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尺讲台大有作为,每次走下讲台,心中都会在想:这节课效果如何?知识点学生都会了吗?学生们的哪方面的素质得到了提高?是不是还有一些遗憾存在呢?有创造性的学生往往因教师不能理解支持他们的思想而隐藏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从而对发散思维产生严重的抑制作用。作为教师,我所起的作用是抑还是扬呢?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的第十八课《美国南北战争》只有两节,对完整全面理解美国内战构成不利的一面。如果按教材的安排来看,我认为有好些问题学生会感到迷茫,好像似懂非懂。此时,将细节之处的文章做好,将堵塞之处疏通,便会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首先,对于教材113页中《南北战争形势》图要充分利用。这张图标明了是自由州,还是蓄奴州,是忠于联邦,还是忠实于南部联盟的地区。学生猛一观之,认为没有多少可看之处。我在讲授时让学生先看书72页,找到文字说明,美国最初是处在大西洋沿岸的英国的十三块殖民地,接着观看75页《美国独立战争形势》图,学生可明确找到建在大西洋沿岸的十三块殖民地,然后再仔细观看图例,可知密西西比河以东地区是北美独立战争结束之后美国的国土。美国的领土扩张得也太快了吧?学生此时会有疑问产生,美国是通过什么方式扩张领土呢?正好图上在密西西比河以西地区写着一个名字:路易斯安娜。教师适时说明:1803年美国以区区1500万美元的价格从拿破仑政府手中购买了这一地区,它包括现在的十二个州,美国获得它以后,领土扩大了将近一倍。学生们不由“噢”地一声,紧接着说明,美国通过战争、武装颠覆或低价赎买等手段,使领土不断扩张。总之到19世纪中叶,美国的领土已从大西洋沿岸扩展到太平洋沿岸。此时再看113页地图,同学就会感觉大不一样,学生拿起笔来,自己标出两洋所在位置,美国领土的扩张方向自知。
如此,将教材设置的不利之处重新整合,设计一些小的题目,进行知识的迁移,有助于教材的系统化和条理化,同时,以纲带目,纲举目张。
其次,教材114页《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材料中,在开头括号注明在叛乱地区的奴隶将获得自由。教师如不引导,学生可能根本注意不到这个小小的括号。何不来个换位思考,感受学生,把握需求。我引生齐读,并提示语速稍慢,接着说:“我想知道既承认奴隶自由,为何要限定地区?谁能告诉我呢?”学生陷入沉思,一时理不出头绪。我发现有个同学翻到刚才的《美国南北战争形势》图上,看关于自由州和蓄奴州的分布,然后脱口而出,“为了孤独他们”“对”我兴奋地大声肯定。“但不是孤独,而是孤立、瓦解叛乱”。学生已经进入状态了。此时,教师适时的赏识激励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内驱力,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寻找正确和有利的因素,增强自信,开发内力。
再往下进行,是对美国南北战争的评价,由于刚才已经联系到了北美独立战争,自然而然学生可以接受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此时,又有一细节“又”字出现,问题跟着就问:“这场战争为何扫清了资本主义的又一大障碍呢”?我将“又”字重读,让同桌或前后桌展开讨论“又”字会在什么情况下出现,此时出现确切不确切?这时学生情绪激动,有学生不经同意就起立回答“在语文课上老师说过当前面出现一种情况,后面再出现这种情况,用“又 ”字最准确了。”(此时学科之间的知识自然联系起来)“刚才复习北美独立战争时,我就注意到了,它使美国获得独立,扫除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这不是一个障碍吗?”(学生倒问我)不等我回答就又说“南北战争废除了奴隶制,这不是又一个障碍吗?”这个学生的两次反问博得同学们的一片掌声,他颇为得意的坐下。情绪是能感染人的。此时此刻,作为教师,我觉得说什么话也是多余。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从我的眼神中也感受到赞扬。学生的思维空间是很大的,要看如何挖掘开发、激活,如此,才会有群情激动,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
细节,当然很小,甚至有时可以忽略不记。但是,细节之处又不可忽视,将细节之处的文章做好,小小的细节也可闯出一片海阔天空。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的第十八课《美国南北战争》只有两节,对完整全面理解美国内战构成不利的一面。如果按教材的安排来看,我认为有好些问题学生会感到迷茫,好像似懂非懂。此时,将细节之处的文章做好,将堵塞之处疏通,便会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首先,对于教材113页中《南北战争形势》图要充分利用。这张图标明了是自由州,还是蓄奴州,是忠于联邦,还是忠实于南部联盟的地区。学生猛一观之,认为没有多少可看之处。我在讲授时让学生先看书72页,找到文字说明,美国最初是处在大西洋沿岸的英国的十三块殖民地,接着观看75页《美国独立战争形势》图,学生可明确找到建在大西洋沿岸的十三块殖民地,然后再仔细观看图例,可知密西西比河以东地区是北美独立战争结束之后美国的国土。美国的领土扩张得也太快了吧?学生此时会有疑问产生,美国是通过什么方式扩张领土呢?正好图上在密西西比河以西地区写着一个名字:路易斯安娜。教师适时说明:1803年美国以区区1500万美元的价格从拿破仑政府手中购买了这一地区,它包括现在的十二个州,美国获得它以后,领土扩大了将近一倍。学生们不由“噢”地一声,紧接着说明,美国通过战争、武装颠覆或低价赎买等手段,使领土不断扩张。总之到19世纪中叶,美国的领土已从大西洋沿岸扩展到太平洋沿岸。此时再看113页地图,同学就会感觉大不一样,学生拿起笔来,自己标出两洋所在位置,美国领土的扩张方向自知。
如此,将教材设置的不利之处重新整合,设计一些小的题目,进行知识的迁移,有助于教材的系统化和条理化,同时,以纲带目,纲举目张。
其次,教材114页《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材料中,在开头括号注明在叛乱地区的奴隶将获得自由。教师如不引导,学生可能根本注意不到这个小小的括号。何不来个换位思考,感受学生,把握需求。我引生齐读,并提示语速稍慢,接着说:“我想知道既承认奴隶自由,为何要限定地区?谁能告诉我呢?”学生陷入沉思,一时理不出头绪。我发现有个同学翻到刚才的《美国南北战争形势》图上,看关于自由州和蓄奴州的分布,然后脱口而出,“为了孤独他们”“对”我兴奋地大声肯定。“但不是孤独,而是孤立、瓦解叛乱”。学生已经进入状态了。此时,教师适时的赏识激励会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内驱力,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寻找正确和有利的因素,增强自信,开发内力。
再往下进行,是对美国南北战争的评价,由于刚才已经联系到了北美独立战争,自然而然学生可以接受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此时,又有一细节“又”字出现,问题跟着就问:“这场战争为何扫清了资本主义的又一大障碍呢”?我将“又”字重读,让同桌或前后桌展开讨论“又”字会在什么情况下出现,此时出现确切不确切?这时学生情绪激动,有学生不经同意就起立回答“在语文课上老师说过当前面出现一种情况,后面再出现这种情况,用“又 ”字最准确了。”(此时学科之间的知识自然联系起来)“刚才复习北美独立战争时,我就注意到了,它使美国获得独立,扫除了英国的殖民统治,这不是一个障碍吗?”(学生倒问我)不等我回答就又说“南北战争废除了奴隶制,这不是又一个障碍吗?”这个学生的两次反问博得同学们的一片掌声,他颇为得意的坐下。情绪是能感染人的。此时此刻,作为教师,我觉得说什么话也是多余。此时无声胜有声,学生从我的眼神中也感受到赞扬。学生的思维空间是很大的,要看如何挖掘开发、激活,如此,才会有群情激动,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
细节,当然很小,甚至有时可以忽略不记。但是,细节之处又不可忽视,将细节之处的文章做好,小小的细节也可闯出一片海阔天空。