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课改下高中学生体育能力评价指标构建的思考

来源 :体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lade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和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逐步认识到对学生多方面体育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在具体实践中发现,体育能力的评价始终是体育教学所困惑的问题,也是教学改革所涉及的难点之一。由于体育理论知识、技术技能、学态、出勤及体育锻炼都有不同的量化指标与尺度,属于一种显性评价科目,而体育能力则是一种无量化和尺度的评价科目,对高中学生体育能力结构进行分析并建立评价模式,可以为学校体育特别是广大体育教师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提供方向。高中体育在对学生能力评价上较多注重技能和体质的评价,对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运动娱乐能力、体育观赏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涉及相对较少,没有了多方面的评价,容易影响学生综合体育能力的发展。新课程改革后,根据新课标的全新理念,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不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只是对如何达成目标上提出了教学内容的建议,使学校和教师具有选择内容的权利,这为学生体育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更广的空间。所有这些都赋予了学校体育新的血液,在体育能力培养与评价方向上有了更宽广的空间。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有效全面的对学生体育能力进行评价,就成为当今学校体育领域丞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体育能力的涵义与特征
  
  体育能力涵义。体育能力是指学生适应并完成体育学科学习中的身体机能和心理机能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相统一的品质。这一品质,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出来,就能完成一系列的体育活动,并在体育活动的实践中形成和提高。从事的体育活动愈多样,掌握的知识愈丰富,体育能力发展就愈全面;体育技能的训练愈复杂,体育能力就越能提高。
  体育能力的特征。第一,体育能力属于学科能力。第二,体育能力是运动实践能力。它是人驾驭体育运动的能力,离开了人的体育实践活动,体育能力根本无法形成,也无法表现出来。第三,体育能力是健康生活能力。它是一种发挥体育的各种功能,为自身利益服务的能力,它对提高个体适应自然与社会的复杂环境提供了保护屏障和“安全阈”。
  
  二、高中生体育能力递阶层次结构
  
  对高中学生体育能力进行评价,建立评价目标体系是第一步,笔者通过教学一线的实践总结及对新课程标准的理念、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总体目标进行分析探讨,挖掘其与培养高中学生体育能力之间潜在关系,并结合高中学生身心特点,并对多位专家进行访谈调查,在多轮访谈下笔者初步拟定了高中学生体育能力评价的二级指标体系。高中学生体育能力的一级指标为:从事运动的能力,体育锻炼的能力,体育娱乐能力,体育观赏能力。它的二级指标分别为:从事运动的能力包括身体机能、身体的基本活动能力、学习并掌握运动技能的能力、运动参与能力;体育锻炼的能力包括身体自我诊断的能力、制定锻炼计划的能力、锻炼过程中的保健能力、坚持锻炼身体的能力、锻炼的自我调控与评价能力;体育娱乐能力包括同伴间的合作能力、利用体育活动的自娱自乐能力、体育活动中的组织管理能力、利用体育环境和条件进行创新的能力;体育观赏能力包括了解体育项目规则的能力、获取体育和竞技运动有关知识信息的能力、体育运动的审美能力。
  
  三、体育能力一级指标的含义
  
  从事运动的能力。它是指具有与年龄相适应的体能和基本身体活动能力,具有一定的运动技能和经验,具有学习和从事适宜运动的能力。
  体育锻炼的能力。它是指“能准确地判断自己的身体状况和锻炼需要,为自己制定合理的锻炼计划,并安全地从事锻炼的能力”。对高中学生来言,能熟练地运用已掌握的运动技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活动能力,自觉地进行身体锻炼的本领,不仅能保证他们在学习期间的学习和生活需要,而且对走上工作岗位后从事自我锻炼也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体育娱乐能力。它是指能在各种场合和条件下,运用多种运动和身体练习,与同伴进行愉快的体育娱乐的能力。
  体育观赏能力。它是指能理性和愉快地对体育竞赛和表演进行观赏,能对有关问题的社会背景进行洞察和分析。也称运动的审美能力。
  
  四、构建高中学生体育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旨在为高中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范围提供一些思考。当前的高中体育课程改革,对学生的体育能力评价有了更深远的认识,笔者通过对体育能力评价指标的研究,使广大一线老师在教学中培养目标更明确化,并对其进行较为合理的评价,为深化高中体育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通过高中学生体育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在教学实践中,能促使教师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能够涉及的各种体育能力范畴,通过分层教学更好的结合学生各项能力指标的具体情况、个体差异,在教学目标实现的过程中,有意识的、有侧重的把学生潜在的各项体育能力尽可能的发挥出来。
  体育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不仅为教师在全方位地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上提供较为可靠的参考依据,也为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提供较具体的参考,通过了解自身的体育能力发展的均衡性,确定体育能力的发展方向和侧重点,使体育运动真正成为自我所需,促进体育综合能力的实现。
  总之,体育能力的评价属于目标参照评价范畴,因此评价的指标应全面,科学,尽可能地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能够涉及到的能力范畴,具体地体现学生的体育综合能力实现目标,切切实实地贯彻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这样才能为学校体育在全方位地培养学生体育能力提供较为可靠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2.朱德全.现代教育统计与评价[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
  3.李大春.中小学体育课程理念与实施[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夏思永.体育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毛振明.析“体育学科能力”及培养[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6(1):25-30.
  6.韩丹.论“体育”词的多义理解[J].体育与科学,2001(1):20-23.
其他文献
下劈腿简称劈腿,是跆拳道基本腿法之一,也是在比赛中进攻和反击的主要技术动作。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下劈腿动作要领,培养学生的战术意识,逐步掌握实战技巧,具备初步的实战能力。针对学生的特点与接受能力,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技术战术相结合进行教学。在练习中,可以适当增加运动量,发展学生柔韧性与耐力性,提高学生身体灵活性与快速反应能力。    一、下劈腿技术教学    1.动作过程    
自2004年我省进入高中课改以来,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实验的过程中,突出的重点就是单元教学的实施,在单元教学中最感困惑的是选项教学内容如何和单元教学的目标设定挂钩。通过近两年的探索,有了一些体会,愿与同行们共同深入探讨。    一、单元教学的特征    单元教学模式并不是新生事物,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出现在全国各地的体育教学中,但那时的单元教学与新课程所提出的单元教学是有着本质不同的。现在先来研究一下
今年是我第一次上一年级小朋友的课,他们是第一次上正规的体育课。刚刚离开了幼儿园的生活,进入小学阶段的学习,但是,他们还没有脱离幼儿的一些习性。上体育课的时候,无论是集合排队还是进行内容的学习,总是有意无意地喜欢相互抱抱和拉拉手,特别喜欢肢体上的接触。由于我也刚走上教师的岗位,对于学生这样的行为,我刚开始的时候是一点办法也没有,只能慢慢地纠正。后来,发觉这样的效果不是很明显。于是,我思考着有什么方法
前不久,笔者在杭州市学军小学观摩一节小学四年级体育课,由浙江省农村体育骨干培训班的一位老师上,内容是前滚翻。上课伊始,老师通过语言的导入和音乐的渲染,将学生带入“花果山”情景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接下来的前滚翻教学中,采用了团身滚动、低头看天、从上往下前滚翻、保护与帮助下前滚翻和独立完成前滚翻等五个教学步骤,使大多数学生基本掌握了前滚翻技术。课到这里已接近尾声,就在此时。老师却组织学生
构建学生的主体性是近些年来我国教育理论界关注的重心,体育新课程的颁布也明确指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与指导思想,在理论上,体育课程与其它的学科课程的地位具有等同性,正因为体育课程与其它课程具有同等对话的基础,体育课程也同样存在着教育学科课程中共性的问题,以“学生为主体”的课题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学校体育界要讨论的话题,因此研究体育课程中学生的主体性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然而目前关于体育课程中学生
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来促进学生体育素养的全面化和个性化发展。在课程标准实施过程中,笔者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精心创设和丰富各种学习情境,将学生置于乐观的情感中,让学生不断丰富自己的感官,联想自己生活中积累的表象,从而产生强烈的角色体验感和浓郁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接受体育教育,感受运动乐趣,享受成功体验
目的:探讨合理运用DR、CT、MRI在诊断成人非典型股骨头缺血坏死(ANFH)中的临床价值。方法:收治成人非典型ANFH患者38例,未经规范化治疗后随访2年,单侧23例,双侧13例,正常2例,首次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