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思相融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omo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霍姆林斯基指出:“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做思相融”才能让小学生的科学实验探究更高效。基于此背景,对以“思”导“做”,让实验目标更明确;边“做”边“思”,让实验过程更高效;以“做”促“思”,让实验体验更丰富的策略进行了探究,希望能够达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探究是十分重要的,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科学核心素养的提升。但是,现在很多小学的科学实验课上,小学生在开展实验探究时存在“只做不思”的现象,从而导致了实验课堂教学的低效化。“做”的字面意即为动,是以动手为基础的探究活动,是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时需具备的一种实践能力,“思”的字面意即为想,促使学生开动大脑进行思考,是学生在进行科学探究时需具备的一种思维能力,具体包括三个阶段,分别为探究前的提出问题与猜想结果,探究中的探索与思考,探究后的总结与反思。动手与动脑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做思相融”才能让小学生的科学实验探究更高效。
  一、以“思”导“做”——让实验目标更明确
  小学生天生具有好奇心强及爱动手的特点。在进行实验之前,学生看到种类繁多的实验器材,会感到无比激动,迫不及待地想要一展身手,却忽略了大脑的开动。实验前让学生先想后做,更有利于明确实验目标,让观察更准确,操作起来更便捷,从而能得到更好的效果。
  (一)实验前思考“做什么”
  在学生动手“做”之前,首先要让学生思考应该“做什么”,这是“做”的第一步。“做什么”能够了解清楚实验的相关内容,它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清楚需要解决的问题,二是对可能的结果进行预测,三是由此制定具体的实验方案。要想让实验顺利进行,必须要有明确的研究内容。
  例如,在教学《测量水的温度》一课时,教师要秉承因材施教的原则,对班级各个学生的不同个性表示尊重,合理分配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环节“测量水的温度”的内容,要与之前学过的《温度和温度计》的知识相结合,通过把《测量水的温度》演示实验展示给学生,巧妙地将抽象化的课题知识贯穿到具体的演示实验各环节,其中插入具有层次性的合理设问,促使班级学生带着疑问观看演示实验,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有利于班级的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课堂问题解决中。而且,教师要把其本身的示范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对实验步骤、注意事项的讲解,亲自对“冷水”“热水”的温度进行测量等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引导。尊重班级学生的个体差异,并由此提出难易度不等的问题,指导他们在进行操作、观察时,要不断加强思考、探索与深化理解课题知识的能力,从而为解决“测量水的温度”问题找到最优解,使得“做与思”在无形中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方式。
  (二)实验前思考“怎么做”
  在学生动手“做实验”之前,先要让学生思考“如何做”,这是“做”取得成功的充分条件。学生的实验能否取得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对于实验过程操作的把握程度。大部分学生都喜欢动手“做”,喜欢亲自体会实验过程,然而他们经常过于冲动,常常出现做完一步就不知道下面该做什么的问题,甚至是将操作过程颠倒,遗漏实验步骤,进而使实验达不到预期效果甚至引起实验失败,明确实验步骤及方法,从而思考“怎么做”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对《摆》这一课进行教学的时候,在对“什么影响摆的快慢”进行探究之前,可以先问学生:“你们觉得什么可能会影响摆的快慢?”学生应该会猜想和摆长、摆角、摆重有一些关系。紧接着再问学生:“探究‘摆角可能会影响摆的快慢’这个实验时,你能猜测会有什么样的实验结果出现?”“在实验的过程里,我们要将什么条件改变,什么条件不能改变,原因是什么?”使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知道什么是控制变量,明白只能改变摆的角度,摆重和摆长要保持不变。在把“怎么做”明确了之后,然后一起讨论应该如何做这个实验,做实验的先后顺序是什么,在做实验时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根据这个,接着一起讨论在研究“摆重可能会影响摆的快慢”的过程中,明白只能改变摆重,要使摆角和摆长保持不变。在探究“摆长可能会影响摆的快慢”的过程中,明白只能改变摆长,摆角和摆重保持不变。我们在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之前,必须要把这些问题都弄明白。
  二、边“做”边“思”——让实验过程更高效
  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是科学实验教学中需要引起教师重视的,当“做”缺乏了科学思维,它便只是一种盲目的“动”。小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形象到抽象的过渡时期,所以,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操作过程中,要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做,在“做”的过程中把“思”意识培养起来,让“思”的能力变得更强,对“思”的空间进行拓展。
  (一)以“疑”引“探”,培养多维探究思维
  在“做”的过程中产生“疑”,用“疑”引起“思”,用“思”引导“做”,在“做”与“思”融合时,学生逐渐将在“做”里“思”“思”里“做”的习惯养成,等到他们把一些思考问题的具体方法、步骤掌握了之后,还得对他们多角度、多方面思考的能力进行培养,以便于拓展他们“思”的空间。
  例如,在教学《探测暗盒里的电路》这一课时,教师首先提问:“你要如何找出这根有用的导线?你能把一个简单的检测器制作出来吗?”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導下了解暗盒,而且要亲自做一个检测器去检测,然后再让他们用之前的办法把两点暗盒的秘密解开。认真思考有什么办法能探测暗盒。学生们科学探究的技能与方法就是在这样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一起合作的过程中获得的。紧接着要求学生比较两点暗盒与四点暗盒,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会发现两点暗盒的接触点少于四点暗盒,进而认真思考并推论出四点暗盒里面的电路连接情况要比两点暗盒复杂。然后要求学生考虑最合理的探测顺序是什么,并让学生亲自操作,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记录并汇报,然后依照实验记录猜测暗盒的电路连接情况是什么样的,将电路图画出来。末了让学生将暗盒打开看自己猜想的结论是否正确,最后将有错误地方的原因总结和反思。利用反思使他们更好地将科学模型建立起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更强,有助于他们将质疑、反思的科学思维习惯形成。   (二)边“做”边“思”,推进合作实验探究
  一个班级里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都不同,在“做与思”进行融合時,教师要对这些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示尊重,把科学课题教学的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从而划分出不同的学习小组,使每个阶段的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互动都更深,在课堂教学实践操作过程中,把“做与思”的思维融合起来,让学生的能力有更好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点亮小灯泡》一课时,教师应该站在教和学结合起来的角度上,对课题课堂的互动环节进行深化,使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强的参与意识,运用恰当的方式激活班级里每个层次的学生“做与思”的融合思维。教师要对“点亮小灯泡”的探究环节进行深入的挖掘,运用合作学习的方法把学生组织起来让他们小组之间进行合作,依靠现有的实验材料和所掌握的有关知识,完成相应的实验操作,在分工合作的基础上,把平时我们在生活中常用的小灯泡点亮。在实践操作时,作为教师应该认真观察每个小组学生的实践过程,依照小组各学生在点亮小灯泡的时候产生的问题,让教师带领着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把每个方面的潜能都深入挖掘出来,把其中所存在的问题有效解决掉,将小灯泡成功点亮。在这个过程里,教师还要让每个小组的学生根据实验操作,把相应的问题提出来,并做相关的探究实验,将学生“做与思”融合思维成功激活。
  所以,在对小学科学课程进行教学时,对每个层次的学生进行深入互动有利于将素质教育背景下的“做与思”融合理念顺利落实。在进行科学融合时,对各个层次的学生“做与思”融合思维进行激活,使他们能够应用“做与思”,将更科学的学习方法牢牢掌握,从而具备科学的学科思维。
  三、以“做”促“思”——让实验体验更丰富
  小学生的思维模式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是学生具备了一些具体操作经验的,便能不再约束他们让其自己动手尝试,在这个基础上,再去要求他们认真考虑如何才可以做得更好。要求他们先去“做”然后“思”,在“做”的过程中有所发现,在“做”的过程中体验,在“做”的过程中感悟。
  (一)放手尝试,丰富探究新知体验
  所谓“放”便是放手要求学生亲自尝试去做。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要是学生将“做”的条件达到,教师便必须放手,让学生勇敢地去尝试,大胆地去实验,在“做”的过程中将猜想验证,从而获得知识,得到新的体验。
  例如,在对《简单电路》这一课进行教学时,第一步要做的便是与学生谈话:“要是将一个小灯泡给你,你将准备什么材料把它点亮?”学生在平时的生活过程中,对简单电路的基本材料已经有了一部分基本的认识,他们能够很容易地说出需要电池和导线。紧接着要求学生动手操作,尝试使用老师所准备好的材料让这个灯泡亮起来,在做的时候,有一部分小组的灯泡亮了,而另一部分小组的灯泡并未亮,学生便会很疑惑,为何一部分小灯泡没有亮。这个时候就可以要求学生思考没有亮的原因是什么,把电池正确的连接方法分析出来。然后问学生:“要如何把连接了电池的导线连接到小灯泡上呢?”明白这是与小灯泡内部的结构有一定关系的,让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知道灯泡的内部结构。明白是把连接灯丝的两根金属线一个与灯泡铜柱的侧面小灰球相接,一个与铜柱下的小尾巴底部相接。若是想使小灯泡变亮,便得让小灯泡的灯丝上有电流通过。紧接着要求学生进行第二次亲自连接,把连接示意图画出来。一起讨论与交流要如何才能通过导线把灯泡与电池相连接,灯泡才能亮?
  (二)链接生活,丰富生活应用体验
  在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课堂内外的有机融合是教师教学的重点,使理论教学和日常生活成功接轨,使学生在与生活相关的实践过程里深深地明白科学学科在平时的生活里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做与思”的过程中将科学学科知识真正地消化掉,把平时生活里所需要的重要能力内化,将学生的“做与思”融合品质成功提升。
  例如,在教学《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一课时,教师要依据科学学科密切联系着平时的生活这个特征,合理地把“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课题实践作业安排下去,让班级里每个层次的学生选择一种生活中很容易见到的物质,从而开展相应的生活化实践操作,认真观察在水中每种物质的溶解能力有什么不同。在对实验现象进行全面认真观察的过程中,把遇到的问题深刻地分析并且将其解决,一个人把课后实践作业完成,用电子版的形式展示出来,而且要依据实验操作的情况,把实验问题巧妙地设置出来,然后完成实验探究,将自主实践操作过程中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和收获搞清楚。教师能够按照班级每个层次的学生不同的实践操作情况做出专题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对实践探究更加深入,在成功地和日常生活接轨的同时,把“做与思”的融合品质合理提升,从而在“做与思”的作用下真正地让科学学科的教学效果更好。
  总之,“做思相融”不但是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原点,更是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归宿。在小学科学的实验教学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儿童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非常重要,这样,才能让他们在实验的过程中把动手和动脑相结合、进行互补,从而让科学实验探究更高效。
  【作者单位:青田县温溪镇第一小学浙江】
其他文献
众所周知,幼小衔接阶段的学生具有:年龄小、注意力不集中、兴趣难持久,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等特点。因此,上好此阶段的体育课具有一定难度,特别是在常规教学方面,多数教师会感到束手无策,而陈旧的毫无艺术而言的反复教学,学生早已厌倦,要想让此阶段的学生真正投入到体育课堂中来,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这个引导就是:利用体育课堂中师生间的言语互动引导教学,教师只要抓住言语互动的核心,适时“煽风点火”,适时循循诱导,
在新课改体制的要求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势必受到挑战,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突出体现的问题是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缺失,教师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数学知识,忽视了学生思维方式,学习习惯以及身心的协调发展。笔者经过多年教学以及学习相关文献资料后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课堂实现形成与实现方面做出了以下探索。  引言:在时代的大潮中,教育越来越凸显出其重要的作用,而知识和能力两者却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授人以鱼不
本文以发展学生思考力的推手——益智课堂为重点进行阐述。结合当下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对益智课堂进行了介绍,并从益智器具分析、明确教学目标、教材单元内容的设定、实践活动设计等方面深入探讨了借助益智課堂,发展学生思考力的有效方式,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在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进程中,教育部门不断强调思考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中,关注学生思考力的培养,进而调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
小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如何培养学习小主人?,这是我们每个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陶行知先生的“行是知之始,知是始之行”教育理念,与《墨辩》提出的“亲知”,“闻知”,“说知”不谋而合,将闻知、说知均安置于亲知中,便可见“行是知之始,知是始之行”这一重要理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努力践行陶行知和墨子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大胆尝试“小先生制”,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第一位“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科学实验逐渐地成为小学科学教学的核心部分。在进行科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不但可以让小学生了解到更多的基础知识,同时还可以加强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并且老师可以更好地对小学生的一些思维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进行考察,增强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一起收集实验材料,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众所周知,小学实验课是需要很多实验材料的,即使实验室里面有很多我们需要的材料,但是有時候还是不能
我们铁岭市昌图县八面城镇中心小学的魔方小组自2015年3月成立以来,始终充满活力,可谓生机盎然,好似一朵美丽的奇葩在辽北沃土上绽放。  我是一名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也是一名魔方爱好者,二阶至七阶魔方我都能复原,学校安排我担任魔方小组的指导教师。小组二十几名学生,都是经我“面试”并向班主任了解学习情况后选出的,除两名是四年级的外,其余的都是五六年级的。  魔方小组为第二课堂类,按学校教学计划,
归纳推理是从个别性知识推出一般性结论的推理,它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数学方法,归纳推理能力是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之一。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是一项长期的、耐心细致的工作,需要教师利用课堂教学和课后练习逐步渗透归纳推理思想、展示归纳推理作用、培养归纳推理能力,让学生们尝到使用归纳推理方法的甜头,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为进一步学好数学打下良好基础。  归纳推理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数学方法,它是科学发现的种子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光明给我们经验,读书给我们知识”,等名言无不显示着读书的意义。多读书一直以来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养育孩子的第一要务,古有悬梁刺股为读书的求知精神,今有屠呦呦翻阅古典拯救无数人的功绩。从孩子们的角度说,读书对他们最重要的意义是可以让他们在语文作文的天空中自由翱翔。从而老师也能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去传达知识,让他们的文笔更有魅力。  课外阅读不仅能够能让孩子们写作文时有
人在出生之时与其他人并无任何差异,但人生旅途中,命运却千差万别。笔者认为:要想学生以后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从小开始,在教育小孩的过程中,我们就应该做到让他们心中有爱,心中有梦,然后在父母的陪伴和老师的指导下,迅速付诸行动。  有一位木匠师傅,砍来一棵大树,把它做成三个木桶。一桶装粪,叫粪桶,臭气熏天,众人躲着;一桶装水,叫水桶,忙碌奔波,众人用着;一桶装酒,陈年佳酿,众人品着。桶是相同的,而结局完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外阅读教学逐渐受到人们重视,它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眼界,还可以促进知识积累,为写作奠定基础。本文以小学语文为研究对象,分析课外阅读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以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综合能力。  朱永新指出:“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可见,阅读在人学习过程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信息量暴增,在教育领域,学生获取信息的载体不再局限于课本,课外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