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小学古诗教学中的拓展

来源 :教师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ghjk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实施以来,小学语文课堂上,以往那种逐字逐句翻译式的古诗教学逐渐失去市场,取而代之的是一股古诗“拓展热”。好的拓展能帮助学生更好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理解诗情诗意,加强积累,但如果方法不得当,古诗教学拓展也会步入误区,导致无度、无效,或者无趣。
  那么,怎样的拓展才是恰到好处的?我选取一些教学案例做一简单分析。
  一、?理解性拓展
  诗词,往往是诗人经历、思想、情感的真实写照,所谓“情动而辞发”,我们要引导孩子学习一首古诗,就要让他们对作者的时代、人生经历、思想感情等“写作背景”有一定了解,这有助于孩子们准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及所抒发的情感。因此,关于作者,关于写作背景的拓展是无可厚非的,但是,这种拓展一定要“适度”。例如《江雪》,肃杀的冬天、飞舞的雪花、孤舟、独钓翁,从文字中我们读到的是一个孤独的垂钓老翁。这时,我们可以引进关于作者柳宗元和当时的时代背景,“由于枊宗元一心救国救民,触怒了皇帝和权臣,被一纸诏书贬到了数千里之外的永州。在永州,他无职无权,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在永州,他无家无室,甚至连说话的人都没有。然而还是在永州,他曾给朋友写下一封信,里面有这样两句话: 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江雪》就是在这个时候,这种情况下写的。”读罢恍然大悟,这孤独的垂钓翁分明就是五柳先生啊!“独钓”为何?为的是那颗报国之心,为的是他满腹的经纶啊。
  这样的拓展,简洁、恰当、有效。古诗语言精警含蓄,跳跃灵动,意趣无穷,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意象细细品味,借助适当的拓展信息深入感悟,那么,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一定可以入木三分。
  二、?同主题拓展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示儿》是一组典型的爱国诗,被编排在苏教版六年级教材中。六年级孩子理解能力已经达到一定高度,并且经过六年古诗词的滋润,已经具备一定的对古诗的品味感悟能力。此时引入《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春望》可谓恰到好处。“南望王师又一年”,这个“又”字必定能让学生读出其背后“一年又一年”、“春去秋又来”的煎熬和失望、愤恨的滋味,和“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遗憾一样,可以引起孩子内心深处的沉痛共鸣;同样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和“但悲不见九州同”之间相似和不相似的伤痛和遗憾一定也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巨大的冲击。这两首诗的引入,既没有加重学生负担,又烘托了教材,深化了学生的理解,并让学生有了更多积累,一举三得。
  这样的拓展,或者作者相同、或者内容相关、或者风格相似,学生学起来更容易找到共鸣点。同样的一节课,学生学得多,学得活,学得透,学得主动,课堂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三、?改编式拓展
  古诗的读写结合一般是指对古诗进行改写、仿写、扩写。古诗中一般都有大量的留白之处,诗中情,诗中景,诗中画,诗中的意境,若能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拓展,则真正能体现“劳于读书,逸于作文”的本义。
  多年前的小学毕业考试卷上曾出现过这样一道作文题: 将《所见》改编成现代记叙文。阅卷中发现,佳作不多。《所见》是苏教版语文教材二年级练习中的一首积累性古诗,学生应该都会背诵,但在改写中却出现了很多理解性的错误。老师们困惑了,何以这么简单的古诗学生都不理解呢?细思量才发现,学生只是注重了对诗句的机械解释,并没有内化为自己的感受。因此,在平时的古诗教学中,这类很明显的描绘一种风景、叙述一个情节的古诗,除了让孩子理解积累外,完全可以让学生借助想象,把古诗改编成记叙文,细细描绘风景,生动叙述故事。
  四、?欣赏式拓展
  在古诗教学中,可通过文本与艺术的内在联系,将文本和音乐、图像等进行巧妙组合,从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出发,营造具有丰富文化和艺术意蕴的美的教学情境,使教学中处处洋溢着温情与浪漫,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古诗新唱。在低年级语文课堂上使用这一类拓展可谓恰到好处。苏教版语文教材有一类“文包诗”,巧妙的把古诗融进一个生动的场景中,帮助学生感悟诗情诗意。例如,二年级的《英英学古诗》嵌进了《静夜思》,《母亲的恩情》是关于《游子吟》的场景,此类课文,古诗仍旧是教材之“源”,文本只是孩子学习古诗的拐杖,因此不必将文章解析得支离破碎,读读课文,读读古诗之后,我们可以引入由现代曲谱编配的儿童歌曲《游子吟》、《静夜思》,悠扬的音乐,配以清脆的童声合唱,把孩子们带到了真切的古诗情境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古诗,并轻松地把古诗记住了。这样的欣赏,会让他们真正爱上古诗。当然,古诗新唱,只能是教学中的“点睛”之笔,若把它当“万能胶”在课堂中反复使用,那就很有可能陷入“喧宾夺主”的误区。
  2.?诗中有画。绝大多数的古诗都有很好的意境,学生通过读中悟情,读中明理,头脑中会或深或浅地形成一幅或多幅图画。老师如果能鼓励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头脑中的图画用笔画出来,学生不但能加深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而且能得到了美的熏陶。如杜牧的《山行》,孟浩然的《春晓》,都是诗中有画的千古名作,就适合做这样的拓展。
  可见,在语文教学中适度、有效、有趣地拓展学生学习古诗的空间,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欣赏古诗,享受古诗的浸润,该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
  (作者单位: 无锡市峰影小学)
其他文献
一、?活动主题?感恩老师,从我做起  二、?活动目的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发扬尊师重教传统,使学生学会向师长感恩,感恩老师的爱心,感恩老师的劳动,感恩老师的教诲,我校决定以教师节为契机,在九月份开展“感恩老师”系列教育活动,教育学生尊敬老师,感恩老师,勤奋学习。同时,通过此项活动,加强师生交流,增进师生感情,改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校园环
期刊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因此,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形成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共育的大环境,对幼儿的成长起到同步的作用,是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我园近几年外来民工子妇人数增多,他们的家长文化程度参差不齐,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各不相同,因此,开展好外来民工子女家长工作,取得他们的支持
期刊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这表明,随着近年来我国各级教育在数量规模上的迅速发展,“有学上”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上好学”成为教育改革的新要求,提高质量则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和主要任务。而学校教育质量目标确立后,不能束之高阁,必须内化到师生的行动、学校的制度和物质环
期刊
一、?案例背景  童敏是高淳西莲砖瓦厂外来农民工子女,父母离异,去年随父从四川转入我班就读。性格孤僻、散漫、自卑、多疑的她总是在躲避着别人的指责、轻视的目光,小心地维护着自己仅有的一点自尊,压抑着内心的情感。她不敢主动和老师、同学交往,说出心中的渴求与希望。由于缺乏与老师、同学间的交流,不善问老师、同学,她的学习也越来越成为问题,不爱写作业,作业拖拉,行为习惯较差,学习成绩不理想。  二、?案例分
期刊
所谓挫折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的目的。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培养积极的耐挫心态  1.?鼓励学生直面挫折,认识其存在的必然性。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白: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没有挫折是不正常的。挫折是必然存在的,问题是我们如何面对它。如果遇到一点点挫折就怨天尤人,一蹶不振,那么,我们的人生太没有价值了,而这样的态度注
期刊
百年板小与“科学认读”拥有了美丽邂逅  古老而又年青的板桥小学2014年将迎来她100岁的生日。“百年积淀再铸辉煌,灵动教育又写华章”是板小人的共同追求。2009年3月17日,“让生命在行动中更精彩”德育现场会在我校召开,板小最先向全区推出“志愿者行动引领下的主体育德”的思考与实践。2009年12月18日,南京市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观摩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板小又向全市展示了“给新课改的答卷”。2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有多处关于价值观的论述,又把“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三维目标之一提出来,所以,如何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价值观,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有两种倾向值得引起我们的警惕。  一、?避免价值观引导趋向整齐划一  案例:苏教版第五册《三代麦子》教学片断  当课临近结束之时教师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对于课文中的小猪、小牛、小猴,你喜欢谁呀?”  生1:我喜欢小猴,因为它勤劳能干。  生
期刊
教育要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对于“问题学生”而言,最简单的肯定、赞扬赏识之言可能给予他们良性刺激,激发他们自我教育和发展的动力,增强其自尊感和自信心,形成积极的自我认识。  一、?尊重学生心理,保护学生自尊性  学生的心理权利有很多,如被接纳、理解和爱的权利,被鼓励、赏识和尊重的权利等。一个人活在群体中,总是希望在其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享有一定的声誉、得到良好的评价。这些都有助于人的积极性的发
期刊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我校在丹阳市教育局提出的“努力构建活力课堂,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新课改要求引领下,全体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校本教研、培训、听课、赛课等多种形式积极投入到构建“活力课堂”的探究中去,努力践行“功夫花在课堂中,成果出在课堂外”的“活力课堂”教学要求。通过一年多的积极实践,我们真实感受到打造“活力课堂”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力实施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一种和谐课堂、有效课堂
期刊
通过多年一线语文教学实践经验,我越来越觉得语文教学只要灵活运用教材,就能收获意外惊喜。以课文《螳螂捕蝉》为例,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却不知被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劝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顾不到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全文分“准备攻打楚国→少年巧妙劝说→打消攻打念头”三部分,结构紧凑、前后照应、生动有趣、寓意深刻。对寓言这一体裁,学生并不陌生。但学生往往只注意故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