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下雨了,天气真是变幻无常。我倒了杯水,准备吃药。“好烫呀!”我说了一声。想到还有工作未完成,便径直进了书房。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女儿喊道:“妈妈,水不烫了,你来吃药吧。”
“哦——”我有点惊讶。心想,怪不得人家都说女儿像贴心小棉袄,果真如此。心里正美着,却瞧见女儿站在茶几旁,发梢正滴滴答答掉水,刚换的衣服上有一大片水渍。
“这么大的雨,你怎么还到外面去了?”正想发火,却察觉女儿的脸色瞬间忽变,由刚才的顿为得意变成了胆怯与不安。于是我平复了一下自己的心情,停止了追问,忙找衣服给她换。“天气这么冷,淋雨会生病的。”我边给她擦头发边告诉道。女儿或许感受到了暖意,忙说:“我不是去玩的,你吃药的水太烫了,天上的雨凉凉的,我拿杯子接了点雨水掺了掺,现在不烫啦。”
听罢,我愣住了,顿时感到幸福潮水般涌进我的心田,不禁为刚才的那一忍而庆幸。“妈妈不高兴了吗?”女儿见我沉思,不安地问。“怎么会呢,宝宝知道关心妈妈了,妈妈高兴还来不及呢。但是——”话锋一转,我提醒道,“打雷下雨时最好不要在户外,不安全:雨水不够干净,不能喝:最好不要拿刚倒满开水的杯子,小心烫伤……”我抓住时机给孩子做要的常识和安全提醒。女儿眨巴着眼睛,听得非常认真。我想,这个小小的事件,对我和孩子而言,都受益匪浅。
其实,每个孩子都或多或少做过大人认为是荒唐的事,而我喜欢把它们称为“壮举”,因为孩子的出发点往往出乎我们的意料。记得几个月前的一天,我带女儿去亲戚家串门。孩子们高兴地做着游戏。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侄儿手拿大杯子,嘴里含口水往每个人衣服上喷,不一会,几个小朋友的衣服都湿了一大片,纷纷向大人告状。当然,侄儿被一顿责骂,还挨了打。面对大人的责骂,孩子往往是不敢还击的,因为“铁证如山”。后来我才知道事情的经过:孩子们在玩葫芦金刚的角色游戏,侄儿扮演的是水娃,他认为自己的本领最大,能喷水把妖怪淹死。只不过,他“入戏”太深,才出现了前面的那一幕。孩子表现出真性情,大人又有什么可指责的呢?
其实,孩子是天真的,他们通常用一双纯洁的眼睛看待这个世界,由此做着一件件“壮举”。每一个“壮举”的背后,都洋溢着孩子的童心。
专家点评
孩子往往“好心办坏事”,成人对“好心”的理解和对“坏事”的处理态度,可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孩子的“好心”首先是童心,他们的经验有限,有自己独特的逻辑,因此往往令我们啼笑皆非;孩子的“好心”同时还是善心,是一种真情的流露。假使我们对童心和善心嗤之以鼻,甚至因为其后果是办了“坏事”而施以惩罚,那么我们惩罚的不是坏事,而是孩子的天真和善良。
因此,就像作者一样,首先倾听孩子的理由,接纳孩子的“壮举”,善待孩子的真,感激孩子的善,然后再恰当地给孩子一些建议,才是最佳的教育和亲子相处之道。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女儿喊道:“妈妈,水不烫了,你来吃药吧。”
“哦——”我有点惊讶。心想,怪不得人家都说女儿像贴心小棉袄,果真如此。心里正美着,却瞧见女儿站在茶几旁,发梢正滴滴答答掉水,刚换的衣服上有一大片水渍。
“这么大的雨,你怎么还到外面去了?”正想发火,却察觉女儿的脸色瞬间忽变,由刚才的顿为得意变成了胆怯与不安。于是我平复了一下自己的心情,停止了追问,忙找衣服给她换。“天气这么冷,淋雨会生病的。”我边给她擦头发边告诉道。女儿或许感受到了暖意,忙说:“我不是去玩的,你吃药的水太烫了,天上的雨凉凉的,我拿杯子接了点雨水掺了掺,现在不烫啦。”
听罢,我愣住了,顿时感到幸福潮水般涌进我的心田,不禁为刚才的那一忍而庆幸。“妈妈不高兴了吗?”女儿见我沉思,不安地问。“怎么会呢,宝宝知道关心妈妈了,妈妈高兴还来不及呢。但是——”话锋一转,我提醒道,“打雷下雨时最好不要在户外,不安全:雨水不够干净,不能喝:最好不要拿刚倒满开水的杯子,小心烫伤……”我抓住时机给孩子做要的常识和安全提醒。女儿眨巴着眼睛,听得非常认真。我想,这个小小的事件,对我和孩子而言,都受益匪浅。
其实,每个孩子都或多或少做过大人认为是荒唐的事,而我喜欢把它们称为“壮举”,因为孩子的出发点往往出乎我们的意料。记得几个月前的一天,我带女儿去亲戚家串门。孩子们高兴地做着游戏。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侄儿手拿大杯子,嘴里含口水往每个人衣服上喷,不一会,几个小朋友的衣服都湿了一大片,纷纷向大人告状。当然,侄儿被一顿责骂,还挨了打。面对大人的责骂,孩子往往是不敢还击的,因为“铁证如山”。后来我才知道事情的经过:孩子们在玩葫芦金刚的角色游戏,侄儿扮演的是水娃,他认为自己的本领最大,能喷水把妖怪淹死。只不过,他“入戏”太深,才出现了前面的那一幕。孩子表现出真性情,大人又有什么可指责的呢?
其实,孩子是天真的,他们通常用一双纯洁的眼睛看待这个世界,由此做着一件件“壮举”。每一个“壮举”的背后,都洋溢着孩子的童心。
专家点评
孩子往往“好心办坏事”,成人对“好心”的理解和对“坏事”的处理态度,可能会对孩子产生深远的影响。孩子的“好心”首先是童心,他们的经验有限,有自己独特的逻辑,因此往往令我们啼笑皆非;孩子的“好心”同时还是善心,是一种真情的流露。假使我们对童心和善心嗤之以鼻,甚至因为其后果是办了“坏事”而施以惩罚,那么我们惩罚的不是坏事,而是孩子的天真和善良。
因此,就像作者一样,首先倾听孩子的理由,接纳孩子的“壮举”,善待孩子的真,感激孩子的善,然后再恰当地给孩子一些建议,才是最佳的教育和亲子相处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