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6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4)09
【摘要】目的:对比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腹股沟疝气的临床疗效,为选择合理有效的手术方式提供指导。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1月到2014年3月期间110例行腹股沟疝气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的手术方式将其分为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组(56例)及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组(54例),比较两组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指标(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疼痛、并发症),术后随访1年,对比其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患者临床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相比,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具有解剖清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特点,但是需根据个体化选择手术方式和修补材料,能够有效地降低甚至是避免并发症的产生。
【关键词】腹股沟疝;无张力疝修补术;分析
腹股沟疝是普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患者发病后如没有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易发展为嵌顿疝,一旦出现嵌顿,可导致肠管坏死、穿孔,引发急性腹膜炎,严重可导致中毒性休克而危及生命。手术治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手术方式包括传统的高位结扎术及无张力疝修补术,传统手术术后易复发,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提高,无张力疝修补术已逐渐成为治疗腹股沟疝的主要手术,自应用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无张力疝修补术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痛苦轻、住院时间短及术后复发率低等特点,尤其适用于老年复发性腹股沟疝患者。无张力疝修补术包括平片式无张力修补和填充式无张力修补等。选用何种修补方式没有定论,2011年11月到2014年3月期间我院使用两种术式对110例腹股沟疝患者行无张力疝修补术,并随访1年,对其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治疗效果,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0腹股沟疝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组(56例)及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组(54例)。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组男44例,女12例;斜疝46例,直疝10例;平均年龄(44.7±5.6)岁;平均病程(2.2±0.5)年;初发疝47例,复发疝9例;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组男40例,女14例;斜疝42例,直疝12例;平均年龄(45.6±4.8)岁;平均病程(2.1±0.4)年;初发疝46例,复发疝8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和疝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
经过麻醉后,沿着腹外斜肌走行的方向将皮肤切开,然后于腹外斜肌腱膜的下腹内斜肌浅面对精索进行分离,沿着精索的近端端游离疝囊到腹膜外脂肪位置,沿着精索的远端游离至耻骨节露出约2cm处。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组将疝囊近端进行高位结扎,缝合提睾肌,在精索中放置平片,补片上端的开口穿过精索,接着缝合补片下端的圆角并将其固定于腱膜组织上,缝合针数要超过2针,位置是在耻骨面上且距离耻骨边缘1.5~2cm。再把腹外斜肌腱的上叶牵开,对补片上侧叶缘和腹内斜肌腱膜间断缝合,然后对补片的上端开口缝合,缝合的针数为1~2针,最后是对皮肤和皮下组织缝合。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组,在距离疝囊颈大约5cm的位置,将疝囊缝扎并离断,然后把伞状的填充物尖端与残留疝囊缝合1针,将填充物从环口塞入,确保内环口边缘与底部平齐,接着缝合4~8针固定,然后如同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组治疗方法将平片放入,逐层关闭切口,手术完成。
1.3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疼痛、并发症,对两组随访1年,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不同方式的无张力疝修补术在手术治疗时间,以及随访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随访1年均无复发,其中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后术后2例(3.6%)出现慢性疼痛,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组出现1例(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腹股沟疝气是常见的普外科疾病,腹股沟疝是由于腹壁薄弱,从而导致腹腔内组织从薄弱处突出而致,治疗以手术为主,传统修补术是疝囊高位结扎,通过加强或修补腹股沟管管壁,将不同结构的解剖层次强行缝合在一起而达到治疗目的,但因缝合张力大,创伤大,术后手术部位有牵拉疼痛感,不利于愈合,复发率也较高,因此,传统修补术不符合解剖生理特点及外科手术原则,并不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无张力疝修补术已成为腹股沟疝气治疗的最佳方法,其手术指证广,无需进行彻底的腹股沟区解剖,从而有效的减轻患者痛苦,术后疼痛发生率低,无需应用镇痛药物,住院时间大大缩短,修补网片组织反应性小,复发率低等优点。平片无张力和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是目前运用较多的两种无张力疝修补术,虽然叫传统手术有较大的优势,但仍不能完全避免术后疼痛或慢性疼痛的发生。随着人们对腹股沟疝发病解剖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尤其是解剖上耻骨肌孔概念的建立,以及腹腔镜微创技术和疝修补材料的快速发展,为腹股沟疝手术方式的改进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基础。目前对于疝气治疗仍以无张力疝修补手术为主。我们统计结果表明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与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手术治疗时间以及随访的并发症差异性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这两种方式都适合治疗腹股沟疝气。但是在手术治疗中,需进一步规范手术的操作过程,从而有效地降低并发症和复发率。
影响患者治疗的主要因素是手术方式和修补材料,应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手术方法以及修补材料,同时对患者加强手术前的准备工作,预制补片工作原理要熟练掌握,合理地放置补片,固定好补片或者网塞,有效避免补片出现卷曲或者移位的现象。有效控制手术后腹压增高等因素,手术后早期不能进行重体力劳动等,进而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最终达到治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杰.实用疝外科手术技巧[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76.
[2]暴福生,宫凤英,王志强.腹股沟疝的治疗进展[J].中国伤残医学,2011;19(1):143-144.
【摘要】目的:对比不同手术方式治疗腹股沟疝气的临床疗效,为选择合理有效的手术方式提供指导。方法:收集我院2011年11月到2014年3月期间110例行腹股沟疝气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的手术方式将其分为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组(56例)及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组(54例),比较两组手术患者围手术期的临床指标(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疼痛、并发症),术后随访1年,对比其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手术患者临床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较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相比,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具有解剖清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特点,但是需根据个体化选择手术方式和修补材料,能够有效地降低甚至是避免并发症的产生。
【关键词】腹股沟疝;无张力疝修补术;分析
腹股沟疝是普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患者发病后如没有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病情易发展为嵌顿疝,一旦出现嵌顿,可导致肠管坏死、穿孔,引发急性腹膜炎,严重可导致中毒性休克而危及生命。手术治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手术方式包括传统的高位结扎术及无张力疝修补术,传统手术术后易复发,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提高,无张力疝修补术已逐渐成为治疗腹股沟疝的主要手术,自应用以来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无张力疝修补术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痛苦轻、住院时间短及术后复发率低等特点,尤其适用于老年复发性腹股沟疝患者。无张力疝修补术包括平片式无张力修补和填充式无张力修补等。选用何种修补方式没有定论,2011年11月到2014年3月期间我院使用两种术式对110例腹股沟疝患者行无张力疝修补术,并随访1年,对其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治疗效果,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10腹股沟疝患者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组(56例)及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组(54例)。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组男44例,女12例;斜疝46例,直疝10例;平均年龄(44.7±5.6)岁;平均病程(2.2±0.5)年;初发疝47例,复发疝9例;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组男40例,女14例;斜疝42例,直疝12例;平均年龄(45.6±4.8)岁;平均病程(2.1±0.4)年;初发疝46例,复发疝8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发病时间和疝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手术方法
经过麻醉后,沿着腹外斜肌走行的方向将皮肤切开,然后于腹外斜肌腱膜的下腹内斜肌浅面对精索进行分离,沿着精索的近端端游离疝囊到腹膜外脂肪位置,沿着精索的远端游离至耻骨节露出约2cm处。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组将疝囊近端进行高位结扎,缝合提睾肌,在精索中放置平片,补片上端的开口穿过精索,接着缝合补片下端的圆角并将其固定于腱膜组织上,缝合针数要超过2针,位置是在耻骨面上且距离耻骨边缘1.5~2cm。再把腹外斜肌腱的上叶牵开,对补片上侧叶缘和腹内斜肌腱膜间断缝合,然后对补片的上端开口缝合,缝合的针数为1~2针,最后是对皮肤和皮下组织缝合。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组,在距离疝囊颈大约5cm的位置,将疝囊缝扎并离断,然后把伞状的填充物尖端与残留疝囊缝合1针,将填充物从环口塞入,确保内环口边缘与底部平齐,接着缝合4~8针固定,然后如同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组治疗方法将平片放入,逐层关闭切口,手术完成。
1.3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疼痛、并发症,对两组随访1年,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1.4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不同方式的无张力疝修补术在手术治疗时间,以及随访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随访1年均无复发,其中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后术后2例(3.6%)出现慢性疼痛,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组出现1例(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腹股沟疝气是常见的普外科疾病,腹股沟疝是由于腹壁薄弱,从而导致腹腔内组织从薄弱处突出而致,治疗以手术为主,传统修补术是疝囊高位结扎,通过加强或修补腹股沟管管壁,将不同结构的解剖层次强行缝合在一起而达到治疗目的,但因缝合张力大,创伤大,术后手术部位有牵拉疼痛感,不利于愈合,复发率也较高,因此,传统修补术不符合解剖生理特点及外科手术原则,并不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无张力疝修补术已成为腹股沟疝气治疗的最佳方法,其手术指证广,无需进行彻底的腹股沟区解剖,从而有效的减轻患者痛苦,术后疼痛发生率低,无需应用镇痛药物,住院时间大大缩短,修补网片组织反应性小,复发率低等优点。平片无张力和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是目前运用较多的两种无张力疝修补术,虽然叫传统手术有较大的优势,但仍不能完全避免术后疼痛或慢性疼痛的发生。随着人们对腹股沟疝发病解剖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尤其是解剖上耻骨肌孔概念的建立,以及腹腔镜微创技术和疝修补材料的快速发展,为腹股沟疝手术方式的改进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基础。目前对于疝气治疗仍以无张力疝修补手术为主。我们统计结果表明平片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与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的手术治疗时间以及随访的并发症差异性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这两种方式都适合治疗腹股沟疝气。但是在手术治疗中,需进一步规范手术的操作过程,从而有效地降低并发症和复发率。
影响患者治疗的主要因素是手术方式和修补材料,应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手术方法以及修补材料,同时对患者加强手术前的准备工作,预制补片工作原理要熟练掌握,合理地放置补片,固定好补片或者网塞,有效避免补片出现卷曲或者移位的现象。有效控制手术后腹压增高等因素,手术后早期不能进行重体力劳动等,进而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最终达到治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杰.实用疝外科手术技巧[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76.
[2]暴福生,宫凤英,王志强.腹股沟疝的治疗进展[J].中国伤残医学,2011;19(1):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