜在浓硫酸里发生钝化现象;乙认为室温下铜片放入浓硫酸中看不到明显的现象,主要是因为铜与浓硫酸在室温下反应速率很慢。
[分析]:如果铜发生钝化,则表面会覆盖致密的氧化物薄膜,一般情形下难以反应。
[实验设计]:在烧杯中放入一块铜片,再加入适量的浓硫酸,使铜片浸没在酸中,稍待片刻,用镊子取出,用水洗净铜片表面的酸液。将用浓酸处理过的铜片放入盛有硝酸银溶液的烧杯中,观察现象。如果表面有白色的物质析出,溶液的颜色变蓝,说明铜在浓硫酸里没有产生钝化现象,乙的说法正确。如果表面没有白色物质析出,溶液的颜色也无明显变化,则甲的说法正确。
学生通过亲自试验来推翻先前的假设,探究出真正的原理,这种方式可以给其留下深刻的影响。
[小结]: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是通往成功的阶梯,同样也是教学过程中的巨大财富,让学生犯错并自己改错不失为一种创新教学。教师要耐心对待学生犯的错误,并通过巧妙的方式纠正其错误,从而营造出一个积极、生动的课堂氛围。下面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目标来探究如何进行问题设计。
2.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为了避免枯燥的课堂问题探讨,教师可以通过实验等方式还原化学现象,这样既能直观地进行教学,又能使学生有较高的学习热情。
2.2设计比较型问题,在分析比较中,提高归纳总结能力。在化学课堂上,教师通过设计比较型的问题,从教参资料中选取一些性质相似的物质进行比较归纳,总结出规律。在分析比较型问题时,学生逐渐掌握鉴别辨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出严肃的逻辑性思维。
2.3设计迷惑性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中学生一般都有自己的个性、主见,敢于质疑他人的意见,但是由于知识掌握不到位及思想还不够成熟,常常对某些问题过于钻牛角尖。为了使学生的批判思维趋向成熟,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立足教材,适当设计些比较有迷惑性的问题,通过“迷惑”学生犯错,“诱使”其上当,然后调动课堂氛围,让所有学生展开讨论。疑惑型的问题可以来源于教材难点及学生经常易犯错的问题。
3.教学过程中的探究问题情境创设
生活中处处充满了化学现象。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将化学与实验及生活现象结合起来。例如在“N2与H2的实验室制法比较”的实验中,让学生提前做好相关准备,注意观察实验中的现象及相关安全问题,最后让学生总结归纳出实验结论。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提前设计好问题,并预先准备好相关的问题情境,一步步地引导学生。问题设计时要环环紧密相扣,层层深入,例如H2与N2的实验室制备、收集及保存方法。在氮气制备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实验及安全问题。NH4Cl饱和溶液和NaNO2晶体反应是否需要加热等一系列问题。在问题设计情境的创设过程中,要注意如下问题。
3.1通过化学实验创设探究问题情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通过还原实验现象可以直观地进行教学,并能全面调动学生对生活现象的好奇心,从而积极地参与对问题的探讨中。
3.2通过生活现象来创设探究情境。化学是一门离不开生活的学科。在创设化学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与实际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联系起来,向学生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通过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来解释生活现象,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3利用社会实践创设探究情境。实践是验证真理的唯一标准。所有的知识都要在实践中找到立足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多接触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4.结语
在新课标背景下,化学教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既要保证问题涵盖必备的知识点,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通过对探究性问题的设计来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思维,让其对知识有较深的理解,从而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学习及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大大激发学习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合作意识。
参考文献:
[1]吕子西.化学教学问题的设计[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1(06).
[2]单晓.化学课堂问题设计有效性的探索与思考[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0(10).
[3]黄天明.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问题设计策略[J].考试周刊,2010(21).
[4]卢红徐.化学教师课堂提问有效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5]李冉.基于“观念建构”的化学教学实践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 化学课堂 问题设计 探究式教学
问题是思维的动力、思维的源泉。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同样要把“问题”作为教学任务的中心,围绕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和发散思维。学生在积极探究问题时,其思维能力得到了有效发散,只有调动其思维,积极探索问题,才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其自主学习及创新能力。在新型教学模式下,把“问题”作为教学重点的关键是教师对问题的设计。在中学化学教学过程中,提出恰当的探究性问题,并创设出问题情境,可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总结归纳,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
1.问题设计要立足教材并突出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原则
教材是由权威教育机构经过反复推敲后出版的,其中含有丰富的知识,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既要紧贴教材又得跳出教材。具体来讲就是教师要提前做好备案,认真分析每个章节的知识点及知识点所对应的书本上的例题,分析例题并在这一基础上衍生出更深层次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从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及实际生活经验出发,思考探究问题。在讲解“水的电离与溶液pH”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在设计判断溶液酸碱性的问题时,在设计更高层次的问题时,可以比较两种溶液在等体积混合的情况下,溶液中的各微粒量及浓度大小的关系。在实验中可变换的是等体积的溶液的量,如用“0.05mol/L氨水与0.10mol/L盐酸溶液等体积混合”来替换“0.10mol/L氨水与0.05mol/L盐酸溶液等体积混合”。通过在实验教学中设计问题的变形,来加深学生对“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的理解,使学生学会在不同题设下灵活运用相关知识来思考问题。
2.探究性化学问题设计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案例:在室温下,把铜片放入浓硫酸中,没有明显的反应现象。对此,甲认为这是铜在浓硫酸里发生钝化现象;乙认为室温下铜片放入浓硫酸中看不到明显的现象,主要是因为铜与浓硫酸在室温下反应速率很慢。
[分析]:如果铜发生钝化,则表面会覆盖致密的氧化物薄膜,一般情形下难以反应。
[实验设计]:在烧杯中放入一块铜片,再加入适量的浓硫酸,使铜片浸没在酸中,稍待片刻,用镊子取出,用水洗净铜片表面的酸液。将用浓酸处理过的铜片放入盛有硝酸银溶液的烧杯中,观察现象。如果表面有白色的物质析出,溶液的颜色变蓝,说明铜在浓硫酸里没有产生钝化现象,乙的说法正确。如果表面没有白色物质析出,溶液的颜色也无明显变化,则甲的说法正确。
学生通过亲自试验来推翻先前的假设,探究出真正的原理,这种方式可以给其留下深刻的影响。
[小结]: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是通往成功的阶梯,同样也是教学过程中的巨大财富,让学生犯错并自己改错不失为一种创新教学。教师要耐心对待学生犯的错误,并通过巧妙的方式纠正其错误,从而营造出一个积极、生动的课堂氛围。下面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为目标来探究如何进行问题设计。
2.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为了避免枯燥的课堂问题探讨,教师可以通过实验等方式还原化学现象,这样既能直观地进行教学,又能使学生有较高的学习热情。
2.2设计比较型问题,在分析比较中,提高归纳总结能力。在化学课堂上,教师通过设计比较型的问题,从教参资料中选取一些性质相似的物质进行比较归纳,总结出规律。在分析比较型问题时,学生逐渐掌握鉴别辨析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出严肃的逻辑性思维。
2.3设计迷惑性问题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中学生一般都有自己的个性、主见,敢于质疑他人的意见,但是由于知识掌握不到位及思想还不够成熟,常常对某些问题过于钻牛角尖。为了使学生的批判思维趋向成熟,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立足教材,适当设计些比较有迷惑性的问题,通过“迷惑”学生犯错,“诱使”其上当,然后调动课堂氛围,让所有学生展开讨论。疑惑型的问题可以来源于教材难点及学生经常易犯错的问题。
3.教学过程中的探究问题情境创设
生活中处处充满了化学现象。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将化学与实验及生活现象结合起来。例如在“N2与H2的实验室制法比较”的实验中,让学生提前做好相关准备,注意观察实验中的现象及相关安全问题,最后让学生总结归纳出实验结论。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提前设计好问题,并预先准备好相关的问题情境,一步步地引导学生。问题设计时要环环紧密相扣,层层深入,例如H2与N2的实验室制备、收集及保存方法。在氮气制备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实验及安全问题。NH4Cl饱和溶液和NaNO2晶体反应是否需要加热等一系列问题。在问题设计情境的创设过程中,要注意如下问题。
3.1通过化学实验创设探究问题情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通过还原实验现象可以直观地进行教学,并能全面调动学生对生活现象的好奇心,从而积极地参与对问题的探讨中。
3.2通过生活现象来创设探究情境。化学是一门离不开生活的学科。在创设化学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与实际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联系起来,向学生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通过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来解释生活现象,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3利用社会实践创设探究情境。实践是验证真理的唯一标准。所有的知识都要在实践中找到立足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增加学生的实践机会,通过社会实践让学生多接触生活中的化学现象。
4.结语
在新课标背景下,化学教师在设计问题的过程中,既要保证问题涵盖必备的知识点,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通过对探究性问题的设计来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思维,让其对知识有较深的理解,从而使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学习及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大大激发学习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合作意识。
参考文献:
[1]吕子西.化学教学问题的设计[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1(06).
[2]单晓.化学课堂问题设计有效性的探索与思考[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0(10).
[3]黄天明.高中化学教学中的问题设计策略[J].考试周刊,2010(21).
[4]卢红徐.化学教师课堂提问有效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5]李冉.基于“观念建构”的化学教学实践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