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洲小国喀麦隆的山旮旯里有一个小部落,当地人叫他们多瓦悠人。多瓦悠人有一套独特的文化体系,他们身居茅草屋,嗜饮小米啤酒,从不种菜,也不吃鸡蛋……多瓦悠人生病了要请巫师,巫师则要准备一种特殊的草,一边用手捻草茎,一边念出“疾病”的种类——究竟是触怒了某个祖先,还是邻居家的石头在作祟——草茎捻断之时恰好念到的那个,就是“正确答案”。接着,巫师再捡起一根草茎,开始念叨各种治疗方法——是向祖先头骨泼啤酒,还是给邻居塞点儿钱破财消灾……如果这个时候你搬出一套“新奇”的科学理论,又拿出五颜六色的小药片,说你们别捻草茎了,要相信科学,吃了药病才会好,多瓦悠人八成会强烈抗议你严重伤害了他们的民族感情。
“这不胡闹吗?”你可能会说。但是,我们身边有些人对于生病吃药的认识和态度,并不见得比多瓦悠人高明多少:上火了?吃清热解毒药;发炎了?吃抗菌消炎药;感冒了?中西药结合效果好;病好了还继续吃药吗?病好了还吃什么药!有病啊!……其实,以上行为都不够正确,说明我们对疾病和药物的理解很片面。如果你不想错得像多瓦悠人一样离谱,请和我一起梳理梳理吃药的那些事儿吧。
万物皆毒,岂可不慎
早在16世纪,毒理学之父Paracelsus就断言:“万物皆毒,毒性视乎剂量而定。”这句话一点儿也不偏激。我们必需的任何一种营养成分,甚至占人体重量70%的水,如果摄入过多,都会引起危害。也许正是这个原因,药物和毒品才会在英文单词表上占据同一个位置。
药品市场上的化学药几乎都在说明书上标明了潜在的副作用,连维生素都不例外。不过,许多号称“纯天然”的植物药并没有履行这个义务,比如许多人看到不少中药的“不良反应”一栏都写着“尚不明确”,就以为“中药没有毒副作用”。实际上,用学术搜索引擎搜索这些药物的中英文名称,有关不良反应的案例和研究比比皆是。严重者除了死亡外,还有不少人染上无法治愈的药源性肝炎和肾炎,只能活在痛苦和悔恨中,例如台湾有一位中医师因长期超量服用含有马兜铃酸的“龙胆泻肝丸”,而导致必须终生洗肾、每天做四次腹膜透析的恶果。
所以,咱们首先得树立一个观念:药,不管什么药,都是不能乱吃的!
“上火”是种什么病
一位冒牌的“养生专家”曾在湖南某娱乐节目上用手指猛抽主持人的胳膊,然后指着泛红的地方说:“看!这说明你体内有毒素。”主持人“哇”的一声不知是赞叹还是疼得钻心。实际上,只要出手足够重,就可以使被击者皮下毛细血管破裂。
电视广告中不时提到的所谓“毒素”,以及大家常说的“上火”、“发炎”,其实都是对疾病不确切的描述,其粗略程度就跟元芳在分析案情时说的那句“此事必有蹊跷”差不多。
在实践过程中,医生通常会对疾病的症状和成因进行严格分析,例如“上火”的症状可能是口腔黏膜溃疡、口角溃疡、长痘痘、牙痛、咽喉痛、咳嗽痰多,成因可能是缺乏维生素C或B2,可能是细菌或病毒(其种类又可进一步细分)感染,也可能跟内分泌有关。解决的方法是找到针对病因的药物或疗法,就像打开特定的锁需要特定的钥匙一样。
如果是“发炎”,很多人都会说“吃点消炎药吧”,而通常说的消炎药,指的都是抗生素,有人甚至拿抗生素当“万能药”来吃。但“发炎”是一个相当笼统的说法,论病因,有的是细菌感染,确实需要服用抗生素,而有的是病毒感染,有的是自身免疫系统对外界刺激的过激反应引起,对付它们,抗生素非但无效,还会起到“滥杀无辜(体内健康菌群)”的副作用。
感冒该吃什么药
如今媒体常常宣传“滥用抗生素”的危害,但滥用抗生素既包括不该用时乱用,也包括该用时不用。比如,有的人还没把医生开的抗生素吃完,感觉病已经好了,便把药留着下次吃。殊不知抗生素的用法与用量有着严格的科学证据,如果病人不坚持服完,可能会导致体内细菌没有被完全消灭,进而出现耐药性。正所谓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冬天容易感冒,家中该备什么药?“能消炎的感冒药”?对不起,抗生素对普通感冒可没什么帮助,因为后者是由病毒引起的。目前能够针对感冒病毒的特效药还没有被发明出来呢,常见感冒药的作用只是缓解感冒引起的不适症状。
普通感冒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吃了药一星期痊愈,不吃药七天也能好。吃药只是为了这七天过得不那么难受。有许多疾病特别是病毒引起的疾病,如感冒,通过人体自身的生理功能会慢慢痊愈,并不是非吃药不可。这时就会出现两种可笑的情况:一种是医生说“不用吃药,请回去吧”,患者却哀求医生多少开一点儿药,其实这样既多花了钱又增加了身体负担;另一种是把痊愈错误地归结于某种不靠谱的个人经验,还当作偏方向别人推荐,比如家里常有老人说发烧时不用吃药,只要蒙在被子里发了汗就会好,这实际上是颠倒了因果关系。
谁都不喜欢吃药,少生病才是硬道理。但真要是生了病,该吃什么药呢?求偏方?问度娘?算了吧,还是老老实实听医生的。
“这不胡闹吗?”你可能会说。但是,我们身边有些人对于生病吃药的认识和态度,并不见得比多瓦悠人高明多少:上火了?吃清热解毒药;发炎了?吃抗菌消炎药;感冒了?中西药结合效果好;病好了还继续吃药吗?病好了还吃什么药!有病啊!……其实,以上行为都不够正确,说明我们对疾病和药物的理解很片面。如果你不想错得像多瓦悠人一样离谱,请和我一起梳理梳理吃药的那些事儿吧。
万物皆毒,岂可不慎
早在16世纪,毒理学之父Paracelsus就断言:“万物皆毒,毒性视乎剂量而定。”这句话一点儿也不偏激。我们必需的任何一种营养成分,甚至占人体重量70%的水,如果摄入过多,都会引起危害。也许正是这个原因,药物和毒品才会在英文单词表上占据同一个位置。
药品市场上的化学药几乎都在说明书上标明了潜在的副作用,连维生素都不例外。不过,许多号称“纯天然”的植物药并没有履行这个义务,比如许多人看到不少中药的“不良反应”一栏都写着“尚不明确”,就以为“中药没有毒副作用”。实际上,用学术搜索引擎搜索这些药物的中英文名称,有关不良反应的案例和研究比比皆是。严重者除了死亡外,还有不少人染上无法治愈的药源性肝炎和肾炎,只能活在痛苦和悔恨中,例如台湾有一位中医师因长期超量服用含有马兜铃酸的“龙胆泻肝丸”,而导致必须终生洗肾、每天做四次腹膜透析的恶果。
所以,咱们首先得树立一个观念:药,不管什么药,都是不能乱吃的!
“上火”是种什么病
一位冒牌的“养生专家”曾在湖南某娱乐节目上用手指猛抽主持人的胳膊,然后指着泛红的地方说:“看!这说明你体内有毒素。”主持人“哇”的一声不知是赞叹还是疼得钻心。实际上,只要出手足够重,就可以使被击者皮下毛细血管破裂。
电视广告中不时提到的所谓“毒素”,以及大家常说的“上火”、“发炎”,其实都是对疾病不确切的描述,其粗略程度就跟元芳在分析案情时说的那句“此事必有蹊跷”差不多。
在实践过程中,医生通常会对疾病的症状和成因进行严格分析,例如“上火”的症状可能是口腔黏膜溃疡、口角溃疡、长痘痘、牙痛、咽喉痛、咳嗽痰多,成因可能是缺乏维生素C或B2,可能是细菌或病毒(其种类又可进一步细分)感染,也可能跟内分泌有关。解决的方法是找到针对病因的药物或疗法,就像打开特定的锁需要特定的钥匙一样。
如果是“发炎”,很多人都会说“吃点消炎药吧”,而通常说的消炎药,指的都是抗生素,有人甚至拿抗生素当“万能药”来吃。但“发炎”是一个相当笼统的说法,论病因,有的是细菌感染,确实需要服用抗生素,而有的是病毒感染,有的是自身免疫系统对外界刺激的过激反应引起,对付它们,抗生素非但无效,还会起到“滥杀无辜(体内健康菌群)”的副作用。
感冒该吃什么药
如今媒体常常宣传“滥用抗生素”的危害,但滥用抗生素既包括不该用时乱用,也包括该用时不用。比如,有的人还没把医生开的抗生素吃完,感觉病已经好了,便把药留着下次吃。殊不知抗生素的用法与用量有着严格的科学证据,如果病人不坚持服完,可能会导致体内细菌没有被完全消灭,进而出现耐药性。正所谓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冬天容易感冒,家中该备什么药?“能消炎的感冒药”?对不起,抗生素对普通感冒可没什么帮助,因为后者是由病毒引起的。目前能够针对感冒病毒的特效药还没有被发明出来呢,常见感冒药的作用只是缓解感冒引起的不适症状。
普通感冒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吃了药一星期痊愈,不吃药七天也能好。吃药只是为了这七天过得不那么难受。有许多疾病特别是病毒引起的疾病,如感冒,通过人体自身的生理功能会慢慢痊愈,并不是非吃药不可。这时就会出现两种可笑的情况:一种是医生说“不用吃药,请回去吧”,患者却哀求医生多少开一点儿药,其实这样既多花了钱又增加了身体负担;另一种是把痊愈错误地归结于某种不靠谱的个人经验,还当作偏方向别人推荐,比如家里常有老人说发烧时不用吃药,只要蒙在被子里发了汗就会好,这实际上是颠倒了因果关系。
谁都不喜欢吃药,少生病才是硬道理。但真要是生了病,该吃什么药呢?求偏方?问度娘?算了吧,还是老老实实听医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