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教学不仅仅是要研究教学中“教”的规律,还要研究学生“学”的规律。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以教材为中介,研究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规律,要注重学生主体的作用和学生的自主性,只有教会学生学习,学生的成绩才可能有所提高,才能让学生终身受益。传统的数学教学重视对学生集中思维的训练,却忽视发散思维的培养,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的教育不能只培养学生拷贝知识的能力,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精神和创新思维。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07(2011)04-032-02
传统的数学教学重视对学生集中思维的训练,却忽视发散思维的培养,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的教育不能只培养学生拷贝知识的能力,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精神和创新思维。因此,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鼓励学生不惟书,不惟师,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实施创新教育尤为重要。在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对新的教材与学生新的学习方式的研究与探讨,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只有全面提高数学素养,每一位数学教师才能为提高全民族素质,造就一代高质量的新型人才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如何改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性,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显得特别迫切。笔者就高中数学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新的方法,谈谈自己的认识供同行商榷。
一、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的一种学习行为,若从这个角度进行研究,应属于学习论的范畴。但教学过程包含“教”与“学”两个方面,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无论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都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的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这样一来,在教学中摸清学生的思想情况就成为我们知识处理和转换的强有力依据。如何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如何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来处理转换新知识呢?我想“问题”是最好的帮手。
二、自主性与协作性学习
教学是一个师生的双边活动,老师是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学生才是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本。要学好数学,学会解数学题,只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的“学法”上找出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能听懂课,不会解题”的问题。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他们应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主动获取知识,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我们不能只看学生的活动所占课堂教学时间的比例,关键是看学生的思维是否真的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的学习是否积极主动。课堂虽是集体学习的场所,但课堂的学习活动却是从个体开始的,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提高每一个学生的思维水平。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强调学生个体的作用与发展,让每个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尽量做到:信息自己采集,数据自己处理,问题自己提出,课题自己选定,提倡独立钻研,独立思考,独出心裁,以培养独创精神。协作性是在个体性和独立性的基础上体现的,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在学生的自主独立思维活动被调动起来之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思维障碍,此时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沟通,通过相互协作,往往会使思维障碍得以克服,并加快解决问题的速度。学生之间进行相互沟通与交流的学习也被称为“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的方法。这种形式的合作学习范围大,人数多,用于展示研究成果和思维过程,并开展讨论和争论。两种层次的合作学习可在课堂中多次交替开展,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创新型学习
长期以来,数学考核的唯一形式是限时笔试,试题的题型基本上是例题的翻版,是纯粹的数学题。这种规范化的试题容易使学生养成机械地套用定义、定理和公式解决问题的习惯,而一些思维灵活,但计算不严谨的学生往往在这种规范的试题中失分较多。显然这种考核形式并不能真正检查和训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种考试形式只能使教师面对考试成绩表上的一片“红灯”和逐年增加的不及格率,在“学生一届不如一届”的叹息声中无可奈何,使学生在消极被动的应付考试过程中,对数学的恐惧与日俱增。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教学不仅仅是要研究教学中“教”的规律,还要研究学生“学”的规律。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以教材为中介研究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规律,要注重学生主体的作用和学生的自主性,只有教会学生学习,学生的成绩才可能有所提高,才能让学生终身受益。要培养学生的“悟性”,学生自己不会思考不会去“悟”,怎能学会解题呢?解题关键,当然是思路,但是基础知识都不懂,怎么思?要充分发挥例题、习题的功能,利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来教会学生解题。针对试题具有的特点,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目标。培养创新能力,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没有疑就没有思,没有思就不可能有创新。教师课堂设计要更多地考虑有利于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加大信息量。要结合教学进度,讲最新题型、讲热点题型、讲兴趣题型,以试题为载体、用知识作辅垫,拓展教学时空,完成教学任务。在讲解中,引发学生争论,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强调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实现”,让学生力图掌握各方面知识来显示自己,展示自我存在,得到一种强烈的自我实现后的特殊快感。
实践证明,这样的方式既可以考察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又可以改变考试成绩表上一片“红灯”和不及格率逐年增加的现象,有利于帮助学生端正数学学习的态度,克服恐惧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以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07(2011)04-032-02
传统的数学教学重视对学生集中思维的训练,却忽视发散思维的培养,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的教育不能只培养学生拷贝知识的能力,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精神和创新思维。因此,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鼓励学生不惟书,不惟师,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实施创新教育尤为重要。在全国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对新的教材与学生新的学习方式的研究与探讨,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只有全面提高数学素养,每一位数学教师才能为提高全民族素质,造就一代高质量的新型人才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如何改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创造性,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显得特别迫切。笔者就高中数学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新的方法,谈谈自己的认识供同行商榷。
一、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的一种学习行为,若从这个角度进行研究,应属于学习论的范畴。但教学过程包含“教”与“学”两个方面,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无论是在课内还是在课外,都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还是会基于以往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简单强硬的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时下的看法,思考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并以此为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解释。这样一来,在教学中摸清学生的思想情况就成为我们知识处理和转换的强有力依据。如何把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如何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来处理转换新知识呢?我想“问题”是最好的帮手。
二、自主性与协作性学习
教学是一个师生的双边活动,老师是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学生才是内因,才是变化的根本。要学好数学,学会解数学题,只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的“学法”上找出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能听懂课,不会解题”的问题。
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人,他们应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主动获取知识,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我们不能只看学生的活动所占课堂教学时间的比例,关键是看学生的思维是否真的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的学习是否积极主动。课堂虽是集体学习的场所,但课堂的学习活动却是从个体开始的,其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提高每一个学生的思维水平。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强调学生个体的作用与发展,让每个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尽量做到:信息自己采集,数据自己处理,问题自己提出,课题自己选定,提倡独立钻研,独立思考,独出心裁,以培养独创精神。协作性是在个体性和独立性的基础上体现的,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在学生的自主独立思维活动被调动起来之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思维障碍,此时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沟通,通过相互协作,往往会使思维障碍得以克服,并加快解决问题的速度。学生之间进行相互沟通与交流的学习也被称为“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的方法。这种形式的合作学习范围大,人数多,用于展示研究成果和思维过程,并开展讨论和争论。两种层次的合作学习可在课堂中多次交替开展,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创新型学习
长期以来,数学考核的唯一形式是限时笔试,试题的题型基本上是例题的翻版,是纯粹的数学题。这种规范化的试题容易使学生养成机械地套用定义、定理和公式解决问题的习惯,而一些思维灵活,但计算不严谨的学生往往在这种规范的试题中失分较多。显然这种考核形式并不能真正检查和训练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这种考试形式只能使教师面对考试成绩表上的一片“红灯”和逐年增加的不及格率,在“学生一届不如一届”的叹息声中无可奈何,使学生在消极被动的应付考试过程中,对数学的恐惧与日俱增。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习,教学不仅仅是要研究教学中“教”的规律,还要研究学生“学”的规律。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以教材为中介研究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规律,要注重学生主体的作用和学生的自主性,只有教会学生学习,学生的成绩才可能有所提高,才能让学生终身受益。要培养学生的“悟性”,学生自己不会思考不会去“悟”,怎能学会解题呢?解题关键,当然是思路,但是基础知识都不懂,怎么思?要充分发挥例题、习题的功能,利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来教会学生解题。针对试题具有的特点,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作为自己的教育教学目标。培养创新能力,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没有疑就没有思,没有思就不可能有创新。教师课堂设计要更多地考虑有利于学生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加大信息量。要结合教学进度,讲最新题型、讲热点题型、讲兴趣题型,以试题为载体、用知识作辅垫,拓展教学时空,完成教学任务。在讲解中,引发学生争论,鼓励学生有自己的见解。让学生强调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实现”,让学生力图掌握各方面知识来显示自己,展示自我存在,得到一种强烈的自我实现后的特殊快感。
实践证明,这样的方式既可以考察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又可以改变考试成绩表上一片“红灯”和不及格率逐年增加的现象,有利于帮助学生端正数学学习的态度,克服恐惧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以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