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建构 高效训练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mon6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议论文写作训练长期“无序”“低效”的状态,在借鉴国内外先进理论、实践的基础上,我区多个学校从2015年起至今在初三进行了议论文写作序列化的尝试。
  即从八年级开始,根据学情,有意识地将初中议论文写作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议论文写作专项训练。具体操作程序如下:训练一,学会读材料,提炼、概括论点;训练二,学会甄选论据与表达;训练三,学会写点分析,在论点与论据之间架起一座桥;训练四,学会运用多种论证方法,使得论证更有力;训练五,了解议論思路,学会有序表达;训练六,学习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训练七,学习不同类型议论文的完篇写作。
  这种写作的推进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写作“无序”“低效”的状态,但结合近几年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有如下几点值得关注。

一、要关注思维的引导


  朱子南先生在其主编的《中国文体学辞典》中指出“议论文主要是指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思维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从而阐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规律,直接表明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见解和态度的一种文体。”
  议论文,作为一种剖析事理、发表个人见解、提出主张的文体,它本身就具有言之有理、论之有据、说之有序、逻辑性强的特点。
  要写好这样文体,尊重学生认知规律,有序安排教学内容很必要。现行的做法是首先引入议论文规范篇目,如《谈骨气》《乐业与敬业》等,引导学生,一课一得,了解文体的基本知识。再结合现有教材体系,以课文为抓手,有序地开展论点提炼与概括、论据的甄选与运用、论证的阐释与表达等化整为零的专项训练。最后,再引导学生零学整用,在片段训练的基础上,实现完篇。
  但,这其间的“序”不应只停留在流程上的形式,更应关注其思维的“有序”引导。
  镜头一:
  这是一节“把问题想得深刻”的议论文写作指导课,当特级教师任富强发现学生从材料中提取观点出现偏差,他没有继续按进度推进,而是马上调整教学节奏,耐心引导学生重读分析、顺应建构。
  在老师有意识的引导下,学生逐渐发现材料转折的关键点,进而理解材料侧重点在“吸收”上,并重新拟写了论点。
  镜头二:
  结合学生所写论证,引导学生思考所写内容的合理性。
  师:这段分析有男的,有女的;有艺术家,有医生,也有研究员,挺全面的。这里我要提醒大家注意考虑一个问题:这三个例子有没有与文本表达的中心相关?那你觉得把这三个例子并排码在一起进行论证合适吗?
  师(微笑):那么,如果现在重新写点分析,你会怎么写呢?
  ……
  学者夏丏尊曾说过,“表达之道即为思想之道”,写作表达其实就是思维的外化表现与思想的存在,这点在逻辑性极强的议论文中尤其突出。所以,对任老师来说,在整个环节中看似放缓了教学的节奏,却给予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引导着学生在思维不断的“顺应”中修正着已有的“经验图式”。这种有序的教学推进,不是简单的按部就序,而更遵循了议论文写作训练的内在规律。

二、要关注篇章范式的梳理


  就目前初中生议论文写作的现状来看,推行一系列有序的化整为零的训练,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普遍存在的逻辑混乱的问题,有利于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写作素养。但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却常常遇到这样的尴尬:随堂片段练习,看似问题不大。课后,完篇写作,却总存在着整体思路不清、前后矛盾、因果混乱等逻辑缺失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课时紧,对新接触的议论文要求不高,老师当堂完篇写作指导上投入不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现代媒体的便捷,学生们的“懒”于思考,对老师留的课后作文,利用网络检索,匆匆应付的结果。
  如何让学生学会更有“序”地思考,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呢?
  笔者认为,有意识地结合所学课例,梳理篇章范式很关键。虽然,在议论文中,不同的角度构思的文章会有不同的结构形式,但就论证主体部分而言,无外乎是由其分论点在结构中的排列位置和顺序所决定的,而初中阶段引导学生关注这点,进而把握住并列、递进、对比这三种基本论证结构很重要。
  如:在完成对《敬业与乐业》《谈创造性思维》《怀疑与学问》等课例的教学后,引导学生比较这几篇议论文论证结构与之前学习的规范议论文的不同。进而明确并列式、递进式、对比式的不同结构,然后,再结合所学课例,让学生探究辨析这三种结构形式所带来的不同表达效果(并列式有助多角度阐释、证明论点;递进式,有利于步步深入,表达深刻的思想;对比式,起到突出强调论点,使论证更全面)。最后,整合强调议论文综合式的论证结构其实就是这三种基本形式的组合。

三、要关注常态教学的引导


  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阅读课例,设计好常态“对话”,引导学生在联系、比较、整合中,学会分析、推理与论证,进而实现以读促写、提升写作素养的目的。
  比如:在学习自读课《论教养》《精神的三间小屋》时,通过引导学生画思维导图、列提纲的方式,训练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概括的能力;在学习《谈创造性思维》时,有意识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评价本文的论证是否严密,比较与旧版教材标题的优劣等),让他们发现论证结构的不合理、论据使用的不恰当、语言表述的不严密,进而培养他们批判思维能力;在学习驳论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时,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敬业与乐业》等课文论点提出方式的不同,深入思考立论、驳论不同的表达效果,拓展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综上所述,只有基于学生“认知规律”的有序引导,基于学生“学习实际”的有序点拨,基于学生“学习常态”的有序训练,才能更为高效地帮助学生构建知识和思维,进而完成“议论文有序训练”,提升其写作素养。
  [作者通联:南京市育英外国语学校;南京市第八中学]
其他文献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并积累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各时期的代表作品及风格。  2.重点分析《点绛唇》和《武陵春》,感受少女李清照的俏皮灵动、蓬勃生命活力和亡国丧家后李清照的苍凉哀愁心境。  3.引導学生感受李清照命运的坎坷,感受她丰富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分析李清照诗词,引导学生感受不同人生阶段的李清照的形象和心灵世界。  难点:引导学生感受李清照在多变的人生里丰富的精神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而批判思维的形成则是创新意识的基础。与之对应的高考考查试题必然也会体现批判思维的考查,这就意味着运用批判思维将有助于我们解析高考试题。  批判性思维就是通过一定的标准评价语言,进而对思维进行反思与修正的思维方式。运用批判性思维要具有提出问题并批判性思考问题的能力,思考所读内容是否符合逻辑,哪些证据可以证明或者证伪他人的观点。  在诗歌鉴赏的客观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言:“紧凑是美学价值的第一条件,一切其他优点都由它表现出来。”回目语、俗语这些紧凑“炼话”大多是短小简练、语精意宏的精粹语言。笔者所谈的“精粹语言”,主要指蕴含着民族文化精髓的汉语精品语言,不限古汉语的雅言,也包括广义的俗语等(和洪镇涛老师的同一概念稍有不同)。这种精粹语言,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语言。学习这种语言的目的,并不在于立竿见影、立马见效,而在于通过长期、稳固的储存和积累,通
近年来,各地高考作文呈现出命题立意的范围广阔,写作指向明晰,审题难度下降的趋势。学生动笔不难,但写作容易陷入流俗,无法且无力展示文章和思想的深刻度与新颖度。笔者认为如果能多方有效地运用矛盾法,则可以拓展文章的深刻度,凸显个体的新颖度,造就出众的华章。  矛盾技术植根于唯物主義哲学辩证法,强调矛与盾的对立和统一,如:大与小、多与少、过去与未来、个体与群体等。矛盾双方彼此对立,或大相迥异,不可交融;或
摘 要 《杜甫传》是作者冯至先生以诗人的视角观照历史,以诗心体悟诗心,融自己的人生经验、创作体会和研究心得于一炉的精心结撰之作。本文试从叙事之美、结构之美、意蕴之美三个角度,寻求引导学生探究《杜甫传》的美学价值的指导策略。这对激发学生阅读传记类整本书,提高审美层面的核心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冯至;《杜甫传》;美学价值;指导策略  《杜甫传》是作者冯至先生以诗人的视角观照历史,
中国古典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表达形式,是初中语文教材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摒弃“齐声朗读、逐句讲解”这种传统的古典诗词教学模式势在必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古典诗词的不同类型、内容与风格,创新自己的教学模式,采用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鉴赏古典诗词。一、举行朗读比赛,鉴赏古典诗词韵律美  中国古典诗词具有十分鲜明的韵律美。但是在传统“齐声朗读”的教学模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发展,素质教育成为教育的关键,通过革新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观念,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与质量,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利用“先学后导”的方式开展教学十分重要,不仅可以为学生创造有利的学习契机,还可以有效进行评价,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本文以《阿Q正传》为例,对此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
摘 要 群文教学高效整合点在于整合角度的选择。“思辨性文本的阅读与表达”根据单元学习任务确定课堂学习任务,设置教学情境,使教材、生活、考场三层联动,将单元学习任务放置于立体空间,从预设走向生成,再到运用实践,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实践性。课堂活动中学生思维活动层次性的体现是思辨性文本阅读的高阶任务,这得益于教师引领方法的有效实施。   关键词 思辨性文本;阅读教学;整合;情境;思维  在2020年河北
摘 要 语文新课标提出了18个任务群,其中整本书阅读是其中重要的任务群之一。它明确提出:“注重整本书阅读,帮助学生构建整体的知识框架,拓展阅读思维,全面提升语文阅读的综合素养。”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注重整本书阅读,设计一定的阅读活动,系统构建整体的阅读思维。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以《老人与海》为例,对主题情境下的整本书阅读策略进行了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 主题情境;整本书阅读;阅读
教师专业素养是其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决定性因素,这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能力只能由能力来培养,志向只能由志向来培养,人才只能由人才来培养”,因此教师要培养出人才,不仅需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还需要对自身的专业知识内存不断扩容。而对于承载着优秀传统文化的语文教学,更是对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有着更高的要求。  但教师專业化发展绝不能等同于将教师标准化,现在有些学校硬性要求统一进度、统一备课,统一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