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入新教学理念的成功尝试

来源 :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kq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入新教学理念是2000年高考文科综合试题的主要特点之一,主要表现在选择题中设计了“先行组织者”。这一设计提高了试题考查考生创新和实践、收集和使用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等诸能力的效度。
  
  一
  
  “先行组织者简称组织者,是奥苏伯尔60年代初提出的一个概念”①,主要指在学习过程中“先于学习材料呈现的一个引导材料”②。依此类推,选择题中的“先行组织者”是先于试题呈现之前呈现的引导材料,它不属于某一道选择题,而同属于多道选择题。选择题中大量设计“先行组织者”,这在高考历史命题上还是第一次。就历史选择题中设计的“先行组织者”而言,主要有以下特点:
  1“组织者”多是历史概念、历史事实、历史结论。
  历史选择题共设计了六段“组织者”,具体可分为五类③:
  (1)陈述历史事实:“罗斯福政府推行新政”。
  (2)陈述历史事实发展特征:“宋代中日贸易得到很大发展”、“西欧早期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争往往带有反对天主教会的色彩”。
  (3)定义历史概念:“科举制是我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
  (4)陈述历史概念产生的渊源及意义:“求同存异”原则的提出及结果。
  (5)陈述历史事实变化轨迹:“明代松江地区棉纺织业兴盛,鸦片战争以后走向衰落”。
  从表达对象上看,历史选择题中设计的“组织者”,涉及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历史结论;从表达方式上看,历史选择题中设计的“组织者”,一般是陈述句,多陈述历史事实的发展特征及发展轨迹、历史概念的内涵或历史结论的内容。
  2“组织者”多在概括与包容水平上高于试题。
  选择题都是围绕“组织者”设计的,如:关于罗斯福新政的第8、9题,围绕新政分别从措施和影响切入设题;关于宋代中日贸易的10、11题,围绕历史事实发展特征,分别从这些特征出现的原因切入设题;关于科举制度的12、13题,围绕科举制度,从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作用切入设题等。这些选择题都是围绕“组织者”陈述对象,或从导致陈述对象发展变化的背景(原因)切入设题(第10、11、13、14、15、21题),或从陈述对象的内容切入设题(第8、19、20、22题),或从陈述对象的影响(后果)切入设题(第9、16题)。可见,“组织者”多在概括与包容水平上高于试题。
  但有一“组织者”与选择题的关系不是这样,即关于西欧早期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带有反天主教会色彩的两题,“组织者”与其中第19题不是包容与被包容、概括与被概括的关系。其命题意图可能是考查考生是否理解相同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本质特征。
  3“组织者”与其引导的试题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
  命题者利用“组织者”的调控作用,依据命题意图,使“组织者”与试题、试题与试题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历史选择题中的体系主要有两类:一是截取某一历史发展阶段,形成历史发展的阶段体系。如关于宋代中日贸易的10、11题,关于西欧早期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带有反天主教会色彩的第19、20题,关于“求同存异”原则的第21、22题等,都是围绕“组织者”,截取某一历史发展阶段切入设题的。另一类是围绕历史事实发展轨迹,形成纵向专题体系。如关于罗斯福新政的第8、9题,关于科举制度的第12、13题;关于松江地区棉纺织业兴衰的第14、15、16题等,都是围绕“组织者”中的历史事实发展轨迹切入设题的。
  4“组织者”对考生正确答题有提示作用。
  由于“组织者”与试题形成一个整体,试题都是在“组织者”的调控下设计的。因此,“组织者”对考生正确答题有提示作用。如第12、13题,考生理解了“组织者”中“科举制是选官制度”,就能很容易地选出这两题的正确答案。再如第20题,教材虽然没有直接讲述清教徒批判“君权神授”观念的内容,但可运用“组织者”中的“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从其阶级性质和事件过程中得出正确答案;也可用第19题的结论得出A项错误,C项为德国宗教改革的内容,D项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的内容,选出正确答案B项。又如第21、22题,考生如果运用“组织者”中的历史概念“求同存异”的含义,即“同”是指有共同的反帝、反殖、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异”是指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不同,就可选出正确答案。
  
  二
  
  在选择题中设计“先行组织者”,提高了试题考查考生创新和实践、收集和使用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等诸能力的效度。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更利于突出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
  “组织者”与所引导的试题形成一个体系,考生答题必须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历史选择题的综合性主要表现为:
  (1)学科内的纵向综合。如科举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作用的第12、13题;松江地区棉纺织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发展特征的第14、15、16题;16、17世纪同是反对天主教,但性质不同的第19、20题等。
  (2)学科内的横向综合。如从世界历史发展角度理解中国政府提出“求同存异”原则的第21、22题等。
  (3)学科内的综合还表现为在试题的排列上,不按时间及中外历史的先后顺序排列等。
  (4)学科间的综合。主要有历史和地理的综合,如宋代中日贸易中选择航行时间的地理原因的第11题;历史和政治的综合,如“求同存异”原则体现我国政府处理对外关系原则的第22题等。
  2有利于突出学习过程的考查。
  学习过程包括“新知识习得阶段、新知识的转化和巩固阶段、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阶段”④。由“组织者”与试题构成体系的历史选择题,主要考查了考生学习过程中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如第14题实际考查考生是否能运用“农业是手工业的基础,手工业的兴盛依赖于农业的发展”这一历史规律分析认识问题。再如早期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带有反天主教会色彩的第19、20题,试题依托教材的宗教改革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背景,但选项又高于教材表述,考查考生是否能迁移、运用所学,解决新问题的能力。第20题,教材虽然没有直接讲述清教徒批判“君权神授”观念的内容,但可从其阶级性质和事件发展过程中得出正确答案;也可用排除法排除A项错误(由第19题可得),C项为德国宗教改革的内容,D项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的内容,选出正确答案B项。这些试题的共同特点是,答案不是教材直接讲述的内容但依托于教材,只要考生有效地利用迁移,就能选出正确答案。
  3有利于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的考查。
  试题蕴藏丰富的思想内涵,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的考查,是选择题中设计“组织者”的又一特点。如关于罗斯福新政的第8、9题就渗透了“国家干预经济”在不同历史时期,其内容也不同。使考生明确对相似历史事物的理解,必须与当时的历史环境相结合。再如关于科举制度的12、13题,围绕科举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作用,渗透对历史事物评价标准的考查。又如西欧早期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带有反天主教会色彩的第19、20题,渗透相似的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本质也不同,即同反天主教会,但两者的性质不同,一个代表地主阶级利益,加强中央集权,一个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反对君主专制,要求限制君主权利。
  4有利于突出历史学科目标的考查。
  利用“组织者”与试题形成的体系,更易于突出历史学科目标的考查。教学大纲规定历史学科的教学目的是“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历史选择题正是突出了这一考查。
  
  三
  
  高考试题中引入新教学理念,对中学历史教学贯彻执行第三次全教会精神,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是一个促进。中学历史教学只有“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社会活动的能力”⑤,才能适应高考改革的需要。为此建议教学中注意以下环节:
  1更新知识与技能要突出教学新理论的学习与运用。
  教师不仅要不断充实本专业知识,更要学习和运用新的教学理论,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提高导学技能,掌握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个性差异及学生认知过程,提高目标导向的设计能力,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除要关注新兴的边缘科学外,还要关注国际、国内的时事动态,了解社会热点问题,并充实教材相关内容,以丰富教学内容;研究综合能力试题的相关内容,如能力含义、综合能力的培养方法等,寻求复习的最佳方案”⑥。
  2实施分科教学时要加强相关学科知识的联系,突出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目前分科教学的前提下,加强相关学科内容的联系,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历史学科的联系方式有:
  (1)学科内的纵向和横向联系。如在讲到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时,纵向可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与缓慢发展、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国民政府前期和抗战时期及解放战争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状况、过渡时期人民政府的经济政策、三大改造等联系,形成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专题体系;横向可与19世纪6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正历经机器大工厂时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状况联系,形成历史发展阶段体系。以此归纳发展特征,使学生在联系中提高综合能力,理解历史发展规律。
  (2)学科间的联系。如在讲到欧洲资本主义产生时,可与政治经济学的商品、资本等概念联系;在讲到欧洲资本主义产生地点时,可与意大利、莱茵河畔等地理位置联系等。
  (3)历史知识和现实热点的联系。如在讲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时,与中国即将加入WTO联系,使学生加深对两者的理解等。再如讲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时,联系环保问题,使学生理解我国政府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意义等。
  3强调历史重要线索,要加强总结,突出历史规律的教学。
  历史教学要突出历史特色,既要强调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又须加强总结归纳,概括历史规律、历史发展趋势。如在前述纵向、横向联系的基础上,归纳历史结论等,就是一个由史到论的认识过程。也可在课堂小结或复习时,引导学生以史实论证历史结论的正确与否,这是一个由论到史的认识过程。
  4提高答题技能要突出提高审题与有效运用信息的能力。
  答题技能是高考成败的决定因素之一,历来为广大师生所重视。提高答题技能的关键是提高审题能力,这已是众所周知的复习重点内容,不再赘述。需要强调的是有效运用信息能力的培养,如正确审题后选取知识组织答案,历史材料的应用,以及“组织者”的运用等。培养有效运用信息的能力,首先要有效运用教材正文表述,如引导学生揭示正文的知识结构等。其次要有效运用教材的历史材料、图表等,可分为理解内容、概括核心内容及特征、分析原因和影响、认识材料的作用等环节。最后要有效运用材料类试题(包括选择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等)和设有“组织者”的选择题,特别是有效运用“组织者”答题,其操作规程可参照历史材料的运用环节。
  ①②④皮连生主编:《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5月版,第251、253、103~104页。
  ③本文依据的高考试题来源于江苏省招生办公室汇编的《200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下同。
  ⑤《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版,第3页。
  ⑥刘俊利:《高考综合科目试卷与历史复习》。《历史教学》1999年第11期。(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教委教研室)责任编辑:林屹
其他文献
学术界对洪秀全大多持肯定态度,对青少年时期的洪秀全总是以“才学优俊”加以概括,而对封建科举制则加以全盘否定。实际上,洪秀全只是在他居住的附近村子里学习优秀而已,“才学优俊”是洪秀全村里的人对他的评价,而当时他所在的村子又能有几个读书的呢?可见他“优俊”的范围之小。洪家是从广东梅县迁到广州附近的花县落户的客家人,家境的贫穷迫使全家人把希望托付给了成绩稍优秀的洪秀全,洪家也尽最大的努力供洪秀全读书,但
期刊
由张岂之先生任主编,一些著名高校专家、学者担任分卷主编和编者的《中国历史》(六卷本),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和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全书六卷约240万字,分先秦卷、秦汉魏晋南北朝卷、隋唐宋卷、元明清卷、晚清民国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卷。《晚清民国卷》即为其中的第五卷,主编为南开大学历
期刊
1935年1月7日,法国外长赖伐尔与意大利总理墨索里尼在罗马签署了一系列改善两国关系的协定和文件,统称罗马协定。该协定是在纳粹德国的威胁日益加剧的背景下缔结的,法国的目的在于通过与意大利接近来强化法国在欧洲的军事同盟体系、孤立纳粹德国;而意大利则是要借机实现其在非洲扩张的野心。因此,在谈判的过程中,当时非洲惟一保持独立的国家埃塞俄比亚,成了法意秘密交易的牺牲品:法国允许意大利在埃塞俄比亚自由行动;
期刊
一、试卷呈现的特点    1突出专题性。试卷中第Ⅰ卷9个专题,第Ⅱ卷6个专题,共15个专题。命题更“注重对事物的整体结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以及对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分析和理解”。对于一个个专题来说,内涵更丰富,更深刻。从这些专题的内部构成看:第Ⅰ卷中除第一个专题里只有两小题外,其他专题中少则3~4个、多则5~6个小题,这种情况跟广东等省大综合卷十分近似。第Ⅱ卷中突出表现在最后两个跨学科的综合题,
期刊
关于俄(苏)与蒙古地区(包括内、外蒙古)的贸易关系,历来为中外学者所重视,并且已有不少成果发表。但就已有的研究成果分析,发现不少论著对两地贸易关系的分析仅局限在定性的描述上,缺少以统计资料为凭的实证分析,如有的文章仅凭个别年份的贸易数字,就据此得出超出其研究时段的结论,显然,该结论是颇值得商榷的。这种状况也是现在此研究领域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那么,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有关近代时期蒙
期刊
近几年来,一些高校制定实施了面向21世纪的教材改革计划,并在此基础上编撰出版了一批新教材。由齐涛主编,顾銮斋、夏继果分卷主编的《世界通史教程·古代卷》(以下简称《教程》,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8月版)就是高校世界古代史教材改革的一次成功的尝试和探索。  《教程》的最大特点或价值,首先在于它创立了有别于以往国内同类教材的编撰模式和体例。  几十年来,高校世界古代史教材几乎普遍采用传统的章节式框
期刊
在2001年的文科综合卷中,第38题无论是命题特点,还是考生答题的典型失误,无一不给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以诸多的启示。本文试以江苏等省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及江苏省考生的答题为例,就有关内容作一概述和分析。    一、命题方式与特点    1以当前的社会问题立意,具有较强的时代感。本题以"近代以来,在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人类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迁"为主题,以两次科技革命对世界的政治和经济的影响为
期刊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历史学科愈来愈表现出学习内容、学习途径、学习群体(终生教育方面)等等的多元化趋势。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法的基础上,再上一个层次,探讨适合国情的学科教育学,成为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于友西等著《历史学科教育学》(首都师大出版社1999年出版)一书,就是学者对历史学科教育规律的研究成果之一。这本著作除了具有系统性、理论性、时代性以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应用性。尤其是中学历史教师和师范院
期刊
"戊戌政变"后幸存下来的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于1898年12月正式开学,尽管当时学生不满百人,但却标志着中国最早的大学生正式产生。然而在当时,这些大学生全是男生。中国出现女大学生则是二十年之后的事了。而且,女大学生的产生比男大学生的产生要曲折、复杂得多。    一    近代知识妇女群的形成是中国第一代女大学生产生的先决条件。知识妇女群是伴随着近代女学的兴起与发展而形成的。"女子无才便是
期刊
列宁指出,所有民粹主义者固有的一个特征,就是相信俄国有可能走非资本主义道路。他给民粹主义下了一个定义:它"是有关俄国可能发生非资本主义发展的学说"。俄国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史家尼·别尔嘉耶夫又说:"民粹主义是俄罗斯的特殊现象","民粹主义的思想只能存在于农民、农业国家中"。把这两个命题综合起来,就是只有在落后的农民国度中,才能有民粹主义这种特殊现象。那么,为什么会在落后的农民国度发生这种现象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