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学生具备一定的生活基础,对很多生活中的现象有了亲身体验,他们能够对身边的诸多生活现象,独立发表一些见解.其中的一些看法可能是不全面的,甚至是有违科学道理的,但学生的这些生活体验都可作为我们物理教学的宝贵资源.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有效结合学生生活体验,或用来强化概念认知,帮助学生理解,或用来引起学生思维冲突,引发学生认知矛盾.教师巧妙遴选有针对性的素材,运用到物理课堂中,可以给物理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下面就初中物理教学中合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高效物理课堂谈点体会.
一、运用生活体验,牵引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例如,在讲“气体的压强”时,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对大气压所引发的自然现象具有较为丰富的体验,教师合理应用学生的生活体验,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无穷的活力.师:哪位同学愿意上来免费品尝饮料?(一生上台,打开瓶盖将饮料倒入口中)师:既然你喝了免费饮料,就要开动脑筋,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不让你把瓶子拿起来,就将它放在桌上,你还能喝到饮料吗?(学生拿起桌上的吸管将饮料喝了几口)师:他没有将饮料瓶拿起来,为什么也能喝到饮料呢?(学生回答:被他用力吸进去的)师:那好,我来做个事情(将瓶口用橡皮泥堵死),请你再吸饮料,谈谈有什么感觉.(学生:几乎吸不到饮料)师:为什么现在吸不到饮料呢?(学生:没空气了,跟外界不通了)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做出解释.此时,教师追问:为什么瓶子里面空气和外界不通,我们就吸不出饮料呢?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无言以对.这时,教师呈现课题:通过我们今天学习的“气体的压强”,大家就能解释这一现象.
这样,借助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实例——“喝饮料”来设置悬疑,在教师环环相扣、步步为营的问题设置下,让学生对生活经验重新进行自我评价,引发对生活体验的质疑,从而将其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
二、呈现与生活经验相违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生活中,学生由于生活现象中的错觉或片面的认知,导致自己在大脑意识深处形成了对某些知识的“潜认识”,有很多都是错误的.教师如果能在教学相关知识时,让学生针对一些现象进行猜想回答,然后再给学生展示实验的结果,这种明显的实验结果与学生认知习惯中的经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气体的压强”时,教师出示一个漏斗和一个乒乓球,提问:用手将这个乒乓球托在手中,置于漏斗的下方,手拿开,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生:乒乓球会掉下来.(师演示,乒乓球落地)此时,教师再问:假如用嘴对着漏斗口吹气,再把手拿开,乒乓球会如何?很多学生不假思索:当然会下落.师:那就请大家见证一下结果吧!学生面对实验的结果,无不惊诧万分,他们百思不得其解:乒乓球竟然没有落下来.此时,教师追问:这是为什么呢?
这样,教师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一些错误经验引入话题,将学生带入由经验引发的认知矛盾中,从而引起学生强烈的心理反差,激起学生浓厚的探究欲望.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演示实验真实、生动和直观的特点,瞄准学生的心理反差点,出其不意地呈现给学生“超乎寻常”的画面,让学生产生心理上的认知碰撞,暴露他们的认知误区,引发他们感到惊奇或为之震动,激起他们重新审视自己、了解自然、认识客观世界的愿望.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借助亲身感受而主动思维,从而轻松自如地投入到学习中.
三、合理选择生活体验,突破课堂教学难点
有些物理概念及物理规律,其引出和建立的过程并不复杂,但学生要想透彻理解、全面掌握并能熟练运用却并非易事.此时,教师借助学生身边的事例辅助教学,让学生展开想象,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讲“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时,对于“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学生较难理解和记忆,这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平常走路时“路越宽,越好走,遇到的阻碍越小”作类比,化解难点.
又如,在讲“物体不受力作用时怎样运动”时,有的学生对这一问题难以理解,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平时向上扔物体时,物体为什么会下落,引导学生想象:假如没有空气的阻力,物体会怎么样?假如失去了重力,物体又会如何?这样,可帮助学生突破这一认知难点.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单调抽象的物理教学,假如与学生鲜活生动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也一定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素材或他们熟悉的自然现象,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和实验,既要让学生学会认真观察生活,了解生活,又要教会学生分析生活现象.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白物理来自于生活,又有别于我们的感觉,从而实现让“物理走向生活”的目标.
下面就初中物理教学中合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高效物理课堂谈点体会.
一、运用生活体验,牵引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
例如,在讲“气体的压强”时,生活中蕴涵着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对大气压所引发的自然现象具有较为丰富的体验,教师合理应用学生的生活体验,会给课堂教学带来无穷的活力.师:哪位同学愿意上来免费品尝饮料?(一生上台,打开瓶盖将饮料倒入口中)师:既然你喝了免费饮料,就要开动脑筋,思考一个问题,如果不让你把瓶子拿起来,就将它放在桌上,你还能喝到饮料吗?(学生拿起桌上的吸管将饮料喝了几口)师:他没有将饮料瓶拿起来,为什么也能喝到饮料呢?(学生回答:被他用力吸进去的)师:那好,我来做个事情(将瓶口用橡皮泥堵死),请你再吸饮料,谈谈有什么感觉.(学生:几乎吸不到饮料)师:为什么现在吸不到饮料呢?(学生:没空气了,跟外界不通了)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做出解释.此时,教师追问:为什么瓶子里面空气和外界不通,我们就吸不出饮料呢?学生面对这样的问题,无言以对.这时,教师呈现课题:通过我们今天学习的“气体的压强”,大家就能解释这一现象.
这样,借助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实例——“喝饮料”来设置悬疑,在教师环环相扣、步步为营的问题设置下,让学生对生活经验重新进行自我评价,引发对生活体验的质疑,从而将其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
二、呈现与生活经验相违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学习生活中,学生由于生活现象中的错觉或片面的认知,导致自己在大脑意识深处形成了对某些知识的“潜认识”,有很多都是错误的.教师如果能在教学相关知识时,让学生针对一些现象进行猜想回答,然后再给学生展示实验的结果,这种明显的实验结果与学生认知习惯中的经验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气体的压强”时,教师出示一个漏斗和一个乒乓球,提问:用手将这个乒乓球托在手中,置于漏斗的下方,手拿开,会有什么现象发生?生:乒乓球会掉下来.(师演示,乒乓球落地)此时,教师再问:假如用嘴对着漏斗口吹气,再把手拿开,乒乓球会如何?很多学生不假思索:当然会下落.师:那就请大家见证一下结果吧!学生面对实验的结果,无不惊诧万分,他们百思不得其解:乒乓球竟然没有落下来.此时,教师追问:这是为什么呢?
这样,教师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一些错误经验引入话题,将学生带入由经验引发的认知矛盾中,从而引起学生强烈的心理反差,激起学生浓厚的探究欲望.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演示实验真实、生动和直观的特点,瞄准学生的心理反差点,出其不意地呈现给学生“超乎寻常”的画面,让学生产生心理上的认知碰撞,暴露他们的认知误区,引发他们感到惊奇或为之震动,激起他们重新审视自己、了解自然、认识客观世界的愿望.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借助亲身感受而主动思维,从而轻松自如地投入到学习中.
三、合理选择生活体验,突破课堂教学难点
有些物理概念及物理规律,其引出和建立的过程并不复杂,但学生要想透彻理解、全面掌握并能熟练运用却并非易事.此时,教师借助学生身边的事例辅助教学,让学生展开想象,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讲“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时,对于“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横截面积越大,电阻越小”,学生较难理解和记忆,这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平常走路时“路越宽,越好走,遇到的阻碍越小”作类比,化解难点.
又如,在讲“物体不受力作用时怎样运动”时,有的学生对这一问题难以理解,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平时向上扔物体时,物体为什么会下落,引导学生想象:假如没有空气的阻力,物体会怎么样?假如失去了重力,物体又会如何?这样,可帮助学生突破这一认知难点.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单调抽象的物理教学,假如与学生鲜活生动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也一定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素材或他们熟悉的自然现象,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和实验,既要让学生学会认真观察生活,了解生活,又要教会学生分析生活现象.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明白物理来自于生活,又有别于我们的感觉,从而实现让“物理走向生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