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习惰性问卷的编制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mao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依据拖延理论,通过开放式问卷和结构化访谈,编制了大学生学习惰性问卷。通过对128名大学生进行施测,对调查数据进行了探索性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学习惰性问卷由5个维度组成:学业情绪、学习意志、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动力,经过检验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关键词:大学生;学习惰性;问卷编制
  作者简介:陈艳(1982-),女,湖南娄底人,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浙江 金华 321004)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13-0165-02
  
  惰性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几乎每个人都会强烈地感受到它的存在。有研究表明,大约有80%~95%的大学生有惰性经历,[1]其中大约75%认为自己是惰性患者,50%的大学生反映他们一贯如此,即惰性已经成为了贯穿他们生活的问题行为。[2]在《心理学大词典》等权威心理学词典中均没有“惰性”这个词条,通过英文文献搜索和典籍查阅发现,在英文里与我们所说的“学习惰性”中的“惰性”最接近的词是“procrastination”。国外学术界对“ procrastinaion”的界定很多,Ferrai,Johnson&McCown(1995)指出,procrastination来源于拉丁文procrastinare,其意为将事情推至明天。Ellis&Knaus(1977)将其定义为,[4]不能在预先规定的时间内开始或完成一项任务的行为。Solomon&Rothblum 认为“procrastination”指没有充分合理的理由而将一件必须完成的工作推迟延后,以避免主观上的不合适感。Senecal,Koestner,&Vallerand(1995)认为是指清楚地知道应该做的或想要完成的事情,但是在期望的或规定的时间框架内无法积极行动。Lay&Schouwenburg(1993),Solomon&Rothblum(1984)认为是指对计划中的行动的一种自动拖延,尽管知道这种拖延会带来不好的结果。国内学者马明胜将其翻译为“拖延习惯”,并从习惯的角度进行分析。[3]笔者认为,“惰性”一词都是竖心旁,直观表明其是一种心理现象。“惰性”可以概括各种行为表现如无法做某事等等,其行为表现中包含了拖沓习惯,更重要的是,惰性包含“procrastination”的各种特征。因此笔者认为,“惰性”是指对该做的或想要完成的事情的自动拖延,同时伴随不良的情绪体验的心理状态。学习是学习者该做或想做的事情,所以根据“惰性”的定义,我们把“学习惰性”定义为:学习者对学习的自动拖延,同时伴随不良的情绪体验的心理状态。在学习中表现为做事懒散,不求上进,意志消沉。
  惰性在人们的方方面面都存在,在学习中,学习惰性是影响人们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在国外学术界,关于惰性的研究很多,主要是针对大学生的学术惰性以及成人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表现的拖延现象。Lay在1986年编制的用以测查特指拖延的一般拖延量表(General ProcrastinationScale)用以测量任务开始或任务完成的延迟倾向,以及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犹豫不决或较差的时间管理倾向。Solomon&Rothblum(1984)编制的学生拖延评估量表(Procrastination Assessment Scale-Student)专门测量学业拖延,[5]分别从拖延的频率、拖延所造成的困扰以及改变拖延的倾向三个方面来衡量学生在校学业活动中的拖延行为。Bruce W.Tuckman在1991年编制了拖延量表(Procrastination Scale)。该量表主要从三个方面考察任务开始或完成时的拖延倾向:延迟倾向的一般描述;做不愉快事情时经历困难的倾向,并且情况允许,回避不愉快情境的倾向;基于自己的信念责备他人的倾向。然而在国内学术界,几乎没有惰性的研究报告,学习惰性的研究更是一个被忽视的领域。
  一、方法
  1.被试
  从江西师范大学和浙江师范大学随机抽取了135位大学本科生进行本次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28份,其中男生70人,女生58人,69人来自城市,59人来自农村。
  2.编制程序
  依据现场访谈和开放式问卷,编制出学习惰性调查问卷。使用SPSS13.0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用Amos4.0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
  3.问卷项目的选择
  在对开放式问卷的整理中,根据开放式问卷中学生所列的学习惰性的表现,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普遍性的内容,结合Bruce Tuckman的拖延问卷,筛选46个项目,研制了封闭式的大学生学习惰性问卷。问卷采用Likert5点计分法,从“完全符合”到“完全不符合”为“1~5”计分。为了防止学生在答题时对“惰性”两字有顾虑,影响答题的真实性,在施测时问卷的标题统一以《学生学习心理调查问卷》代替问卷的实际标题《大学生学习惰性问卷》。其中3、17、25、26、31、33、42为反向题。
  通过项目分析删除一些鉴别力低的题项,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删除不能反映同一个概念维度的项目和载荷小于0.35或交叉载荷较高的项目共25个,最后剩下21个项目,提取出5个因素。解释总变异的55.49%,第一个因素 6个项目,方差变异的解释率为14.773%,因素命名为学业情绪,主要反映学生在学习时表现出的负性情感体验。第二个因素4个项目,方差变异的解释率为11.141%,因素命名为学习意志,主要反映学生面对学习时表现为容易分心,没有持久性。第三个因素4个项目,方差变异的解释率为10.222%,因素命名为学习态度,主要反映学生对待学习的一些负面认知以及被动消极,随波逐流的态度。第四个因素4个项目,方差解释率为9.987%,因素命名为学习习惯,主要反映学生的一些不良学习习惯,如拖延等。第五个因素3个项目,方差变异的解释率为9.367%,因素命名为学习动力,主要反映学生对待学习的内驱力弱、畏难,主动学习不足(见表1)。
  二、结论
  1.内部一致性系数
  对探索性因素分析中的五个因素的内部一致性进行检验,结果发现各因素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 a系数分别为:学业情绪0.777;学习意志0.679;学习态度 0.675;学习习惯0.614;学习动力 0.644;总问卷0.854。
  2.内容效度
  本问卷的项目来源于已有权威文献和经过个别访谈法整理后的结果,从而保证了问卷项目能够反映目前大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并且计算了问卷各维度与总量表之间的相关值(见表2)。各维度与总分之间的相关值在0.600~0.765之间,相关均极其显著,表明该问卷的内容效度比较好。
  3.结构效度
  通过计算问卷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值(见表2),可以看出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值在0.317~0.506之间,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有点高,这说明各因素之间区分度不是很高,这可能是由于样本太少造成的,或是有些题目还需要调整。
  注:**表示P<0.05
  4.验证性因素分析
  为了考察构想模型与实际模型拟合度,我们用AMOS4.0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如表3。此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数均达到或接近良好标准,说明该模型的拟合度较好,问卷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三、讨论
  本研究在参考相关文献和访谈法的基础上构建了大学生学习惰性问卷,并通过预测和正式施测对问卷进行了检测。从以上各项结果可以看出本问卷有较好的信效度。但是在做探索性因素分析时发现旋转后的结果和预先构建的结果有差异,有的项目归于了其他维度,有的项目被删除,有的项目进行了合并,这可能是预测问卷项目所测的内容没有测试出一个维度所致的。但是经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后得到的新的维度较好地反映了目前影响大学生学习惰性的因素。
  在这些因素中可以发现学业情绪是影响大学生学习惰性的最重要的方面,这也符合当前大学生的现状。
  四、小结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第一,目前影响大学生学习惰性的因素包括学业情绪、学习意志、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动力。第二,通过统计检验表明,本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说明本问卷适合作为测评大学生学习惰性的工具。
  
  参考文献:
  [1]Day,V.,Mensink,D.&O’ Sullian,M.Patterns of academic procrastination[J].Journal of CollegeReading and Learning,2000,(30):120-134.
  [2]Harriott,J.&Ferrari,J.R.Prevalence ofprocrastination among samples of adults[J].Psychological Reports,1996,(78):611-616.
  [3]马明胜.拖沓习惯实证研究的回顾[J].中国临床康复,2005,(24).
  [4]Eliis,A,&Knaus,W.J.Overcoming procrastination[M].New York:Singer Books,1997.
  [5]Solomon,L.J.&Rothblum,E.D.Academic procrastination:Frequency and cognitive-behavioral correlates[J].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1984,(31):
  503-509.
  [6]岑国珍.教育心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93.
  (责任编辑:麻剑飞)
其他文献
摘要:“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民生水利发展、深化水利改革、加强水利管理、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的重要时期。水利建设与管理需要一大批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目前,我国的水利类高职教育正蓬勃发展,但是,其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教材建设的问题是亟待解决的众多问题之一。水利类高职教材应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抓职业能力培养的“工学结合”模式,优化教材内容,突出水利行业的特点,提高水利类职业技能型人才
期刊
摘要:成人高等函授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已极大地束缚了成人高等函授教育的发展,严重影响了教育质量。以高校为依托,结合成人学习特点,重新架构成人教学模式,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已经刻不容缓。以石家庄铁道大学土木工程专业“隧道工程”课程为例,在教学实践中尝试在师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课程考核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达到在有限时间内培养更全面、更合格的工程
期刊
摘要:初步探讨了教师元教育能力训练的理论与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元教育能力的内涵、结构及研究意义;元教育能力训练的理论依据;元教育能力训练的目的、途径与方法。该领域的研究对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教师;元教育能力;教学效能感  作者简介:陈春梅(1976-),女,河南驻马店人,北京体育职业学院公共教研室,讲师;赵艳君(1965-),女,北京人,北京体育职业学院公共教研室,讲师。(
期刊
摘要:在软件工程专业综合实训课程中实施合作学习,以开发小组形式,全真模拟软件企业开发软件的流程进行项目实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学能力和团队精神。  关键词:合作学习;软件工程;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阳小华(1964-),男,湖南衡阳人,南华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湖南衡阳421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基于团队的软件工程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课
期刊
摘要: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工程,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具有重大意义。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它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因此,高校在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同时,要积极地进行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对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完善,来推进大学生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关键词:社会主义荣辱观;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  作者简介
期刊
摘要: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每个人都有从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到自我实现的五层次需要。高校贫困生是大学校园中的一个弱势群体,由于其身份的特殊性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近年来,政府、学校、社会各界通过“奖、贷、减、助、补”等方式资助贫困生,帮助其基本解决生活保障问题。尽管如此,由于贫困生心理需求的特殊性,而学校却忽视对他们进行恰当的心理教育和辅导,造成贫困生心理失衡,并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因此研究大
期刊
摘要:“电工电子技术”理论课程面临着教学内容多、课时少、大班教学以及学生重视不足等现实情况。为此,探索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在大班教学中实行基于多媒体的混合授课模式、通过幽默课件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互联网完善课程的内容体系、通过网盘提供少而精的数字化资源,并且将计算机仿真引入到理论教学中。教学实践表明,这些信息化教学方法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了良好的教
期刊
摘要:野外教学是地质工程专业巩固课堂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科研素养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多年来,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充分利用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实习基地丰富而典型的野外地质教学资源,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教学效果。根据多年的嵩山地质实践教学探索,提出了适合于交通运输专业方向的地质工程实习的内容、方法及特色。  关键词:嵩山世界地质公园;地质工程野外教学;实践教学资源;实践教学体系  作者简介:王志荣(
期刊
摘要: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阐述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重“理解”的存在,这种理解即是哲学层次上的“解释”、“诠释”、“阐释”,是对于意义的一种把握。因为有了理解,教师、学生、课程文本才能达成“视界融合”,意义才能得以创生,这种意义即是知识经验的意义,又是师生生活的意义,同时也是师生生命的意义。  关键词:课堂教学;哲学解释学;意义创生  作者简介:程双双(1987-),女,江西德兴人,湖南科技大学教育
期刊
摘要:大学生社团文化已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社团文化建设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本文在分析陕西理工学院大学生社团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推动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健康发展的相关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社团;制约因素;文化建设;社团文化  作者简介:刘维芳(1988-),女,陕西凤翔人,陕西理工学院经济与法学学院本科生;路旭斌(1978-),男,宁夏隆德人,陕西理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